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下,教师同时教的是一组学生,班组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课程具有某些共同性,具备了集体学习的特点。再次,班级教学,也称班级教学制或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也称为班级教学,是学校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由教师按照课程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第二节 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里进行的,一般来说,每个学校都有许多学生和教师,怎样把教师和学生有效地组织起来,使之合理地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开展教学活动,是教学管理和实施的大问题。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它是教学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中学人文课程教学中,怎样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教师和学生如何加以组织,教学时间空间以及其他条件如何妥善安排和有效加以利用,这些都是教学组织形式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1.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

关于教学组织形式这一概念,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说法。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提出:“教学组织形式就是由既定的作息制度和规章制度规定的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7]休金娜认为:“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过程的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组织形式中也体现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严密的、按时间的组织,它与教师的活动又是相互联系的。这种活动可以是全班教学、小组教学,还可以是群众性的教学。”[8]

我国教育学界对教学组织形式也有不同的解释。有学者认为教学组织形式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9]有学者提出“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关于教学活动应怎样组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怎样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利用的问题。”[10]

由此可见,国内外教学理论界并未形成大家都认同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而上述观点也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特点。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围绕既定的教学内容,在一定时空环境中,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在教学实践中,人们很难将教学组织形式同教学方法截然分开,教学组织形式同教学方法及整个教学活动模式的关系,决定了教学组织形式的合理与否,对教学活动的展开和取得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教学组织形式是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而设计的,不同的教学内容所要求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同;教学组织形式直接体现为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这种作用方式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师生的活动必须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中完成,并且要遵循各种互动方式所要求的规范和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以一定的教学程序连接起来,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

2.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及作用

1)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

一般说来,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班组教学、班级教学、分组教学等类型。

首先,个别教学。个别教学反映出教育规模狭小,受教育的学生人数少,而且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相差悬殊,教师根据不同的水平分别教授一个或几个学生。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特征是教学速度慢,效率低,没有明确或固定的学习年限,学生既不分年限,也不分科进行学习。

其次,班组教学。班组教学具备了班级教学的某些特征。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下,教师(可能不止一名)同时教的是一组学生,班组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课程具有某些共同性,具备了集体学习的特点。但通常班组的学生人数并不是固定的。

再次,班级教学,也称班级教学制或班级授课制。班级教学是在班组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的出现适应了资本主义及其生产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各国扩大教育规模、增加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供了比个别教学和班组教学更为有效的形式。

最后,分组教学。分组教学是对班级教学的改革。各国的分组教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部分组,一类是内部分组。外部分组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统一按年龄编班的做法,改由按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兴趣来分组。这种形式的分组在西方国家运用得很广泛。内部分组是在保持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教学条件下,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和学习兴趣等因素将他们编入暂时性的小组里进行学习,因此也叫班内分组。

上述这些教学组织形式类型,是我国当前中学普遍采用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

2)教学组织形式的作用

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通过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手段等为中介来相互发生作用,而教学组织形式则直接体现为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完成了预期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教学效率和学生培养质量怎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组织形式是否科学、合理。可见,教学组织形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具体说来,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等最终都要具体落实到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去,并以各种各样的结构组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

第二,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学效率、教学规模和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学效率、教学规模和教学质量有不同的影响。与个别教学相比,班级授课制在教学效率和教学规模上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个别教学、小组教学与班级授课在教学质量上到底孰高孰低,还有待教学实践的进一步验证。

第三,教学组织形式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个性的形成、情感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决定了学生学习和接受知识、技能的不同方式和途径,也影响着课堂上师生的交往方式和内容,这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个性的形成和情感的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第四,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及教学风格有一定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特定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指导下,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事实上,不同的教师之所以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所选择的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因此,中学人文课程教师要敢于突破,灵活地运用并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二、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1.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也称为班级教学,是学校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由教师按照课程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在班级授课制中,同一个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进度必须一致,但开设的各门课程,特别是在高年级,通常由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教师分别担任。

