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准确把握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建立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论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的重要前提。所以,关于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论的研究是一项没有先例的工作。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论与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论、中学地理课程教学论也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第四节 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任何一门学科或课程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各个学科或各门课程就可相互区别开来。准确把握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建立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论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的重要前提。

一、建设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论的背景

我们提出把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门独立的课程来建设,并不是心血来潮的一时冲动,而是有深厚的时代背景的。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论是一门新的学科和新的课程,它的产生既是当代人文科学综合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中学课程的综合化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学人文课程的设置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以往的课程基本上都是分科开设的,如历史课、地理课,仅有思想政治课是具有综合性的课程。中学人文课程近年来处在力度很大的综合化改革的浪潮中,将初中历史、地理课程综合为一体的历史与社会课程就是这一轮改革的产物,它们已在我国部分地区试验开设多年。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对教育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对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研究是微观的、单科性的研究,这种研究视阈显然已不能适应教育实践的需要,客观上需要对中学人文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实践进行宏观的、综合性的研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尝试把包括初中阶段现行设置的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或选择历史、地理)和普通高中阶段现行设置的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课程与教学作为一门大学科、一门大课程来研究,于是就有了这门新学科、新课程——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论的诞生。目前,关于中学人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研究才刚刚起步,成熟的理论不多。虽然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比较成熟,而且已是综合性的研究,但它毕竟没有涵盖中学历史、地理、历史与社会等课程。所以,关于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论的研究是一项没有先例的工作。

没有先例可资借鉴,意味着建立这门学科、课程是相当困难的,但是,建立它却也是可能的,并且具有实际可行性。这是因为在学理根据上,人文科学的知识具有“人”与“人的世界”的二元结构,而中学的人文课程,如果将它们综合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与建设,就会同样具有“人”与“人的世界”的二元结构,相反,如果依然分单科开设中学历史、地理和思想政治课程,就会失去人文科学的二元结构。因而,在对历史与社会、思想政治、历史、地理课程以及青少年的生活思想实际进行反复比较和深入研究之后,我们发现能够以“人”与“人的世界”的二元结构为纲,总结出颇具新意的中学人文课程的学科理论体系,科学有序地构建中学人文课程的目标、内容,概括出有特点的课程实施方略和课程评价体系。同时,还能够以“人”与“人的世界”的二元结构为纲,总结概括出颇具新意的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理论体系,包括教学目标与教学功能、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等。因此,建立作为一个分支学科、一门独立课程的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论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实际可行的。

二、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那么,什么是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论呢?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论就是研究中学人文课程与教学的一般原理、课程价值和教学策略问题的科学。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论也可以说是中学人文课程论与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论的合称。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论本质上是人文教育课程。

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本质是对中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其课程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的观念,正确认识和完善自我;形成“人的世界”的意识,包括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时空结合维度下的“世界”意识,正确认识和善处外部世界。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中学人文课程教师、中学生、人文科学关于“人”的学问和关于“人的世界”的知识理论。而人文科学知识中关于正确认识和完善自我、正确认识和善处外部世界的意识形态与知识则是教学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现代人文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是理念引导,重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以及教学模式的探究型走向。

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论是在综合了中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课等分科课程教学论的基础上,对中学所开设的人文类课程及其教学共有的一般教学规律的探索,因此它与上述单科课程的教学论在质上是不同的。

