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任务

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任务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学人文课程的人文性、思想性、综合性等显著特点,决定了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具体而言,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中学人文课程的课程目标中明确规定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目标。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

第二节 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作为教学活动要达到的结果或要求,是教学主体在教学活动进行之前预先设定的标准,它必须在教学中通过教学的任务体现出来。所谓教学任务,就是指教学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所要完成的具体教学工作。一般说来,教学任务包括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素质等方面。中学人文课程的人文性、思想性、综合性等显著特点,决定了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中学人文课程的课程目标,即在总目标指导下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的三维课程目标,确定了中学人文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在教学中表现为具体的教学任务。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任务,就是要完成和体现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具体而言,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健康心理教育

中学人文课程的课程目标中明确规定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目标。要实现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目标,就必须完成健康心理教育的任务。应当说,对中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中学人文课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径。这是因为,中学人文课程不仅在课程目标上提出了要求,而且在内容上也进行了专门的安排。可以说,中学人文课程在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中学人文课程应着重从哪些方面进行健康心理教育呢?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展开工作。

(1)学习心理教育。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心理问题,妨碍他们的学习,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指导。学习心理教育包括:智力健康教育、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教育、考试心理的调适和训练、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教育等。

(2)健康情感教育。情感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情感与一般疾病关系密切,更是心理疾病的重要诱因。健康情感教育包括: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形成稳定平衡的心境;了解感情活动产生、发展、形成、表达的规律,初步培养健康的情感;学习并掌握“制怒”的方法,培养幽默感等。

(3)坚强意志教育。意志对学生的成长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意志力薄弱,耐挫力差,缺少明确的行动目标,做事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等,是当今青少年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重大意志缺陷。坚强意志教育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以及创设一定教育情境,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等。

(4)人际适应教育。人是社会的人,任何人都不可能离开他人和社会孤立地生存与发展。积极有效的人际交往是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基础和源泉。人际适应教育包括: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愉悦地接纳自己,形成学生的博爱意识与行为,教会学生正确地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教会学生打扮得体、举止文雅,学习各种社交技能。

(5)反应适度教育。人的行为反应,无论敏捷还是迟缓,都有一个适度的问题。反应适度教育包括: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现实,认识挫折的双重性,增强学生的自制力,提供多种情境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向上、不断进取。

(6)青春心理教育。中学时期,是学生青春发育的重要时期,性生理现象的产生,性心理的萌发并逐渐趋向成熟,为中学生增添了无数的烦恼与困扰。青春心理教育包括:性心理教育,性道德心理教育,性审美心理教育,性法制教育。

(7)升学与择业心理教育。升学志愿与职业的选择是中学生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社会的现实需要、家长的殷切期望、教师的诸种想法与学生自己的情况总是不能完全“合拍”,因此,升学与择业常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困惑、冲突。升学与择业心理教育包括:升学考试前后的心理教育,升学与职业选择指导,职业心理准备教育。

(8)健全人格教育。中学生正处于个性陶冶、塑造、形成的重要时期。健全人格教育包括:认识自己的气质类型与性格倾向,培养良好的性格,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学会心理的自我调适。

二、伦理道德教育

1.伦理道德的基本含义

“伦理”与“道德”意思相近,因此,人们经常把伦理与道德放在一块,称之为“伦理道德”。它是社会生活中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个体品行的原则和规范。伦理道德从范围上来说非常广泛,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既有纵向的上下级关系,又有横向的平衡关系。

2.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

第一,爱国主义教育。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将在本节后面的“爱国主义与国际意识教育”中作重点论述,此处暂略。

第二,集体主义教育。具体内容:尊敬师长、友爱邻里、与同学团结友爱的教育;心中有集体、有他人,尊重、关心他人,热爱集体的教育;爱班级、爱学校、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尊重集体意志、服从集体决定的意识教育;正确处理师生、同学、家庭成员和其他人员关系的教育;自由与纪律关系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集体,服务公众的行为习惯。

第三,社会主义教育。具体内容: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我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常识教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教育,党史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初步的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教育,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

第四,理想信念教育。具体内容:理想信念的基本知识教育,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教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的教育,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的教育,共青团的性质、宗旨、任务与青年进步成长的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做合格的中学毕业生”教育,“一颗红心,多种准备”教育,就业与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教育。目的是使学生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

第五,遵纪守法教育。具体内容: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教育,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教育,宪法及有关法律常识和法规的教育,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如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和责任义务感。

