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本质

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本质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本质,我们持后一种观点。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引导中学生认知人文事物及人与世界的规律性是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一大重要任务,决不可等闲视之。因此,吸收中外不同哲学学派有关价值问题观点的精髓,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指导中学人文课程教学,是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客观要求。中学人文课程教学不仅是认识过程与价值引导过程,同时也是锤炼与陶冶学生思想品德境界人格的过程。

第二节 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本质

无论从什么角度而言,教学都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多质性的过程。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什么?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本质又是什么?关于教学过程的本质,我国教育界就进行过热烈的讨论,发表了许多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但也有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认识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针对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本质,我们持后一种观点。原因在于,中学人文课程不仅是知识课程,同时也是修养课程。中学人文课程要传授知识,但也要为受教育者提供一种生活训练,中学人文课程更应该是情感、人格的熏陶,是美和生活的创造。

一、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认识论性质

如前所述,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人文科学中与中学生的成长具有相关性的事物、事实、理论知识、原理以及青少年在成长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的方法等。其中,基本的事物、事实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地理事物、历史事实,主要的知识理论包括正确认识和完善自我的知识系列与正确认识和善处外部世界的知识系列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的知识系列是关于“人”的知识系列,其学科依托是哲学、美学、马克思主义人学、语言学、心理学、伦理学的相关内容,这是正确认识和完善自我的知识系列,它们以中学思想政治课及其教材的部分内容为载体。第二部分的知识系列是关于“人的世界”的知识系列,也就是正确认识和善处外部世界的知识系列,包括:时间维度下的人文世界知识系列,其学科依托是历史学的相关内容,以中学历史、历史与社会等课程及其教材为载体;空间维度下的人文世界知识系列,其学科依托是地理学、环境学、生态学等相关内容,以中学地理等课程及其教材为载体;时空结合维度下的人文世界知识系列,其学科依托是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相关内容,它们以中学思想政治等课程及其教材为载体。

很明显,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地理事物、历史事实等基本事物、事实的教学具有明显的认识论性质,因为中学生对世界以及自我的认识就是从对这些基本事物、事实的认知开始的。基本理论原理的教学也具有认识论性质,关于“人的世界”的知识系列,无论是时间维度下的人文世界知识系列,还是空间维度下的人文世界知识系列,其教学具有明显的认知性质,因为,中学生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才刚刚起步,而外部世界又是十分复杂多样的。关于认识与完善自我的知识系列是价值真理,但也具有客观性的一面。关于“人”的知识系列的教学,也有认识论的成分,因而其教学也具有一定的认识论性质。

因此,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要遵循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指导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还要借鉴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外各派哲学关于认识论的诸多有价值的观点来设计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引导中学生认知人文事物及人与世界的规律性是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一大重要任务,决不可等闲视之。

二、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价值论性质

价值论是研究一般价值的理论,是关于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哲学学说。它主要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人们的行为对个人、阶级、社会的意义。某种事物或现象具有价值,就是该事物或现象对个人、阶级或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成为人们的兴趣、目的所追求的对象。价值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实现的,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兴趣和目的是多方面的,所追求的价值也是多方面的。“价值”概念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学、伦理学、美学、认识论以及其他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它在这些不同的知识领域中具有不尽相同的含义。

中学人文课程教学是价值引导过程,肩负培养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的重任,强调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与情感的熏陶,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吸收中外不同哲学学派有关价值问题观点的精髓,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指导中学人文课程教学,是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客观要求。

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正确认识和完善自我,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和发展;正确认识和善处外部世界,学会融入世界,为社会作贡献。因此,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对青少年进行健康心理教育,伦理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真善美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主义教育,环境生态教育等。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介于学科知识型与情感体验型之间,具有较强的价值观、道德教育的性质,其中,特别是关于正确认识和完善自我的知识系列,具有更强烈的价值论色彩。所以,中学人文课程教学具有价值论性质。因此,必须牢记的是,用先进的价值观引领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决不可迷失方向。

