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设计(以高中语文为例)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设计(以高中语文为例)

时间:2022-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在运用网络教学的过程中,又受到了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如何发动学生积极性,如何规范学生的操作等问题的困扰,因此,在教学《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时,设计了一个网页,尝试利用网络资源组织教学,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6.3.1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设计(以高中语文为例)

1.国家标准专辑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1)课程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2)课程的基本理念

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2)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能适应需要,继续发展,不断提高。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3)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注重语文的应用性特征,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口语、书面语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识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穿着审美追求。未来的社会更需要美,需要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4)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目标,精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应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也给语文课程自身增添生长活力。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以满足不同学校和学生的需要,顺应社会的发展。

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按照具体条件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发展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根据时代的需要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3)课程设计思路

1)为了适应高中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及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既要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普遍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因此,需要建设一个新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体系和实施机制。

2)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图示6.3。

图6.3 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图

2.整合案例分析

《米洛斯的维纳斯》网络教学设计

【设计背景】

在当今社会,网络的日趋完善和多媒体网络教室的普及,为新的模式的构建和广泛应用铺平了道路。从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社会所处的网络环境图来看,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它具有超时空限定的特点,具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功能;具有实时传输视频、音频、文本等多媒体信息功能;能实现网上多媒体信息传递和信息资源共享功能;具有信息双向流通、星型散射、点对点、异步、同步传输功能,有利于师生的分层导学、交流合作、协作学习。此外,在多媒网络教学系统条件下,还具有广播、遥控、监察等功能,为教师组织多种教学形式提供了方便。

然而在运用网络教学的过程中,又受到了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如何发动学生积极性,如何规范学生的操作等问题的困扰,因此,在教学《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时,设计了一个网页,尝试利用网络资源组织教学,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分析】

一、内容分析

这篇课文位于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由于学生经过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对如何理解关键语句有了一定的基础,为安排网络教学自读课文提供了可能。

二、对象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高中又有系统地学习了信息技术这一课程,有一定的网络操作技能,已经具备一定的网络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网络分析

1.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资源最为丰富。学生利用网络查找到有关的资料,了解相关的信息。

2.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功能十分强大。它不但能够提供许多新的教学形式,改进人类已有的教学方法,并且信息反馈具有多样化特点。促进了师生交流的形式多样化,信息反馈及时化,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3.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根本地位与作用。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不但能够辅助“教”,而且更关键的是还能够直接辅助学生的“学”,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理想的认知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不是由教师普及到或者是灌输给学生的,而是通过网络传媒建构起学生与宇宙的关系,学生在这种关系中批判地解决问题,又继续促使知识发展。在这种教学活动进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影片)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网络)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即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情感激励工具。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网络环境也是一个鱼龙混杂的环境,学生一旦进入其中,教师就较难加以把握,做为课堂教学,会出现课堂安排不紧凑,学习目标无法按时完成等情况。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注重教师的指导,将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很好的结合起来,以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A.学习课文,明确作者的观点。

B.理解文中关键诗句的含义。

C.对作者的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探究评价)

2.能力目标

A.培养“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

B.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搜集、筛选、整合的能力。

3.情感目标

A.通过阅读本文,提高审美修养。

B.悟出适于自我的人生哲理和永恒意义。

4.美育渗透点

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

【教学重点】

理解关键语句,对作者的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利用网络资源,展开讨论。

【学习方法】

借助网络互动,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合作性、自主性、交互性、个性化、探究性学习。

【教学流程设计】

在运用网络进行教学时,我主要在情境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以及自主学习策略设计方面进行了设计,以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并且结合传统教学,体现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具体流程如下(图6.4):

图6.4 教学设计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其实,对于艺术品来说,它们的命运也是如此。

在这次美国对伊的战争中,伊拉克国家博物馆遭到了洗劫,一批艺术品遭到了破坏。

在阿富汗战争中,一座走过了1500多个春秋的、为人类所共有的艺术珍品——巴米扬大佛——在塔利班的炮声中轰然倒下,从我们的视野中永远地消失了!

