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手段

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手段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中学人文课程必须运用丰富新颖的教学手段,摈弃死记硬背的观念和方式,改善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手段,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主动积极地学习知识、探寻真理。对教育而言,信息时代的最大贡献就是推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产生,它从根本上改进了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手段。

第一节 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手段

一、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中学人文课程教学手段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学双方的协调合作,教学手段就是沟通教学双方的桥梁。要想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运用良好的工具,善用各种手段。教学手段是一柄“利器”,用得恰到好处就能所向披靡,事半功倍。在当今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以“新课改”的方针为指引,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工作要打开新局面,就必须要与时俱进,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真正实现中学教育的快速发展与全面革新。

1.教学手段概述

1)教学手段的含义

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起着中介作用的一系列具体手段,是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1]。这一概念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其一,教学手段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一种物质形态,表现为一系列具体的工具、媒体和设备。其二,教学手段是以传递教学信息为目的的,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其三,教学手段的使用者是教学的双方,即教师和学生,它介于师生之间,起着中介和桥梁的作用。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不应只由教师的个人偏好来决定,而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合双方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先,运用教学手段可以使课程内容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并能传递更为丰富的信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从而使得教材内容,尤其是部分难以理解的教材内容容易为学生所掌握,如果不使用教学手段,这些教材内容是不易被掌握的。其次,教学手段直接影响着教学双方的关系,可以满足和最大限度发展学生的认识兴趣,学生甚至可以独立地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选择、处理和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来获取知识。最后,教学手段还影响着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和运用,教学手段越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也就越多样化。

2)教学手段的发展

教学手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原始教学手段,以动作和口语表达为主。在语言还没有产生之前,人类原始的教学主要借助自己的身体器官作为教学手段,以手势、面部表情、动作等为主,辅助以简单的图像符号进行。语言的产生,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经验的教与学。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曾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学生的注意如同一个水槽,知识的溪流由教师的嘴流向学生头脑里。”[2]

其次,古代教学手段,以文字书籍为主。文字体系的形成,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为教学活动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古代教学手段较原始阶段前进了一大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成为传播社会意识和经验的重要工具,专为教学目的编印的教材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文字书籍在专门组织的学校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再次,近代教学手段,以直观教具为主。从17世纪末至19世纪末,为解决单一的文字教学的枯燥、僵化,教育界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确立了直观性教学原则,在教学中自觉设计、制作和使用了专门的直观教具。直观教具是随着学校教学的发展,为弥补语言、文字的实感性不足,而出现的以提供感性经验为特点的教学手段。直观教具又称视觉教具,它主要通过学生的视觉器官接收视频信号所载送的知识信息。

最后,现代教学手段,以视听媒体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主。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大发展,电教手段被逐步引入教学,教学手段开始进入电子化和现代化的阶段。视听媒体是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像幻灯片、电影、唱片、收音机、录音机、录像机、电视、语言实验室、教学机器等均属此类。视听媒体的出现标志着教学手段的发展进入现代化阶段。而作为人脑的延伸的电子计算机应用于教学领域,又是一次新的质的飞跃。

2.信息时代与中学人文课程教学手段的进步

1)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其影响

当前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从几千年前以“烽火台”或“驿站”传递信息,到今天以千兆比特的量、光的速度交换信息,人类迎来了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时代。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及网络的应用已经全面地介入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个新的时代——信息时代已经开始。

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如生活的便捷化、贸易电子化、政府等行政职能机构的信息化、教育的远程化与多媒体化等。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是人类在科学上取得的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成就之一,人类文明将越来越多地通过信息技术被创造和发展。

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科学成果逐步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必须指出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是空前的,它彻底改变了传统教育从观念到实践的方方面面,赋予了现代教育以全新的内涵,其中对教学手段的影响尤为突出。在中学教学中,传统的以一个课堂、一块黑板、一名教师、一班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已不能适应当前教育的需要,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的教学给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示了一个新的天地,因此现代化教学手段应运而生。

2)中学人文课程的新武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中学传统的教学是“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教师板书,学生笔记。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根本没有发挥主观性,只是被动接受。因此效率低、效果差,中学人文课程教学更是如此。