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论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论有很大的区别。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论既要研究对中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规律,又要研究把广泛的人文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规律。即便在思想教育方面,其方法论的普适度也有差别,例如,对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主义教育、环境意识教育、健康情感教育等的方法论,就不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论所能完全概括得了的。更何况,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论所必须研究的知识教学方法论,要能有效地指导历史知识教学、地理知识教学,就必须研究大信息量学科的认知教学规律,这也不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所能完全概括得了的。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论是研究对中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相关人文科学知识教育的规律,研究对中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规律的课程。尽管它也要研究有关人文科学知识的认知教学规律,但它的认知教学任务相对较小,它毕竟以对中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为主,其教育方法论虽然也适用于其他人文课程,但这些教育方法对其他人文课程的针对性并不总是和思想政治课程一样,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论不能代替普遍的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论。因而,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论也就不仅限于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研究了。总之,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论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论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论与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论、中学地理课程教学论也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论是研究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中学地理课程教学论是研究中学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由于这两门单科课程的教学论各以不同的人文学科的教学规律为特殊研究对象,因而它们的知识教学方法论和思想教育方法论都各有侧重。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论主要研究历史史实的认知教学规律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主义教育的规律,中学地理课程教学论主要研究人文性的和与经济有关的地形地貌知识的认知教学规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知识的教学和环境生态意识教育的规律。

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学科属性是教育学。作为一门层次居中的分支教育学科,它具有理论的综合性、内容的实践性、体系的独创性等特点。

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论的理论内容涉及广泛的学科领域,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哲学、美学、历史学、地理学、教育学等。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论要分析这些学科的共同特点,并且要把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一般原理同这些学科的特点结合起来,深刻揭示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一般规律,因而它是一门边缘性、交叉性的学科,在理论上具有极大的综合性。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论是中学人文课程教学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它的理论来源于实践,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并直接为中学人文课程教学实践服务,因此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在教育科学的课程与教学论中,最成熟的理论只有一般课程与教学论,其典范教材是王本陆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成熟的课程与教学理论是单科课程与教学论,例如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论、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论、中学地理课程教学论等人文课程教学论。出版数量最多的此类教材也是单科教学论教材。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未出现一本理论十分成熟的中观层次的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论的学术专著或者教材,例如“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论”这样的专著或教材。因此,建立综合性的人文课程教学论的理论体系,确实是一项没有先例的开创性工作,没有现成的体系可以借鉴,因此必须独立创造它的基本理论,独立构建它的理论体系。所以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论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具有独创的性质。

作为一门学科,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论的理论重心落在教育科学范围,因而它归属于教育科学,它属于教育学中的一种中观的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是具有一定综合性的分支教育学科。

三、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论的理论体系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可以构筑如下的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论的理论体系。作为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论学科理论的载体,本教材分上、下两篇,上篇是中学人文课程论,包括中学人文课程的基本理论、中学人文课程的目标与内容、中学人文课程的教材、中学人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下篇是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论,包括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目标与任务、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模式与方法、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手段与组织形式、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管理与评价。

1.中学人文课程的基本理论

中学人文课程是适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综合化改革需要,在原有中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分科课程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对中学所开设的人文类课程及教学共有的一般教学规律的探索。因此,它与前述单科课程理论在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上尽管有相同的地方,但是两者在学科依托、知识结构、本质特点上是不同的。中学人文课程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理论是中学人文课程的直接理论依据。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中学人文课程,包括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或选择历史、地理)和普通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课程。应当说,在我国中学人文课程的设置方面,无论是课程理论研究还是课程设置改革,都处于探索期,要找到中学人文课程设置的最佳路径,首先就要明确中学人文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中学人文课程的设置至少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第一,以“人”和“人的世界”为逻辑起点;第二,以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为指针方向;第三,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基本特征;第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第五,以厚基础、宽口径、多信息为设置原则。

中学人文课程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关于“人”的教育和关于“人的世界”的教育。这个二元的课程目标决定中学人文课程的学科依托和知识结构。中学人文课程的学科依托主要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学科群与历史唯物主义学科群。知识结构包括正确认识和完善自我的知识系列与正确认识和善处外部世界的知识系列两大部分。

中学人文课程作为一组课程群,就其学科属性来说,属于教育学范畴。中学人文课程的本质即为中学人文课程的根本属性。对中学人文课程本质属性的科学认识是理解中学人文课程的主要特点的基础和前提。中学人文课程作为一种客观的教育现象,是学校借以实现对中学生进行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目标、完成其任务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因此,我们赞同将中学人文课程的本质属性理解为是在一定培养目标指引下,由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具有复杂结构和运行活力,用以促进学生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主动发展的指南。中学人文课程属于人文学科中的一种中观层次的课程,其课程性质相对比较复杂。我们认为,中学人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综合性、思想性、价值性、实践性、独创性等主要特点。

