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与天牛之战

人与天牛之战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与天牛之战“不速之客”与“新闻人物”如今,天牛成了宁夏的“新闻人物”。天牛这个“不速之客”,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宁夏林业部门负责人心情沉重地说:就某种意义上来说,在人与天牛的大战中,人打了败仗,不仅败了,而且败得很惨!据森林病虫防治检疫侦察人员测报:黄斑星天牛自南向北,光肩星天牛自北向南,形成两面夹攻之势,目前已会师宁夏,并占领宁夏全境。一场人与天牛的大战势所难免。
人与天牛之战_这方水土这方人

人与天牛之战

“不速之客”与“新闻人物”

如今,天牛成了宁夏的“新闻人物”。

在许多家庭的餐桌上,在高级领导人参加的会议中,在朋友聚会闲谈时,人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说到两个字——天牛。提到天牛,不光平民百姓心惊肉跳,就连一些素来沉稳的领导人也禁不住情绪激动,慷慨陈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亦在许多场合提出质询。

天牛这个“不速之客”,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

在一些人家院内的树上,花草丛中,葡萄架下,墙角旮旯,锅台灶角,都留下了天牛矫健的身影。

有人坐在新买来的沙发上看电视,正看得高兴,忽然发现有虫子在爬:定睛一看,正是天牛。门窗紧闭,何来天牛?问题出在新买的沙发上,因为它是用被天牛蛀过的木材制作的,经过一段时间繁育,天牛便爬到外面来闯荡世界了。

天牛何许物也?

在前些年,不要说不少内地人对它很陌生,就连深受其害的许多宁夏人,也不知天牛为何物呢。

不好对付的“对手”

这里提到的天牛,一种叫光肩星天牛,一种叫黄斑星天牛,它们是我国北方的两大蛀干害虫。就是它们,把好端端的环境搞得“天昏地暗”。

在听了关于天牛的传奇威力之后,捉一只天牛放在你面前,你不禁会哑然失笑:就这么个小东西,能有多大能耐?它怎么会是人的对手?人难道斗不过它?

这好像是一场不等量级的较量:一方是身高1米多、体重百余斤的人,一方是长不过1寸,重不过几克的虫;一方是会思维、掌握发达技术的万物之灵,一方是没有思想只会觅食和繁衍的天牛,这二者较量的胜负,不是明摆着吗?但是,十余年较量的结果却完全出人意料。

宁夏林业部门负责人心情沉重地说:就某种意义上来说,在人与天牛的大战中,人打了败仗,不仅败了,而且败得很惨!一些地方,天牛虫害不仅没有减轻,而且仍在加剧!有人估计,天牛给宁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3亿元!

宁夏本没有天牛

宁夏历史上并没有天牛。就是在30年前,人们在这块净土上也未发现过它的踪迹。

1889年,一个英国人在甘肃省境内发现了西北地区第一只黄斑星天牛。

本世纪60年代初,宁夏南部的隆德县发现了黄斑星天牛。据分析,那是从与之邻近的甘肃省庄浪县通过自然扩散和木材运输传入的。这种天牛以食杨树为主,两年繁殖一代。

1965年,有关人员又在宁夏北端的石嘴山市发现另一种天牛——光肩星天牛,这可能是通过木材调运传入的。这种天牛繁殖周期较短,食性更杂,杨柳榆树都不挑剔,因而危害性更大。

这两种天牛刚传入宁夏时,人们并没有把它们当回事。如果说天牛刚传入宁夏时还只是星星之火的话,那么没过几年就已呈燎原之势。

70年代初期,黄斑星天牛首先在宁夏南部六盘山下的隆德形成大面积危害。70年代中后期便扩散到固原地区6县。70年代后期,由于光肩星天牛作祟,石嘴山市的杨树大面积枯死。80年代中期,天牛取道南下,银川地区、银南地区部分市县的杨柳随即遭受厄运。矛头所向,杨柳蛀洞累累,梢干枝黄,令人惨不忍睹。

