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知识管理研究及应用进展

知识管理研究及应用进展

时间:2022-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我们从知识管理的概念及流派,知识管理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知识管理学的研究进展和学科体系构建,知识管理的应用现状几个方面对知识管理领域的发展状况作一概括和回顾。

知识管理研究及应用进展

陈 远 赵蓉英 邱均平 望俊成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430072)

【摘 要】20世纪末以来,全世界掀起了研究知识、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的热潮,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知识管理这一新兴的学科领域近年来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专门的研究机构不断出现,相关的学术著作成倍增长,专门的“知识管理”学术期刊也开始出现,此外,在国际互联网上也出现了与知识管理密切相关的众多文献。在此我们从知识管理的概念及流派,知识管理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知识管理学的研究进展和学科体系构建,知识管理的应用现状几个方面对知识管理领域的发展状况作一概括和回顾。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学 管理模式 学科体系 发展趋势 应用现状

Study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Evolution of its Application

Chen Yuan Zhao Rongying

Qiu Junping Wang Juncheng

(Schoo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Wuhan University,P.R.China,430072)

【Abstract】An upsurge of researching knowledge,knowledgeeconomy,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has risen since the end of 20thcentury.In such a history background,a new rising subject and field,knowledge management,has gradually attracted people’s broad attention.Speci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have constantly emerged and correlative compositions have been risen geminately.Special academic periodicals began to emerge.Moreover,numerous literature related to‘Knowledge Management’came forth on Internet.In this paper,we summarize and review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field fromfollowing aspects:the concept and clas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management,researching evolution and constructing systemof scienc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and statu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pplication.

【Keywords】knowledge management scienc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pattern ofmanagement systemof subject trend of development status of application

“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竞争力”,知识正逐渐取代金融资本和自然资源,成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同时也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企业的活力、竞争力和发展力越来越取决于对知识的获取能力、存储能力、传播能力、运用能力、开发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因此,知识管理已经受到全世界各国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普遍重视和高度关注。20世纪末以来,全世界掀起了研究知识、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的热潮,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知识管理这一新兴的学科领域近年来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专门的研究机构不断出现,相关的学术著作成倍增长,许多主要的管理类及信息技术类学术刊物都大幅度增加了相关的论文,专门的“知识管理”学术期刊也开始出现,此外,在国际互联网上也出现了与知识管理密切相关的众多文献。来自不同领域的不同学者从多个角度对知识管理进行了探索。在此我们从知识管理的概念及流派,知识管理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知识管理学的研究进展和学科体系构建,知识管理的应用现状几个方面对知识管理领域的发展状况作一概括和回顾。

1 知识管理的概念及流派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资源,知识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正如彼得·德鲁克所强调指出的:“因为知识社会是一个组织的社会,其中心器官是管理,只有管理才能使今日的所有知识成为有效。”对于国家和政府而言,知识管理意味着尊重知识、尊重科技和尊重人才;对于企业而言,知识管理意味着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和企业文化;对于个人而言,知识管理意味着终身学习。

1.1 国内外知识管理的几种定义

“知识管理”一词,有人说最早来自彼得·德鲁克的一句话,有人说来自霍顿的著作,也有人认为是美国麻省莱克星顿著名的思图维星国际咨询公司于十年前首次提出的。具体哪个说法更具权威性,我们已无从查考。知识管理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知识管理活动不仅仅涉及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而且还包含越来越广的外延。到目前为止,这个词还没有一个定义明确而取得共识的概念。不同领域、不同角色对知识管理强调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概念内涵也自然有所差异。有的是从管理对象出发来定义,有的是从功能出发来定义,有的是从行为方式出发来定义,也有的是从目标出发来定义知识管理。总之,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立场、理解和需要出发都可以对知识管理进行不同的定义[1]

1.1.1 国外有关知识管理的定义

美国生产和质量委员会(APQC)对知识管理所下的定义为:“知识管理应该是组织有意识采取的一种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之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

美国著名咨询公司Gartner Group为知识管理给出了明确的定义:“知识管理为一种通过合作及集成的方法来创造(create)、采撷(capture)、组织(organize)、截取(access)、使用(use)企业的信息资产,这些资产包括数据库、文档,但最重要的是内隐的专门工艺及个别职工的经验。”

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ker)认为,“知识管理是提供知识,去有效地发现现有的知识怎样能最好地应用于产生效果,这是我们所指的知识管理。”

著名的知识管理专家达文波特教授(Thomas H.Davenport)认为,“所谓知识管理,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调用组织或个人本来已经拥有但可能不被觉察的知识资源”。

巴斯(Bass)认为,“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

美国的维娜·艾利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是“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企业内部结构,并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促进他们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

斯维拜(E.Sverby)从认识论的角度对知识管理进行了定义,认为知识管理是“利用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艺术”。

欧勒锐(O.Leary)认为,“知识管理是将组织可得到的各种来源的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进行正式的管理,以便于知识的产生、获取和重新利用”。这种解释着重阐明了信息、知识和人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不同角色。

阿比克(Abecker)将知识管理活动定义为“对企业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使用和存储”。

马斯(Masi)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地发现、选择、组织、过滤和表述信息的过程,目的是改善雇员对待特定问题的理解”。

维格(Wiig)指出,“知识管理主要涉及四个方面:自上而下地监测和推动与知识有关的活动、创造和维护知识基础设施、更新组织和转换知识资产、使用知识以提高其价值”。

奎达斯(P.Quitas)等将知识管理看做“是一个管理各种知识的连续过程,以满足现在和将来出现的各种需要,确定和探索现有和获得的知识资产,开发新的机会”。

法拉普罗(Frappulo)认为,知识应有外部化、内部化、中介化和认知化四种功能。外部化是指从外部获取知识,并按照一定的分类将它组织起来,其目的是让想拥有知识的人拥有通过内部化和中介化而获得的知识;内部化和中介化所关注的主要是可表述知识和隐含类知识(或称为意会知识)的转移;而认知化则是将通过上述三种功能获得的知识加以应用,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

戴布拉·艾米顿(Debra.Amiddon)说:“知识管理无孔不入。无论它以什么形式定义,比如学习、智力资本、知识资产、智能、诀窍、洞察力或智慧——结论都是一样的:要么更好地管好它,要么衰亡。”

比尔·盖茨(Bill Gates)在《未来时速》一书中多处谈及知识管理,他说:“作为一个总的概念——搜集和组织信息,把信息传播给需要它的人,不断地通过分析和合作来优化信息——知识管理学是很有用的。……知识管理学变得歧义百出,任何人想给它添加上什么意义都可以。……假如新闻记者跟一家数据库公司交谈的话,就会发现知识管理是数据库中最新的事物。假如记者跟一家群件公司交谈的话,就会发现知识管理的意思是下一代群件。……知识管理是个手段,而不是目的。”[65]

莲花(Lotus)公司于1998年1月发表的《Lotus、IBM和知识管理》战略白皮书,把创新、反应能力、生产率和技能素质作为特定商业目标和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以帮助公司自身适应知识管理的活动要求。

CIN思想库给出的定义注重于企业的竞争优势,他们认为,在最基本的含义上,“知识管理是为竞争优势而发掘和利用专门知识的一种训练方式”。更具体地,它们对于该定义中的关键词所给出的解释是:

●训练方式=有计划的、结构化的和度量的方法;

●发掘和利用=提炼出明确的价值;

●专门知识=能力、核心能力与技术诀窍;

●竞争优势=能导致可持续的价值创造和保持的可防御的市场地位。

BRINT知识库的创建人和知识总监马荷特拉(Malhotra)认为,“知识管理是在日益加剧的不连续的环境变化下服务于组织适应、生存和能力等关键问题的活动,其实质在于,它具体包容了信息技术处理数据与信息的能力以及人们创造和创新的能力有机结合的组织过程”。同时他还指出,知识管理是一个大的框架,在这一框架之下,组织把其所有过程视为知识过程,因而,包括知识的创造、传播、更新和应用等一切商务过程都与组织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

OVMM认为,知识管理提供了一种框架,用于反思组织是如何运作的,组织应该如何在21世纪中生存,因为21世纪将是真正以全球化的通讯、全球性的竞争和全球化的合作为特征的。一个基本的认识是,知识管理不是一个技术概念。知识管理是从一个更广的视角,即考察一个组织如何“知道它知道什么”来切入的,也就是说,考察组织中的知识是如何共享、如何分布、如何创造出来的,而这些又是如何与组织的目标相联系的。另一方面,OVMM也指出,知识管理强调了人的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技术因素就可以被忽视,反之,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条件,可以用来评价与开发组织所需要的信息系统。OVMM给出的定义为:知识管理“开发与利用组织的有形的与无形的知识资源的任务,它覆盖组织的与技术的方面”。

1.1.2 国内有关知识管理的定义

国内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尤其是图书情报领域的学者和专家从多方面对知识及知识管理进行了研究,这些学者包括邱均平、马海群、苏新宁、张福学、夏敬华、王广宇、樊治平、夏书章、陈锐、丁蔚、倪波、董小英、左美云、王德禄,等等。归纳起来,国内专家对知识管理有以下几种看法[1]

从组织的基本目标和管理的基本职能出发,所谓知识管理,应该是组织的管理者通过对组织所拥有的知识和组织外部知识的管理和利用,以达到提高组织创造价值的能力这一目的的一种手段和过程。

知识管理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知识管理是指知识经济环境下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的总称。狭义的知识管理是指对知识及知识的作用进行管理,显然,狭义的知识管理研究必将丰富广义的知识管理思想体系。

所谓知识管理,就是将特定的专业技术人员、部门掌握的技术诀窍、业务数据或经验等知识经过收集或整理,形成企业中除人、财、物三大要素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经营资源,让它被利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并进行知识的不断创新、交流和传播。

知识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因为一切知识都必须通过人去掌握,才能发挥效用,推动企业的发展,所以知识管理必须通过对人的管理才能实现。

知识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因为在信息化的时代,一切企业要实现现代化管理,都必须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管理系统的综合运用,信息管理实质上已经等同于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的内涵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要不断创新、不断积累新知识,并通过新知识本身的传播、交流和应用,使知识资产不断增值;二是通过将先进的知识全面应用于管理,从而改进产品,不断提高质量、改革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能。总括起来就是运用新知识,对企业实施科学管理。因此,就要建立学习文化、知识文化,并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使之制度化、规范化,从而确保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国内专家学者比较愿意接受这一定义:知识管理就是对一个组织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然后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分布到能够帮助组织实现最大产出的任何地方的过程。其目标就是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决策。

简单地说,知识管理就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它是通过确认和有效利用已有的和获取的知识,并通过对各种知识的连续性管理,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造价值的能力,以满足企业现有和未来开拓市场机会的需要的一种过程。知识管理的出发点是把知识看作最重要的资源,把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利用知识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开展和加强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有效地开发其知识资源,使知识资源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地得到扩展;有利于企业有效地利用其知识资源促进和强化企业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经济的不断变化;有利于企业促使其知识资源与其他资源更好地结合从而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

1.1.3 小结

知识管理就是组织为实现其管理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技术,对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知识资源进行发现、挖掘、整理、整合、存储,并实施科学的管理和维护,在最恰当的时候,把最恰当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以保持组织的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基于人们对知识应用的水平,在对知识管理的认识上,存在两种理解:一种认为知识管理是以信息管理为基础,用信息管理的模式建构知识管理的对象和内容,作为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例如:面向全球互联网的信息资源的优化管理与知识共享,就是一种信息管理的知识管理模式。另一种理解认为,知识管理是基于人的知识创新过程与组织,重视人的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开发和培养,重视从体制与组织上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环境,重视人才结构与使用的优化管理。事实上,两者都应该属于知识管理的范畴与体系。