1)班级授课的特征

首先,以“班”为人员单位,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掌握知识的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

其次,有统一和固定的教学内容,教师按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教学。

再次,以“课”为活动单位,把教学内容以及传授这些内容的方法、手段综合在“课”上,把教学活动划分为相对完整且互相衔接的各个教学过程单元,从而保证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最后,以“课时”(学时)为时间单位,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里进行。单位时间可以是50分钟,或45分钟,或30分钟,但都是统一的和固定的。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时间可以休息。从各学科总体而言,可能是单科独进,也可能多科并进、轮流交替。

2)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及局限性

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比较,班级授课制有明显的优越性。第一,班级课是大规模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一位教师能够同时教很多学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第二,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可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系统完整;由教师设计、组织并上“课”,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三,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校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有利于教学管理,同时,它把教学内容及活动进行有计划的安排,特别通过课的体系分工合作,从而能赢得教学的高效率。第四,能实现集体学习,学生可以与教师、同学进行多向交流,相互影响、相互启发和相互促进。第五,班级授课制能较全面地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能保证对学生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影响,启发学生思维、想象能力以及学习热情等。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

班级授课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第二,由于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某些完整的教材内容被人为地割裂以适应“课”的要求。第三,教学面向全班学生,步调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第四,时间、内容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内容和方法。第五,单纯的言语讲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随时间的延长而迅速下降,学生对教学内容往往也只能保持很短时间的记忆。

总之,作为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使得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逐渐改变,不再是纯粹的“我讲你听”的单向信息传递关系,也不再是“星星绕着太阳转”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依附关系,而越来越多地体现为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师生互动关系。这对中学人文课程教学是十分必要的,较好地体现了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但是,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也逐渐显露出来,以教师讲授为主,局限于课堂之内,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效果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以学生主体实践为主的活动教学应运而生。

2.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实践形式——活动教学

中学人文课程由于其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无法像理科课程那样进行具体的操作和实验,如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就必须依靠一系列实践活动来进行了。中学人文课程的实践形式,是“实践”概念在教学领域的转化和运用,其直接产物就是活动教学。它抛弃了传统中学人文课程“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形式和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活动为媒介,使之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进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教育研究和德育实践都证明:社会实践和交往活动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让学生从做中学,在活动中发展”已成为中学人文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1)活动教学的含义

目前,关于“活动教学”的概念,理论界还没有统一的看法,至于它是一种教学方法,还是一种教学形式,甚或是一种教学观念,还存在着分歧。在我国,“活动教学”的提出有一个从“课外活动”到“活动类课程”,到“活动课程”再到“综合实践活动”、“活动教学”的演变过程。“活动教学”乃是伴随着“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而出现的。整体来看,活动教学是指区别于传统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讲授式”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动脑、动手、动口等实践活动。

究其实质,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具体学科知识为基本内容,通过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协调发展整体素质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以具体的“活动”为其核心。它包括三个要素:一是以课程内容为活动内容,二是以学生参与“活动”为学习方式,三是以学生为活动主体。教师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只是作为“辅导者”的身份出现,教师把结论告诉学生,不如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2)活动教学的作用

活动教学在中学人文课程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有利于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活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活动教学的形式灵活多样,生动丰富,如课堂演讲、角色扮演、社会实践等,使学生在各种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自觉产生对学习的兴趣,“活学”各门知识。

其次,有利于塑造学生的人格,实现知行统一。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在生活中学的重要性。活动教学有利于塑造学生的人格,在知行统一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情操,改变以往教学中存在的学生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等现象。

再次,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活动的顺利开展,使学生融入集体,增强团队精神,并使学生融入社会,增强社会适应性。

最后,有利于教学相长,进行创新性教学。活动课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学生能够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活动课又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各种事物,获得很多课堂上得不到的信息,并运用众多信息进行创造性活动。

实践出真知,通过活动教学,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掌握技能,实现人格和学识的双重锻造。

