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再造课程的文化

再造课程的文化

时间:2022-05-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在说教式的教学中,学生只能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然而,离开了自身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学生至多只能掌握“惰性的”知识。这种惰性的或呆滞的知识是无法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是无法迁移至新的情境中去的,是无法对学生产生意义与价值的。

再造课程文化

第三单元 再造课程的文化

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儿童在自己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教师的作用则体现在如何利用蕴涵着丰富资源的社会环境的巨大可能性去引导、指导、支撑在其中生活与学习的儿童。也就是说,教师是不可能通过知识的直接灌输去发展学生的心智的。因为,在说教式的教学中,学生只能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然而,离开了自身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学生至多只能掌握“惰性的”知识。这种惰性的或呆滞的知识是无法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是无法迁移至新的情境中去的,是无法对学生产生意义与价值的。因此,这种传统的教学也就不可能真正地作用于学生的心智与人格的发展,更谈不上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有效的教育与教学应当是基于社会情境的共同活动,学习应该是学生在共享社会情境中个人知识建构活动的互动。由此,蕴涵在社会情境中丰富的信息资源、社会规范和价值可以被当作一种共享的社会文化,它决定着个人对知识的有效建构以及整体个性的发展。既然共享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关系对于个人的学习十分重要,那么加强社会情境对认知发展的影响也因此应该成为教学改革的焦点。基于情境认知的教学与学习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表明,知识的获得、理解与建构都离不开知识产生的真实情境。所有的知识及其组成部分都是对真实世界的索引,因而也就必然是相关活动和情境的产物。因此,基于社会情景的认知与学习要求克服传统教学中知识的抽象性与呆滞性,强调将知识镶嵌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之中,加强教学与真实生活的联系,利用资源丰富的真实情境改造学校课堂教学情境资源贫乏的现状,或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相应于真实情境的逼真情境(如模拟情境、虚拟情境等),以使学生有可能通过参与真实或逼真的活动以及与专家、同伴的社会性互动,激发学习的认知动机,获得运用知识解决真实复杂问题的机会,从而在建构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获得体验,形成适应某一特定的共同体文化的行为规范与价值导向。

高 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