三、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修养论本质

“修”在古汉语中有“修整”、“治理”、“改正”等含义,“养”有“长育”、“涵养”等含义。在中国古代,人们常用“内省”、“自省”、“洁身”、“澡身”、“修身”等表示道德上的修养。“修养”一词原意包括修身养性、反省自新、陶冶品行和涵养道德。从广义看,“修养”是指人们在政治、道德、学术以及技艺等方面进行勤奋学习和涵养锻炼,经过长期努力达到的一种能力或思想品质;从狭义看,“修养”通常是指思想品德境界人格的修养。思想品德境界人格修养是以人的政治态度、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人生境界为基本内容的。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最终还是归结到道德情操问题上。道德修养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理想而对自己的品行进行锤炼和陶冶而下的工夫,有时也指经过这种长期努力所形成的道德情操。

中学人文课程教学不仅是认识过程与价值引导过程,同时也是锤炼与陶冶学生思想品德境界人格的过程。因此,它的教学任务除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升学生的人文科学知识素养之外,还特别重视学生在情感、意志、行为、习惯方面的修养与锻炼。具体的教学任务是:①引导学生完善自我的人格;②引导学生善处外部世界;③提高学生生存、发展的能力;④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

因此,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修养观来指导中学人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通过道德修养实践铸造高尚的思想品德境界人格。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人文修养的民族。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就十分重视道德修养,以后经过历代思想家的继承发挥和不断完善,形成了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道德修养理论。这一理论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同齐家、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认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一切都要从个人的品德修养做起,只有修身才能齐家,然后才能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曾说,他最担忧的是“德之不修”,即不重视自己品德的修养,提出了“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的理论,并强调“内省”的修养功夫,要求他的学生曾参每日“三省”自身。孟子进而指出,人们经过坚持不懈、诚心诚意的修养,就可以产生一种“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境界。宋明时期的理学家们继承和发展了先秦以来儒家的道德修养理论,尤其在修养方法上强调“居敬穷理”和“省察克治”。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颜元等人则进一步强调“习行”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只有在习行中才能迁善改过,达到提高人的道德品质的目的。中国历史上的道德修养理论同儒家的忠、孝等道德规范相结合,并经过统治阶级的大力宣传和推行,曾经对维护和巩固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发生过重要作用。同时,这也包含着中华民族有价值的道德遗产

西方哲人同样强调道德上的自我教育。古希腊时期,赫拉克利特认为“与心作斗争是很难的”,并说“教养是有教养人的第一个太阳”。德谟克利特进一步提出一个人能在与自己思想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即意味着他在道德上的进步。亚里士多德更是把教育和修养看做是人们能否具有美德的重要条件。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家们则把道德修养理解为在上帝面前对自己的罪行所作的忏悔。文艺复兴运动后,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禁欲主义,强调个性解放时,虽然也注重道德教育,但一般都忽视道德上的自我修养,不过,也有少数思想家倡导道德修养,如赫尔德认为,“修养意味着个性的养成和个人的发展,是人作为人的发展目标所在,也是人类在历史进程中至为重要的目标”,“人的修养即意味着发展个人的天赋,使之成为和谐的整体;修养的目标在于品质的养成”[3]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修养对于纯洁人们的道德意识、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形成人们的道德行为,进而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具有重要意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要使其原则和规范转化为人们的内心感情和信念,并付诸实践。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旧伦理学在道德修养上的重大区别之一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道德修养和人们的道德实践活动的密切联系,反对闭门思过和“居敬穷理”等脱离现实的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它指出,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中,人们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得到提升。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只有在与他人、社会的许多利害关系中才能表现出来,而且只有在处理这些利害关系的实际活动中,才能不断地得到改善,达到修养的目的。同时,道德修养还必须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的过程,从而不断地把道德原则、规范转化为人们的感情、意志和信念,并且认真贯彻到行动中去。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行为,从中获得新的认识,并再贯彻到行动中去,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提高。道德修养过程同时又是与不同道德观作斗争的过程。对无产阶级来说,道德修养的过程,就是无产阶级道德观同一切非无产阶级道德观的斗争过程,只有用共产主义的道德原则、规范作标准,不断同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进行斗争,才能达到不断提高自己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目的。

认知性、价值性、修养性是中学人文课程的三个基本属性。如果说,认知性、价值性只是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一般属性的话,修养性则是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本质属性。正因为如此,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育人效果不可能在短期内显现。作为一个教学内容多、覆盖层面广、历时长的育人系统,中学人文课程教学必须深谋远虑,宏观构思,步步到位,环环相扣,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