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古代城市建设的重要条件

古代城市建设的重要条件

时间:2022-0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上林则自唐后为澄州,我明兴复为上林,城池之守有自来矣。雄据一方 楼枕大明上林,为古邑,古代修建了多处名胜古迹,上林西楼,即为一景。《重建上林县西楼记》为我们解读上林,提供了珍贵的历史物证。重建上林县西楼记(明)谢忠西楼者,上林县治西门城上之楼也。高垒深池 固国安民上林为历代治所,明朝官吏彭景忠《开广上林县城垣记》详尽记载了上林改邑筑城的历史。开广上林县城垣记(明)彭景忠上林为古澄州,隶郁林郡。
上林揽胜_徐霞客在上林

县旧无城 累经修筑

《上林县志》,记载了上林建城的历史沿革。

上林县旧无城,洪武三十一年,立屯田千户所,始筑土垣,仅容县治仓库,景泰三年,陷于贼。复拓土垣,深五十八余丈,儒学军堡,俱迁入焉。天顺元年,镇抚衙厅,委官复筑为土城三百余丈。成化八年,命都指挥岑瑛重修和砌以砖,县至外环以濠覆以串楼。弘治以后,累经修筑,城周一里有奇。隆庆三年,知县罗嘉修。五年知一岳重修西楼,明末被寇毁。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知县毛浑义捐修复原,高三丈五尺,奉文加高三尺,周围四百五十丈。城门二处,东南二门,城楼两座,窝铺四间,垛口七百二十八,箇城门城楼窝铺俱被土贼烧毁,崩卸三十二处,计一十八丈三尺,今修是固六间垛子九百三十五个,外有护城河,四周环绕,周二里,一百八十步,门二。明成化中,政筑本朝,康熙二十一年重修,东迎恩南广惠,今城周二里,半城楼四。迎恩今曰永泰,旧有西门,自来封赛。咸丰三年,知县清泰修补城垣,议建南门月成,固乱不果。同治二年,逆党周定邦毁城楼二座,垛子无算。光绪二年,知县徐衡绅修重建东南二城楼。民国十七年新开小南门。城内外有东街西街南街北街,东门外街然皆住家,无开设店铺者。

门堂宏敞 庙貌伟然

城隍庙,是古代城邑的重要标志。关与张的《重建上林县城隍碑》有详尽记载。

重建上林县城隍碑

(明)关与张

城隍有庙,胜国以前未闻,至我朝始著。自畿辅而藩服府州县,莫不咸建。有司岁时谒祭以为常。其初蒞任,则奉牲帛致誓词,罔敢怠也。用是人神受职,四海宁谧。迄今始知我祖宗制治保邦之远猷也。上林则自唐后为澄州,我明兴复为上林,城池之守有自来矣。嘉靖初,县治儒学皆南向,而说者言右山太峭,表向非宜,遂渐而向,惟城隍在南门之西,儒学之后,仍旧贯焉。

湫隘卑敞,无外户之防,民畜肆践岁,于神甚亵也。嘉靖乙丑冬,衡阳罗集云公,来守兹邑。周视城宇,雅志新作。据阴阳家说,年位弗利,事渐寝。越三年,隆庆戊辰季冬也,公以朔诸庙,乃集县之父老子弟,若乡三里甲长谋曰:“吾之居此之载矣,凡士民荣安恬之福,咸神赐也。而今门垣宇栋,日就圮废。神奚以依?即议营建,惟财是赖。然内帑不可动支也,署民不可再领也,予幸有子之俸金,度力之能为者捐之。苟不足,汝众其克继之乎?不欲者不强也。”民闻之欢曰:“公为民造福,当不惜俸,吾民何爱一钱之利,而不竭手足之力乎?”乃皆子来,率作兴事,即负固僚蛮,亦闻风兴起,伐木以助其成。由戊辰冬迄己巳夏,告落成焉。门堂宏敞,庙貌伟然改观矣。

公大喜,属张为之记。张不佞,放承公命,率有众而盟诸神曰:“自公而下至我僚属,与父老子弟,其毋谓神之弗知也。夫成猶民也。城以捍外,亦以卫内。”《诗》曰:“毋俾城坏。”民以奉上,亦以保上。《诗》曰:“毋俾作慝。”城坏则寇玩,民慝则心离。寇玩民离,难以奉神。城隍何神,民心惟神。民心不安,事神实难必也。一民饥,曰我饥之也;一民寒,曰我寒之也;一民陷,曰我陷之也;一民怨,曰我遗之也。屯屯然务使民心之我,固犹城焉。则民安之,神佑之,其所以保乎民者,即所以尊事神也,虽不祷焉,祀焉,神固谅也。

