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评价

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评价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评价是指对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学人文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促进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参与社会,中学人文课程的特殊教育价值在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我国当前对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评价机制的相关研究非常少,对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评价存在着一定的误区。目前仍有许多人用传统的分科课程标准和应试教育的要求来看待和评价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这是不正确的。

第二节 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标准,运用可操作的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质量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是教学过程一个不可少的环节,可以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以便及时地调整和改进教学,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评价是指对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的过程。通过教学评价,可以鉴别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状况和发展水平,了解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提供教学的反馈信息,对提高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质量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我国现有的教学管理和评价特别是对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评价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

一、当前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评价存在的误区

中学人文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促进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参与社会,中学人文课程的特殊教育价值在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因此,对改革后的中学人文课程特别是改革试行的综合型人文课程的教学评价,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方式。我国当前对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评价机制的相关研究非常少,对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评价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1.在观念及形式上固守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

传统教学评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在评价的功能上过于重视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了评价的促进和激励功能。二是在评价内容上只重视对知识的教学和学习的评价,评价指标单一。三是在评价方法上过分强调量化评价手段,忽视了质性评价方法。四是在评价模式上,被评价对象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没有形成教师、学生、家长、同行等多主体共同参与,民主评价、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五是在评价重心上,过于关注终结性评价,忽视被评价对象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以及努力的程度等因素,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发挥教学评价的促进和激励功能。

当然,传统教学评价在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水平等方面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评价的局限性与社会及应试教育的环境等是分不开的。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积极开展,传统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正在逐渐消退,很多方面还成了新课程目标实现的障碍

目前仍有许多人用传统的分科课程标准和应试教育的要求来看待和评价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这是不正确的。中学人文课程与教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特征,其学业评价体系理所当然也应该是开放性的。开放性的中学人文课程评价体系具有以下特点。其一,着眼于人格因素的综合性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是人格诸因素的综合性的发展,中学人文课程的学业评价应以此为基点,即不仅要对学生人文课程知识掌握的状况、认知发展作出评价,也要对其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情感、意志、价值观的变化作出评价;不仅要对课堂教学作出评价,而且也要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作出评价;还须注意对学生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出评价。其二,强调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学习活动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所以既要对中学人文课程的学习结果作出评价,又要对学习的过程作出评价。其三,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开放性的学业评价,其评价方式也必然是多样化的,笔测、口试、交谈、观察、课堂讨论、完成调查报告和撰写论文等多种形式,更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2.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

提倡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多种评价方法的运用可以避免单一评价方法的局限性,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也会使评价结论更加全面。但是实践中很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评价方法的滥用和评价主体的泛化。教学评价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众多技术的运用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对教学进行评价也许人人都能说出一二,但是进行真正专业性的教学评价却非人人可以胜任。教学评价主体的确定需要考虑什么人应该成为评价者,什么人可以成为评价者;即使教师、家长、学生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作为评价主体发挥作用,还要考虑他们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大小问题。由于传统和现实的原因,进行评价最后往往不得不给出一个总分。这个总分不是简单的一个数字,它反映了各方面评价主体的博弈,其权重比例是必须仔细斟酌的。新的评价方法如师生集体评议等带有开放性和即时性的特点,标准难于统一,在标准差别很大的前提下得出的结论如何统一也会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对学生的情感态度领域和学习过程的评价,所依据的材料个性化色彩浓厚,对其进行评价的规范性值得怀疑。对于如档案袋评价等评价方法的弊端,已有研究者得出如“工作量太大,教师负担过重”,“容易走形式,走过场”,“各科都建立档案袋,肯定会导致学生的厌烦情绪”等结论。因此,在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评价中,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是不可取的。

3.全盘借鉴西方的评价理论和方法

研究西方的教学评价理论和方法对我国教学评价制度的改革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西方的教学评价理论和方法可能是先进的,但与我国当前教学实践是否相符合值得深入思考。如果我们不加分析、不经过深入思考就全盘接受他们的观念、理论和方法的话,继承和发展自己的优良传统就只会变成一句空话。我们的教学评价也确实需要改革,但是存在一个如何改、什么时候改的问题。西方的教学评价理论和方法应该是在西方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积累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归纳的结果,涉及具体教学情境的问题,理论研究则更多是在实践基础上的思辨和演绎的结果。我们或许可以演绎西方之“演绎”,但是却无法归纳其“归纳”,也就是说,只能引进所谓的“普遍化的、标准化的、不受情境制约的”理论,而“个人性的、地方性的、情境性的”实践经验则无法引进。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国外的理论、案例等翻译、移植过来,很可能出现如下结果:借鉴的只是一棵树却没有同时借鉴它的泥土、水资源和阳光等,而我们自己的泥土、水资源、阳光依然滋养着自己本土化的树,似乎很难长成外国树的模样。

二、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

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评价体系的改革方向及力度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程实施的成功与否。中学人文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应主要体现在转变评价观念、明确学习评价的重点、改进学习评价的方法、重视学习评价的反馈、改变教师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

1.转变评价观念

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评价观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评价的目的应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为激励和调控,从而改进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二,评价的主体应从单向转为多元。评价不仅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还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评价。