诚然,关于知识管理目前还没有一个标准的、清晰的定义,但有关知识管理的认识却取得了一定的共识。那就是知识管理不是任何传统意义上的对人的管理,也不是仅仅对知识的管理,更不能等同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和知识库。知识管理更倾向于知识共享、信息系统、组织学习、智力资本管理、绩效管理和加强。知识管理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知识管理应以人为本、面向应用;知识管理是一种制度和方法;知识管理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知识管理需要继承和集成其他信息系统;实施知识管理,需要把握积累、共享和交流三个原则。

无论哪种定义,对于知识的本质都有以下认识:知识可以重复利用,通过适当的程序,好的知识可以经由复制转移到其他的场所再利用;知识不会消耗,知识被运用及分享,其价值也不会因此而减损;知识有无限延展性,知识通过不断地学习、交流及绩效的产生,可以无限地延展,潜力无穷;知识是动态的,随着人的不断学习而随时修正。

上面这些不同的定义至少可以说明,人们正在不断的研究和实践中从不同角度加深对知识管理的认识,这些定义也有共同点,那就是都强调了以知识为核心和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

1.2 知识管理的三个主要流派

知识管理是一个涉及面较宽的学科研究领域,不同学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知识管理,为知识管理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主要从研究的学科领域和研究的对象两个视角展开[65]

在学科领域方面,大体可分为侧重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的研究与侧重从人文、社会与经济管理等角度进行的研究。具体讲,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专家常常从信息技术/信息管理(Information Technology/Information Management,IT/IM)的角度考察知识管理,着眼于使用技术手段帮助人们获取/创造、存储/组织、传播及应用知识;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学者则从通过对知识的有效利用来增进企业的竞争力这一角度研究知识管理;而另外一些学者主要把知识资产(Knowledge Assets)看做企业的核心资源,甚至是企业最关键的资源,从而提出要对这些知识资产或“知识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IC)进行有效的管理。

从研究的对象看,也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倾向于把知识看作相对稳定的实体,知识的管理则更多的涉及这些知识内容的管理、维护与应用;另一类研究更多地强调知识的动态特性,因而知识管理更多涉及对与知识相关的过程(知识的创造、共享、传播与应用等过程)的管理。

通过从学科领域和对象的角度来分析知识管理的研究情况,发现对于知识管理的定义,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三个学派:技术学派、行为学派和综合学派。其中计算机领域的研究者关注从技术层面上研究,比如数据挖掘、数据仓库;经济学领域的一部分学者则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而管理领域的学者大都是综合学派。

技术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和专家们一般都有着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的教育背景。他们常常被卷入到对信息管理系统、人工智能、重组和群件等的设计、构建过程当中。对他们来讲,知识等于对象,可以在信息系统当中被标识和处理。

行为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和专家们一般都有着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或商业管理的教育背景,他们经常卷入到对人类个体的技能或行为的评估、改变或是改进过程当中。对他们来说,知识等于过程,是一个对不断改变着的技能等的一系列复杂的、动态的安排。这些人在传统上,要么是像一个心理学家那样热衷于对个体能力的学习和管理方面进行研究,要么就像一个哲学家、社会学家或组织理论家那样在组织的水平上开展研究。

综合学派认为“知识管理不但要对信息和人进行管理,还要将信息和人连接起来进行管理:知识管理要将信息处理能力和人的创新能力相互结合,增强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组成该学派的专家既对信息技术有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又有着丰富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他们推动着技术学派和行为学派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从而融合为自己所属的综合学派。由于综合学派能用系统、全面的观点实施知识管理,所以能很快被企业界接受。上面列出的大多数学者都应该划入该学派。

1.3 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

知识管理的内容十分庞杂,不同的学者和组织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这些研究对我们认识知识管理的内容有重大的启示。

美国波士顿大学商学院著名信息管理教授托马斯·H·达文波特认为知识管理真正的显著方面分为两个重要类别:知识的创造和知识的利用。

而有的学者从组织管理的流程角度,将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1)组织管理里的基本职能管理,即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内容包括市场营销管理、研发管理、采购与物流管理和生产制造管理。首先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来讲,有许多文档管理的内容。第二部分是财务管理,就是知识资产的管理。第三部分是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中很重要的就是CRM,也就是在市场营销中怎样整合客户知识。

(2)研发管理,就是对知识创新的管理。

(3)采购与物流管理,特别是供应链管理。另外一个就是生产制造管理。

也有学者认为组织知识管理大致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1)知识管理的基础措施。它是知识管理的支持部分,如数据库、知识库、多库协调系统、网络等基本技术手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联系渠道等。

(2)组织业务流程的重组。其目的是使组织的知识资源更加合理地在知识链上形成畅通无阻的知识流,让每一个员工在获取与业务有关知识的同时,都能为组织贡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专长。

(3)知识管理的方法。包括内容管理、文件管理、记录管理、通信管理等。

(4)知识的获取和检索。包括各种各样的软件应用工具,例如智能客体检索、多策略获取、多模式获取和检索、多方法多层次获取和检索、网络搜索工具等。

(5)知识的传递。如建立知识分布图、电子文档、光盘、DVD及网上传输、打印等。

(6)知识的共享和评测。建立一种良好的组织文化,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设立知识总管(CKO)、促进知识的转换、建立知识产生效益的评测条例等。

还有学者将知识管理的内容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组织内部知识的交流和共享;驱动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生产;支持从外部获取知识,并提高消化吸收知识的能力;将知识资源融入组织产品或服务以及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管理组织的知识资产;人力资源管理。

吴庆海在其《知识共享需要激励机制》一文中,认为知识管理的内容应该包括这样几个层次[18]:

(1)知识管理应以人为本、面向应用。

(2)知识管理是一种制度和方法,是用来辨别、管理和共享机构中所有信息资源的系统的方法,包括对机构内部的知识资源进行明晰化、系统化的管理,以及组织、传递、利用和开发这些知识的过程;知识管理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3)知识管理需要继承和集成其他信息系统。

(4)实施知识管理,需要把握积累、共享和交流三个原则。

当然,无论运用何种标准将知识管理的研究予以划分,其内涵却是一定的。知识的管理就是把知识的本质及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有序地揭示,并组织成结构优化的知识库,以便提高人们对知识的利用率,促进知识的创新。知识的组织和管理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仅要把现行的被编码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组织整合,而且要将隐含在被编码的数据和信息中,以及人的大脑中还未被编码的知识进行系统地处理和利用,发掘出知识的内涵和创造新的知识,按照不同学科、不同行业建立起知识资源的网络系统,并对不同类型的数据和知识库进行归类、协同,使知识在决策支持、智能查询、信息处理、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作用。

2 知识管理的历史沿革和发展

国外对于知识管理的系统研究与开发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80年代末知识管理随着知识经济一同进入中国的。在短短20年中快速发展,在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果[1]

2.1 国外知识管理的历史沿革和发展

2.1.1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诞生阶段

这个阶段知识管理的主要特点是开始对知识管理的系统进行研究与开发。

代表性事件:理论层面上,1975年美国的《公共管理评价》(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杂志刊发了4篇知识管理的文献——《官僚,技术与知识管理》(Bureaucracy,Technology,and Knowledge Management[53]),《控制论,职业化与知识管理——虚无理论中的一次演习》(Cybernetics,Professionalization,and Knowledge Management-An Exercise in Assumptive Theory[54]),《科技社会中的知识管理——政府管理的指示器》(KnowledgeManagement in the Technological Society-Government by Indicator[55])和《财务政策形成过程中的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in Fiscal Policy Formation[56]);技术层面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艾沃瑞特·荣格在斯坦福关于创新扩散的研究、托马斯·艾伦在麻省理工学院关于信息和技术转移的研究也为我们理解组织内部知识如何产生、利用和扩散作出了贡献;实践层面上,查帕提尔钢铁公司率先采用以知识为焦点的管理模式,在知识管理的实践基础上构建公司的内部组织结构,实施公司经营战略。

2.1.2 20世纪8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雏形阶段

这个阶段知识管理的主要特点是初具知识管理雏形的管理系统的研发;依赖于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的管理知识系统的出现;有关知识管理的概念的产生。

代表性事件:理论层面上,出现了诸如“知识获取”、“知识工程”、“以知识为基础的系统”和“基于计算机的存在论”等观点;技术层面上,Dou Enelbert在1978年引入能够连接其他应用软件和系统的超文本/软件应用系统,后来出现了Rob Acksyn和Don Uccacken等研发的知识管理系统(MS)——一种开放的分布式超媒体工具,比万维网提前十年;实践层面上,1980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DEC)率先安装大规模以知识为基础的系统(XCON)。80年代中期,尽管古典经济学理论忽视了知识作为资产的价值,而且多数组织缺乏管理知识的战略和方法,但是,知识作为竞争性资产的重要性已经显而易见。1986年,在“欧洲管理会议”上,引入了“知识的管理”的概念。

2.1.3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关注阶段

这个阶段知识管理的主要特点是许多知识管理项目开始实施;相关论文专著开始出现。

代表性事件:理论层面上,论文开始在《斯隆管理评论》、《组织科学》、《哈佛商业评论》以及其他著名刊物上出现。1989年《斯隆管理评论》首先发表由Stata撰写的知识管理相关文章。1991年《财富》杂志首次发表了由Steward撰写的知识管理的文章。《哈佛商业评论》首次刊载由Nonaka撰写的知识管理文章。关于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的第一批专著也开始出版,如:Peter M.Senge的《第五项修炼》和Sakaiya的《知识价值的革命》,于是“知识管理”这个术语被正式地编入了词典。1990年,由Garratt,Senge和Savage主编的关于“学习型组织”的书籍首次在欧洲和美国出版。1991年由Sakaiya编著的日本第一部有关知识管理的书籍在美国出版。1991年当Stewart在《财富》杂志上发表了“智囊”后,知识管理进入了畅销书行列。可能拥有最大量读者的著作就是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隆的《创造知识的公司:日本企业如何建立创新动力学团队》。技术层面上,随着组织对知识日益增长的重要性的认识,如何处理指数倍增长的可得知识和日益复杂的产品、过程的问题产生了。在各个领域,有效地处理冗余信息的计算机技术开始成为解决方案中的一部分。实践层面上,一个美国企业社团在1989年启动了“管理知识资产”的项目。1990年“知识资产管理计划(IMKA)”开始实施。1991年,Scandia保险公司率先创造了“智力资产主管”的组织职位。1992年Steelcase和DES共同发起了一次主题为“知识生产力”的会议。Wigg着手《财富》排行50强企业CEO的知识管理方面的调查。

2.1.4 20世纪90年代中期,快速成长阶段

这个阶段知识管理的主要特点:知识管理项目蓬勃发展;有关知识管理的会议和研究会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