公以乙丑冬下车,迨是四稔矣。政道人和家给人足,淫俗革,寇屏息,屡丰年。迹其所为,可知公久任得民心,未意借寇,至今迺得成厥庙,噫!公非诚意素孚于神人,而神固令斯民留公以成斯役也邪?固备记之,命工刻于丽牲之石,以示不朽云。

雄据一方 楼枕大明

上林,为古邑,古代修建了多处名胜古迹,上林西楼,即为一景。《重建上林县西楼记》为我们解读上林,提供了珍贵的历史物证。

重建上林县西楼记

(明)谢忠

西楼者,上林县治西门城上之楼也。自成化壬辰岁,思恩土官岑障筑城开西门,楼已竖建。以其门招蔻闭塞,楼亦以年久就圮。循至隆庆辛未,适邑侯王公至,锐态兴作,废坠悉举。下东甫踰月,而剿渌毛,再踰月,而攸檑星之门,既而复以县治之虎山太峻峭,当竖一重楼以弹压之。于是聚材饬工,命耆民梁僧董其役,竖楼一座于西楼旧址,兴工于辛末冬十月十二日,其腊月十二日而报完。攒峰映日,卷而飞云,镆铘与古渌遥迎,八角与思鄰拱峙,控引乎八寨,两江谿峒,襟带乎镜湖,马浦支流,殆所谓雄,殆所谓雄据一方者,楼枕大明山,俯瞰通真,渌毛诸贼村峒登眺者,威壮而奇之。

余曰不然。国之有城。国之有城,所以捍外而卫内,而城之有楼,又所以壮声势而杜觊觎也。上林以蕞尔孤城,处大明山之下,当僚僮之渊薮,为出设必由之冲。不示之以强,彼将欺其弱,不示之以有备,彼将出其不意。故诗曰:“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赫之厥声,濯濯厥灵。”重声势也。往者茺城数堞,亭不亭,榭不榭,殆示人以可慢之形。故彼得轻而侮之。使吾仍而脂事淟涊,不有以大其规为,以竦动其观视,其何以默夺其心。而消其觊觎之念哉?故西楼之重建,殆将内以使吾兵之戌守,外以震彼夷之观瞻公之用意深,而为远虑,殆非上为振地势云也。况为吾人之伟观乎?僚友陈君曰:“然,信哉斯楼不虚设也。”顾稽往牒,有以乘月登楼,而奏笳退卤者,有以乘月登楼,而赋诗遗兴者。五公此举,则异日之所以退夷卤者在是,所以咏太平者在是,乌可不记。乃相率以告于五公,公则固辞,适幕寮石君为之力赞,始允。于是次第其事以记之。

公闽省连邑人,讳一岳,载南其别号。登戌午科乡试。初教襄城,擢是邑,约已裕民,兴利除弊,为政有冰蘖声,是役也,不费帑金,不劳甲率,一以公赎为之,故事不坎而绪易扰,民咸乐有贤父母雲。

高垒深池 固国安民

上林为历代治所,明朝官吏彭景忠《开广上林县城垣记》详尽记载了上林改邑筑城的历史。

开广上林县城垣记

(明)彭景忠

上林为古澄州,隶郁林郡。至宋,始改为邑。系于宾而统于柳,城郭悉未有也。国初洪武间,惟土其垣,立屯田所,幾一禩,为贼武破,后讨平之,复为邑。景泰间,因邑民之请,雖命筑城,议以军守。然周围惟三百余丈,仅容县治,儒学,军堡,居民不满十室。年来盗贼警发,或争附城郭,隘莫能容。成化壬辰岁,于是白诸总镇太监陈公,都察院右都御史韩公,总督候陈公,乃令有司各积石以待,命岑公瑛来筑是邑。公乃审度其地势,顺其民情,内筑以城,外环以池。肇工于壬辰春三月望吉,落成于六月十七日,民之趋事赴工,咸若子来。工讫,又争往伐石,纪岁月,非刑驱,势迫之也。于是参将张公筹,左参政表公恺,佥事何公汉宗,皆谓金宜为记。夫国以民为本,城以固为安。城安则民安,民安则国无不治。洪惟我朝承平既之,声教四讫,民已安矣。而九重证,安不忘危,独惓惓于民之痒疴疾病,未易知也,兵之悍勇骄怯,未易齐也,夷情之反覆变诈,未易化也。方伯连帅旬宣按察之未至,捍御征守之不经,抚绥怀来之失度,故特命近侍?爵大臣以统理之,所以大臣始终一心,慎重厥职,靡不以固国安民为务。岑公会克勤斯邑,高垒深池,因妥吾民於衽席之上,不惟能以朝廷为心,而又能以大臣之心为心矣。为人臣者,何以加于此哉?