3)活动教学的具体形式

关于活动教学组织形式的划分,并没有统一的说法。有的学者根据活动的目的将其分为技能操作型、情感发展型和问题解决型[11],有的学者根据活动方式将其分为艺术表现类活动、技能展示类活动、社会实践类活动等[12],还有的学者根据教材体现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将其分为课堂作业类、课堂讨论类和课外调查类等[13]。本书主要将其划分为课内活动教学形式和课外活动教学形式两种基本类型。

第一种类型,课内活动教学形式。它是指学生主体在课堂内完成活动内容的活动教学形式。具体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课堂演讲。这是一种十分便于实施和操作的课内活动教学形式。其过程可繁可简,可长可短,少至几分钟,多则整节课,视教师授课需要而定。有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堂即兴演讲;有时又可以事前公布演讲主题,让学生搜集资料并精心准备,进行演讲比赛。这种课堂演讲活动十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和现场表现能力。学生在演讲过程中不仅将相关知识理解透彻并记忆深刻,更在当众演说的实践中充分锻炼了自己的心理素质和反应能力。

(2)主题辩论。这是在课堂演讲形式上的拓宽和升级。针对所学课程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设定某一辩题,由学生自由组合成正方、反方、评价方、观众方等,开展课堂辩论,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演化、生成为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学习成果交流会等活动形式。这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则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在辩论的过程中又能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发现问题、完善问题。“真理越辩越明”,通过辩论,可以巩固并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拓宽视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3)模拟课堂(又叫做“角色扮演”)。即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设置情境,模拟具体活动,“通过某个场面中参加者的角色扮演,而使表演人和观众了解这一场面的未经排练的戏剧表现”[14]。它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形式和结构,整个教学由学生和教师通过角色表演进行,将一些抽象的知识、深奥的道理以生动具体的形象进行深入浅出的阐释。它突破了长期以来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扮演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角色,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比如政治课可以运用模拟法庭的方式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讲授,还可以模拟联合国大会圆桌会议等。历史课也可以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就某个历史事件进行回顾和展示(见图9-6)。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角色扮演”,让学生充分活动,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寓教于乐。因此这种课内活动教学形式被广泛运用,并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第二种类型,课外活动教学形式。课外活动教学是指学生活动的时间和地点集中在课堂之外,无须占用课堂时空的一种活动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具体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具体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社会调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探究某一研究性课题而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小组或个体活动,走出课堂,开展专题调查。社会调查是中学生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增长才干的最佳途径之一。此活动教学还可以演化、生成其他形式,如地理课的环境污染调查、地方社会问题探究等。社会调查一方面能够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则又在调查活动之中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学生的基本知识和综合能力,同时对于人文课程来说,易于操作,可行性强。

img11

图9-6 历史课角色扮演示意图

(2)参观考察。从实际出发,配合一定的学习内容,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博物馆、烈士陵园、名胜古迹等参观考察。此项活动有利于学生深入社会,铭记历史,了解自然,热爱家乡;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人文素养。如自然或人文地理现象的实地调查或考察活动、气象观测等。开展此项活动教学,可以与学校春游、秋游等结合进行。活动中要注意安全、纪律教育,注意争取社会支持。此项活动教学形式还可以与其他活动形式结合起来进行,如政治参观考察与政治小论文评比、政治学科研究性学习、模拟法庭、小记者采访活动等联系起来。

(3)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一种让学生走出课堂,投身社会,在一系列具体社会活动中进行学习的课外活动教学形式。其形式丰富多样。如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可结合相关内容开展社区服务,利用一定课时或节假日,组织学生专门到有关社区开展义务劳动,能有力地帮助学生形成关爱社会、关怀他人的优良品质,形成热爱劳动、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社区服务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访问和帮助孤寡老人、残障人员,为社区建设献计献策,打扫卫生,拣拾废弃物、废旧电池、电子垃圾等。

