首页 百科知识 形势与政策的基本理论

形势与政策的基本理论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形势,一般是指客观事物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正确认识形势,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客观依据,也是我们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可缺少的条件。政策的执行和实施,就是要把根据形势发展要求确定的工作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把发展的目标变成现实。政策必须随着客观形势的重大变化进行相应的变动和调整。形势是制定政策的基本依据,正确的政策是以对客观形势的准确观察和判断为前提的。

二、形势与政策的基本理论

(一)形势的概念、特征

形势,一般是指客观事物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我们这里所讲的“形势”有其特定含义,主要是指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重要方面总体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

正确认识形势,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客观依据,也是我们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可缺少的条件。只有对形势做出准确的估计和正确的判断,才有可能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才有可能在执行方针政策的过程中,增强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避免或减少盲目性和失误。

形势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1.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形势也是多种多样和相互关联的。从内容上讲,形势包括政治形势、经济形势、军事形势、科技形势及教育形势等;从范围上看,有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农村形势和城镇形势等;从性质上分,有大好形势、严峻形势、有利形势及不利形势等;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将形势分为过去形势、当前形势和未来形势;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又可以把形势分为特殊形势和一般形势。

2.形势发展变化的客观性和可知性。形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们可以推进或阻碍形势的发展,但无法改变社会形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总趋势。尽管形势的发展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但是它可以被人们认识、被人们预见、被人们驾驭。决定形势发展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人心向背,二是力量对比。因此,在观察形势时,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全面地把握客观形势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其次要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形势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3.形势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形势是动态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社会各方面的形势发展都是矛盾运动的过程,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都遵循着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表现为因果性、渐进性、阶段性和飞跃性等特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时期。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体现了改革开放政策与我国经济社会形势发展的因果关系。党中央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确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也是在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体现了形势发展的渐进性和阶段性要求。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来的八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八年。这种飞跃性的发展是我国长期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必然结果。

(二)政策的概念、特征

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属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范畴。

政策是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体现。制定政策是统治阶级管理国家、处理各方面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政策的执行和实施,就是要把根据形势发展要求确定的工作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把发展的目标变成现实。

政策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是由各个方面的内容组成的。政策体系是多层次的,有总政策、具体政策和基本政策之分。总政策是实现党和国家一定历史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最基本的行动准则,是指导全局、坚持方向路线和大政方针的,是指导和制定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的依据。例如,科学发展观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属于总政策范畴。具体政策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不同情况规定的各项具体工作的具体行动准则。例如工业、农业、商业和文教卫生等具体政策。基本政策介于总政策和具体政策两者之间,它是在一些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上的带有根本性质的行为准则。例如,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国两制”政策、计划生育政策、民族宗教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等。政策体系按其横向领域又分为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内政和外交等政策;政策按其制定机关的不同层次还可分为中央政策和地方政策等。

政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政策的阶级性和人民性。在阶级社会中,不论什么政策,都是从一定的阶级利益出发,为维护发展本阶级利益服务的。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既体现了鲜明的党性,又维护和发展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两者是统一的。党的政策的人民性既体现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又体现在政策贯彻执行过程中,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2.政策的公共性和权威性。政策的公共性是指党和政府制定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公共问题。政策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它的运行和有效性有赖于它的权威性。政策的权威性是指政策一旦制定和执行,对全社会便成为一种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政策的公共性和权威性是统一的,代表公共利益的政策只要一发布,就自动具有权威性。违背了政策,就是违背了人民群众的意志,必须受到相应的惩罚。

3.政策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政策在其各自存在和发生作用的领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的稳定性是由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事物的规律性所决定的,它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由于客观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因此政策除了具有稳定性一面之外,还具有可变性特点。政策必须随着客观形势的重大变化进行相应的变动和调整。政策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体现了客观事物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的辩证统一。

4.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政策作为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准则,代表和反映社会和公共利益,必须具有高度的原则性,这是由政策的本质决定的。原则性遭到破坏,政策的作用就消失了。政策有原则性,但在原则允许的范围内也具有灵活性。政策的原则性是灵活性的基础,政策的灵活性是有条件的,灵活性不能违背政策规定的原则精神,两者也是辩证统一的。