2.中学人文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课程目标这个概念所表达的理论内容是一门课程的价值所在。中学人文课程的价值是对中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它的具体价值目标是帮助中学生确立“人”的观念,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完善自我;形成“人的世界”的意识,正确认识和善处外部世界。

课程内容是指该课程所对应的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及处理它们的方式。中学人文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是:人文科学知识中与中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相关性原则”;突出青少年成长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方法的“问题意识原则”。中学人文课程的内容包括人文科学中与中学生的成长具有相关性的事物、事实、理论知识、原理以及青少年在成长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的方法等。其中,基本的事物、事实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地理事物,历史事实,主要的理论知识包括正确认识和完善自我的知识系列,以及正确认识和善处外部世界的知识系列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的知识系列是关于“人”的知识系列,其学科依托是哲学、美学、马克思主义人学、语言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相关内容,这是正确认识和完善自我的知识系列,以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人文课程及其教材的部分内容为载体。第二部分的知识系列是关于“人的世界”的知识系列,也就是正确认识和善处外部世界的知识系列,包括时间维度下的人文世界知识系列,其学科依托是历史学的相关内容,以中学历史、历史与社会等人文课程及其教材为载体;空间维度下的人文世界知识系列,其学科依托是地理学等相关内容,以中学地理等人文课程及其教材为载体;时空结合维度下的人文世界知识系列,其学科依托是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的相关内容,以中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社会、历史与社会等人文课程及其教材的部分内容为载体。

3.中学人文课程的教材

中学人文课程教材主要涉及政治学科、历史学科、地理学科三个方面的内容,这三类课程教材各有其特点和表现形式。

中学人文课程的传统教材包括传统单课教材、传统综合教材。其中传统单科教材主要有“四书”、“五经”以及《青年修养》、《革命故事》、《社会发展史》、《历史》、《地理》等;传统综合教材主要采用的是《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讲座》这本书,它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比较受欢迎的经典教材。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学阶段主要开设了三种类型的人文课程,分别是单科课程的历史、地理两门课程,小综合课程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两门课程,大综合课程的社会、历史与社会两门课程。与中学人文课程设置相对应,我国现行的中学人文课程教材呈现出令人鼓舞的“一纲多本”与“多纲多本”相并存的局面。主要表现为单科教材、小综合教材和综合教材三种形式。①单科教材: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初中历史、地理教材分别多达八种与七种,而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编写而成的高中历史、地理教材版本虽然少于初中的数量,但也都有四种不同的版本。②小综合教材: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有九种版本,分别是由人民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以及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只有一种版本,即由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材,简称人教版教材。③大综合教材: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社会课程教材(简称沪版教材),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实验稿)》编写、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沪教版教材,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教版教材,以及中国地质出版社出版的《历史与社会》教材(简称地质版)等。

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继续坚持原有的高度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的理念基础上,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措施当属各国不遗余力地从本国国情出发,开展中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尤其是人文课程教材改革。主要有以下三条经验:一是始终不变的教育价值取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二是重视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三是人文课程教材综合化的改革趋势。这为我国基础教育教材改革提供了重要借鉴。

我国中学人文课程教材改革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即“三步走”的改革历程。综观我国基础教育中学人文课程教材的改革,主要有三方面的创新:一是全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二是全新的教材管理制度——集中审定与多样化编制选用相结合,三是全新的教材施教方式——探究式学习与多样化教学相结合。目前,我国中学人文课程教材的改革已经进入了全面深化和发展的阶段。

