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形成的主要条件

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形成的主要条件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使中国国民经济陷于崩溃的边缘,残疾人事业在这期间陷于停顿。中国残疾人事业之所以会出现这些变化和进步,除了党和政府的重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道主义精神的弘扬,还有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形成。残疾人问题是不容忽视、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形成的主要条件_残疾人社会工作

一、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形成的主要条件

在我国,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成型于90年代后期,这绝不是偶然的。它的形成,是我国改革开放所推动的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必然结果,是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概括地说,它的形成主要有以下条件。

(一)社会、经济背景

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为什么会形成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沿着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历程,作一番简略的回顾。

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大量社会改造任务摆在面前。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由恢复改造到萌动发展。残疾人由人民政府给予收容救济或组织起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或自救性手工劳动,终于告别了新中国成立前流离失所、沿街乞讨的非人生活。这无疑是残疾人生活的一次质的飞跃。由于我国经济、社会条件不成熟,又是以收养救济为主,所以在思想理论上没有提出“人道主义”、“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回归社会主流”等观念,也没有完整地把残疾人作为具有宪法赋予的公民权利的人提出来。

十年“文革”期间,残疾人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当时,唯一的残疾人组织——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被扣上“推行修正主义”的罪名而停止活动;残疾人生产自救组织被强行合并、搬迁或撤销;盲聋哑学校被迫收缩或停办;不少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被揪斗、游街;不少工人、干部、知识分子受迫害致残。这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使中国国民经济陷于崩溃的边缘,残疾人事业在这期间陷于停顿。因此,根本无法提出用新残疾人观去观察和处理残疾人问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开辟的这个历史时期,是我们国家、民族的一个转折时期,也是我国残疾人事业的一个转折时期。在这个阶段,残疾人开始由收养救济型走向劳动福利型。这就是说,残疾人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公民生活在社会上了。他们的需求层次也出现变化,即由追求温饱到追求事业,像健全人一样,在社会的总目标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要求在事实上享有宪法赋予的公民权利。莫明在《残联:顺应时代,承接未来》一文中写道:“由此我们悟到,80年代后期我国社会已文明到这种程度:如果仍然只是‘单打一’地进行某一方面的残疾人工作(比如只是安养救济),已不能满足具有公民权利意识的现代残疾人的需要了。”社会越是向文明跨越,人们越对残疾人事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关注,越需要用新残疾人观去看待与处理残疾人问题。于是,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问题就这样被鲜明地提出来了。

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于中国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来说,具有特别重要意义。许多对这个事业的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奠基性的事情,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之所以会出现这些变化和进步,除了党和政府的重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道主义精神的弘扬,还有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形成。这种新残疾人观从实践中来,反过来又为残疾人事业的实践服务。它与我国优良的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相结合,正在转化为一种新的道德观念、一种新的社会风尚,既充实又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文化条件

与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赖以形成的经济、社会条件相联系的,还有它赖以形成的社会文化条件。

1.我国社会扶弱助残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素有关心、照顾、帮助、保护残疾人的传统美德。我国很早就有关于残疾人和如何对待残疾人的记载。《左传·宣公二年》载有“残民”,这个“残民”就是指残疾人。而对残疾人的优抚政策也早已见史书。《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就有“慈幼、养老、赈穷、恤贫、宽疾、安富”的施政纲领,这里把“幼”、“老”、“穷”、“贫”、“残”联系在一起,均属照顾之列。齐相管仲在京都造屋收容聋、哑、跛足等残疾人。南北朝时期对老而残疾者设有专坊收容。当然,在那个时代,封建帝王依靠豪绅贵族和地主阶级,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广大劳动人民包括许许多多残疾人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生活在社会最低层。尽管先秦时候孔子就有“大同”的思想,孟子就有“仁爱”的思想,墨子就有“兼爱”的思想,而且我们的祖先在所憧憬的“大同世界”里,就主张过“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但是,在一个实力匮乏的小农经济的社会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特别是由于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不要说是残疾人,就是健全人的生活也难以得到保障。所以,那种主张是难以实现的。不过,它始终不失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这种传统美德是新残疾人观形成的一个重要来源。

2.国际社会先进的思想成果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生活着6.5亿残疾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0%。残疾人问题是不容忽视、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解决好残疾人问题,是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责任。的确如此,这个阶段,世界残疾人运动风起云涌且持续保持强劲的势头。大量具有进步意义的新思维、新观念、新提法被引进来,人们看问题的视角在变化,视野在变化,观念在变化。举例来说,1982年12月3日第三十七届联合国大会宣布了“联合国残疾人十年”,通过了《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举措,为在全球解决残疾人问题揭开新的一页,唤起了公众关注残疾人的意识,推动各国残疾人工作取得了程度不同的进展。从新残疾人观形成的角度来看,该纲领提出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思想,诸如关于残疾人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物质文化成果的思想;关于残疾人应该享有同其他人一样的权利的思想;关于残疾人参与社会机会平等的思想;关于尊重残疾人的人权、人格、尊严的思想;关于发挥残疾人能力的思想;关于消除对残疾人及其家属的任何歧视的思想;关于残疾人不应该与他们的家庭和社会隔离的思想;关于残疾人融合到社会主流的思想;等等。这些先进的思想成果,是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形成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因为它不是离开国际社会文明发展的大道而孤立地形成起来的,而是在继承我国优良传统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国际社会有关残疾人问题研究的先进的思想成果而形成起来的。由于现代文明残疾人观吸取了国际社会的这些新思维、新观念、新提法,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层次,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我们时代的特点,所以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3.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的选择和树立

在社会文化条件中,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对形成现代文明残疾人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前所述,在以宗教迷信为主要价值标准的社会,往往把残疾解释为恶魔迷惑,是对罪恶的惩罚,或者是被上帝选中了的证明。这种错误观点曾误导人们制定不适当的资源分配模式。在以人的能力、作用、奉献为主要价值标准的社会,则会把残疾看作是整个人类进步过程中支付的代价。因此,社会应当为残疾人发挥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创造条件。作为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选择和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自觉进行的,即通过各种社会舆论的形式加以宣传,以便在人们中间逐步形成一种共识,从而为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形成提供社会价值观念的基准。现在,许多国家已开展了公众教育和提高认识的运动,以教育公众改变对残疾人的态度和行为。在这方面,我国的舆论宣传、社会动员要达到空前的广泛、深入,这对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形成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