中国四川的乐山大佛,其庞大的身躯上已经爬满了青苔和其他腐蚀物,面目已经模糊。

还有法国巴黎罗浮宫的胜利女神雕像,被发现时,她的高贵的头颅已经不知去向。

还有就是那维纳斯雕像,1820年在希腊的米洛斯岛被发现时,她的秀丽的双臂已经残缺。为了区别于其他众多的维纳斯雕像,人们习惯上把她称为“断臂的维纳斯”或“米洛斯的维纳斯”。

历史是无情的,战争的炮火是无情的,大自然的风雨雷电是无情的。但这世界上毕竟还有许多热爱生命、热爱艺术的人们,于是人们一方面加强保护,一方面对已遭毁坏的艺术品加紧修复。

这其中就有许多人一直试图将维纳斯的断臂复原,要为她重新安上那残缺的双臂。然而,一百多年来,却始终没有一个复原的方案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满意。维纳斯的双臂到底应该是怎样摆放的,这成了艺术史上的一个谜。在第二册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今天我们就来继续来探讨一下,残缺美与完整美。

今天我们在电脑室学习,主要是让同学们在网上自己去寻找资料,筛选资料,整合资料,以开阔视野,激发灵感。为此,我制作了一个网页来帮助同学们学习。接下来,我来示范一下如何利用这个网页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完成学习任务

讲解操作要点:打开桌面上的“米洛斯的维纳斯”文件夹→点击index网页→点击学习任务→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1: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

教师活动:先指导学生进入学习。再进行提问以检查学习情况。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

学生讨论:

1.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维纳斯为了如此秀美,必须失去双臂。

教师点拨:文章的这一中心句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维纳斯的双臂为什么必须失去?”二是“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2.作者认为,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有哪些?从文中找出关键句来回答这个问题。

教师点拨:关键句在文中是有表征可寻找的,我请一个同学说说关键语句的特征。

明确: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有概括段意作用的语句。

从表达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语句,注意那些发表议论的语句(例如,以“可见”、“因此”、“所以”、“由此可见”等作为语言标志的表示推断的语句等)。

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表示承前、启后、过渡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语句,等等。

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

学生讨论:得出文章的关键语句。教师稍加点拨分析。

(1)维纳斯作品本身被一种“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出神入化地烘托着”,才如此秀美迷人。

(作品的原创、散失、偶然发掘、缺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人们为求得完整美而作出的设想和追求,这一系列可以说成是“作品命运”的东西,使作品本身充满魅力,而这与原创者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找到原形意味着那些烘托作品的“遭遇”和“过程”就失去了,作品不再充满魅力。)

(2)维纳斯的美在于她“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得完整的偶然追求”。

(如果维纳斯是完好无损的,她便是单一的具体的特定的那一尊雕像。而她的缺损,使之变成了不确定的、不具体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雕像——许许多多人们所想象的包含了无数可能的那些雕像。因此维纳斯的偶然的并非刻意和人为的“部分”(手臂残缺),换来的是人们对完整雕像的揣测、设想和追求。这正是断臂维纳斯的魅力所在,因为真正的魅力在于因此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对艺术美的追求!)

(3)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于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换言之,……

(缺损:获得不可思议的抽象艺术效果: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玉臂,更有一种神秘气氛,吸引人们的视线,诱发人们的想象,激起人们的兴趣,演化成一种追求,而“艺术”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完整:具体、实在、凝固,没有想象的余地。)

(4)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

(有,双臂不缺损:具体的、单一的、实在的、凝固的、限制人们想象的雕像。)

(无,失去双臂:不具体的、包孕着无数可能的、引发人们不尽梦幻和想象的雕像。)

3.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这有着实体和象征之间一定程度的调和,但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

4.小结课文。

第一部分:从正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维纳斯因残缺双臂,反而获得了无比神妙的整体美,成为不朽的杰作。

第二部分:从反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复原维纳斯的想法是荒谬的,那将破坏“丧失”的美感。

第三部分:从侧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手臂是最能牵动人的情思的,维纳斯丧失手臂,恰恰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作品艺术价值的提升是有条件的)。

作者认为,失去双臂的维纳斯更美,因为残缺能促使人们去想象,这在咱们中国的艺术领域也有一种艺术有着相同的意境,那就是中国画。

5.谈谈虚实相生的艺术审美观。

维纳斯的断臂也可以说是一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人知有臂处是臂,其实无臂处也是臂!