4.中学人文课程的实施和评价

课程实施是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操作、执行和开发过程,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和动态的过程。中学人文课程的实施是复杂的,整个实施过程有许多不可预期性和不确定性,这与影响课程实施的复杂因素是明显相关的,如实施课程方案的主体——教师的素质,实施课程方案时的价值取向,学生、家长和校长的理解、支持程度,地方教育当局的保障措施,新课程与原方案的冲突程度,课程实施的附加利益等。简而言之,影响中学人文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有教师、学生、课程方案本身、地方教育当局、家长和学校等。中学人文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包括起始阶段、实施阶段和常规化或制度化阶段的过程。中学人文课程实施要在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等多种取向中进行有效选择,以教学为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和形式,完成上述课程教学内容,实现课程目标。

课程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具体评价技术和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分析、整理信息和资料,对课程编制活动、课程计划和课程效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课程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的方式是多样的。课程评价的对象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方案、教材、课程实施及结果等诸种课程要素。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可以对课程的合理性作出价值判断,给课程决策者和执行者提供信息反馈,以便课程决策者在下次课程开发、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作出科学的决策,也可以使课程执行者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控制与调试。因而,课程评价的功能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学人文课程评价的功能主要有促进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记录功能、管理功能等。课程评价一般有目标取向、过程取向、主体取向等三种价值取向。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的发展。因此,中学人文课程评价的方法应是与发展性课程评价相适应的方法,即要在对以往的课程评价方法进行分析改造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中学人文课程评价自身发展的特点,形成适合我国特点的中学人文课程的发展性课程评价方法。

5.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基本原理

教师水平、学生习得、课程体系这三者构成了现代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三原色”。在中学人文课程教学中,教师是教育质量和特色的保证,学生是教育质量和特色的最终体现,课程体系是教育质量和特色的基石。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培养中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有语文、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或选择历史、地理)、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外语等综合课程或单科课程;普通高中阶段有语文、思想政治、历史、地理、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外语等综合课程或分科课程。因为语文、外语、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等课程各有其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独特的教学内容体系,故在本书中不作讨论。因此,本书所说的中学人文课程,包括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或选择历史、地理)和普通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综合课程或单科课程。

第一,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属于综合课程,历史、地理属于单科课程。

(1)思想品德是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其教学内容由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等三个专题构成。

(2)历史与社会是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为初中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其价值在于整合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其教学内容由我们在社会中成长,我们身边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我们生活的区域与环境,中国历史与文化,世界历史与文化,社会探究技能与方法等六个专题构成。其中第一至五个专题是学习主题,第六个专题是研究社会探究技能与方法。

(3)历史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由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等六个专题构成。

(4)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其教学内容由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等四个专题构成。

第二,普通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属于综合课程,历史、地理属于单科课程。

(1)思想政治课程是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的一门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其中必修部分包括四个模块:思想政治Ⅰ(经济生活)、思想政治Ⅱ(政治生活)、思想政治Ⅲ(文化生活)、思想政治Ⅳ(生活与哲学),选修部分具体教学内容涉及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伦理常识等七个模块。

(2)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其中必修部分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等三个学习模块,选修部分包括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课程标准建议,在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至少选修三个模块。

(3)地理课程与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其教学内容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其中必修部分由地理Ⅰ、地理Ⅱ、地理Ⅲ等三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教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选修部分包括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七个模块。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会遵循优胜劣汰的法则,不同程度地顺势增补适合时代气息的新内容,删减不合时宜的、陈旧的、过时的内容。当然,培养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的宗旨以及认识自我、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改造社会的课程目标,将永远是中学人文课程教学内容增补删减的指示器。

教学过程不仅是认识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学人文课程不仅是知识课程,而且也是修养课程。中学人文课程要传授知识,但也要为受教育者提供一种生活训练,更应该是对情感、人格的熏陶,对美和生活的创造。因此,认知性、价值性、修养性是中学人文课程的三个基本属性。如果说,认知性、价值性只是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一般属性的话,修养性则是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本质属性。

中外人文课程教学的理论资源非常丰富,其中最主要的有中国儒家的“格致修齐治平”理论和中国古今哲学的“知行关系”理论。同时,西方现代综合课程实施过程中搭建“知/行/为”(KNOW/DO/BE)的桥梁理论,也为中学人文课程教学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课程设计理论资源。