4)中学人文课程活动教学及案例举隅

其一,历史与社会、历史课程活动教学。

历史课程的内容特点是时间跨度大——上下几千年,空间范围大——纵横几万里,内容繁多——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可以说,历史课程的内容丰富多彩,其教学形式也应该灵活多样。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单线传递信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形成了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学生学习的刺激与反应因教师的作用而发挥作用,学生不可能也不会有学习主体地位。本应充满生气和活力的历史课堂,也因为这种单一僵化的教学组织形式而变得死气沉沉。采用活动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弥补传统历史教学的缺陷,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按照课程改革方案及历史学科的特点,中学历史课的活动教学形式是最为丰富多彩的,如角色扮演、辩论比赛等课堂活动教学形式;又如社会实践,它可以使历史知识形象化、感性化,并能把学到的历史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各种优秀品德。历史社会活动有参观博物馆、考察史迹、组织历史旅游活动等。以下模拟课堂的案例供参考。

【参考案例】

“我眼中的武则天”辩论课

背景: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造就了国力强盛的“武周政治”时代,为唐代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但她执政时期的弊病也很多,统治残暴,滥用民力。同时,武则天还为自己立了一块“无字碑”。她为什么要立“无字碑”呢?史学界有以下几种观点。

观点一:“无字碑”之所以空无一字,是表示武则天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目的是用来夸耀自己。

观点二:武则天自知罪孽深重,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

结合“无字碑”和学生各自收集到的资料信息,学生们形成了两种基本观点:武则天功大于过,是一位历史伟人(正方论点);武则天过大于功,是一位历史暴君(反方论点)。

其二,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活动教学。

长期以来,困扰中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难题就是实效性不高,“死记硬背”、远离生活、脱离实际等竟成顽症。虽经多方面努力改革与克服,但仍未见多大改观。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改变中学政治课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尽快提高普通高中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效益,适应新世纪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需要。

以往制约中学政治课教育教学效益提高的最大因素,莫过于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讲理论、背理论、考理论”,与学生成长脱节,与社会生活脱节,政治课变成了僵化保守、令人生厌的“死记硬背”课。多年来的改革实践说明,政治课只有置身于素质教育之中,着力于培育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社会认同,才能拥有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活动教学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在组成和必然延伸,通过相应的实践活动,能极大增强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与德育功能。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其德育功能能否发挥及其发挥程度的大小,直接关系着这门学科的存在价值和发展空间。政治课活动教学,在于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在活动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大胆实践、学以致用,从而发展能力、培养个性。

【参考案例】

欣赏与赞美

教学设计

本节课通过开设“学会赞赏,快乐成长”训练营来开展学习体验活动,让学生体验欣赏、赞美他人,给别人和自己带来愉悦心情,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培养学生善于并乐于赞赏别人的品质。进一步提高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仁爱之心,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教学过程

活动一:模拟课堂之角色扮演——《原来可以这样拼》

(注:剧中教师由科任教师扮演,剧中学生由班级学生扮演。)

(画外音:这是加拿大埃德蒙顿一所小学的拼图课。孩子们带来了自己的作品,老师将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他们的成果。)

(具体内容略)

活动二:赞赏采风

1.给父母的小测验

通过给父母的小测试,使父母意识到家庭中此方面的不足,进一步明确家庭成员也需要互相赞赏,从而能努力营造孩子成长的良好家庭环境。

给在座家长分发测验卡(测验卡内容如下)

(1)我经常赞赏我的孩子。(是,否,通常是)

(2)当孩子和我说话时,我会将他看成大人那样专注于他。(是,否,通常是)……

2.寻找身边与赞赏相违背的话语

3.真情告白

讨论话题:(1)试回忆你曾称赞别人,他有何反应?

(2)试分享在什么情形里,有什么人给你赞赏和鼓励的话而令你得到自信和满足?

