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宁夏农业综合开发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主要措施

宁夏农业综合开发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主要措施

时间:2022-11-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列入项目开发后,进行了全面重新规划,按项目建设标准,分年度分片,对沟、渠、田、林、路实施综合治理,目前已建成田成方、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4000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完成后,整个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条件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综合效益逐步显现。通过农业开发项目的实施,加快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成果转

第四节 宁夏农业综合开发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中低产田改造中的几个典型项目区

(一)利通区金银滩农场农业综合开发水利措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利通区金银滩农场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资助开发的,开发初期由于沟渠坍塌、渗漏严重、沟床抬高、排水不畅,水利工程设施效益低下,致使地下水位逐年抬高,次生盐渍化加剧,加上农场地处灌溉用水梢段,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列入项目开发后,进行了全面重新规划,按项目建设标准,分年度分片,对沟、渠、田、林、路实施综合治理,目前已建成田成方、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4000亩。该项目区建成各类配套建筑物198座,砼砌护“U”型渠道2条,长3.4km,营造农田防护林1200亩,植树18万株,硬化路面4条,长10.6km,铺设石子路面农机道1条,长2.1km。治理结果,效果显著,项目区粮食产量每亩提高200kg,并呈现一派现代化农业景观。

(二)同心县扬水灌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同心县扬黄灌区自1975年建成投入运行至今已达30多年,工程给同心县灌区配水标准为7.9m3/s,设计灌溉面积16万亩,迄今已发展灌溉面积达29.6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15%,但却生产着全县80%的粮食,养活着全县40%的人口,是全县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

扬黄灌区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投资所限,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完善,加上长期运行中大部分水利设施自然损坏、老化、失修严重,工程安全运行无保证;输水渗透严重、灌溉用水粗放、浪费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口的逐年增长,灌溉面积仍在不断扩大,用水矛盾突出,供水保证率低。

2004年,同心县扬黄灌区改造被列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项目区位于同心县丁塘乡河草沟村和张滩村,土地总面积为17932亩,地势西高东低,地势平缓,海拔高度为1300~1326m,灌区内有银平公路和中宝铁路纵穿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在项目实施前,项目区可利用地表径流稀少,地下水位深,黄河一级支流清水河纵贯项目区,但水质含盐、含碱量高,无法利用,区域内水资源缺乏,人畜饮水主要利用“窖水”解决。自固海扬黄工程投入运行以来,灌区农田的投入产出效益始终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农田灌溉保证率不足60%,水利用系数不足0.5。

项目于2006年正式完工并投入使用。项目区内基本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设计要求。项目区内管护制度和管理组织健全,各项工程设施保持完好,能够长期发挥效益。农田灌溉保证率由原来的60%以下,提高到75%以上,提高了15个百分点;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5以下,提高到0.69以上,提高了38%,有效地提高了水的利用率,节约了水资源,消除了原来大田灌溉严重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改造前的农田灌水次数一般为2~3次,改造后达到了3~4次,确保了农作物的正常灌水需求,极大的提高了农田产出效益。推行推广了先进的节水措施,防止大水漫灌和土壤盐碱化。机械化作业水平在原基础上有较大提高,推广使用作物栽培、节水灌溉、造林、养殖、病虫防治、施肥、除草等先进技术,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增产中的作用。改造前全年每亩用水费用达25元左右,改造后每亩用水费用降低到了9元左右,每年为项目区农民节约费用达39万元,人均为44元,切实为灌区农民减轻了负担,降低了生产成本,加快了农民增收的步伐。

改造后项目区的粮油播种面积和产量都有大幅度提高。2006年项目区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6515亩,与2004年相比增长40.5%。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为14499亩,增长30.7%,产量为977万kg,增长86.7%。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分别为4460亩、8524亩,增长109%和24.6%,产量分别为177.4万kg和675.9万kg,增长157%和86.8%。小麦的单产由过去的324kg提高到398kg,增长了22.8%,与灌区平均水平同比增长了18.5%;玉米的单产从过去的595kg提高到793kg,增长了33.3%,与灌区平均水平同比增长了32%。改造后,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十分的显著。2006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97元,与2004年相比增长16.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效益尤为明显。