中学人文课程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一是记忆性的知识点较多,二是综合理解性的问题较难。无论是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历史与社会、历史还是地理课程,需要学生硬性记忆的知识点都较多,因此许多学生觉得人文课程十分枯燥乏味。此外人文课程还要求学生对具体问题具有较强的综合理解能力,学生对一些基本知识只是死记硬背,无法融会贯通,在解答具体问题时根本不能活学活用。因此,中学人文课程必须运用丰富新颖的教学手段,摈弃死记硬背的观念和方式,改善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手段,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主动积极地学习知识、探寻真理。

对教育而言,信息时代的最大贡献就是推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产生,它从根本上改进了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手段。所谓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制作的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和媒体。

其一,光学媒体。有幻灯机、投影器、概念放映机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

其二,音响媒体。有收音机、扩音机、传声器、录音机、电唱机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

其三,声像媒体。有电影放映机、电视机、录像机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

其四,综合媒体。有语言实验室、程序教学机、学习反应分析机、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

随着科技的发展,录音机、放映机、电视机、录像机、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等现代教学手段先后进入课堂辅助教学,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很好,对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起积极作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学向跨媒体、互动化、个性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教学的主导权从教师手中转移到学生手中,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二、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载体的多样性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手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教学手段只是一个笼统抽象的概念,必须以各种具体的载体为其外在物质形态,其功能的实现也必须依赖教学载体作用的发挥。

1.教学载体概述

1)教学载体的含义

所谓载体通常是指能储存、携带其他物体的事物。其本义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能够帮助反应更加充分进行的某种特殊物质,这种物质携带反应物质进入其中,但本身不参加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变化,就被称为载体。载体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储存和携带其他事物,二是促进其他事物之间的反应。

教学载体就是储存、携带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师针对一定的教学目标,在相应的教学策略指导下为传递教学内容而借助的辅助性手段。它既包括一系列物质性手段,如图片、符号、仪器、设备等,又包括一些非物质的教学手段。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记忆一系列地理名称,教师将之编成一段口诀,通过让学生学习口诀,理解、记忆这些地名,这个口诀就是一个教学载体;又如,将一些历史事件编成歌谣,通过传唱让学生记住并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容,这个歌谣也是教学载体。

教学载体的形式主要有三种,即符号信息载体、活动载体和光电信息载体。符号信息载体就是用符号信息来表述并组合教学内容的载体,语言、文字、教材、图片、图像等都属于符号信息类载体;活动载体是将教学内容隐含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之中,通过让学生参与活动,使之养成一定的行为方式,获得具体形象的感受,从而接受教学内容的载体形式;光电信息载体是一种利用现代化的光电信息技术将符号信息与虚拟实际结合起来的载体形式,比如一段关于历史背景知识的多媒体虚拟教学图景片段。

2)教学载体的功能

教学载体具有促进认知的功能。教学需要依赖一定的教学载体,除了因为教学是师生交互作用的活动之外,还在于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不能依赖直接的经验,而要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习得大量的系统的间接知识。教学载体能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地呈现于学生面前,能够起到促进认知的作用。例如,地理教学图片是一种根据教学内容绘制而成的符号信息载体,观看教学图片有利于学生形象直观地掌握丰富的教学内容。学生并不需要将书本上的文字内容全部记住,而只需要借助图片载体吸收其中的精华部分即可。

教学载体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教学是目的明确的传播行为,通过教学活动可传播知识信息、道德信念等。为了实现中学生的全面教育和成长,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载体,使课堂形式更加生动活泼,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从而使之更好地学习知识、塑造人格。合理运用各种教学载体,能更好地掌握好教学的灵活性,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更好地传播知识和信息。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以感官的感知开始的。教学载体将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实物,使学生在直接的感官感知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提高学习。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载体也日益趋于多元化。

2.多样化的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载体

教学载体作为教学手段的具体外在形态,其形式已日益丰富多样,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推动了科学技术的极大进步,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载体也因而变得十分丰富了。

1)语言文字载体

这种教学载体是指凭借语言和文字作为载体的教学手段,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形式,这是传递教学信息的最基础的方式,也是传统的口传笔授的教学手段的延续。它不需要借助其他物质条件,容易使用,简单方便。但是这种教学载体是一次性的,无法保存,难以复制,因此易于遗忘,无法对学生产生长久深刻的影响。

其一,听。听的教学载体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倾听来自学生个体或集体的声音,并从所听的声音中分辨学生的表现、要求、疑问、心态,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其二,说。说的教学载体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面向学生个体或集体进行讲解、讲述、提问、答疑、评价等活动。