(三)形势与政策的关系

1.形势是制定政策的客观依据

形势是制定政策的基本依据,正确的政策是以对客观形势的准确观察和判断为前提的。对形势能否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地制定和执行政策。任何政策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一个酝酿和制定的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观察分析形势,明确任务,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引导革命和建设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过程。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对形势发展正确认识和把握的产物,是依据对形势的正确分析和判断制定出来的。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是要了解国情以及民情,掌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和趋势。一个执政党如果对形势的发展不能做出正确判断,对社情民意状况若明若暗,就不可能提出正确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也就不可能正确地制定和执行政策。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智囊团,专门负责分析形势、研究对策,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2.政策必须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政策具有时效性、稳定性的特点,但永远不变的政策是没有的。政策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从社会历史发展来看,不落后于也不超越于一定客观历史条件的政策才能发挥积极作用。落后于历史发展客观要求的政策是“右”的政策,超越现实历史条件的政策就是“左”的政策,他们都是错误的,都会给事业带来损失。因此,在制定政策时,要认真分析形势极其发展变化规律,确定与客观条件相适应的政策和某一政策适用的最佳期限。贯彻执行政策时,要增强紧迫感、实效感,务求使政策的基本要求能够如期实现。同时,要注意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适时地对那些过时的,不适用的政策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使之更好地发挥。

3.政策是促进形势发展的重要手段

政策是人们根据客观形势制定的主观指导性行动准则,它对形势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目的在于统一认识、统一行动。而统一行动又必须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事实上,只有依靠政策,才能把人们的思想和切身利益具体地统一起来,才能推动人们去为之奋斗。

(四)正确分析形势与政策的原则、方法

1.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观察分析形势与政策的基本原则。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其发展的规律性,按客观规律办事。这个原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世界,抓住事物的本质,达到对于形势的正确判断,并合理地解读相关的政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的伟大事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找不到现成答案,面对新世纪、新阶段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认清新形势与政策的特点和实质,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做到用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正确地观察分析形势,解读政策。

实事求是是正确分析形势与政策的基本观点,在具体分析形势和政策时,既要坚持唯物主义又要坚持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因此,在观察分析形势、解读政策时必须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才可能得到正确结论。

2.联系的观点

联系的观点是正确分析形势与政策的基本前提。要正确认识形势与政策,就要注意事物联系的普遍性,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形势与政策,注意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就要注意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对不同联系进行具体分析,防止简单化,反对形而上学的孤立静止的观点。同时,还要考虑到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有相对独立的系统、考虑到事物在普遍联系中各种条件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对形势与政策作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结论。

3.发展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是正确把握形势与政策的思想指导。物质世界在空间上是普遍联系的,在时间上又是永恒发展的。要正确认识形势与政策,就要注意事物是过程的集合体,既不能否认具体过程的变化性,把运动发展着的事物凝固化,又不能否认具体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相对稳定性,把事物看得瞬息万变、不可捉摸。还要注意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既不能片面宣扬“质变优于量变”,忽视量变的积累,不顾条件地急躁冒进,又不能只注重量变,忽视质变的飞跃,在条件成熟时还不敢大胆变革。也要注意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既反对否认事物的曲折性,把事物的发展看成笔直又笔直的“直线论”,又反对片面夸大曲折性,把事物的发展看成简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论”。只有这样,才能从动态中和本质上正确认识形势与政策。

4.全面的观点

全面的观点是正确分析形势与政策的根本要求。任何客观事物都是全面的,都有矛盾着的各方面及其相互联结的特点。要正确认识形势与政策,就必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绝不能只抓住一个局部、一个侧面,或者一段时间、一个时期就片面地概括整个形势与政策。要正确认识形势与政策,就必须坚持两点论,既看到顺利的一面,又看到困难的一面,既看到成绩,又看到问题,克服“一点论”的片面性。要正确认识形势与政策,就必须看到矛盾各方面的特点及其所有方面的相互联结,并把它们综合起来,从总体上把握形势与政策的特点。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达到对于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针对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由于片面性导致的错误并防止僵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