(三)平罗县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2004~2006年,第六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涉及平罗县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项目涉及姚伏、红崖子、通伏、头闸、陶乐、高庄、城关、黄渠桥等乡镇,实施改造中低产田项目13个,涉及农户9796户,农业人口3.72万人。开发总面积13.45万亩,总投资7539万元。到2006年,实现了项目开发、改造的预期目标。建立水稻旱育稀植基地4万亩,建立良种基地2000亩。推广无公害脱水蔬菜示范500亩。完成扩整支斗沟58条,长76.1km,开挖扩整农沟577条,长336km,扩整支斗渠77条,长128.6km,扩整农渠724条,长392.1km,完成砌护支斗渠41条,长61km,新建配套建筑物808座,沟道机械清淤6条,长8km。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完成后,整个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条件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项目区生产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等借助项目建设工程的推动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农副产品的生产、流通、销售和农业生产经营效益,以及项目区农民收入、粮食产量均比以前有较大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综合效益逐步显现。突出表现在:一是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项目区田成方、渠相连、树成行、路相通、涝能排、旱能灌,基础实施完善,排灌畅通,有效地降低地下水位,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二是节约了水资源。通过支斗农三级渠系的砌护,使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显著提高,产生了显著的节水效益。同时,由于排灌设施的完善和用水协会的成立有效促进了灌区灌溉管理的加强和规范,使灌水周期缩短3~5天,亩均灌水量比改造前下降30%左右,大大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达到了节约水资源的目的。三是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其中2005年共栽植树木192.6万株,平均成活率达90%。有效地保护和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四是促进了农业新科技的推广应用。项目区水利工程建设中新建维修各类建筑物大多是装配式建筑物,使装配式建筑物这项技术得到有效推广。通过农业开发项目的实施,加快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步伐。在姚伏许家桥项目区推广了水稻旱育稀植新技术,使这项新技术在全县得到了有效推广。五是项目区经济效益显著提高。项目区人均纯收入由2004年的3422.6元,增加到2006年的3949.7元,增加了521.7元。从粮食产量看,2006年项目区小麦亩产253.1kg,比2004年的238.5kg,增加14.6kg,增长6.1%;水稻亩产484.6kg,比2004年的395.4kg,增加89.2kg,增长22.6%;玉米亩产391.2kg,比2004年的343.9kg,增加49.3kg,增长14.4%。

(四)永宁县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永宁县2004~2006年中低产田改造主要是在望远镇永清村实施,重点是通过项目实施,提高土地生产能力。永清村在项目实施之前存在的问题是灌溉与排水困难、农田地下水位高、土地盐碱化严重、农业生产条件差、综合生产能力较低等,通过项目实施以来,已得到很大改善,种植效益明显提高。粮食种植面积2004年为8445亩;2005年为7665亩;2006年为8345亩。综合亩产从2004年的490.25kg提高到2006年的512.86kg,亩产提高22.61kg,增产4.61%。其中:小麦亩产从2004年的348.57kg提高到2006年的351.00kg,亩增产2.43kg,提高0.7%;水稻亩产从612.47kg提高到644.60kg,增产32.13kg,提高5.25%;玉米从427.38kg提高到463.66kg,增产36.28kg,提高8.49%。项目实施后粮食亩产明显提高。

综合种植效益情况:种植业亩均总收入,2004年859.32元;2005年917.76元;2006年1047.14元。亩收入逐年增加,2006年比2004年亩增加收入187.82元,增长21.9%。人均种植业总收入由2004年的4066.06元到2006年的4946.28元,增长21.6%。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也逐年增加。由2004年的3646元到2006年的4317元,增长18.4%,而相邻非项目区2006年农民纯收入为4010元,比项目区人均少307元。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内地下水位下降,土地盐碱化程度得到改善,生产能力正在稳步增强,农民收入逐年增加,项目实施后的效益也将逐年发挥。