代表性事件:理论层面上,1993年一篇由Steelcase撰写的《公司知识管理》的重要知识管理文章在欧洲刊出;由Wigg编著的第一部知识管理专著出版。实践层面上,知识管理项目蓬勃发展,这部分归功于1989年在欧洲创办的国际知识管理网络;1994年国际知识管理网络(IKM)出版了对欧洲企业开展知识管理调查的结果;1995年欧共体开始为知识管理的相关项目提供资助。1994年几家大的咨询公司开始提供知识管理服务,并就知识管理相关事宜开始组织客户专题讨论会。与1989年在欧洲创办的国际知识管理网络接踵,Internet于1994年开通,很快又吸收了美国的“知识管理论坛”和其他与知识管理相关的团体和出版物,发表了由Spijkervet和Van der Sper撰写的荷兰80家公司知识管理调查报告,举行了一次主题为“经理们的知识管理”的会议。法国的Universite de technology de compiegne(技术与管理大学)首次举行一年一度的知识管理会议。在这期间知识管理网络和FAST公司杂志在美国建立。

2.1.5 1996年至今,白热化阶段

这个阶段知识管理的主要特点在于出现权威的知识管理人士和专业刊物;由理论研究向实用化研究延伸。

代表性事件:理论层面上,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了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正式宣告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此为契机,知识管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1997年数种知识管理的专业杂志(如《知识管理杂志》、《知识管理》等)创刊;许多关于知识管理成功案例报告发布;“知识管理”在许多管理杂志上是出现频次较高的主题,大批与知识管理相关的书籍出版发行。1998年Davenport和Prusak的《营运知识:组织如何管理他们所知》(Working Knowledge:How organization manage what they know)出版,该专著被图书馆杂志誉为该年度最佳商业书籍。1999年开始,论述知识管理的文献突飞猛进,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2年。在前面各阶段积累的基础上,此阶段厚积薄发,出现了知识管理研究的权威人士(如托马斯·达文波特、劳伦斯·普鲁萨克、野中郁次郎等)和核心阵地(如《哈佛商业评论》、《斯隆管理评论》等以及许多专业机构)。实践层面上,1996年由一批会议组织者和咨询组织机构共同发起,在欧洲和美国举行和召开了多次知识管理会议和论坛;超过12家大型咨询组织机构和众多的小型咨询组织机构向客户提供知识管理的服务;许多公司开始了知识管理的实践,其中有些是对公司内部的资源进行管理,有些是接受外部组织的资助;欧洲知识管理协会启动;包含有知识管理在内的出版物发行;许多公司任命了高级管理人员负责知识管理事务。1997年众多的知识管理会议在美国、欧洲、亚洲、非洲举行;欧共体组织了一次知识管理的会议;更多的组织任命了“知识主管”。

2.2 国内知识管理的历史沿革和发展

2.2.1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生阶段

该阶段的知识管理主要特点是对显性知识或编码知识的管理,管理的手段主要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和专家系统的应用。

代表性事件:1989年是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的元年,有三篇有关知识管理的文献发表——《基于知识的机器翻译中的知识和知识管理》(王跃进,李生,1989)[44],《从数据管理到知识管理》(赵伟,1989)[45],《演绎型知识管理系统DKBMS》(吴建明,史忠植,1989)[46]。之后又有三篇文献《汽轮发电机组故障诊断中的知识管理》(何涛,史铁林,1992)[47],《工程数据库中的知识管理》(余卫东等,1994)[48],《面向故障树结构的不精确知识管理》(余彬海,1995)[49]关于知识管理研究的文献发表,前后六篇文献都是从技术的角度探讨知识管理。此阶段对知识管理的研究都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以专家系统等智能系统为工具,探讨如何从数据和信息中获取知识。

2.2.2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发展阶段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知识管理在我国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主要特点是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从宏观层次转向了微观层次,学术界开始研究企业知识管理等问题,企业界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代表性事件:在短短几年的快速发展中,以联合国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1996年年度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在我国的翻译出版,1997年中科院《迎接知识经济,建设国家创新系统》报告发表,1998年中国国家元首在北大庆典演讲中指出“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等三件大事为标志,知识经济在我国开始发育、成长,1998年成为中国学术领域的“知识经济年”。

1999年,国外许多知识管理研究的著作被翻译出版,国内不少学者也敏锐地投入该领域的研究,涌现了一批知识管理的专家和学者,如董小英、左美云、王德禄,他们在对国外知识管理著作翻译、介绍和引进的同时,也出版了一些专著,如李华伟等人的《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王德禄的《知识管理的IT实现》,对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在我国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上不区分检索学科以“知识管理”为检索词,2006年7月15日检索到篇名中含有“知识管理”的论文有3 393条记录(1994~2006年),从1998年起,每年以大约100篇左右在递增,可以看出国内学术界对知识管理的关注程度很高,同时研究的范围也很广泛。从硕博学位论文库和万方学位论文库的检索结果,也不难看出近几年有关知识管理的学位论文也有大幅度的增加。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上,有关知识管理的选题也越来越多。

技术层面上,国内一些软件公司,如蓝凌公司、金蝶公司,都已经开发出独立的知识管理软件,为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奠定了软件基础。2001年4月17日莲花软件有限公司在北京举行了“Lotus World’2001——走进知识管理”新技术推广和创新应用汇展,介绍莲花软件(Lotus)第一套完整的、创新的知识管理解决方案。

实践层面上,国内一些知名企业如中国网络通讯有限公司、云天化等实施了知识管理建设。知识管理网站的建立对中国知识管理的推动与发展功不可没。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中国知识管理网,它是目前全球最权威的中文知识管理网站。该网站成立于1998年,是知识管理行业网站,在内容上致力于对国外先进的知识管理理论和案例的翻译和国内学者知识管理方面的论述的介绍,并设立了知识论坛,为有志于知识管理的人士提供了充分的知识交流和共享平台。国内一些咨询公司,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开始把知识管理作为咨询业务。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使一些企业开始认识到知识管理对市场竞争的意义,开始在企业中推行知识管理,长天公司、用友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都是实施知识管理的成功典范[19]

2.3 知识管理的思想源流

知识管理的思想源流经历了如下几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2.3.1 20世纪30年代的哈耶克(Hayek)

20世纪30年代,哈耶克在其名为《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的论著中专门论述了“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他在书中论述了这样几个问题:

(1)知识如何利用的问题。哈耶克指出,“合理的经济秩序问题之所以有这么一个独特的性质,是因为我们所必须利用的关于各种具体情况的知识,从未以集中的或完整的形式存在,而只是以不全面而且时常矛盾的形式为各自独立的个人所掌握。这样,如果‘赋予’在此指赋予一个能有意识地解决这些‘数据’所构成的问题的单一头脑,社会的经济问题就不只是如何分配所‘赋予’的资源,而是如何确保充分利用每个社会成员所知道的资源,因为其相对重要性只有这些个人才知道。简而言之,它是一个如何利用知识而并非整体地赋予每个人以知识的问题”。

(2)知识垄断还是知识共享的问题。哈耶克将经济给社会制度的制定与选择因素归结于“更为充分地利用现有的知识”,而知识的充分利用又取决于如何做才更能取得成功,这里就存在如何综合知识的问题:“是将所有应被利用的但原来分散在许多不同的个人间的知识交由一个单一的中央权威机构来处理呢,还是把每个人所需要的附加的知识都灌输给他们,以使他们的计划能与别人的计划相吻合?”这其中蕴涵着是依赖“知识帝国”(或知识垄断)还是知识共享以实现最终目标的问题。哈耶克批判任何以人们的知识与客观事实是一致的这一假设为出发点的认识,他说:“人类的知识不可能是完全的,因此需要一种不断交流和获得知识的途径。”

(3)实践知识重要性的问题。哈耶克明确指出不同种类知识的地位及重要性是不同的。而那些“经适当挑选的专家所组成的权威机构所掌握的知识”(即“给定”知识)只是“这个范围更广的问题中的一小部分”,那些更可能为特定个人所支配的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与实践检验知识的认识是一致的。

2.3.2 20世纪50年代的波拉尼(Polanyi)

波拉尼有更精彩的讨论和分析。在《个人知识》以及他20世纪50年代的一系列著作中,波拉尼强调知识的个人性也就是“隐秘性”(the tacitness)。因为所谓“知识”,直观地讲就是知道和理解了的事情。而理解必须是个人的、主体的、特殊的、难以充分交流的。

2.3.3 20世纪50年代的德鲁克(Drucker)

“知识”(knowledge)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information)——这既包括使信息成为行动的基础的方式,也包括通过对信息的运用使某个个体(或机构)有能力进行改变或进行更为有效的行动的方式。彼得·德鲁克是最早注意到这种社会变迁的思想家之一,他在1960年左右创造了“知识工作”和“知识工作者”等词汇。在他的力作《后资本主义社会》中,他指出我们正在进入“知识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最“基本的经济资源”不再是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而且应该是知识”,在这个社会中,“知识工作者”将发挥主要作用。

2.3.4 20世纪70年代的彻驰曼(Churchman)

彻驰曼在1971年给知识的定义中指出:“将知识设想或看做是一种对信息的集合的观点,事实上已经将知识这一概念从其全部生活之中剥离了出去……知识只存在于其使用者身上而不存在于对信息的集合中。使用者对信息的集合的反应方式才是最为重要的。”在这一定义中他明确指出了知识不单纯是信息的子集,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同时也强调了人在知识创造中的重要地位。然而人的知识创造性在这之后的20多年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3.5 20世纪80年代的野中(Ikujiro Nonaka)和竹内(Hirotaka Takeuchi)

1985年日本教授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隆出版了《创造知识的企业:日美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Knowledge Creative Company)。受到迈克尔·波拉尼(Michael Polanyi)关于隐性和显性知识之间区别的启发,野中和竹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经过认真彻底思考和充分证明的、用于创造知识的方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知识、创造力和创新。

野中和竹内认识到公司的许多知识存在于其员工主观的见解、直觉、预感、理想、价值观、想象、象征、比喻和类比之中。如果能够适当地进行了解和开发,这些资源将为公司的日常运作增加巨大的价值。公司有必要主动开发一些程序来发掘这些思想和见识。他们提供了一些不错的例子,例如本田(Honda)、佳能(Canon)、卡夫通用食品(Kraft General Foods)、日本电气公司(NEC)和3M公司是如何加工它们的知识的。

野中和竹内针对西方的管理人员和组织理论家提出了一些强有力的挑战。他们对彼得·圣吉关于学习型组织不再具有笛卡尔所说的脑体分离特征(这是困扰西方思想界达几个世纪之久的问题)的论述提出质疑。他们也对西方观念中的“最佳实践方法”和“基准化”概念提出质疑,因为他们认为仅仅学习做事的其他方法是不够的。相反,公司需要主动加工它们所学到的东西以使之成为自己掌握的本领。他们还怀疑关于虚拟企业能够轻易地将公司、供应商和顾客的知识融合起来的想法。

野中和竹内认识到新知识的创造过程不但需要处理思想,还要处理人们的理想。这确实意味着文化和价值观如果不是比质量和工艺重组更重要的话,至少是同样重要的。他们的工作确实以不同的方式加深了整体性、不规则性和敏捷性方面工作的效果。

事实上,他们把即将出现的组织形式比喻为“超文本组织”。随着越来越多的商人使用万维网后,他们将更好地理解这个“超文本”的比喻,它使得我们的生活方式变成一种动态连接和网络编排形式。超文本组织形式包括三个部分:商业系统层面(等级体系)、项目团队层面和知识基础层面。一个超文本组织是一个真正的分层的关系网,它能够非常有效地加工多种多样的思想。