其三,地理课程活动教学。

地理课程是一门文理兼容的科目,且与现实联系紧密。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训练学生判读地理图表、收集与整理地理数据、对比分析区域特征等地理技能,还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地理现象、原理及成因,养成科学的人地观等,许多教学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有利于活动教学的开展。地理学科蕴涵着丰富的活动教学题材,极具教学的实用性,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在教学实践中,要深究教材,把握学科内容特点,开展富有情趣的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地理活动教学的过程中兴趣盎然、主动参与、自主活动,强化地理教学的意义。

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活动教学,比课堂知识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更具深远意义。一是增强了地理教学的实用性。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使地理教学富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活力。二是增强教学的开放性。实践活动与课本内容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尝试去挖掘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三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再一成不变,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手段随之层出不穷。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实践的主体,教师为主导,这样才真正贯彻落实地理教学新理念,有利于促进地理教育改革。

【参考案例】

地理课之“让学生动起来”系列活动

“世界大家庭”活动设计

(一)活动目的

1.明白世界上有众多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2.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树立正确的种族观。

3.知道世界上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了解其大致分布,了解国家平等的重要性。

(二)活动内容

1.看短片,讨论。(略)

2.绘制各国国旗。

3.解释各国国旗的含义。

4.国旗展览。

(三)活动形式

1.绘图可以在节假日完成。

2.国家介绍可以在容纳整个年级的大教室完成。

3.要适当记录学生的发言和介绍,做好总结。

4.做好学生的评价、表彰工作。

三、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与规范性

上述班级授课形式和实践活动教学形式是当前中学人文课程的主要教学形式,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它们共同造就了教学活动的多样性,使学生在各种具体的形式中各取所需,从而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此同时,教学组织形式规范性的问题也应引起足够重视,从而杜绝滥用教学组织形式而造成的教学活动的无序性和失范性。

1.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现代教学组织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根据整理,美国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从“最保守”的完全学年制到“最进步”的完全不分级制、多年龄组织、小队教学等,不下20余种。[15]我国的中学教育也呈现出类似的特点。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均有其适用的范围和生长土壤。

1)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是一种在空间上与课堂教学相对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作为对课堂教学的改革,现场教学在师资、教学时间、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均有自身的特点。其最大的特色是在教学的空间上,即教学活动不是在学校的课堂进行,而是在事件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现场教学的意义在于:首先,它有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其次,它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使教学更加生动、丰富;再次,它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掌握知识、技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最后,它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师生合作教学

师生合作教学就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建立在师生共同活动基础上,将教和学有机统一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学双方在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师生合作教学的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合作教学观。学生的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活动,要针对学生的心理来研究教学,针对学生的要求来展开教学,针对学生的合作评价来反省教学。

第二,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行合作教学要求激发学生的自主精神和首创精神,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

第三,要强调小组学习。合作教学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为主体形式,力求把个别化和人际互动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个体性与集体性的统一。

3)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主要是针对集体教学与个体差异之间的矛盾关系而展开的。为解决这一矛盾,可将某些重要特征相似的学生归为一类或一层,针对这一层学生的共同特点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在群体中增加个别化施教的因素。

分层教学的具体操作如下。①教学目标的选择机制。根据对学生一般学习可能性和具体学习准备情况的分析,分层制定教学目标,并注重低层次学生的水平向高层次转化。②课堂问答的作用机制。“分层递进教学”的课堂问答对象性特别强,在课堂提问中强调“给予中差学生较多的机会”。③“分”与“合”的结合机制。“分”与“合”,即分组学习与集体授课的协调,是分层施教的主要操作的手段。

4)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复式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师资、教室和教学设备等,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复式教学是班级教学的特殊形式,它保留了班级教学的一切本质特征。其区别在于:当教师给一个年级上课时,其他年级的学生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预习、练习、复习或做其他作业。复式教学的特点可概括为“三多两少”,即在同一课堂里年级多,教学内容多,自动作业时间多,而直接教学时间少,同一年级学生人数少。复式教学的基本要求如下所示。一要正确处理直接教学与自动作业的关系。二要正确处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关系。三要正确处理教师和助手的关系。此外,还要注意照顾全面,尽量避免相互间声浪干扰,机智处理各种偶发事件。