其三,读。读的教学载体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面向学生所采用的有声阅读方式。阅读不受学科内容的限制,但受所读材料的限制。

其四,写。写是指在课堂上教师为了展示教学内容、体现教学思路、帮助学生理解,利用书写工具,在黑板、书写板投影胶片或电脑上进行文字书写或图形描述。

语言文字载体是教学活动中最常见的教学载体,也是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手段。

2)物资设备载体

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载体的多样性主要体现于物资设备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听说读写的教学载体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于当前的中学人文课程教学了。

其一,实物性教学载体。即指实物、现场、标本、仪表器械等,它们所传递的信息是该事物的全部特性,比如教鞭、黑板、粉笔等都属于这类载体。又如地理课的标本、实物,它们具有地理事物原本的形状、大小、色泽等外观,能给学生一个真切的概念。这些实物性教学载体在教学中运用,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

其二,符号性教学载体。即用符号信息来表述并组合教学内容的载体,如教材、图片、图表、地图等,它们所传递的是客观事物的概括反映,其信息符号与所表达的意义没有必然联系。这类教学载体是中学人文课程教学中经常使用的重要载体形式,通过符号性的图片、图表、图像等载体的运用,能将复杂的教学内容具体化,使教学内容明白易懂,利于学生接受。例如,地理景观图,能帮助学生建立生动具体的地理表象,尤其对于学生难以直接认识的地理事物,更起到重要作用。[3]又如,一些地理、历史图片,如图9-1、图9-2所示,这类符号性教学载体,对中学人文课程教学有重要的作用。

img4

图9-1 大气辐射图

img5

图9-2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其三,模拟性教学载体。它主要是指模型,如植物及其果实、机器设备等,以及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如幻灯片、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等,它们所传递的是经过加工和概括的信息,只保留了事物的主要特征,剔除了部分非主要特征。如地理模型是根据地理教学目的模仿地理事物的形象或按照一定的地理知识制作而成的立体教学用具。[4]此外,充分运用电视录像、幻灯片等教学载体能极大地增强课堂的生动性,例如学习“鸦片战争”一课时,播放电影《鸦片战争》的节选片段——虎门销烟,直观真实的场景,再配以适当的解说,短短几分钟就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分外真切。

总之,这种物资设备类载体体现了当前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多样化,大大推进了中学人文课程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进程,并被广泛地运用于中学人文课程教学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活动载体

活动载体是伴随着“活动教学”而产生的一种新型载体形式。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具体学科知识为基本内容,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具体的“活动”是其核心。它区别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是“实践”概念在教学领域的教学论转化,强调学生的主体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因此,在这类活动教学中产生了一种全新的载体——活动载体。

所谓活动载体,就是将教学内容隐含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之中,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的全面发展的载体形式。如演讲活动、辩论赛、模拟课堂、社会调查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活动”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载体,教学信息就通过活动得以传播,学生在活动中充当主体,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和诠释。如思想政治课程开展“宗教是否应当存在”的辩论活动,既能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情况,又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其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

活动载体的形式丰富多样,它是教育工作者们不断思考和改进教学手段而取得的新成果。中学人文课程教学恰当运用这种载体形式,能使学生改变传统的被动学习的局面,变成课堂的主人,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掌握各种知识。

三、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多媒体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教学手段随着教学活动的现代化而逐渐现代化。从20世纪50年代起,科学技术获得了迅速发展,尤其是7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更是加快了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进程。

1.多媒体教学手段及其作用

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教学手段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在当前的大中小学教育中均有使用,而对于中学人文课程而言,多媒体教学手段更是被广泛运用。

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含义

计算机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目前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各级各类学校广泛运用。其应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计算机管理教学(简称CMI),一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目前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是指后者(即CAI),它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手段。[5]

“媒体”一词来源于拉丁语“medium”,本义是“中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把信息的表现形式称为媒体。媒体在计算机领域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信息的物理载体,即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实体,如磁盘、光盘及相关播放设备等;二是指信息的表现形式(或传播形式),如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一般是指后者,即使教学活动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趣味性和高效率。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应用最广的是开发多媒体课件,教师们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文字、图像、声音甚至视频,使传统的以教师“说”为主转变以学生“看”为主,更加形象生动,并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2)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中学人文课程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促进中学人文课程教学手段的革新和教学质量、教学效率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当前中学人文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首先,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能够使学生认知过程由难变易,中学人文课程的许多知识都远离学生实际生活,不易观察,没有直观的感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通过多媒体将这些内容以视频图像、动画演示出来后,复杂的知识就变得具体、形象、生动了,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其次,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优化教学结构。一般教材的文字、材料、图片等都是静态的、单调的,如果把教材中静态枯燥的知识变成活动的图像,把“死”图变成“活”图,不但改善了教学环境,而且也为学生掌握基本的概念、原理拓宽了思路,强化了理解。多媒体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完全能达到由“静”到“动”的转变,使学生在观看声色俱佳、形象逼真的动画中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有效地调整了教学结构。