追求也永无止境。也许,这正是完美的价值所在吧。作者的观点是残缺更美,你们是否都同意这种观点呢?接下来我们来完成任务2。

三、完成任务2

就“残缺美”与“完整美”这两个观点,在网上寻找资料,筛选资料,整合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

教师活动:先示范任务2中如何查找资料,如何筛选资料,如何整合资料。

先确定自己的观点→打开记事本或Word文档→将自己的观点输入文档→保存文档在桌面上→再回到任务2的页面→点击参考网站,搜索有用的资料→利用选定、复制、粘贴到新建的文档中→最后对其加以整合并保存。

学生讨论:

甲方:完整更美

参考网站:

http://art.westcn.com/news/2000-10/1031-6.htm

http://www.yqwl.com/html/modules/sections/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d=36

http://xiaoqioshui.rongshu.org/channels/zj/anni/paidui/011106b.htm

http://www.51098.net/old/shizhan/cpjq/0439.htm

http://www.sowang.com/index.htm

http://www.webpromoto.com.cn

乙方:残缺更美。

参考网站:

http://www.taketimes.com/dujia/contents/yanqing/canchangcheng.htm

http://www.mypcera.com/book/xian/da/baifan/001.htm

http://read.114w.net/page/zwjx/xqdd/004.htm

http://iai.edu123.com/yxwk/html/jjsy/jj33.htm

http://www.sowang.com/index.htm

四、运用集体讨论功能进行课堂网上讨论

甲方观点:完整更美,因为美是一种直接作用在人的感官上的,残缺首先给予人的是遗憾,而不是美,是一种可怜、同情的心态,有时残缺美更是懒惰者的借口,成为其消极的人生观的最好托辞。一味认为残缺是一种美,对我们这些正处在最佳学习年龄的同学来说,会导致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的坏习惯。这一些都需要我们注意。

乙方观点:残缺是一种美,甚至比完美更美,因为世界上的事本就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承认残缺美,不仅可以让我们学会真实的面对人生,还可以让我们真实的面对自己,以做出更好的选择。其次,许多残缺美能让我们更好地去面对历史沧桑,去思索历史。还有的残缺如《雄鹰迪斯科》中的残缺就不仅是给人美的享受,还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我们正处在学习知识的大好时机,学会舍弃对我们更有实在的意义,只有懂得舍弃才能收获幸福。

最后教师总结全文:这节课我们一起在网上探讨了关于美的种种认识,残缺是一种美,维纳斯因为她的断臂,产生了神秘,给了人想像,成就了其为艺术“世界三宝”的地位。史铁生就是在废墟沉思,在废墟中站了起来,走出了一条新生的路,给人以心灵的震憾。但是我们的同学也不能一味的沉湎于残缺美,而不思进取,以为所有舍弃都能创造美,而应该在看到残缺美的同时,也能积极的去追求完美,在追求中去享受美。

五、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在学校或班级论坛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开展讨论。

【整合评价】

一、在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中,运用建构主义设计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学习环境的设计,如导入课文的导语设计,以及米洛斯的维纳斯、胜利女神、蒙娜丽莎的微笑等艺术品的介绍。目的是创设一个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其二是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主要借助几个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并且进行课外延伸,对课文进行质疑,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

二、网上的信息浩如烟海,垃圾也很多,反动的、黄色的都有。老师如果不事先去仔细挑选,不去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的学科站点,那肯定会浪费很多时间,而有用的东西却没有学到多少。在设计网页时,一定要让学生有明确的目的性,课堂组织要十分紧凑,才能在课堂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由于考虑到学生的基础、阅读速度的不同,因而在选取材料、设计教学任务时进行了分层次教学,以适应不同的学生,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最大限度的给学生以空间,真正地发挥网络教学的最大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