教养之法 皆建儒学

明朝时期,“凡天下府、州、县、卫所,皆建儒学”,上林也不例外。

一些地方有唐、宋以来创立的学校,但“其法皆未具”,明朝统治者使其完善,“教养之法备矣”。一些前代未首建学的州、县,明朝时也陆续兴办了学校,各府、州、县除建有一所法定的儒学外,社学、书院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重改上林儒学记

(明)庄朝室

上林有学,不知始自何代,入我朝治于天子而建者,则洪武三年也。故址与县治皆南向,据堪舆家弗叶,县治改于嘉靖戊子,而学仍如故。迨丁已,则又二十有九年矣。适教谕梁典雅志作舆,舆以僚训导吴英风同至,于是年之夏,始谋易向以东而新之。自其事于当道,而下之县,得如议。举行时,县官以署代不常,越二年而巳未冬,郭令曰:“贡继至,视文庙启圣之祠,明伦之堂,皆焕然改观,他盖未能称是也。”迺命工陀材,即庙之左右为两广,以楼从祀之神。为斋舍于堂之左右,以肆土之出入。竦观瞻则有门以表庙,垣以僚门,悉次第缮治,五阅月而工告成。盖嘉靖三十五年二月也。故之日,适余按临斯士,郭令藉其材与力以报。会所出库钱,而令与学官皆捐俸以助之,故士之得于斯劝作焉,而趋于学也斌之矣。

余惟学校之设,古四代则然,其褒崇孔子以示法,则自议唐始。夫孔子之道,即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也。尧舜禹汤文武,能以其道而行于政治之间,故其所以导民而与其行者,已默寓于声教之所渐被,而其建学立师,则自射乡读法劝民养老,以至讯狱论兵而献其酋或也,亦莫不在于学。盖非专为养土设也,后世则以养士而专于学矣。当时教化不明,士之生其间负有莫特秀出之资为能,以其才智自表见于世者,犹溺于见闻习尚,而不能以自振。于是右文之君,有感于道德之不一也。去其为乐祖之祭于瞽宗者,而师事以孔子,然后圣人之道尊,而王化日益以溥。

夫孔子历世道学之宗也,遇七十君而不用,退而与三千之徒讲学于洙泗。其雅言则诗书执礼,其教则文行忠信,其自为学,则自十五志学,以至所欲不逾矩,终身未尝一日离乎道也。其志所存,则欲攘夷尊周,明王者一统之治于无外,至于伤明王之不作,则欲托之九夷之居,而不疡其陋也,则又自信其忠信笃教之可行于蛮貊。而吾之素位而行,因将处贫贱富贵夷狄患难之倘来者,而一齐于化,其为教具存,而从诵法焉者也。况遭圣明王者之化,与圣教相为磅礴,而此避茺商夷,犷而不可驯以化诲者,犹竊伏于山之左,江之右,即其化诲而为良民者,又皆颛蒙固陋,译焉而后通以言。故土之生,能以俊秀表于时,可为开道而从吾之教也。则群之庠序,俾就师儒而学焉,以诵法于孔子。孔子曰:“大道之行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去焉。”尔诸生于遗教者出佐圣君,得为孔子之所欲为,则当谭吾礼乐于羽之治,以洽声称于兹,即不出而处于乡也。亦当求孔子欲居之意,而去其陋以敦吾衣冠俎定之教,斯则朝廷命儒意也。不此之务,而惟资之占毕焉。以防利禄,诗书通废,而圣人立教之意荒矣,岂致以望于二三子哉!

二三子从郭令来清记,将以勒诸学宫也。余故述其意,之所坏而欲告者,使村以归焉,以备观省。

上林美景 美轮美奂

古代上林有美景,文人墨客给后人留下了赞美上林的诗篇。

上林八景

(明)佚名

澄江旭日照城轩,古渌浮岚景色鲜。

马浦奔雷声震地,龙潭骤雨浪滔天。

白云隐迹山呈锦,古洞灵泉水吐烟。

镆铘剑光冲斗汉,明山仙境彩霞边。

题上林春色卷

(明)关与张

上林邑,胜如何?上有大明万仞之高山,下有澄江一带之清波。游人不敢涉,飞鸟不能过。古树参天不知数,但见白云终日护苍萝。思邻八角环其后,古渌镆铘列其前。县治屹然当中央,层峦怪壁郁嵯峨。衡阳有卧龙,十年在隆中,一朝祥云集,扶摇直上太清宫。上帝命尔龙,乘云下九重,簸击沧溟十万里,复挽三湘洞庭之湖水,南逾五岭入苍梧,遥望上林而至上。上林久旱望甘霖,甘霖不至民何心?云一起兮枯植活,云再起兮龙长吟,云三起兮四郊足,云四起兮膏泽深。轰雷聚石魍魉奔,洪崖高泷泻飞湍。和风鼓处庭花茂,甘雨来时经草春,春色偏饶上林苑,野老行过粤水滨。雨师风伯安其位,勾芒上天告上帝,上帝谓龙功不细,余将命尔游骑庭,坐令四海沾天惠。