(五)惠农区在农业措施中的中低产田改造

惠农区是位于宁夏最北端,也是引黄灌区几大干渠最末端的一个地区,地势低洼,灌排困难,撂荒地随处可见,粮食单产低下,树木成活率低,粮食产量一直徘徊不前,中低产田面积占全县面积的70%,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仅1999年改造中低产田2.3万亩,清淤扩整支斗渠13条、长19.2km,砌护渠道38条、长28.59km,清淤扩整支斗沟25条、长34.4km;沟道治理2条、长2.35km,埋设暗管49.7km、建暗管排水区6500亩,配套各类建筑物455座。实施后的项目区,据观测分析,地下水位由项目实施前的1.2m下降到1.45m,森林覆盖率由项目实施前的5.6%增加到12%,西永固项目区林网覆盖率达到19%。礼和和西永固两个项目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分别达到1.3万亩和1.5万亩,均比实施前增长34.4%;粮食平均亩产分别达到355kg和450kg,比项目实施前增长22.4%和20.6%,粮食总产量分别达到278.65万kg和297万kg,分别增长42.4%和31.8%,农业总产值分别达到855万元和1000万元,比项目实施前分别增加16.3%和28.9%,农民人均收入分别为3000元和3150元,比项目实施前增加530元,增长21.5%,比1999年全县平均水平分别高326元和476元。因此,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对全区农业上台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宁夏农垦在农业措施中的中低产田的改造

宁夏农垦位于宁夏河套灌区,土地总面积286.56万亩,其中耕地56.91万亩,果园及林地17.36万亩,养殖水面4.37万亩。现有国有农场17个,分布在宁夏黄河灌区9个县(市、区)。

从1989年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农垦系统牢牢把握“突出重点、择优选项、综合开发、统筹规划、连片开发、产业化经营、科技与体制创新相结合,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展开工作,大力发展优质、高产、稳产、高效、节水农业。

到2006年年底,垦区共投入资金36323.96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6774万元,农垦局配套资金1553.8万元,农场自筹资金15360万元,银行贷款2636.5万元,开垦宜农荒地7.4万亩,改造中低产田46.8万亩,开挖砌护支斗渠453条666km,开挖、清淤支斗沟419条589km,配套水利工程建筑物12485座,建设电力排灌站20座,打机井823眼,购置大型喷灌机42台,半固定式喷灌3800亩,滴灌5000亩,管灌2200亩。实施暗管排水工程5.2万亩,防护林33961亩,经果林9374亩,育苗3229亩,建设种子库房11973m2、晒场148074m2、凉棚7147m2,购置大型拖拉机、牧草收割机、配套农机具等144台,建设多种经营项目20项。这些工程设施的建成与使用,使垦区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各项目区地下水位下降了0.5~0.8m,pH值从9以上的重盐碱下降到7.5~8.4的良性范围,土壤条件有了显著改善。由于农业设施的改善,项目区基本达到了排灌畅通、节水措施先进的高标准农田要求,显著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耕地面积从1989年的46.3万亩增加到60万亩。粮食产量从1989年的9.8万t增加到2006年的26.95万t;人均收入从1989的901元增加到2006年的6392元。目前,宁夏农垦农业生产水平在全国垦区处于领先水平。

(七)盐碱地改良项目

宁夏沙湖以南有一片低洼盐碱地,1998年宁夏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在一片低洼地挖开一个池塘,试验性地种上芦苇。没想到芦苇绿成一片的时候,碱花悄然退去,过去苦涩的盐碱水变成了养鱼养蟹的生命之水。

二、优质粮食基地建设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但是粮食安全的近忧和远虑依然存在,这既是由我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也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而不稳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要保证国家粮食长久安全,归根到底是要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形成稳定可靠的生产能力。