2.3.6 20世纪90年代的达文波特(Thomas H.Davenport)

托马斯·达文波特是美国波士顿大学商学院信息管理教授,他对知识管理内涵和原则的阐述颇具实践指导性。他提出并论述了如下几个重要问题:

(1)关于信息和知识管理之间的关系。知识和信息之间不断地转变是必要的,因为人们无法总是人对人地共享知识。

(2)关于知识的创造。日本公司十分注重“默然知识”,即基本上是难以用文字表达的知识。它们推动知识创造是通过对产品和战略的大胆设想,加上提倡知识和信息的共享、透明度和积极的作用。

(3)关于知识的利用。知识必须应用在一个有的放矢的工商环境中,否则就毫无价值。许多公司不遗余力地用关于知识的信息来将其知识库的“货架填满”。但是,雇员们必须应用和利用知识,不仅要经营好今天的企业,而且要为明天的企业发展研究出新高招。

(4)关于人的因素。既然知识主要寓于员工之中,而且是员工对其加以利用和分享,以获得经营结果,那么知识管理就不仅仅是管理信息和信息技术,而且也是管理人。如果你还没有对知识管理得出这个重要结论,那么你就可能是遗漏了很多东西。

(5)1999年达文波特在谈及知识管理前景时指出:现在知识管理已非常“流行”,企业不断推出各种知识管理解决方案,包括像IBM及微软这样著名的公司在内的几乎所有的IT企业都在推销自己的知识管理理念及技术与产品,而“知识经理(知识主管)”也成为一种非常正式的职位,许多公司都在正式的杂志上刊登招聘知识经理的广告,而且其需求有非常好的前景。

(6)提出了“知识管理两阶段论”。第一阶段:企业像管理其有形资产一样来对其知识资产进行管理:获取资产并将其“存放”在能够被很容易获取的地方。对有形资产而言,存放地点是“仓库”,相应地存放知识资产需要有“知识库”。第二阶段:当公司意识到它们的知识库中已经拥有太多的“知识资产”时,必须要考虑知识工作业务本身的改进与提高。如果我们希望能够使知识的供需实现基本平衡,我们需要首先考虑到底知识工人是怎样做他们的工作的。

2.4 知识管理的研究热点

2.4.1 施乐公司提出的十大知识管理领域

作为世界著名的办公设备生产厂家,施乐公司深刻认识到:企业如果离开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施乐公司就以战略性的眼光,不惜投入地率先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为企业的竞争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它不仅在内部实施超前性的知识管理,而且积极主动地投入研究资金,在世界范围内探讨知识管理的作用。

它曾经对美国其他机构的60名知识管理工作者进行深度面访,了解他们对知识管理的认知程度,并列出了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十个知识管理领域,包括:对知识和最佳业务经验的共享;对知识共享责任的宣传;积累和利用过去的经验;将知识融入产品、服务和生产过程;将知识作为产品进行生产;驱动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生产;建立专家网络;建立和挖掘客户的知识库;理解并且计量知识的价值;利用知识资产。而如今这十个知识管理领域成为了全球知识管理研究的热点。

2.4.2 IBM提出的知识管理研究的十大主题

IBM作为最早将知识管理应用于企业运作的公司之一,对于知识管理的发展也有自己的认识,它们认为知识管理研究应该包含十大主题:团体和团队、知识战略、专家网络管理、客户知识、技术的目标、知识经济、知识创新、灵活性和响应能力、社会资本、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

2.4.3 台湾省吴思华教授提出的知识管理的五大主题

台湾省的吴思华教授认为知识管理有五大主题:知识经济、知识创新体系、知识型组织经营、智慧资本、知识社会。

2.4.4 其他学者提出的知识管理的三大研究主题

也有许多学者认为知识管理应该有三大研究主题:知识运营、知识资源管理、知识共享机制的建立。其中知识运营就是利用知识资产创造价值,它涉及的领域包括利用知识产权创造价值,塑造和经营品牌,利用技术许可证、客户关系和经销网络,实现商业扩展等。

2.4.5 文献统计分析结果反应的知识管理的研究主题

有学者对知识管理相关的专业论文和相关文献做了统计分析,从统计学的角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研究的热点性问题:人工智能系统、电子商务系统、信息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绩效、企业知识管理理论、组织知识管理理论、组织知识管理行为。

(1)人工智能系统。人工智能系统(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研究模仿和执行人脑的某些智力功能来开发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学科,它重在模拟人的各种思维活动。基于AI的系统是一个知识处理系统,而知识的表示、利用和获取是AI系统的三个基本问题。知识管理中的人工智能理论研究,主要解决知识的组织和挖掘问题,其应用主要围绕知识管理软件开发、决策支持系统开发、专家系统开发以及网络知识组织等方面。

(2)电子商务系统。电子商务是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一种新的商务模式,联合国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认为:电子商务是通过信息的电子交换,从而支持和管理商务活动,包括企业间、企业和消费者间的商业交易。电子商务的实质是商务信息的电子化交流,电子化的商业信息系统,即电子商务系统是电子商务存在的基础。电子商务系统可以方便地对这些数据和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检索,从而为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创造条件。而知识管理为电子商务系统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支持,知识管理通过从电子商务数据库中提取有用的数据,对数据进行清理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将数据经转换、重构后存入数据仓库,使数据变成信息,然后寻找合适的查询和分析工具、数据挖掘工具、联机分析工具对信息进行处理,让信息变成辅助决策的知识,最后转变为智能化的决策。

(3)信息资源管理。在知识管理条件下,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尤为关注的是知识系统的开发。信息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它通过通信网络支持信息的传播,信息库、数据库是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核心,为信息转化为知识的应用提供支持。实现知识管理的最基本要求是建立一个能为公开交流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的网络。这个基础条件即是信息资源管理的硬件基础。

(4)人力资源管理。在知识管理领域,只有人与相关技术工具的整合,才能创造新知识,而新知识只有变成组织的知识,才能促进组织成长,提高组织学习能力,因此知识管理的焦点应该是人本身,应关注人力资源管理对知识管理实践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在知识管理实践中的作用主要是推动组织学习,并把学习活动与组织的商业技术整合起来。人力资源管理对学习型组织的培育提供以下方面的支持:帮助员工创造和使用知识;建立适当的交流通讯网络;使双循环学习成为可能。

(5)创新绩效。知识管理的实质是创新,知识管理条件下的组织绩效主要体现为组织的创新绩效,而产品开发又是企业在创新方面的具体成果,因此产品开发绩效作为组织经营绩效的一种代表,得到广泛研究。

(6)企业知识管理理论。从企业管理的层面看,知识管理是企业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经济时代及信息技术革命条件下企业管理理论的新发展。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环境下,全球经济的焦点是知识,如何开发、共享、使用和评估知识,以便为个人、组织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是知识管理所首要解决的问题。知识管理利用信息技术分享知识或信息,并把它们作为创新的手段和杠杆。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模式,它引起了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知识开发的变革,尽管目前还不很成熟,但随着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它必定成为组织中最重要的管理工具和内容,并为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作出重要贡献。

(7)组织知识管理理论。相对于企业的知识管理理论,组织的知识管理理论是从广义的组织层面来加以论述的。广义的组织不仅包括工商企业,而且还包括政府机关、医院、学校、科研机构等知识密集型组织。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组织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对基于知识的智力资本的管理,智力资本理论成为知识管理的核心理论之一,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8)组织知识管理行为。组织的知识管理行为就是组织如何有效地实施知识管理的行动。组织知识管理的实施分为实施战略和实现途径。而尤以企业知识管理行为研究更为广泛和深入,企业的知识管理行为即企业如何去实施知识管理的行为。从企业的层面看,企业知识管理行为包括两个方面:“软环境”与“硬条件”。所谓“软环境”是以知识员工为中心,通过营造终身学习,鼓励知识贡献和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氛围实现企业的知识生产和积累。而“硬条件”是指企业以互联网为基础而建造的传递知识、进行信息交流的信息技术平台。只有通过“软环境”与“硬条件”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企业的知识管理,也只有真正实现了企业的知识管理,才能帮助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

2.5 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

2.5.1 戴布拉·艾米顿提出的知识管理的十大发展趋势

被同行公认的管理先驱、哲学家、设计家和梦想家的戴布拉·艾米顿(Debra M.Amidon),在她的创造性著作《知识经济的创新战略——智慧的觉醒》一书中,对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此外,她的大作《知识管理发展趋势》也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并可以在网上获取。她认为通过知识管理可以改革所有的赢利性或非赢利性企业,目前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正在或将会在如下的问题上取得一些共识。

(1)知识管理无孔不入。无论它以什么形式定义——比如学习、智力资本、知识资产、智能、诀窍、洞察力或智慧——结论都是一样的,即:要么更好地管理它,要么衰亡。

(2)难以量化的东西(指智力资本)必须被量化。如若不然,就无法估计它的价值。

(3)必须建立一个合作研究基础。目前在经济的服务职能以及服务行业中只有最低限度的研究工作。……(目前即使是)发展最快的经济领域,也没有像工业研究所那样的组织。

(4)创新过程必须是按照“由中而上而下”的模式设计。……基层活动的网络化有利于加强对变革的洞察力,而这些变革又可由那些最接近销售目标的人们来实现。

(5)洞察力正迅速显示出其重要性。……昨天还是理论的东西成了明天商业自下而上的根本。

(6)实施知识管理采用多种形式。因为每个公司文化的独特性,实施工作中的新头衔和项目创新在不同公司之间是不一样的。

(7)管理框架是有用的,但不可僵化。……框架提供了一种讨论和融合组织文化中形形色色不同价值观的手段。但这种过程必须是动态的,以便及时抓住来自开拓市场和未来需求的商业机会。

(8)必须理解和保证“集体”的本来特性。目前,企业被定义为包括多个利益的相关者:供应商、合伙人、联盟、顾客,在某些情况下还包括竞争者……组合是最有价值的。同时要关注整体约定与局部之间的共生现象。

(9)技术是知识密集型企业顺利运营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生产率悖论”解释了为何技术上的投资未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那是由于行为的分离。

(10)知识现象必须加以管理而不能期待运气,必须把管理作为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无所不在的知识管理。

2.5.2 国内学者对知识管理发展趋势提出的看法

通常我们谈及“知识管理”概念时,往往针对企业或其他盈利机构。事实上,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将使未来社会中各种组织与个人的生存方式发生变化。杜惠珠在其《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发展趋势》一文中指出: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管理将和当初的信息管理一样得到快速全面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发展将呈现六大趋势[23]:

(1)知识管理将成为企业参与竞争的必备工具。

(2)知识管理的最大挑战是隐性知识的共享。

(3)一旦企业能够开始有效地管理现有的知识财富,知识管理的重点将转向如何激发企业的创造力。

(4)在成功的企业中,知识应该是分散的,以便达到最广泛的再利用;企业中层次化的知识结构将阻碍知识在企业中的传播。

(5)知识管理可以启迪员工,使他们更自觉更容易管理,从而简化甚至是消除企业的监督机制。

(6)信息技术将成为知识管理的必备工具,但光有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等因素的配合。

3 知识管理学的研究进展和学科体系构建

3.1 知识管理学学科构建的意义

知识管理理论是知识管理实践的指路明灯,知识管理学研究的意义在于用科学的理论指导知识管理实践有效进行。因此对知识管理学学科构建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科学意义。