6.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目标与任务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对于落实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策略、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具有预期性、系统性、层次性、可行性、灵活性等特点。

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双重指导作用,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概括而言,教学目标主要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聚合功能等四大功能。教育部颁发的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中学人文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规定了在课程总目标指导下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三维课程目标体系。在中学人文课程教学中,必须根据其三维课程目标的要求,构建相应的三维教学目标,即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三维教学目标体系。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①培养学生的积极健康心理;②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想道德;③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⑤培养学生的爱心;⑥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⑦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

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作为教学活动要达到的结果或要求,是教学主体在教学活动进行之前预先设定的标准,它必须在教学中通过教学的任务体现出来。所谓教学任务,就是指教学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所要完成的具体教学工作。一般说来,教学任务包括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素质等方面。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在教学中表现为具体的教学任务。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任务,就是要完成和体现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具体而言,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任务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①健康心理教育;②伦理道德教育;③民主法制教育;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⑤爱国主义与国际意识教育;⑥生态环境教育。

7.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模式与方法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它简约地体现了设计、实施、调控、评价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教学方法论体系,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得以发生联系并相互转换的媒介。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模式是将德育扩充为人文精神教育之后所创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以人文科学知识为载体,寓德育与人文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的一种特殊教学模式。中学人文课程教学既要科学地运用影响深广的传统教学模式,即传授-接受模式,又要在运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和普通高中教育各门人文课程的课程标准,综合考虑中学人文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目的、教学任务以及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水平等因素,大胆探索各种新的教学模式。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新模式,主要有研究性教学模式、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情境-陶冶模式、自学-辅导模式、目标-导控模式、概念获得模式等,有效运用这些教学模式,对于调动中学人文课程的教与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双方共同进行并相互作用的具体的活动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和。它具有实践性、耦合性(亦称双边性)、多样性、整体性、继承性、发展性等特点。在中学人文课程教学中已经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常用教学方法,并且它在新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在中学人文课程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把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情感教学法、形象教学法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以探究性学习为基本取向的新的教学方法。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要在运用发展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及其实现形式,这是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形成中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必然要求。

8.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手段与组织形式

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诸要素中十分重要的两个因素,直接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优劣。教学手段是沟通教学双方的桥梁和纽带,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综合协调、合理安排各项要素的重要作用,使教学系统的诸要素以一定的教学程序连接起来,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

所谓教学手段,是指教学活动中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起着中介作用的一系列具体手段,是教师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开展的教学活动,师生“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6]。在信息化的当代,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手段应当多样化,要选择比较感性的教学媒体进行教学,使中学人文课程教学具有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文精神真正为学生所接受,入心入脑。

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围绕既定的教学内容,在一定时空环境中,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中学人文课程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和实践活动教学形式。应当重视21世纪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的变化趋势。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有现场教学、师生合作教学、分层教学、复式教学等。同时,也应重视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的规范性。应当加强对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互补性和相关性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化组合,使具有互补性的教学组织形式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并使之具有一定的规范性,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并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9.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管理与评价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对教学系统内部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各个要素进行合理的协调和组合,促进教学工作高效运转的活动,包括教学准备过程、教学运行过程、教学质量分析过程的管理。当前,我国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管理在课程开发与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作为管理者,一方面要积极采取措施,促使人们正确认识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价值,另一方面要努力改善中学人文课程教师的教学与生活条件。

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标准,运用可操作的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质量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可以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以便及时地调整和改进教学,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评价是指对社会学科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的过程。通过教学评价,可以鉴别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状况和发展水平,了解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提供教学的反馈信息,对提高社会学科课程教学质量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我国当前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评价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如在观念及形式上固守传统的教学评价,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全盘借鉴西方的评价理论和方法等。因此,必须对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改革。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应主要体现在转变评价观念、明确学习评价的重点、改进学习评价的方法、重视学习评价的反馈、改变教师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