宁夏北部引黄灌区是黄河河套平原的前沿基地,是中国4大自流灌溉区之一,也是13个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成为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多年来,宁夏政府一直围绕基本农田整理、生态移民、特色农产业等重点领域,实施集中连片的开发整理。据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统计,近5年来,宁夏累计投入24亿元用于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178万亩,建成了近60万亩的“优质、高效、高产”示范区和节水灌溉示范区,粮食总产量由2004年的290.5万t增加到2008年的329万t。2003年以来,全区的粮食播种面积一直稳定在1200万亩左右,总产量连续6年持续增长,现综合生产能力已经稳定在300万t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500kg,居全国第五位、西北地区首位。

2009年,宁夏将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主要目标是高产创建面积100万亩,建设万亩示范片15万亩,建设千亩展示区85万亩。

自治区对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和现代粮食产业技术支撑体系示范园区建设给予资金支持。通过开展粮食高产创建,辐射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对各市县粮食播种面积、良种覆盖率、重大粮食增产技术推广、产量(单产、总产)水平、人均占有量等指标进行综合考核,年终兑现以奖代补政策。

目前,自治区对种粮农民的粮食直补每亩补贴15元;农资综合补贴:水浇地每亩56.7元,旱地每亩15.1元;水稻、小麦、玉米良种实行全覆盖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由2008年的4200万元增加到1.45亿元,农机具类型涉及不同粮食作物从种到收各个环节。

为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在引黄灌区,要以优质粮产业带建设为重点,稳定小麦,扩大冬麦;稳定水稻,提高品质;扩大玉米,发展单种。在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要压减旱作小麦,扩大玉米、马铃薯面积,发展小杂粮等特色优势作物。同时,采取措施提升粮食生产的科技水平。要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个产业一个研发体系,一个产业一个物流营销平台”的要求,组建专家团队和技术转化示范团队,建立小麦、水稻、玉米和马铃薯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到2009年建立了粮食作物技术示范园区14个。

根据有关规划,宁夏计划在引黄灌区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加快节水改造,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全面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提高科技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同时,在中南部旱作粮食生产区,按照人均3亩的建设目标,新增200万亩高标准旱作基本农田;加大库井灌区改造和建设力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一)农业综合开发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实践证明,农业综合开发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因果关系,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和治理,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农业综合开发是一个综合性、基础性的农业投入过程,是一个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耕地资源少、水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在短期内又难以根本改变,这是宁夏农业生产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进行农业综合开发一是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科技含量,着力推动现代节水示范农业发展。宁夏水资源总量不足,水资源开发利用结构不合理且利用率不高。在水资源总量不可能增加甚至还有可能减少的大背景下,农业综合开发立足于发挥项目资源优势,把握发展机遇,引进和推广现代节水示范农业项目,率先在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农垦系统建设现代节水示范农业园区面积近万亩。据对不同类型项目区长期定点抽样调查,中低产田改造地粮食平均亩产增加50.5kg;生态综合治理土地粮食平均亩产增加93.6kg;改善除涝土地粮食平均亩产增加59.1kg。种植蔬菜土地亩均收入增加91元;种植脱水蔬菜土地亩均收入增加754元;枸杞种植土地亩均增加产值600元。

通过开发治理,项目区耕地基本上都变成了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农田,大多数项目区还建设成了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农民调整生产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面对自治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围绕一个时期内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重点解决当前农村比较突出的农民增收困难问题,农业综合开发充分发挥自身拥有的国家扶持和保护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优势,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一是品种结构调整,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国内外市场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逐步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二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畜牧业、林业和水产业。加大对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形成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的生产格局。三是搞好地区结构调整,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在山区通过实施小流域治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当地的产业结构更趋于合理。在中部干旱带,大力开发节水灌溉农业,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在粮食主产区,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优质饲料粮生产基地,积极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多种经营,促进粮食和农产品的转化增值,着力建设一批特色农业基地,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竞争力。通过促进农业项目产业的健康发展,极为有效地提高了项目区农民家庭的增收能力。

(三)农业综合开发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经营,关键是要逐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宁夏农业开发项目的主体内容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率先在自治区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化,对其他非项目区产生示范带动作用,从而推动全区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以市场为导向,采用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有计划地扶持具有一定规模的多种经营和龙头企业项目,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特别是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在不断提高农产品单产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农产品质量,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使农民在农业综合开发中既增产又增收,得到更多的实惠。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带动了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创造了大量机会。