实践层面上,知识管理实践活动已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展开,而知识管理理论研究却仍然处于经验总结阶段,局部研究和微观研究比较成熟,整体研究和宏观研究较少,尤其缺少从学科高度对知识管理实践活动的本质和一般规律的研究。因此,加强对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是知识管理实践活动的必然要求。

理论层面上,虽然国内外有关知识管理的文献很多,但是缺乏系统性,多是源于不同的视角和理论背景,存在较大的分歧,需要一个整合的过程;同时许多文献只是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直接介绍,就事论事,缺乏对知识管理理论深入的挖掘和研究,很难理清知识管理理论的内在关联和整体框架。因此,从理论以及学科构建上探索知识管理对于认识知识管理的本质和规律是非常必要的。

科学层面上,借鉴和吸收以往的研究成果,突破知识管理的组织、专业、学科、行业、机构及实践等因素的局限和界限,研究知识管理的共性、本质和规律,构建一个具有一般指导意义,完整的、全面的、系统的知识管理学理论体系,促进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管理实践活动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价值。

3.2 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从学科构建的角度来说,知识管理学理论体系应该包括基础与理论、方法与技术、实践与应用,内容涉及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团体、学术机构和个人等。因此,可以说知识管理学是研究知识管理实践和应用中一般理论、方法、技术和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正因为此,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目前知识管理界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和范围进行了总结和概括,说法不一,各有千秋,有的只涉及某应用领域中的知识管理,有的仅包含知识管理丰富内容中的某部分,如知识管理理论、知识管理技术和知识管理应用,很难形成统一的认识。

3.2.1 知识管理学科范围

如果从知识管理的范围来看,我们认为知识管理学的内容体系应该分为理论、方法与技术和应用研究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有自己不同的研究内容,这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知识管理学研究的内容体系,成为一个整体,不可或缺。

知识管理学理论主要研究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知识管理学学科构建中的基本问题。主要研究知识管理学的概念范围、研究对象、内容体系、学科性质、目标与任务、产生与发展、学科体系结构,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

(2)知识。主要研究知识的定义、特征与本质,知识的属性与分类,知识的价值,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转换,知识的生产与获取,知识的存储、交流与共享,知识价值链及其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知识评价和知识网络以及知识的特性和运动规律等内容。

(3)知识管理的理论。主要研究知识管理的定义、主体、特征和学派,知识管理的产生和发展,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知识管理的范围和基本内容,知识管理的目标、职能、原则、策略、模式和评估,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关系,知识资源管理,知识联盟,知识经营,知识管理环境等内容。

知识管理学方法和技术主要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知识管理的技术。重点研究知识管理与信息技术的关系,知识管理中涉及的主要信息技术,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知识挖掘技术、专家系统和知识库,群件技术等内容。

②知识管理的方法和工具。研究知识管理中的主要方法,包括知识管理方法体系,各种知识组织和管理方法的分类以及主要方法应用的背景和范围,知识组织管理方法研究,如知识获取、知识组织、知识存储、知识传播和知识利用的方法和技术等。研究知识管理工具的基本知识及重要的知识管理工具的应用,包括知识仓库、知识地图、知识网络和知识管理系统等。

知识管理学应用与实践主要研究知识管理的应用和案例。知识管理在一些主要领域中的应用,包括政府知识管理、企业知识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与电子政务、知识管理与电子商务、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知识管理与教育等,并研究和分析知识管理在以上领域应用中的成功案例。

3.2.2 知识管理学科层次

如果从知识管理的层次来看,我们认为知识管理的内容体系包括宏观知识管理和微观知识管理两个部分。

(1)宏观层次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国家和政府知识管理战略与策略,涉及国家知识管理政策,国家科技创新政策制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知识创新工程实施,知识教育与人才培养,知识产业的发展与管理,政府管理中知识管理的宏观管理,公共知识管理体系建设(如图书馆、出版发行机构、档案馆、博物馆等),国家知识资源的配置、调控、管理、开发和利用,以及知识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等。

(2)微观层次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知识管理具体实施,涉及知识管理与政府信息化、电子政务建设,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知识管理与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建设,知识管理与个人学习,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知识管理引入,知识管理实施,知识管理业绩评估,知识管理部门的设立和知识主管的选用,知识管理人才的培训,知识管理技术的引进,组织知识管理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知识资源的管理、利用与开发,知识产品的开发,知识创新活动的完成,知识组织的开展,知识网络的建立,知识共享的进行,知识地图的构建,知识联盟的确立,知识管理激励机制的完善,学习型团队的组建,知识经营,专家网络系统,客户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方法,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等。

3.3 知识管理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学的研究主要从以下视角展开:

3.3.1 研究的学科领域

从研究的学科领域来看,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专家常常从信息技术/信息管理(Information Technology/Information Management,IT/ IM)的角度考察知识管理,着眼于使用技术手段帮助人们获取/创造、存储/组织、传播及应用知识;许多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学者则通过对知识的有效利用来增进企业的竞争力这一角度研究知识管理;而图书情报领域学者主要把知识资产(Knowledge Assets)看作组织的核心资源,甚至是最关键的资源,从而提出要对这些知识资产或“知识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IC)进行有效的开发和管理,研究知识的产生、获取、传递和共享机制。

3.3.2 研究的主题

从研究的主题来看,唐小海在其《我国知识管理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30]一文中通过大量文献统计得出:知识管理在我国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管理的概念涵义、模型、框架、内容、体系功能、实施策略及实现技术,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比较研究,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功能实现,知识管理与信息服务优化,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关系,知识管理与出版、档案管理,知识管理与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与网络资源,知识管理与情报竞争,知识经济与知识管理等方面,其中知识管理模式、策略,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关系,知识管理与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与网络资源等几个方面是当前乃至今后研究的重点。

董宇昭在其《知识管理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38]一文中,进一步归纳出了七类主题——基础理论研究、技术研究、策略研究、服务研究、实证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和其他,其中知识管理基础理论研究的论文占到了论文总数的45.75%,其内容主要集中在图书馆知识管理基础理论、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互动关系和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创新几个方面,表明图书馆目前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仍以理论研究为主,对它的概念、来源、性质、内容、功能等基本理论问题远没有达成共识,仍处于纷争状况;策略和技术研究方面的论文数量逐年上升,表明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图书情报界的广泛应用,实施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必须网络化和信息化,才能发挥知识管理的真正意义;知识管理服务研究的论文数量较少,说明目前知识管理的研究仍处在“概念期”,对知识管理的应用研究严重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论文较少,是知识管理研究的薄弱环节,这表明目前知识管理的研究侧重显性知识的开发利用,对隐性知识——“人”的管理则缺乏研究;实证分析的论文最少,反映了当前知识管理在我国实际应用的情况还不甚活跃。

3.3.3 知识管理的模式

从知识管理的模式来看,国内外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知识管理模式[37][31]

(1)Mark W.McElroy提出的“‘供应—需求’及‘社会—技术’维度的知识管理模式划分”将知识管理划分为四种模式——需求式社会性知识管理模式、供应式社会性知识管理模式、需求式技术性知识管理模式和供应式技术性知识管理模式。

(2)Hansen和Nohria的“编码管理和人物化管理模式”将不同企业采用的知识管理分为两大类——编码管理模式和人物化管理模式。

(3)Earl的“知识管理结构”认为,对于一个要建立知识策略性能力的企业来说,至少要具备四个要素——知识系统、网络、知识工作者以及学习型组织。

(4)Ellen M.kanapp的“知识管理结构”认为知识管理包含六个要素——内容,确定知识内容是有价值的,并且是易搜寻的;学习,管理企业员工学习,并对提高个人素质的员工进行嘉奖;评估,借由评估顾客的满意度、新产品的开发时间、知识资本的积累、知识分享的效率,等等,了解企业知识管理的成效;科技,发展连接个人与组织团队合作的科技工具,包括计算机工具、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文化,创造信任与合作的企业文化;责任,每一个员工都有创造和分享知识的责任。

(5)Davenport和Prusak的“知识管理三阶段理论”认为知识管理应划分为三个阶段——知识的产生,所有发展稳健的组织都能创造知识,并根据自身的经验、价值观以及业务规则等,组合起来加以利用;知识的整理与整合,整理的目的在于将组织知识以易懂的形式呈现给需要的人;知识的转移,知识转移包括两大行动“传达”和“吸收”,如果知识未经接受者吸收,就不算是真正的转移成功,单把知识变得易于取用,也并不是转移。

(6)Miklos的“知识管理三个流程”认为知识管理分为三个流程——组织学习,公司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过程;产生知识,将未处理的信息转换并整合为知识的过程,这些知识可以协助企业解决商业方面的问题;传播知识,让组织的成员能够取得并使用公司群体知识的过程。

(7)Wilf的“知识管理6C观念”认为知识管理包含6C——个人的创造(create fromindividual),将个人的知识积累并收集起来;确认(clarify),确认所要撷取的知识内容,将其去伪存真;分类(classify),分类各种内容,以方便未来检索或搜寻;沟通(communicate),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建置一个完备的虚拟沟通环境;了解(comprehend),经由充分及开放的沟通,增进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了解;群体的创造(create fromgroup),最后经由分享及组织整体学习,提升整体的能力。

(8)安达信公司与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1996)提出的“组织知识管理模型”认为知识管理包括三个要素——组织知识、组织知识管理过程以及支配这些过程的因素。

(9)“按层次划分的知识管理模式”将知识管理划分为四个层次——个人层次知识管理、群组层次知识管理、内部整合层次知识管理以及外部整合层次知识管理。

(10)从“相互影响/合作程度”和“工作复杂程度”维度的知识管理模式将知识管理划分为四种模式——交易模式、专家模式、集成模式和协作模式。

还有诸如按“产品”和“过程”思路的知识管理模式将知识管理划分为产品中心制知识管理模式和过程中心制知识管理模式,以及“从人和技术维度的知识管理模式”将企业的知识管理分为三种——信息化模式、人性化模式和综合化模式。

3.3.4 研究方法、对象和学派

从研究方法看,大体可分为侧重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的研究与侧重从人文、社会与经济管理等角度进行的研究。

从研究的对象看,大体也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研究倾向于把知识看作相对稳定的实体,知识的管理则更多地涉及这些知识内容的管理、维护与应用;另一类研究更多地强调知识的动态特性,因而知识管理更多涉及对与知识相关的过程(知识的创造、共享、传播与应用等过程)的管理。

总体来说,目前国内外关于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大体尚处于较为分散的状况,但总的趋势是各个不同领域的相关研究相互影响,逐步形成统一的知识管理学科领域。当前知识管理学发展的一个趋势是这些不同的研究视角与观点正日益整合,如目前关于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关于知识系统工程学的研究和关于知识科学的研究等。

同时知识系统工程学的研究者认为,由于知识管理的复杂性与跨学科性,应建立“知识系统工程”学科领域,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对知识管理进行综合研究,把上述的源自不同领域的相关研究从系统的角度加以整合。而知识科学的研究者认为应该建立“知识学”这样一个大学科来统括知识及有关的研究和活动,并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知识学”学科体系,其中包含“知识管理学”和“知识系统工程学”。

3.4 国内外知识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知识管理有三个对象:人、技术和过程,人是管理的核心,因为人是知识的载体,知识管理就是对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