第六,劳动教育。具体内容:以自我服务为主的劳动教育和劳动习惯的教育;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教育;勤劳俭朴,珍惜粮食等劳动成果,传统的艰苦奋斗教育;勤劳致富教育;以校内生产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为主的劳动实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教育。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第七,公民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具体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教育;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教育;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的教育;爱护生态环境,爱护校园一草一木的环境道德教育;珍爱生命、健康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教育;规范行为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和文明行为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尊重他人、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的行为习惯养成,培养平等友爱、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观念。

三、民主法制教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高度的民主,需要人们积极参与和发挥创造性。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然而民主与法制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用法制来调节人们的行为,才能保障民主,保护人民的合法权利,才能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加强对中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教育,就是要教育好每个学生,使他们长大以后都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中学人文课程在学生的民主法制教育方面,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使他们知道法律的作用,了解我国法制的原则,帮助学生树立宪法权威的观念和依法享有公民权利、依法履行公民义务的观念,知道公民应依法办事,违法必受制裁,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树立社会责任感。

民主与法制教育的重点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的民主思想和参与意识。要逐步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使之懂得民主就是尊重人,就是维护人的合法权利,允许人进行独立思考和发表不同意见,以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关心班集体和学校的工作与活动,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并主动关心社区和国家大事。第二,加强法律常识教育,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要向学生普及法律基础知识,引导他们从遵守公共秩序、交通规则做起,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

在中学的不同阶段,人文课程的民主与法制教学任务是不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的民主法制教育各有其不同的具体任务。

1.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阶段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要结合学生的品德修养,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将法制教育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小学法制教育的基础上,了解法律是具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了解宪法和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了解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增强依法办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历史与社会(或选择历史、地理)课程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和内容,了解与体会现实社会生活中相关法律规则和制度的历史渊源与意义;从历史角度了解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依法行使公民的权利,自觉履行公民的义务,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要结合中国的自然资源的教学,了解保护自然环境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应遵循的公约、法律和法规,渗透法治观念,培养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2.普通高中阶段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要结合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等必修课程的教学,了解法律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感受法律的作用和权威,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理解依法治国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通过选修课“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的学习,掌握民事权利与义务、信守合同与违约、就业与创业、婚姻与家庭、法律救助等生活中常见的法律知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要通过普通高中地理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学习,了解相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认识法律在解决当前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法治观念。

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以此来指导人的实践活动,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能起有益的、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起有害的、消极的阻碍作用。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要十分重视对他们的“三观”教育,以促进他们健康发展。

中学人文课程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第一,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学生。马克思主义是严密而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行动指南。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学生,是保持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根本思想基础。如果动摇了这个思想基础,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乱,那将是国家和民族的灾难。

第二,对学生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其中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就是让学生深刻理解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重要性,深刻理解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党的基本纲领教育,就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把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统一起来。党的基本经验教育,就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基本历史经验以及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第三,对学生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只有懂得历史才能正确地了解现在和展望未来。中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对于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了解不够,特别是对于改革开放以前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了解不多。这些知识上的不足,会对他们的思想状况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他们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全面把握我国改革开放的性质和要求。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这些方面的教育,使他们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求解放、求发展的历史,更好地理解现在、认识未来。

第四,对学生进行基本国情和形势任务教育。这是他们了解社会、走向社会的需要,也是培养他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需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基本国情的教育,让他们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生态状况,了解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国防、教育等方面的情况,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了解我们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成绩可以鼓舞和坚定学生的信心,困难和问题则可以增强他们的忧患意识和克服困难的斗志。与此同时,还要搞好形势任务教育,要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制订形势任务教育的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和动态,提高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第五,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一科学发展观,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对于我们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学人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把这一科学发展观纳入课堂,使学生们懂得这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并能深刻理解这一发展观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五、爱国主义与国际意识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作为自己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集中表现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表现为热爱祖国的锦绣河山,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热爱祖国民族的优良传统;表现为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前途紧密联系起来,为祖国的独立、繁荣和富强而英勇献身的精神。当代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素质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的发展,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和祖国的兴衰。可见,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一任务最主要的是要依靠人文课程教学来完成。

中学人文课程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教育。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要通过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现代史的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了解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精神和业绩,特别是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

(2)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不仅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蕴涵了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不仅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艺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

(3)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现实、最生动的教材。要特别注意运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与成功经验进行教育。