2.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的规范性

必须指出的是,在当前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发展的背景下,必然会随之产生一系列问题。如果对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不加以恰当选择和适当整合,必然会引起教学活动的紊乱和无规范性。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互补性和相关性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化组合,使具有互补性的教学组织形式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并使之具有一定的规范性,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并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化

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化意即班级授课制仍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西方教育史家曾预言,在21世纪,班级教学制将被个别教学所取代。这个结论显然不合实际。从历史和现实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都是针对其局限性而进行的,企图从各个方面去克服它的局限性;同时,也都是针对班级授课制基本结构的三个方面——“班”、“课”、“时”提出异议,只不过各自的侧重点不同。总之,班级教学制自创立到运用已有数百年历史,虽然不断遭到批评,但至今仍没有哪种教学形式能完全取代它。

当今,班级教学制其本身也在不断自我完善和更新,它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依旧是世界各国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班级教学自身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完善和更新。其基本走向是逐步让学生在班级教学中个人自主学习活动基础上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具体表现为,第一,班级教学规模小型化。根据美国教育学家格拉斯和史密斯的曲线分析,发现小班的学生成绩明显优于大班,班级越小,教学效果越好。第二,出现了班级教学制的各种变式,如分组教学、小队教学、异步教学等。

总之,虽然在当前教学活动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是班级授课制依然是最为稳定的教学形式,对于中学集体教育而言,它依然是一种最为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对班级授课制的不断完善,体现了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化与规范化。

2)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化

由于每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都各有利弊,不可能存在某种万能的模式,因而许多学者都强调对各种教学方法和形式的综合运用,以整合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使之更为合理化和规范化。有学者提出,现代教学应当有意识地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即把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教学合理结合起来,与此同时,保持某种教学形式在某个阶段的主导作用。

例如将分层教学与小队教学进行整合,实现综合化运用。所谓分层教学与小队教学整合,即采用分层教学分班的方式将学生编成不同能力层次的班组,然后采用小队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分层教学侧重于提高教学效率与注重个别差异的培养,而小队教学却侧重于教学公平与教育资源的挖掘,两者进行整合后,不仅保持了各自的优越性,而且相互弥补了对方的主要缺陷与不足,因而成为一种较好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化运用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真正实现了教学的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不同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能够较好地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和浪费。更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在保证了教学效率提高的同时,切实做到教学公平。

其二,注重个性差异,便于因材施教,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最佳发展。教学中不仅集体授课,而且有一定的个别辅导时间,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受到限制,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其三,整合后的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合作品质。两者整合后的教学,便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小组讨论学习,便于开展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好奇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起到明显的作用。同时许多学生一起合作学习讨论问题,不仅可以充分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而且也更有利于学生合作品质的培养。

综上可知,实现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化,无疑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但这种方式在操作上更需要一定的规范和技巧。①它要求任课教师在对班级全部学生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②它还要求教师必须对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点与局限性有充分的掌握,并对各种组织形式的实施过程都十分熟练,这样才能综合运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并达到最好的效果。

思考题

1.什么是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包含哪些内容?

2.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有哪些作用和影响?

3.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当前中学人文课程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有哪些?

4.简述活动教学的含义、形式及其在中学人文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注释】

[1]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58.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任钟印,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135.

[3]刁传芳.中学地理教材教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30.

[4]刁传芳.中学地理教材教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31.

[5]陈澄,段玉山.地理教学论与地理教学改革[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1.

[6]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8-51.

[7]斯卡特金.中学教学论[M].赵维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65.

[8]休金娜.中小学教育学[M].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395.

[9]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64.

[10]刘克兰.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340.

[11]潘洪建.活动教学基本理论探讨[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111-116.

[12]徐赐成.高中历史活动课:课程类型及其实施特点[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6):35-37.

[13]全疆发.地理课程中活动教学的若干思考[J].地理教育,2003(3):18-19.

[14]克拉克L H,斯塔尔I S.中学教学法[M].赵宝恒,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15]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钟启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4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