教育的首要职能是培养人才,把人类积累的知识财富传递给受教育者,这是一个知识转移的过程。教育的第二个重要职能是创造知识。高校被称为“知识工厂”,是创造知识、传播知识的场所,是人才培养基地、经济增长源泉。作为知识产生、传播、扩散和应用的主要场所,大学推动着知识产业高速发展。教育实现了知识管理的基本功能,即知识创新和知识转移。一方面,教育创造知识,并将知识物化,直接为社会创造财富;另一方面,教育实现了大范围、大规模的知识创新和知识转移,这些活动源源不断地培养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人才。

3.4.1 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提升了教育的地位

知识的重要性引发了对教育的普遍重视。人们认识到,教育投资不再是消费性投资,而是生产性投资。因此,各个国家和相关组织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教育的关注和扶持力度。

(1)联合国一向关注全球教育发展。

联合国一向关注全球教育发展,特别关注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教育的公平性,认为受教育是所有人的一项基本权利。2000年4月在塞内加尔举办的世界教育论坛上,160个国家签署了《2000~2015年世界教育行动框架》协议,确定了在全球普及基础教育等6项指标。2004年11月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西举办的第四届全民教育高层小组会议上公布了《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报告认为,全球对加强基础教育的投入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近几年,联合国实施了三大计划:《教育为一切人2015》(Education for all by 2015)、《联合国读写能力十年》(United Nations Literacy Decade)、《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努力推进全球教育发展进而推进全球社会健康发展。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多年来从事的高质量研究受到公众的高度尊重和信任。正是通过这种研究,OECD对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中心作用形成了进一步认识,于2004年成立了一个独立的教育委员会(Education Directorate)。OECD2000年开始实施一项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计划,目的是评估15岁学生在完成规定教育内容之后,是否能够掌握社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该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轮重点考察学生的读写能力,已于2000年实施,调查了43个国家的30多万15岁的中学生。第二轮于2003年实施,调查了41个国家的15岁的中学生,人数规模与第一轮相同,重点考察学生的数学能力,特别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轮调查于2006年进行,重点考察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能力。

(2)欧盟各国将教育放在首位。

欧洲工业界圆桌会议知识经济任务小组主席Bonfield和竞争力小组主席Janssen在《欧洲通过知识经济提高竞争力行动计划》(Action for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the Knowledge Economy in Europe)中也提到,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和全球竞争压力下,欧洲国家要维持竞争优势,必须做到:①改造国家教育制度;②将现有劳动人口的技术升级;③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和企业的环境;④改造政府。其中改造教育被放到第一位。

人们认识到,教育产品,即人们的技能和竞争力,构成了财富的基础。1997年英国工党成功地促使首相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作出了“教育,教育,教育”的承诺。知识时代使教育成为公司、社会和经济福利的中心。1998年2月,工党政府出版了“学习时代:复兴一个新英国”的教育宣言。该宣言指出,创造一个学习的文化,不仅仅意味着更好的机会和个人的实现,而且意味着建设商业智能资本使他们更具有生产能力、更成功,投资人民将有助于产生思想、研究和创新。这些将提升社会凝聚力,培育归属感、责任感和对社区的认同。

(3)我国对教育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1990~2000)》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时代,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199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进步的决定》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为本,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教育部于1998年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务院以国发[1999]4号文件向全国各级政府发布了《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振兴教育工程,如“211工程”、“985工程”等。“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是振兴教育行动计划的一个重要项目,2004年9月8日,教育部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隆重的教师网联盟启动仪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6月发表的《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与趋势》报告中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在校人数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翻了一番,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3.4.2 知识管理类课程的改革

知识管理引发的教育重视不仅仅只是表现在经费的投入上,还表现在对相关课程的设置和改革上。

2000~2002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Abdus Sattar Chaudhry和澳大利亚查尔斯斯图亚特大学(Charles Sturt University)的Susan E.Higgins一起对世界上开设知识管理课程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这项调查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2000~2001学年的第二学期进行,首先在因特网上搜索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选择,最后确定了以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英国、美国5个国家的大学开设的37门课程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分析这些由不同专业开设的课程,把握知识管理课程的发展趋势。他们只选择那些由可以授予得到认可的学术或专业资格的大学或类似组织主办的,为大学生或研究生开设的给予学分的,涉及知识管理重要课题的综合性课程作为研究对象。调查的第二阶段于2002学年的第二学期完成。他们注意到这期间知识管理课程增加了,香港、韩国、马来西亚、挪威的大学都开始开设这方面的课程了。有20多所大学在提供各种层次的知识管理课程,其中包括硕士学位课程、研究生证书课程、高级证书课程。

研究发现,知识管理课程主要设在研究生阶段。选择的37门课程中,只有7门是为大学生开设的,其余30门全部为研究生开设。开设这些课程的专业领域有商业、计算机、信息。这些课程都是作为所在院系的信息系统课程的一部分(计算机学院或商学院),或信息研究课程的一部分(通常在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学院,只有少数例外)。最多的知识管理课程是作为信息系统和信息研究的硕士学位课程的一部分,占40%。其次是MBA(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占35%。在第一次调查结束后的两年里,知识管理课程有显著增加,特别是在图书馆和信息科学(LIS)学院,但提供这些课程的学科组成没有什么变化。

知识管理课程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与知识有关的概念,开发利用知识的工具,组织管理知识的战略,实现持续知识创新需要的支持系统。最常用的课程名称是知识管理,其他的有:组织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系统,信息和知识管理。总体上,课程内容中信息管理占很大比重,尽管被赋予不同的主题,放到不同的概念框架上。信息检索、分类、索引、信息搜索等主题出现有关知识管理的课程中。尽管课程数量增加了,内容的定位和重点没有多少改变。

通过对知识管理课程涉及的课程领域和主题进行分析可知,知识管理课程可以分为五个领域:①基础,涉及的主题包括知识的定义和复杂性,知识的形式(显性、隐性),知识源(最佳实践,实践社区),知识工人,智能资本,知识组织,知识管理过程,知识管理授予,知识共享模型。②技术,涉及的主题有对课程涉及的领域和主题的分析,如常用技术概述,知识生产技术的选择和设计考虑,知识管理架构,知识管理工具和应用,协作(群件工具),商业智能(数据分析工具),文档管理系统,内联网/门户/Web站点。③过程,涉及的主题含知识审计,知识的捕捉和获取,绘制知识地图,知识资源的组织和分类,知识库的开发和维护,知识的搜索、检索、使用和重用。④应用,涉及的主题包括知识管理在咨询公司和IT公司应用案例和成功故事,知识管理应用在不同领域和行业的考虑,在组织中实施知识管理项目。⑤战略,涉及的主题有把知识集成到组织工作中以获得组织知识资源的杠杆作用,实现持续知识管理工作的步骤,知识管理活动制度化,人力资源和支持(知识专家的作用和责任),知识资产的测度。

以上的分析表明,不同学科设置的知识管理课程侧重点不同。计算机院系侧重技术,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商业管理院系侧重管理。商学院的课程集中在人力资本、测度、商业案例等内容,重视共享文化、组织重构和对变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和研究院系的课程强调知识库及内容的开发和管理,重视知识资源的组织、知识图、知识政策。计算机学院重视知识传递技术如搜索引擎、内联网、门户、协作技术如不同类型的商业信息分析工具(如数据挖掘、数据仓库)。

尽管这些课程不尽相同,但是共同的内容就是知识管理原理,如知识友好环境建设、共享文化的促进。不同院系实施的知识管理教育明显倾向于对自己应用战略或所处文化环境的偏好。知识管理教育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根据不同的学科确定最佳主题内容以满足相应学科知识管理工作者的能力需要。研究表明,信息科学、技术、传播学、管理学是知识管理课程的基础,多个学科合作设计、实施知识管理课程也许可以达到希望的平衡。

在著名的哈佛商学院为其MBA一年级所开的课程中,我们发现了一门知识管理相关课程“知识研究”(Knowledge Lab),课程为选修课,在1999年秋季学年开设,由Dorothy Leonard教授主讲,课程主要涵盖以下四个主题:知识的产生、知识的获取、知识的传播和知识的开发利用。以课堂教学为主,通过多媒体工具并结合三个公司的案例分析来讲授相关的知识,同时课程还会讲授一些研究性的论文、让学员进行课堂练习以及课堂讨论。届时还会邀请一些执行了知识管理方案的公司经理以及包括设计、知识获取与编码、实践性团体、公司资产评估及人工智能方面的专家到现场和学员交流,而且可能也会让学员亲自为一些公司根据所学设计一些方案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哈佛大学的课程体现了哈佛通识教育的内涵,即努力把获取知识的主要方法介绍给学生,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其核心课程涉及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道德、自然科学、社会分析六大领域,要求每个学生必须选择每个类别的若干课程,接受广博的文化、科学基础教育,以构筑自己的知识基础。

国外对知识管理教育的研究和试验开展得如火如荼,我国的学者也开展了知识管理教育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王心裁、吕元智从知识管理的内涵出发进行分析,认为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于发现、组织和传递知识,以使知识得到利用,从而促进知识创新,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知识管理专业或研究方向应当开设知识管理概论、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组织、知识库、知识获得等核心课程。此外,还应开设信息技术、管理类课程。他们认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已包含大量信息技术、信息组织的内容,可以通过增加知识管理课程增设知识管理专业,构建从本科到博士的完备的专业教育体系,兴办知识管理硕士(Master of Knowledge Administration,MKA),培养高级知识管理人才,即知识主管(CKO)。为确保MKA群体的知识结构更合理,建议借鉴MBA、MPA的经验和做法,鼓励跨专业报考。[17]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王方、杨斌等人认为,知识管理是管理教学的新领域,为管理类专业学生开设知识管理课程是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对管理人才的需要,知识管理课程应该包含基本概念和理论、行业实践、人力资本、信息技术四个方面的内容。

从上述国内外教育界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可以看出,培养知识管理人才是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需要,知识管理课程涉及的内容框架已基本形成,知识管理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于硕士、博士高层次人才。人类现在已进入知识社会,就像信息社会要求信息素质、ICT技能是一个人的必备素质一样,知识素质应该是对每一个人的要求。因此,知识管理教育不应限于培养知识管理专业人员,非专业人员也应实施知识管理教育。实际上,不仅仅是大学在开展知识管理人才培养活动,公司、咨询机构在知识管理人才培养方面起步更早,与现实结合得更紧密。事实上,知识管理与其他管理形式一样,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人才培养不应该局限在课堂上,更多的应该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在工作场所进行。从事人才培养更多的应该是知识管理实践的管理人员。

4 知识管理的应用现状

4.1 国外知识管理的应用模式

4.1.1 美国企业的两种知识管理模式

哈佛大学教授汉森(Hansen)和罗利亚(Nohria)将它们分别称为编码管理模式或宝典管理模式(Codification mode)和人物化管理模式(Personalization mode)或人格化管理模式。这两种模式在投入产出方面表现出巨大的不同。编码模式强调投资信息技术,以便开发能迅速搜集、传播知识的管理系统,然后通过这些知识的重复利用获得收益。这种模式中的知识可以极为迅速、无限多次地重复利用,节省了工作时间,减少了信息交流成本,使得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十分低廉,规模经济效益显著。人物化模式强调投资人力资源,大量引进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花费巨资鼓励他们直接与公司其他人员和顾客进行交流,以便传播他们的知识。如果说编码管理模式是从成本角度为顾客创造了价值,那么,人物化管理模式则主要是从效用角度达到这一目的。