(4)中国国情的教育。国情教育要放在整个世界环境的大背景下进行。要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我国经济、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社会、文化、人口、资源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步骤和宏伟前景,并从中国和世界其他不同类型国家的对比中,看到我国的优势和差距、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更好地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创业精神。国情教育要同省情、市情、县情的教育结合进行。

(5)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要根据新时期的特点,重视现代国防教育,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加强军政、军民团结,提高全民抵御外敌入侵,捍卫祖国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自觉性。教育学生同一切出卖祖国利益、损害祖国尊严、危害国家安全、分裂祖国的言行,进行坚决的斗争。

(6)民族团结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论是在内地还是在边疆,不论是在汉族地区还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都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教育,向学生讲授各族人民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历史贡献。让学生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思想,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7)“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教育。要让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党和政府在祖国统一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方针政策,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发展、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了解按照“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实践,了解按照“一国两制”方针解决台湾问题和实现祖国完成统一的进展情况和工作重点。要注意讲授港澳台同胞为祖国统一所作的贡献,宣传海外侨胞和海外归来人员爱国、爱乡的事迹。

2.国际意识教育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一)(实验稿)》明确提出“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的重要目标。[27]2003年4月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28]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29]可见,中学人文课程除了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国际视野,让学生从中国看世界,从世界看中国。

所谓国际意识,是指国民对跨国事务或国际事务的认识和了解,实际上是世界观的体现。国际意识涉及一个国家的公民或者社会团体在看待国家间关系的发展及整个国际形势发展状况时所表现出来的敏锐度、关注度及了解的深度等。国际意识还可以理解为一种情感和价值取向,要求我们有一种宽广、开放、平等的心态,主动自觉地了解世界、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公正客观地对待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良好的国际意识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平和、理性地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高品质思维能力。

中学人文课程对学生进行国际意识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国际理解与平等意识教育。国际理解首先要求我们承认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是有差异的。当今世界处于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为了避免冲突和战争,这就需要加强国际理解,遵循“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承认历史的差异性,尊重异域历史文化。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有效沟通应该以“平等”为核心。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国家组成的,有强有弱,有大有小,文化、习俗等也不尽相同,但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优秀民族和劣等民族的区别。世界各国一律平等,尽管从现在的情形来看,各国也许并不平等,但我们要为改变这种状况而努力。

第二,国际依存与合作意识教育。世界越来越发展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人类的命运与之休戚相关。当今世界,全球问题层出不穷。全球问题是决定着人类共同命运而又只能通过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如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紧缺、粮食匮乏、战争威胁等问题。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也就是说,中国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些全球化问题面前,中国不可以也不可能置身事外。我们必须关注全球社会未来的发展前途和状况,对全球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支持和理解我国对国际事务所作出的承诺,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强调合作共赢而不是利己损人。

第三,国际竞争与交流意识教育。在相互依存中各国不仅有合作,而且有竞争。全球化浪潮,已经使我们身处于一个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世界。在这个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世界里,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与世隔绝、孤芳自赏。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必须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还必须树立积极辩证的防范风险意识,在竞争中增强实力,在经济全球化潮流中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空间。

第四,国际和平与正义意识教育。2001年9月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第55/282号决议,决定从2002年开始,将每年的9月21日定为国际和平日。大会宣布,国际和平日为全球停火和非暴力日,并呼吁所有国家和人民在这一天停止敌对行动。多年来,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社会为实现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作出了不懈努力。然而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战争、恐怖袭击、地区冲突等多种形式的暴力敌对活动依然存在,人类实现真正和平的理想任重而道远。和平是当今国际的主题,而正义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行为准则。

六、生态环境教育

随着当代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人口的剧增,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被污染、生态失衡的程度日趋严重。这是当代出现的全球性问题,不论对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来说,都构成了不同程度的威胁。保护环境、治理环境已被公认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一个永恒的社会性问题。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一个国家而言,不单是要制定环境保护法,建立一支强劲有力的环保队伍,更重要的是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树立全民环保意识必须从学生开始。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也是未来环境的主人,祖国的明天要靠他们去建设,优美的环境要靠他们去创造。从小树立热爱环境、善待环境、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文明意识,既是当代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历史和社会赋予他们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对中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是中学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应当说,生态环境教育与许多学科都有关系,但在众多的中学学科中,人文课程与生态环境教育的关系更为密切。1992年公布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地理教育可以为环境和发展教育作出重大的贡献,地理教育可使人们觉察个人和社会的行为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使他们掌握主要的地理概念,以及获得地理技能,使人们日后进行环境规划、管理和保护工作,以及在日常生活里实践对环境友善的行为提供重要的基础。因此,对中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理应成为人文课程的重要任务。那么,中学人文课程应从哪些方面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呢?