上林县大明山,县西十里起,自置山数百里,蜿蜒叠耸,中有主峰,尖插霄汉,如指四时,云雾隐现,上有潭,深不可测。昔传有蟒吐珠,光烛数里,见者十为瑞徽云。

镆铘山,县南九里,昔人有得镆铘釰于此,因名。

明代《宾州志》记载明朝上林八景:

大明仙境 思鄰隐迹 莫邪釰光 扶岚笔架 龙潭骤雨 马浦奔雷古渌浮岚 澄江旭日

明代上林知县保昌、冯德讓有《上林八景》:

叠翠凝光耀九天,四时花草自争妍。

筒中仙子名卢六,留得高名万古传。

昔年将帅百蛮收,宝剑光芒射斗牛。

刚被行人收拾去,镆铘名起几千秋。

日出扶桑万里明,碧天无雾晓云晴。

波含光影终朝漾,好景谁云不可呈。

今古滔滔一派流,星移物换几千秋。

拖蓝曳绿无穷趣,渔父西岩自白头。

一派江流势若龙,碧潭云锁雨濛濛。

民田万顷皆饶裕,不用登临祷太空。

天地何时铸此山,奇峰七八耸云间。

形如笔架安千古,多少行人著眼看。

矍铄鄰翁肯自凝,盘桓山涧许多时。

耕云钓月痕犹在,千古令人梦寐思。

镆铘山

博邪山罗富山,皆郡邑之川。博邪山亦曰镆铘山,即大明山之东南出者。故今县城南亭亮圩一带犹曰镆铘乡。镆铘山在上林县南三十二里,昔有人得古剑于此,因名。

上林县南山形盘礴,地势险隘,镆铘山关在焉。在上林县南三十二里,昔人有得古剑于此,故名。山势奇险,古有关。镆铘山,武缘县北八十里,即大明山也。延袤甚远,旧为邕澄二州之望。山在县西南镆铘乡。

蜿蜒叠耸 五峰插汉

明代莫佐《上林山川志》详尽记载了古代上林的山川地貌。

上林山川志

(明)莫佐

扶岚山,在县北五里,其山八分,矗若扶欗。因建八角仙亭于上。又五里,为石光山。岩石晶洁,日照之有光。古禄山,在县十里。上有石壇,号仙殿。宋雍熙中,有卢氏,年十岁,登山采茶,遇仙于此。又县南五里,古禄水出焉。思粼山,在县西五里,昔有河粼者,精道术,年百余岁,隐居于此,后知所适。乡人思之,故名。又里许,为罗勾山。以山势盘屈如勾也。又三里,为大明山。蜿蜒叠耸,中有五峰插汉,旧时云雾,隐现不常。上有深潭,相传吐光时,照数里。又县东七里,岭上亦有夜光,与大明山交映,名争光岭。镆铘山,在县南十里,昔人有得镆铘宝剑于此,故名。又十里,为鸡笼山。中洞宏阔,可容百人。石篷山,在县东南十里,平地特起,中有岩洞,容数百人。下有小江,穿石缝中,水清碧,多鱼。止辇山,在县东四十五里,平地突起圆阜,其形如辇,上有古木一株,亭亭如盖。智城洞,在县东二十里。唐初韦厥持节,来伏生蛮。后隐于此,因为上林人。有韦敬辨所撰碑存。又三十里,曰罗洪山。其中有洞,宋韦旻读书处。旻号白云先生,遇异人,有所得。韦子原招至象台。劝其勿以荣辱为念。因歸,集书一楼,闭门诵读,无所不通。乡人以书楼目之。象台,即令州驿所。狮山,螺山,俱平地特起,与罗洪山相向。有水出焉,曰狮螺江。古禄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古树参天,远望葱蔚,其下有古禄水。澄江,出大明山下,入马波。唐以此县为澄州治所。其名本之。黄龙江,里仁江,化龙江,周江,皆在县北。其流注于马波。马波发源荣江,流入延江,有章光水,淡竹水,樊庙水,皆合注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