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课程改革的具体课题

课程改革的具体课题

时间:2022-05-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课程改革的具体课题二、课程改革的具体课题根据上述基本原则,以学校现场的经验与智慧为基础,着眼于推进课程改革。当然,作为学校的课题则应当以历来的道德教育与特别活动的模式为中心,从根本上予以重视关注,并且引进多种多样的活动。这就期待所有教育工作者深入理解“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开发”的意义与课题,期待所有学校积极地投入课程开发的活动。

课程改革的具体课题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课题

根据上述基本原则,以学校现场的经验与智慧为基础,着眼于推进课程改革。

(一)教育内容的削减与重编

面对21世纪行将完全实施学校周五日制,要求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作出根本的整理、统合、再编。这就必须毅然抛弃学校对儿童的整个发展负有责任这一默认的幻想。

由此必须立足于这样一个观点:充分地考虑到当今日本社会所面临的高龄化、国际化、信息化这一潮流,同时,在义务教育的9年间以及直至高中毕业的12年间乃至大学、研究生院期间,使新生一代对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人类文明智慧与积淀表现出应有的理解与关注,奠定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立足于这一视角,就得着眼于教育内容的整理与削减,慎重地、仔细地重新探讨教育内容。

(二)小学、初中、高中教育课程编制原理的再探讨

历来的学校,不论哪一个阶段,往往是菜单式的课程编制:对在籍的所有儿童准备共同的、千篇一律的教育内容。今后的课程要充分考虑到课程的“共性与个性”的均衡,同时使之变为基本上能适应每一个学习者的希望与特性的灵活的课程。具体地说,应当考虑随学年阶段的递升,能够进行大幅度课程分化与能让学习者自行选择的课程体系。

这里可以考虑,小学必须奠定作为国民共同的学力基础,从这一基点出发,为每一个儿童准备共同的课程。以此为中心,随着年级递升,采取可供选修的课程形态。不过,考虑到在中等教育阶段,无论未来的出路志向和能力特征都存在巨大的个别差异,应当采取以基础的核心学科(科目)作为必修、以随意选择为原则的大量的选修科目为辅助,形成新的课程编制,特别是现行的高中课程朝社区综合制高中倾斜:除一部分学科(科目)为必修(即为学科内选修作准备)以外,大幅度地实施学科间选修。

(三)“心灵教育”的模式

今天,在一部分儿童身上可以发现,新生的一代对生物与他人缺乏关切与同情。毋庸置疑,培育关切与同情的人类感情,加深对自身的理解与宽容精神,以及对超越自身的大自然的威力拥有感动之心,是作为一个人必须具有的精神潜质。可是我们从儿童们身上所看到的是,现代社会虽有不少儿童处于发育阶段之中,生龙活虎地“活”着,但是并未能充分地实现应有的发展。

“心灵教育”的改善绝非轻而易举之事。谋求从学校教育这一框架自身所带来的心理重压、尤其是升学的心理重压下的解放,按照儿童自己的兴趣、爱好,精力充沛地活动——在这个方向上,无论家长、社区、学校,都必须作出各自的努力。当然,作为学校的课题则应当以历来的道德教育与特别活动的模式为中心,从根本上予以重视关注,并且引进多种多样的活动。

(四)新的教育课题的处置与综合学习

环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信息教育、福利教育、消费者教育、艾滋病教育等等,这些伴随社会变化的新的教育课题的处置,是对学校课程提出的新要求。然而在学校的教育内容中是不可能无限制地容纳这些课题的。应当采用这样的方法:在历来的学科内容构成中引进这类现代课题,借助利用电视等校外教育机会加以应对。必须把学校课程严格地限定在只能由学校实施的、应当由学校实施的教育上。

设定综合学习的课时,并在其框架内纳入现代的教育课题,这一思考不失为一种方案。在这种情形下,有必要充分考虑明确的内容构成与资料、指导案例集的准备,更重要的是谋求学校层次上的积极的课程开发。

不管是否处置现代课题,综合学习的课时应当以这一类活动为中心,使儿童自身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问题得以发展,使儿童自身去追求、去探究,使他们自主讨论问题的解决过程与成果,加深思考,学校必须作出努力,使综合学习的课时作为自我教育性的学习场所加以利用。

(五)教育评价的转换:支撑儿童的学习与成长

必须率直地承认,无论是成绩评定抑或测验,都沉重地压抑着许多儿童的心灵,滋生难以解脱的自卑感或浅薄的优越感,加剧过激的竞争意识,因而往往起着非教育性功能的作用。

成绩与测验得分对该时点的学习结果的一个侧面而言或许是重要的,但是它只能是一种暂时性的结果。借助以此为线索展开的新的教育活动,教育评价的上述困境是可以超越的。因此,倡导以形成性评价思想为代表的新的教育评价,同时进一步引进多样的评价方法,以取代纸笔测验。总之,从单一维度的相对测验的观点转换为多维度的到达度评价的观点,重视儿童自身的反思与自我评价,这就是对于教职员及教育行政工作者的要求。

(六)推进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开发

尽管必须有某种形式的课程标准,但最终还得根据各校各自固有的条件,创造出学校自身的教育模式。尤其是具体的教材开发、学校的例行活动、种种交流活动及校外活动的参与,都应当靠学校各自独特的努力。但遗憾的是,学校课程开发的事实则显示出缺乏主动进取的态势:不少学校坐等教委的指示与指导,或者沿袭其他学校通用的课程。

在这个问题上要求学校实现大转换,就得转变教育委员会与校长双方的意识,积极地支援、改变教职员的独自钻研。这就期待所有教育工作者深入理解“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开发”的意义与课题,期待所有学校积极地投入课程开发的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