“十一五”期间,累计安排土地治理项目206个,完成治理面积187.37万亩,其中建设高标准农田12.03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62.84万亩,实施生态综合治理8.5万亩,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注重择优扶强,产业化经营项目运行平稳。立足区域发展实际,完善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完善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相结合的扶持方式。围绕自治区确定的13个特色优势主导产业,重点扶持优质粮食、枸杞、奶产业、清真牛羊肉、优质牧草等产业。依据国家农发办有关政策,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扶持重点,累计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146个,其中重点龙头企业项目35个,一般产业化经营项目83个,贷款贴息项目28个。启动自治区级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龙头企业评定工作,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对接合作,有效缓解了龙头企业贷款难、融资难问题。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四)农业综合开发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宁夏大规模在河套平原(引黄灌区)绿化开始于1978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启动实施,经过全区广大林业干部与回汉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到1986年三北防护林一期工程结束时,宁夏河套平原第一代农田林网基本形成,使宁夏河套平原从沙荒造林、自由零散农田防护林和四旁植树发展到建设河套平原区12个县(市)范围的农田防护林体系,450万亩耕地上植树1.4亿株,立木蓄积达到134.5万m3,河套平原区林木覆盖率达到9.3%,林网化程度达85%以上,450万亩农田受到林网保护,银川市、中卫市等七个市县达到林业部河套平原绿化标准,引黄灌区自然面貌有了显著改善。但是,由于第一代农田林网营造树种相对比较单一,杨树占营造树种的90%以上,林网过密、网格过小,给天牛的危害蔓延创造了一个适生环境。到1990年前后一代林网基本为天牛毁灭,当时的450万亩农田重新裸露于无森林保护的脆弱生态环境状态之下。

1994年春,在自治区农村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把宁夏河套平原林网建设工程列为自治区到本世纪末农村工作十件大事和河套平原区十大基础建设工程之一,同时,随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宁夏河套平原地区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对河套平原绿化有了新的认识,河套平原林业建设工作出现新的起色。仅“十五”期间,在引黄灌区通过建设高标准河套平原绿化和绿色通道工程,栽植林网树木1亿多株,基本建成了多树种混交、结构比较合理的林网大骨架,河套平原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0.2%;其中完成绿色通道工程里程达3600km;完成黄河护岸林389km。完成了银古公路绿化、银川西部防护林、景观水道绿化示范等一批具有生态、景观和社会效益的城市林业工程,对加快城市化进程做出了贡献。通过的河套平原林业建设,引黄灌区各市、县森林覆盖率都有很大提高;河套平原区内部分小片宜林地已全部造上林;农区附近直接危害农田的流动沙丘绿化和固定率达到98%;村庄绿化有8个县覆盖率达25%,3个县在15%~20%;主要沟、渠、路绿化率在95%左右。农田林网覆盖面积430万亩。灌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形成以无公害枸杞、优质红枣、酿酒葡萄为主的生态经济林格局,基地总面积达到280万亩,总产量突破60万t,实现总产值30亿元以上。以乔灌混交的绿色通道工程和以乔灌草花结合的城乡大环境绿化有新的进展,围绕“塞上农民”新居的新农村庄点绿化形势喜人,以美利纸业等龙头企业的非公有制林业造林出现了可喜的局面。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宁夏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中不论是中低产田改造,还是开发新的农业资源,都把资源开发与保持生态平衡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沟渠田林路综合治理、系统配套的原则,在项目区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区沟、渠、路整治到哪里,农田林网规划和建设就紧跟到哪里。

平原地区通过方田林网建设,有效地改善了农田小气候;南部山区紧密配合大的生态工程项目建设,以流域、区域为单元,组织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建设项目,不仅有效地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山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参考文献

[1]陈延.宁夏农业综合开发20年[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

[2]宁夏河套灌区1998~2000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验收报告

[3]宁夏回族自治区2001~2003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验收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