再次,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中学人文课程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知识较多,学生一时难以充分消化,容易产生枯燥感,从而对课程失去兴趣,影响教学的顺利开展。把多媒体引入教学中,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全面刺激人体的各种感官,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记忆,而且能使这种记忆长期保留,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得到充分激发,从而能活跃学生思维,达到启迪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最后,省时省力,超越课堂限制,增大课堂容量。传统的教学手段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程序的要求合理设计板书、板图、板画等,其工作比较烦琐,并要花大量时间和力气在板书上,不利于节省课堂时间。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可将较多的知识信息以多媒体的高度集成技术和极其便捷的交互方式,编排在有限的课时内,把声像呈现在视屏上,既清晰又生动活泼,节省授课时间。同时多媒体教学不受时空限制,能直接表现各种课堂之外的现象和事物,增大了课堂上传递信息的容量。

此外,多媒体教学还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中学人文课程教师课时多,工作量大,甚至经常连续上4至6节课,劳动强度很大。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可站可坐,可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对教师的身体健康十分有利。

3)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不足

多媒体教学手段虽然促进了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消极影响和不足之处,必须引起广大中学人文课程教师的重视。

首先,易使教师走入“重教学手段,轻教学目的”的误区。多媒体技术最突出的优势就是其视听效果的完美结合,因此,有的教师在采取多媒体教学时,就容易走入重形式轻内容的误区,出现片面追求花哨的视听动画效果的情况,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不在教学内容而在媒体上。如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件的精美和加深学生的印象,连续播放数十张图片,本意想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由于数量太多,让人眼花缭乱,致使课后学生脑子里记忆的只是那些多彩的图片,而对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完全模糊不清。

其次,易使师生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教学革新。许多多媒体课件一次性制作后被多次使用,这原本是为了提高效率,避免资源重复和浪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会产生一些负面作用。如有些教师制作好课件后,就不再另外备课了,上课时就播放课件,“照屏宣读”,形成思维惰性,大大降低其主动性和创新性。有些教师的教学课件甚至十数年不变,没有根据教材的调整而补充调整,毫无新意,甚至完全落后于时代。而许多学生在多媒体课堂上也只是充当一个观众的角色,甚至连笔记都不做,课后直接拷贝教师的课件,这在无形中助长了学生的惰性。

再次,降低了学生的听课效率和主观能动性。运用多媒体后,教学课堂容量增大,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却相对减少,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有些教师上课的节奏过快,图片一张接一张地播放,学生的反应根本跟不上,而且出现视听疲劳、思维受制的情况,最后学生只剩下看热闹的心理情绪,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课堂教学应是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增强其主体意识的过程。如果一节课自始至终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当做一个随意往里灌注知识的口袋,那么学生就会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也就降低了学习效率。

最后,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忽视传统教学手段。教材、粉笔、黑板、挂图、模型等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多媒体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对比下似乎显得黯然失色了。而实际上,要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最终还是要靠教师自身的学识和授课的精彩程度,中学人文课程教学尤其如此。在许多情况下,多媒体手段只是起辅助性作用,传统教学手段不仅不应被忽视和抛弃,而且还应努力完善和不断加强。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有恰到好处的运用,才能化平淡为神奇,获得最佳效果。

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也有弊,只有被恰当地使用,合理地建构,扬长避短,才能对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起推动作用。

2.多媒体手段在中学人文课程中的运用

中学人文课程中需要理解和记忆的内容较多,传统的教学手段都难免使之流于枯燥乏味以至于学生难以理解。而适当运用多媒体,能够事半功倍。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声音、图像、视频等,使学生在感官接受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打破传统文科教育死记硬背的樊篱,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1)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历史与社会、历史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历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上至国家,“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下至个人,“读史以明智”。历史教学承载着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然而,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引入多媒体技术,通过丰富多彩的画面演示,动静结合的形式,既把历史事件与人物诠释得生动有趣,又把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展现得清晰明了,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首先,利用多媒体构建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引导学生“活学”历史。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生动、新颖、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方式营造了充满生机的课堂,在历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图文并茂,生动感人,利用活生生的画面和悦耳动听的音响刺激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历史学习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恰当运用多媒体,真正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杜绝传统的死记硬背,使历史知识“活化”,引导学生“活学”历史。