第三,评价内容应从过分倚重学科的学业成绩转为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从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转为终结性、过程性和发展性并重,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第四,评价的模式应从过分注重量化转为量与质的结合。中学人文课程的评价不仅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作出评价,而且要对学生认知能力、思维水平、认知策略、情感态度和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整体评价,尤其要关注学生在这些方面发生的变化及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2.明确学习评价的重点

中学人文课程对学生学习评价的重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侧重评价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评价不应停留在简单考查学生对知识的重现或记忆方面,更应该考查学生整合知识的水平。例如,在评价时不应要求学生过多记忆某些事件的具体细节,而应要求他们了解某些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发生的背景,并能结合当时的地理环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综合分析,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因此,学生能否将具体知识整合到内容体系中是评价的重要标准。

2)侧重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不仅测查学生对历史、地理学科及相关学科基本知识的掌握,更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进行推理和创造性思维的水平。中学人文课程涉及很多当今面临的社会问题,应突出评价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其中不仅包括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还要特别注意学生参与体验、探究活动而发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

3.改进学习评价的方法

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多种多样,学生的个性日益鲜明。为了适应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改进和完善评价方法,避免用单一标准或方法测评学生学业成就。中学人文课程注重知识的综合、学生的参与和社会意识的形成,这些特点也要求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来明确评估学生的进步和教学的作用。因此,中学人文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采用多种评价方法。

1)纸笔测试

这是传统的评价方法,对评价学生在知识记忆,如概念、时间、地点、文献内容等方面特别有效,能迅速发现学生学习的遗漏之处。精心设计的多项选择、搭配、判断对错、简答或撰写小论文等,是评价的主要方式。有些内容,如学生能否识别重要的名词术语,能否说出某地的准确位置,能否说出某两件事情(或事物)的关系或联系,是否知道怎样按照年代顺序理解事件,能否归纳、概括事实等,经常采用这种评价方式。

2)项目评价

学生分小组合作研究,教师对其完成情况进行判断。通常是让学生准备一段时间,设计一个计划,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调查。要求学生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报告。最后由任课教师或教师组依据标准进行评价。

3)教师观察

在学生面对并解决一个课题的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的各种表现,如学生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怎样进行推理,怎样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成果,想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等。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微观分析,应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记录学生的能力表现并加以判断,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甚至失误之处。

4)口头讨论

要求学生在全班或小组内进行陈述或讨论,教师提问,记录结果。教师通过学生的表述来判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这种评价允许师生共同探讨答案,得出更准确的结论。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应指出学生的错误或不足。

5)学生自评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审视自己的作业,反思已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由教师给学生提供评价标准,让学生进行自我剖析和评价。这种方式能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评价技能,提高他们解决问题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6)合作评价

学生运用一定标准互相评价。要求学生观察、思考其他同学的进步。在评价他人的学业成就时,学生能接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点,学会欣赏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扩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认识。

7)学生学习成长记录

这是一种有目的的收集学生作业的方法,集中记录学生在较长时期内的努力、进步和成就,可以反映学生一段时间内的成长发展轨迹。

评价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动性,根据本地区与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评价方法,并创造出更适合自己教学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多种方法的结合使用可以发挥互补性,使教学评价更有效、可靠。

4.重视学习评价的反馈

没有反馈的评价不能算是全面的评价。评价的反馈直接关系到评价的有效性和学生的未来发展。定期的反馈评价对学生的行为和教学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中学人文课程对学生评价的反馈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应强调学生在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取得了哪些成绩,同时指出其不足。教师在评价反馈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要公正、公平,不能带有任何偏见和歧视,应以鼓励、肯定和表扬等正面强化为主,杜绝一切轻视、为难、伤害学生的评价方法。反馈评价时还应给学生自我评价及家庭参与评价的机会。

5.改变教师教学评价方式

评价教师的教学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和业绩作出恰当的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激励教师不断钻研教学的重要手段。改革教师的教学评价方式,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

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评价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活动中教师的积极参与与认真反思。评价实践中必须克服行政色彩过浓、教师被动应付评价的单向机制,积极倡导评价中的双向交流与民主参与,创造氛围并鼓励教师走进评价的全过程,重视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2)体现教师的个体差异

传统“一表通用”的评价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其结果既不能令教师信服,又压抑个性,不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教学风格的形成,因此必须坚决予以摒弃。时下应量身定制适用于不同年龄层次、学历背景、专业发展需求、教龄长短、学科差异的中学人文课程教师评价标准,真正实现因材施评,充分体现对教师个体差异的尊重、关照和负责。

3)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力

中学人文课程评价一方面要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关注教师是否热爱本学科教学,能否做到肯于钻研、勤于思考、乐于学习、勇于创新;另一方面,要特别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如下内容:第一,是否理解、掌握课程标准;第二,能否适用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从多种角度综合认识、分析社会问题;第三,是否善于利用多种方法、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会综合地分析问题的方法;第四,是否细心观察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恰当评价学生学习成就(特别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评价方法因人而异);第五,能否主动寻找各种社会资源,并与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士合作,为学生参与社会创造条件。

4)注重评价中的伦理规范

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评价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教师人格,维护教师利益,保护教师荣誉和个人隐私,坚决杜绝滥用评价材料和评价结论,防止对教师产生伤害。

思考题

1.什么是教学管理,它包括哪些方面?你认为当前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管理存在哪些问题?

2.请谈一谈你对中学人文课程教学价值的认识。

3.你认为当前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评价存在哪些误区?对当前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评价的改革,你有哪些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