4.1.2 日本企业的三种知识管理模式

日本教授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隆在其所著的《创造知识的企业:日美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一书中,根据美国通用电气公司、3M公司和日本佳能公司的实践,提出了组织创新机制中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自中而上下的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的差异在于,第一种由组织最高管理层在管理理念和方法上进行创新;第二种组织最高层只扮演创新支持者的角色,创新的工作主要由基层员工完成;第三种组织中层管理人员在承上启下和上传下达的创新活动中发挥核心枢纽的作用。

4.1.3 自下而上的行动准则管理模式

传统组织工作的思维方式是“自上而下”的。一般来说,组织工作主要包括资源和决策权在组织内各部门的配置、自主性以及部门之间协调机制的选择。“自上而下”是指大部分决策权掌握在组织的最高层部门,由他们负责配置资源,当部门之间发生矛盾时,也主要由他们进行协调。“自下而上”则正好相反,在以知识和信息处理为主的组织中,大部分决策权下放给中下层,最高层只负责组织的长远战略和与组织长远利益有关的重大事务。即使当部门之间发生争执时,也主要由他们自己协调解决。德鲁克是“自下而上”原则的倡导者,他反复强调要想使信息和知识发挥作用,就必须自下而上地进行。

除了“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两种模式外,英国知识创新研究者戴布拉·艾米顿和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CIBC)的赫伯特·圣昂吉又提出了“由中而上而下”的模式。艾米顿在《智慧的觉醒》一书中说:“创新过程必须是按照‘由中而上而下’的模式设计。然而,自上而下的领导人员将继续作业管理的基本部分,因为传统的等级制度体系不可能一夜之间消失。基层活动的网络化有利于加强对变革的洞察力,而这些变革又可由那些最接近销售目标的人们来实现。然而在很多情况下,那些最接近交货服务的人并不是在组织中握有实权的人。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赫伯特·圣昂吉将‘由中而上而下’的策略描述为一种平衡与集成两种方法的精华。”我们可以将上述观点视为对“自下而上”原则的补充。

4.1.4 以标准化为基础的管理模式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初现端倪,许多学者试图摒弃“以标准为基础”的管理模式。但是,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形成的ISO9000和ISO14000国际标准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证明了标准化管理强大的生命力。标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员工必须按照标准行事,否则便是“违法”的。这样员工的好经验就必须贡献出来形成标准,成为企业知识宝库中的一部分。应该说,ISO9000和ISO14000国际标准出台的部分原因是资方针对“员工跳槽”所采取的一种措施,但它确实能够实现“显性知识”的转移与共享。而且,标准化管理更有利于对数据、信息和知识的整理、分类和处理。因此,当前标准化管理仍是知识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4.2 国外知识管理的应用现状

自从1997年英国出版商Emerald出版了第一种知识管理的专业期刊——“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以来,国外知识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就从未停止过高速发展的脚步。大量资料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知识管理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中得到了相当的重视,许多公司逐年加大在知识管理方面的投入,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知识管理系统发展迅速。知识管理系统的主要技术如知识门户、第三代搜索引擎、内容管理、协同工作环境、网上教学等都已成熟并被普遍应用。知识管理整体应用水平在著名大企业已见成效。已被国外企业领导层普遍接受的企业知识分享价值体系包括:建立以知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知识是企业创新力和成长力的原动力;充分共享企业知识和建立知识资产。依托知识管理系统,传统企业纷纷向知识型企业转型,确立了首席知识官(CKO)为主的知识管理体系;建立了企业知识绩效考评机制;由公司帮助知识专家建立个人网站,并与公司企业网互联,以即时、及时共享他们的知识。

为推动企业对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美国Teleos公司和KNOWNetwork公司(Teleos公司是一个独立知识管理研究公司,KNOWNetwork是一家致力于最优知识实践的网络链接、标准设定和实现共享全球性实体组织)共同主办了“世界最受赞赏的知识型企业(The Most Admired Knowledge Enterprises,MAKE)”[67]的评选。该项MAKE评选创始于1998年,旨在表彰运用知识为社会经济作出重大贡献的机构,其主要目的是将那些在知识管理方面较为成功的公司的经验进行推广,为知识型企业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标准,并推出那些以创造、分享、应用知识而成为新经济领导型的企业。

MAKE评选的主要依据是各企业在创造、分享和运用知识等方面获得的业绩,其评选标准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指标:建立知识型的企业文化的能力、高层管理者对知识管理的支持与认可程度、创造及提供基于知识的产品和服务的水平、把“知识资产”转变成财富的能力、建立知识共享环境的有效性、建立终身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水平、有效利用客户知识以提高客户满意度的能力、通过知识管理来增加股东价值的能力。MAKE的评委会由来自《财富》评选出的全球500强企业的行政总裁、财务总监、首席信息官(CIO)等高级管理者以及1 800名专家和各界领军人物组成。因规格高、竞争激烈、影响大而被视为知识企业的“奥斯卡”,它的评奖方式也与电影界的“奥斯卡”类似。由评委会提名,每年世界范围内有数百家企业和机构参与八个类别奖项的角逐。部分评选结果见表1。

表1 2001年、2003年、2006年评出的世界最受赞赏的前20名知识型公司[68]

作为国际知识企业的标杆,MAKE评选活动还有国家/地区级赛区的评比,尤其从2003年起囊括了更多的地区,包括亚洲、欧洲、日本和北美赛区。在1998年第一届全球MAKE评选中,总共有45家组织进入决赛,其中33家企业(73.3%)来自北美;8家来自欧洲(17.7%);只有两家来自亚洲(4.4%)。而到了2003年,共有49个组织获得角逐全球MAKE荣誉的决赛资格,其中北美入选27家(55%),欧洲11家(22%),亚洲10家(20%);南美1家(2%),说明亚洲正在快速赶上来。从表1中可以看出,每年的前20名知识型公司中,近一半是新入围的,说明企业的竞争力优势更多地依赖于知识管理的不断创新。

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战略在经济效益上到底效果如何呢?这也是企业主管、分析家、投资人问得最多的问题。从MAKE评选的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到明确的答案。2003年MAKE调查发现,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长期经济效益非常明显。首先,在股息和红利方面,2003年MAKE获奖及决赛入围企业在1992~2002年11年间在纳斯达克获得的投资回报率是19.6%,是同一时期财富500强平均指标的2.2倍。投资者认为,这些知识型企业的“知识资产”是它们能够保持长期高增长的源动力。2003年MAKE决赛入围企业中有51%(不计算名单中的非赢利组织)即20家位列全球100家市值最高的公司。2003年MAKE决赛入围企业其中6家的全球财富增加值(根据国际通行的WAI方法计算)位列十佳之列。

4.3 国内知识管理的应用现状

与国外知识管理模式相比,国内的知识管理模式显得比较单一,主要有以下四种:设立知识主管;建立知识型企业组织机构和知识共享机制;营造环境,促进知识的开发、利用和交流;建立递增收益网络。

由《IT经理世界》、《计算机世界》、《首席财务官》杂志、《计算机世界网》等媒体与深圳蓝凌公司共同发布的《2005中国知识管理调查报告》[21],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呈现中国企业知识管理应用水平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调查报告认为:“尽管知识管理在中国取得了更加快速的发展,但中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并不乐观。”[66]

首先,机构的知识管理整体成熟度尚处在初始阶段。在知识运作的“沉淀、共享、学习、应用、创新”的五环节中,知识“沉淀”做得更好,而知识“创新”则显不足。而在影响知识管理的三个主要因素“文化”、“管理”和“技术”中,“技术”处于最低的水平,这反过来影响了知识管理的“文化”促成和“管理”机制贯彻。

从地域分布来看,华东、华北和华南地区的企业对知识管理的关注度是最高的;从省份城市分布来看,在信息化水平比较高的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山东等地,知识管理的应用规模明显高于其他的省份,地域上的发展不平衡在知识管理的应用上也有所体现。

从行业以及机构类型对比来看,知识管理成熟度整体水平比较平均,个别行业如“医药卫生”、“文教”、“IT业”、“电信业”相对领先,而“能源产业”、“娱乐传媒”、“建筑房产”、“商贸”则整体水平滞后;合资企业和政府机构的知识管理成熟度水平相对较高,而国有和民营企业则处于较低状态。从参与知识管理实践的相关人员来看,中高层领导了解和参与的比例最大,企业高层领导和基层员工对知识管理相关观念也有不同程度的了解,表明知识管理这样一个概念,在企业里面被众多的人所关注,不管它处在哪个专业领域,大家都对这样的概念和理论实践有着不小的兴趣。

调查还显示目前对知识管理认知还缺乏统一的标准,但已经不单将其看作IT管理工具。其中,将知识管理理解为“知识型的企业文化”、“学习型组织”、“创新管理”和“分享出色的实践经验”的比例比较高,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知识管理能够塑造知识型企业文化、培养学习型的组织、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强化企业共享能力。有36.98%的机构将知识管理理解为“一种IT工具”。同时,有一半机构已经认可“知识”的战略资产地位,知识管理对于机构未来战略目标和绩效的影响度明显增加。相对于对知识管理认知上的重视而言,大部分机构还没有制订明确的知识管理战略规划,但对“知识管理战略规划必要性”的认同度很高。在知识管理建设目标方面,对于“提高干部员工能力”、“加速创新”、“增强沟通和协作”和“沉淀知识、降低风险”这四个方面的认同度最高。

就知识管理的当前关注度来说,11%的机构表示知识管理“在业务中被自如应用”,24%的机构表示知识管理“是热点,得到战略关注”;而“从来没有开展知识管理活动”的比例只为5%。在知识管理的关注和投入方面,有53%的机构表示“关注和投入”在增加;有25%的机构表示“关注和投入没有变化”;有8%的机构表示“关注和投入在减少”。这说明对知识管理的关注和投入有明显的增长趋势。

而知识管理建设对于知识内容规划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其中“制度、流程和规范”以及“专业、管理领域干部员工经验”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从统计来看,未来的知识管理建设将呈现出明显的两个趋势:一是知识管理将和机构的流程管理相结合;二是知识管理思想会越来越多地融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

就国内的知识管理应用而言,大部分企业,大部分机构,还处在萌芽和启动以及后续的规划和建设阶段,但也有28%的机构目前没有建设知识管理的计划,觉得暂时没有这种必要。但也有诸如埃森哲、宝钢集团公司、教育培训中心、中兴通讯、上海研发中心等优秀的公司已经将知识管理制度化。还有些企业处在知识管理推广和支持阶段,它们已经开展了很多的实践活动,其中的代表有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想集团、三九医药等。而从应用实践来看,主要的应用体现在行政办公管理上,占68.58%,知识文档管理占50.87%,这说明和业务相结合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客户的知识管理,一个是和项目相结合的项目知识管理,这是过去两三年的结果,未来知识管理的应用会呈现多样化的色彩,没有哪一种实践会成为非常主流的应用,不同公司选择不一样,行政办公管理,知识文档管理,仍然会得到比较多的应用。

国外的研究机构IDC在2002年对知识管理主要应用实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知识管理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内部协作管理,这与国内的行政办公管理有类似之处,怎样把基于OA的行政办公管理,强化到协作功能,向协作管理转变,这对我国企事业组织是一个挑战。第二是最佳实践管理,与我们所说的知识文档管理也有类似,但是更关注它管理的内容本身一定要是企业最佳的实践。第三是E-learning,即电子学习,这一点在国内的调查当中,还不是排在最前的。其他跟业务结合的两个方面,客户知识管理,项目知识管理,在IDC的调查当中,也得到比较多的认同,说明国内跟国外在实践方面也有相似之处。