其次,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和主体意识,正确理解和评价历史。尽管历史无法重现,也无法倒回,历史课堂也无法像理化实验课那样能让学生亲身去经历和体验,但可以利用现有的历史文物、遗址以及一些历史影视作品,根据教学的需要,编辑成多媒体课件,形象逼真地再现历史。通过创设具体可感的历史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地去理解和评价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讲授南京大屠杀时,可运用几幅历史图片如《万人坑》等形成视觉震撼;播放电影《屠城血证》中的大屠杀镜头,以血淋淋的现实图景唤起学生对战争本质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最后,灵活运用网络资源,丰富历史知识点,引导学生自学。当前互联网十分普及,各种网络资源也十分充沛,合理改造利用网络上的现有资源,丰富历史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多媒体课件还是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清晰的认知导航路径、学习策略,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探求新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能力。

【参考案例】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6]

面对人人熟知的“鸦片战争”一课,怎样上出新意来?某老师选取了一个流行的动漫人物——“小破孩”,将之命名为“二毛”,通过《二毛回忆录》的方式将国家的大历史与二毛个人的小历史有机结合,制作成精美的多媒体动画课件,作为线索穿插到教学中。

一、不平等条约与列强攫取经济特权

1.多媒体课件显示本课主人公“二毛”。在开始本课之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二毛”这个朋友。二毛,广东香山人士,生于1840年2月14日。今天将由二毛这个虚拟的人物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去体验那段逝去的历史。

2.多媒体视频播放动画《二毛回忆录》第一章(1842年)。

旁白:我的回忆要从一个似乎很平常的日子说起……我坐在家中老槐树的树杈上荡秋千,阳光普照,微风和煦。一切在我眼中都是那么静谧、美好。突然,隔壁村的小丫慌慌忙忙跑过来告诉我大事不好,珠江口那边打仗了,来了很多奇怪的人,黄头发、高鼻子、蓝眼睛,叫着要“打开中国的大门”……

3.基础训练:填“经济权益损失调查表”。

二、大量洋货涌入中国

1.播放动画《二毛回忆录》第二章(1850年)。(具体内容略)

2.播放《二毛回忆录》第三章(1860年)。(具体内容略)

三、传统经济结构的逐步瓦解

1.播放《二毛回忆录》第四章(1872年)。二毛出国留学(略)

2.过渡:1872年,晚清政府实施幼童留学计划。这些幼童中很多人最终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下面请大家一起帮二毛想想如何完成他的毕业论文“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3.研究性训练:思考如何证明命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二毛学成归国后,在国内兴办实业,成为民族资本家,他的事业会一帆风顺吗?请大家预习第11课,下节课我们共同完成《二毛回忆录》续集。

2)多媒体手段在中学地理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中学地理课程的基础内容具有区域性、抽象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在传统教学中,单纯依赖教师讲解书本知识,使多数学生感到枯燥和困难,从而难以学好地理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则不同,它通过图像和声音来表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眼见其形、耳听其声,便于学生仔细观察,有利于教师充分启发、诱导学生以帮助其加强理解。

首先,利用多媒体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艺术性。传统的地理课堂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一人讲满堂灌,一张地图一星期,一支粉笔一节课”,这样一成不变的模式根本无法启发学生思维,更谈不上创新。只有改变这样的模式,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才能调动学生参与,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多媒体视频功能把现实生活推进了课堂,通过反复播放各种现实场景,让学生在不同的现实场景中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如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各个知识点形象地展示出来,逐个点击相关链接,层层递进,使教学过程充满乐趣和新意。运用这一多媒体课件内容,对介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图9-3所示)。