1.环境科学知识教育

环境科学知识是生态环境教育的最基本的要素,也是环境意识的基础。人文课程中有丰富的环境科学知识。如全日制义务教育的七年级和八年级地理教材,不但在各章节中突出人地关系,而且有的章节还把环境保护单列出来,特别强调“地球是人类之家,大自然是同我们生死相依的朋友”。这就是说,我们既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又要很好地爱惜它、保护它、使它不受损害,永远生机勃勃,同人类和谐发展。新课程普通高中地理教材“选修”部分都是介绍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通过教材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许多环境科学知识。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邀请有关专家或环境管理人员作环境保护问题专题讲座、报告,如“酸雨的危害”、“水污染水危机”、“城市垃圾成灾”、“城市发展与环境”、“工厂环保综合管理”、“环境保护在中国”等。

2.环境危机意识教育

环境危机意识就是对环境问题的一种警觉,既包括对已有危害的警觉,又包括对潜在的、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并有可能会酿成严重后果的危害的警觉。危机意识教育可使学生产生紧迫感,是生态环境教育的必要内容和认识基础。因此,在中学人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产生环境保护的危机感、紧迫感以及责任感。

3.环境法制教育

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环境法制不断完善,国家颁布了《环境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保护法》、《放射防治规定》等法律法规。国家还确定了中国环境保护十大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三同时”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城市环境综合定量考核制度,排放污染物许可制度,污染物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产品制度。现在中学地理教材中已经写进了环境保护、森林保护、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等相关法律法规内容。在中学人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法用法,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环境教育,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法律意义,使学生懂得破坏环境与自然资源不只是文明道德问题,还是触犯法律的问题。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又强化了他们的法制观念,并对文明的环境行为的形成也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环境保护行为教育

人类的活动,如果与自然界的规律相协调,地理环境就会向有利于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方面发展。为此,我们要通过环境教育的实施,让学生对环境采取负责的态度和行为,自觉地关心环境、保护环境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并为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尽一份力量。这就要求中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环境意识,而且要将其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如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旧物品,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等,并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

5.环境道德教育

环境道德是指维护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所必需的规范、行为准则及其对人类自身、后代切身利益负责的责任心和义务感。环境道德的构成要素,从心理角度分析,包括:环境道德认知、环境道德情感、环境道德意志、环境道德行为。从环境保护实践的角度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保护环境,不污染环境;二是保护自然生态,不破坏生态;三是节约资源,不滥用、浪费资源。在中学人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列举校内外乱吐痰、乱扔瓜果皮、任意丢弃饭菜、公共场所随意抽烟、“细水长流”、“长明灯”等现象的不良影响,对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

思考题

1.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有何联系和区别?

2.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3.中学人文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中学人文课程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哪些生态意识?

5.健康心理教育包括哪些方面?

6.简述国际意识的含义及国际意识教育的内容。

7.生态环境教育包括哪些内容?

【注释】

[1]李如密.教学目标与目标教学[J].中国教育学刊,1997(5):39-42.

[2]李如密.教学目标与目标教学[J].中国教育学刊,1997(5):39-4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通知,教基〔2003〕9号,20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教基〔2003〕6号,2003.

[6]邓云龙,戴吉.心理健康标准的中国文化解读尝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125-126.

[7]王霖锋.中国人有自己的心理健康标准[EB/OL].[2011-08-25].http://zj.sina.com.cn/life/health/12/2011/0825/12486.html.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04-03-22].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3/22/content-1378742.htm.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通知,教基〔2003〕9号,2003.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教基〔2004〕5号,2004.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5.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通知,教基〔2003〕9号,2003.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教基〔2004〕5号,2004.

[1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8-169.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教基〔2003〕6号,2003.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教基〔2004〕5号,2004.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通知,教基〔2003〕9号,2003.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教基〔2003〕6号,2003.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通知,教基〔2003〕9号,2003.

[2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教基〔2004〕5号,2004.

[2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一)(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教基〔2003〕6号,2003.

[2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教基〔2004〕5号,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