4.4 影响知识管理应用的因素分析

知识管理的应用十分广泛,而尤以企业的知识管理应用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远。任何管理的目标都体现在绩效上,企业知识管理也不例外,其目标体现在知识管理的绩效上。所谓知识管理绩效,是指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后达到的知识积累与创新等方面的效果,它包括知识存量、知识流量、知识共享文化、知识创新等方面的综合绩效。知识管理的绩效应该从存量绩效和流量绩效两个方面来衡量,知识管理绩效包括知识的多元性、知识的整合能力、知识的转化能力和新知识的创造力等方面[29]

企业是知识管理最具代表性的实践者,在此以企业为对象分析影响知识管理应用的因素。企业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体系,它的管理对象包括知识以及知识的承载者——知识工作者。因此,综合考虑知识管理绩效的组成要素,除了管理者和各级实施员工要从认识上转变观念外,可以发现影响知识管理的主要因素在企业的组织结构、知识结构和人员结构、企业文化、技术和知识产权等[29][24]

(1)企业的组织结构。

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直接影响知识管理在企业中实施的效果。我国传统的企业组织模式是自上而下的层级制,而知识管理要求知识快速地交流、传播和共享,以最快速度进行知识创新。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突破层级的界限,以扁平的方式实现信息的快速交流和知识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

(2)企业的知识结构

根据企业知识理论的观点,企业可以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知识聚合体,由多种类、多层面的知识构成,企业的核心业务就是学习、运用与创造知识。在这种视角之下,企业从事的研发、设计、生产、营销、管理、决策等各种活动都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每个企业有其自身独特的知识类型与分布特征,它们最终影响知识管理的实施。

(3)企业的文化

通常认为知识管理涉及知识集约、知识应用、知识交流与知识创新四个运作过程。而企业文化在知识集约与知识交流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知识集约与知识交流过程需要组织学习的开展与员工的自主参与,也就是需要一个持续学习的企业文化作支撑。而同时员工是知识的承载者,知识拥有的数量、质量和对企业知识创新的贡献程度取决于知识的拥有者。在一个沉闷、呆滞的组织文化氛围中,人们的思想禁锢,人人防范,不敢于创新,整个企业缺乏活力和竞争力;而在一个极具活力、相互尊重、和谐、愉快、进取的氛围中,每位员工都充分发挥其创造力,互相学习和交流,促使企业知识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

(4)知识与信息的识别、分析和提取的障碍。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知识与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工具。当前在企业实际运作中,一些得到成功应用的技术工具包括内部网、产品数据管理与电子邮件系统等,这些工具的成功应用为企业带来了高效率。但是一套健全的信息系统应该是由系统构架的建立与知识的识别、分析与提取两部分组成的。系统构架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信息技术工具来实现和促进的,因此在现行条件下实施起来相对容易。但是,知识与信息识别、分析与提取却存在着许多障碍。由于企业中人员的素质不同,各个职能部门对知识与信息的偏好和需求也不一样,对于同样的知识与信息他们的认识也可能存在差别。更为重要的是,企业中不同的知识与信息对于不同的员工、不同的部门,其作用也是不同的,如何识别、分析与提取那些真正能够被市场所接受与认可的知识,将其融入到企业的产品中去,最终为企业带来价值的最大化,这一直是一个困扰企业的难题。

(5)知识管理中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

在知识管理的实施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知识产权。当一个专家成功地应用了他的专业经验时,他无疑是知道某些知识的,但在他知道的知识中有多少是属于他自己的,却很不明确,特别当多个专家一起共事并常常交流时,并且当一个专家加入到一个组织中时,常常要签订合同明确地写明他给组织带来什么以及当他离去时可以使用和带走什么。这通常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当专家带来了组织中原来并没有的经验,在此期间专家也可能会获得很多经验,这里,专家所拥有的知识中有多少是组织的产权一点都不明确。知识产权法可从版权法中汲取经验:只有当作者的权利受到保护后,他才会愿意将他的作品公布于众。同样,专家的专业知识只有在受到保护后,他才会愿意和别人分享。很显然,分享知识是知识管理的必要条件,而要解决知识产权的问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5 结 语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资源,知识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对于国家和政府而言,知识管理意味着尊重知识、尊重科技和尊重人才;对于企业而言,知识管理意味着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和企业文化;对于个人而言,知识管理意味着终身学习。

来自不同领域的不同学者从多个角度对知识管理学科进行了探索。这些研究的着眼点各不相同,对知识管理的实质的理解也有较大差异。这些研究的不一致性是由于知识管理尚处于初步探讨阶段,同时也在于其所涵盖的领域的广泛性和不完全明确性。

随着知识管理实践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开展,国内外许多的学者、专家和实际工作者对知识管理实践活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还不深入,研究范围也较狭窄,主要局限在企业管理方面,从而使得这种有限的经验总结不具有一般性,很难应用到其他实践或研究领域。

知识管理的影响和波及面越来越广,图书情报领域学者和专家在知识管理学科开拓性的探索与研究必将继续推动知识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均平等.知识管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2]苏新宁.组织的知识管理.北京:国际工业出版社,2004

[3]王德禄.知识管理的IT实现——朴素的知识管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4]王广宇.知识管理:冲击与改进战略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伍忠贤,王建彬.知识管理策略与实务.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6]夏敬华,金昕.知识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7]夏书章.知识管理导论.武汉:武汉出版社,2003

[8]樊治平等.知识管理研究.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

[9]高洪深等.企业知识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0]叶茂林等.知识管理理论与运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1]尤克强.知识管理与企业创新.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2]张润彤,朱晓敏.知识管理学.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13]张福学.知识管理导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14][15]李华伟等.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

[16]邱均平,文庭孝等.论知识管理学的构建.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3):3~5

[17]王心裁,吕元智.知识管理课程体系设置与知识管理教育刍议.图书馆学研究,2003(1):11~13

[18]吴庆海,知识共享需要激励机制.中国计算机用户,2005(6):5~6

[19]李莉、杨亚晶,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综述.理论探索,2005(10):9~10

[20]王华,杨晓冬.知识管理的现状与应用.石油规划设计,

2004 15(4):46~47

[21]深圳蓝凌管理咨询支持系统有限公司.知识管理标杆研究.中国2005调查报告简版,2005

[22]叙慧,沈治宏.中国知识管理论文(1998~2002)的定量分析.现代情报,2005(1):7~11

[23]杜惠珠.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发展趋势.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5(3):89~90

[24]崔海涛.知识管理中的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计算机仿真,2005(4):169~171

[25]张建华,刘仲英.知识管理系统要素分析.科学管理研究,2005(2):72~75

[26]申彦舒.知识管理时代情报学的发展趋势.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9):95~96

[27]付兵红,彭礴.知识管理认识的误区.华东经济管理,2005(3):65~67

[28]赵希男,贾建锋.知识管理的实施障碍及其对策.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3):13~15

[29]孙敬霞.现代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研究.企业活力,2005(3): 60~70

[30]唐小海.我国知识管理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41~43

[31]武健,张元雯,李晓.浅论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经济师,2005(4):145~147

[32]余光胜.企业知识理论导向下的知识管理研究新进展.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6):70~76

[33]苏凡.企业知识管理的新模式.企业活力,2005(4):60~61

[34]邱均平,段宇锋.论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的变革.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2):5~9

[35]肖湘芳.漫谈知识经济下中国的知识管理.技术与创新管理,2005(4):4~6

[36]白波,蒋永福.知识管理研究综述.情报资料工作,2001(4):11~14

[37]周竺,孙爱英.知识管理研究综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6):27~33

[38]董宇昭.知识管理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现代情报,2005(5):4~5

[39]武晋媛.基于知识资源的知识管理策略.晋图学刊,2005(2):6~7

[40]丁蔚,倪波.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情报学报,2002(2): 124~129

[41]戚永红,宝贡敏.国外知识管理研究述评.科研管理,2003(6):36~43

[42]帅忠凯,华薇娜.国外知识管理方向学位论文定量分析.新世纪图书馆,2004(4):14~16

[43]左美云.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述.科学决策,2000(3):31~37

[44]王跃进,李生.基于知识的机器翻译中的知识和知识管理.情报学报,1989(5)

[45]赵伟.从数据管理到知识管理.山西电子技术,1989(1)

[46]吴建明,史忠植.演绎型知识管理系统DKBMS.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1989(2)

[47]何涛,史铁林.汽轮发电机组故障诊断中的知识管理.湖北工学院学报,1992(3)

[48]余卫东,陆玉昌等.工程数据库系统中的知识管理.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4(6)

[49]余彬海.面向故障树结构的不精确知识管理.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5(2)

[50]周家高.企业知识管理: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经营与管理,1997(10)

[51]孔玉生,许青.知识管理在建设Intranet中的应用.新浪潮,1997(5)

[52]黄蕾.论企业知识管理模式及选择方式.现代情报,2004(9):190~191

[53]Nichola Henry.Bureaucracy,Technology,and Knowledge Management.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Nov./Dec.,1975,35(6):572-578

[54]Ceorge Frederick Goerl.Cybernetics,Professionalization,and Knowledge Management-An Exercise in Aassumptive Theory.Pun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Nov./Dec.,1975,35(6): 581-588

[55]Bruce L.Gates.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Technological Society-Government by Indicator.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Nov./Dec.,1975,35(6):589-593

[56]Jerry McCaffery.Knowledge Management in Fiscal Policy Formation.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Nov./Dec.,1975,35(6): 598-602

[57]Ponzi.The Evolution an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Management.美国长岛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89

[58]Thomas H.Davenport,Laurence Prusak.Working Knowledg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1

[59]Thomas H.Davenport,Laurence Prusak.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manage what they know.Boston: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8

[60]John S.Edwards.etc.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Practice.Houndmills:Jul.2003.Vol.1,Iss.1;pg.49

[61]知识管理学派.中国知识管理网论坛.http://www.chinakm.com.2003-05-20

[62]知识管理学程课程表:http://dns.lis.ntu.edu.tw/~km/course.htm.2004-11-21

[63]张建军,卢海平.设立知识资源管理专业论证报告(节选).中国知识管理网论坛:http://www.chinakm.com.2003-05-20

[64]夏昊翔.关于知识管理学科领域的一些考察与思考.中国知

识管理网.http://www.chinakm.com/chinakmbbs/dispbbs.Asp.2004-11-20

[65]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述.http://www.hwz123.net/Article/Class31/qygl/30606.asp.2006-3-20

[66]http://www.bizing.com/Info/html/Calling/Biz/Manage/Classroom/20051002488_2.html.2006-4-20

[67]http://www.chinakm.com/share/list.asp?id=1845.2006-6-20

[68]http://www.novonordisk.com/images/press/2006GlobalMAKELPR.pdf.2006-7-15

【作者简介】

陈远,女,1963年生,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或参编著作7部。研究方向:计算机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管理。

赵蓉英,女,1966年生,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副主任,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或参编著作近10部。研究方向:知识管理与知识网络。

邱均平,男,1947年生,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发表论文260余篇,著作16部。研究方向:信息计量学与科学评价,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

望俊成,男,1984年生,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13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