img6

图9-3 农业区位选择图

其次,发挥多媒体优势,创造地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育家约翰·洛克曾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地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教师巧用多媒体,创造具体的地理情境,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兴趣。地理课程的认知范围大,许多是学生无法亲眼所见和亲身体验的,利用多媒体模拟实验,能很好地弥补语言、文字描述的局限性,弥补实践难以体验的局限性,能把书本中的文字转化为一种动感显现,把远的场景拉到眼前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地理信息、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例如,在学习“解读地图”的图例时,有教师制作了这样的课件:以中国地图为底图,画面中出现一个“小男孩”,他所到之处,闪现不同的图例,并配以地理事物解说,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巧用多媒体,动态模拟,突破知识难点。在地理教学中,一些地理现象的形成和发生,反映的是空间现象的基本原理,它需要学生具有地理空间意识。但一般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用传统的方法和平面静态图像进行教学,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的难度,多媒体技术则能跨越时空限制,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弥补学生独自获取信息的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述“地球的自转的方向”时,设计一个地球自转的动感画面,让地球自西向东不停地自转,然后切换不同的角度,使学生形象地去理解“地球总是自西向东自转”的规律(如图9-4所示)。

img7

图9-4 地球的运动

【参考案例】

黄河的治理

引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谜语:一碗水,半碗泥(打我国一条河)

讲授新课

(一)结合多媒体视频讲授黄河的奉献和主要忧患

1.提出问题:黄河是“祸河”还是“无私奉献的母亲河”?

2.多媒体播放视频《黄河》。

3.引导学生概括出黄河的三大奉献并提出黄河之患。

(二)由黄河的奉献引出黄河概况的学习

1.画黄河简图(“s”和“几”),如图9-5所示,并在图中标出河流起源、流入海口。

2.根据黄河塑造平原的奉献,要求学生结合地形图在自画简图中标出黄河流经的三个平原。

3.结合水能发电的奉献,要求学生标示出黄河流经的三大高原。

(三)结合河段的学习和教材提示学习黄河存在的主要忧患的成因

1.先让学生在简图上划分河段,标出河口、孟津位置。

2.展示黄河主要忧患图片,让学生结合教材的提示,分组讨论完成表9-1。

img8

图9-5 黄河简图

表9-1 黄河忧患成因表

img9

(四)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治理措施

(具体内容略)

3)多媒体手段在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中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是最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的一门课程,它既缺乏历史课程演绎世界进程的故事性,又缺乏地理课程探究自然世界的生动性,并且许多教师在授课时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趣味性的引导,因此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考试时就死记硬背。传统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存在诸多弊端,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俗话说“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妙在转化,要在开窍”。利用多媒体教学新颖生动的授课形式,能激发学生探求政治知识的兴趣,从而有利于达到教学目的。

其一,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加强理解性识记。政治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知识记忆的任务十分繁重,这也是学生普遍感到头痛的一个问题。在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声、光、电技术同时传播各种信号,能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刺激,可以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对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所学知识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如在讲授“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一课时,可通过录像展现中美签署“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协议”的艰难过程、美伊战争、巴以和谈与纷争等材料,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同时运转,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机结合,从而产生学习和探索的热情。

其二,运用多媒体视听功能,提高学习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教育家巴班斯基曾说:“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老师和学生在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效果。”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材内容繁多,体系庞杂,课程信息容量大,板书提纲多,传统的“口传笔授”的教学方式往往使师生苦不堪言,而多媒体教学却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在课前将教学所需的板书提纲、知识结构、课堂练习等制作好,在讲授过程中通过投影仪适时展示出来,这无疑大大节省了讲解、板书的时间,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更多的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视野。

其三,扩大课堂容量,开阔学生视野,培养综合素质。多媒体教学的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信息量大,由于用多媒体课件取代了板书,节省了时间,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以增加许多与课程相关的资料,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后,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讲解,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其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根据教材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用一些录音、录像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通道,有助于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如在讲授“科学与迷信的区别”这一问题时,为了揭示“法轮功”的本质,可以播放《李洪志其人其事》的部分录像,使学生的认识更为深刻。

【参考案例】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多媒体展示名言导入: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名言:“宁可找到一个因果的解释,不愿获得一个波斯王位。”

活动设计一

多媒体展示材料:

1.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3.唇亡齿寒。时势造英雄。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师生研讨活动(略)

活动设计二

多媒体显示:酸雨的形成及其危害示意图。

(具体内容略)

活动设计三

多媒体展示:牛顿和苹果落地、三峡工程的有关材料。

(具体内容略)

在教师引导下归纳出相互依赖和相互转化的两种情况。

学生自己动手制表,见表9-2,教师指导。培养学生归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表9-2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img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