据森林病虫防治检疫侦察人员测报:黄斑星天牛自南向北,光肩星天牛自北向南,形成两面夹攻之势,目前已会师宁夏,并占领宁夏全境。发生面积已由10年前的57万亩增加到150万亩,当年减少材积4万立方米。银北地区的“杨家将”已“全军覆灭”,林网防线难以维系。银川地区也是虫源密布,正全面清理。在银南地区则形成了多点分布的格局,扩散蔓延的威胁日胜一日。

一场人与天牛的大战势所难免。

十八罗汉斗悟空

小小天牛之所以能得逞,完全是乘人不意,攻人不备。惨痛的教训,使人们再也不敢等闲视之了。

追溯起来,宁夏这场人与天牛的大战从80年代初就打响了。1983年以来,宁夏有关部门根据天牛的灾害情况,划分不同类型,提出治理对策:石嘴山市治改结合,以改为主,银川市、银南地区治点保面,固原地区综合防治。随后,战略方针进一步明确,这就是:加强监测、控制疫区、扑灭疫点,清除虫源,综合防治,减轻危害。战术上采取分割围歼,先轻后重,先外围后中间,先点后面,先一般后重灾区,集中连片治理的方法。

由于对手过于强大,过于顽固,有关部门不得不沿用革命战争时创下的克敌制胜的法宝——动员全社会力量,打一场灭虫保树的人民战争。一场战线长、战场宽、战时久的大战,在宁夏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上全线拉开。党政机关、企业学校,全民动员,人人参战,连一些小学生在课余时间也投入了战斗。

全自治区各地、县、乡层层签订责任状,协议书群防群治、联防联治的局面迅速形成。

堵(洞)、抓(虫)、毒(签)、杀(虫剂)、联(防)十八般武器齐用。

十八罗汉斗悟空。

根据天牛生活繁衍习性,除坚持持久战方针外,宁夏每年动员全社会打好三大战役:七月,人工捕杀成虫;八九月,人工砸虫卵、插毒签、堵虫洞、注射农药;十月至第二年三月,集中清理疫区。

为防止天牛漏网、再到其他地区开辟根据地,一些市县在虫泛区路口设卡,检疫出境木材,捉回了企图漏网之敌。

一份份战表反映出各地的战功。据不完全统计,1981年以来,宁夏森林累计防治面积达210万亩次,应用熏蒸毒签2400余万支,人工捕杀天牛成虫1.2亿头,这就在局部地区压低了天牛密度,阻止了天牛蔓延。

但是,就总体而言,天牛数量不但没有减少,而且又有增加,部分地区虫害仍在蔓延。

十八罗汉斗悟空,还是未能降服悟空。

重新认识对手

据测定,天牛种群每年以4倍的速度增殖,一只成虫一生可繁殖20头左右,一对成虫10年后可繁殖2000余对,一个林分初染1%,若放任不管,5年就将全林尽“染”。

就某种意义上来说,前一段人与天牛的大战,是人败在了天牛手下,就是因为许多人过于轻敌了。

几年来,国内专家为“对付”天牛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天牛喜食什么,不食什么,忌避什么,一生能繁殖多少,一次能飞多远、一生能飞多远,如何迁徙、有哪些天敌……一些专家不分白天黑夜,仔细跟踪观察。有人称,专家们把天牛的一生都摸透了。

专家们发现,啄木鸟虽食天牛,但生活习性与天牛相反,构不成对天牛的威胁,而神通广大的天牛生活隐蔽,主要寄居在树干内,且受气候、天敌的影响很小。

研究发现,光肩星天牛蛀树是从上向下,而黄斑星天牛则是从下向上,许多蛀洞长达几米。天牛既可上“天”,又可入“地”,就是在树根上也可产卵,实在难以对付。

专家们在观察中也惊喜地发现:天牛危害一般只发生在海拔2200米以下地区,它们一次只能飞几十米,一生最远只能飞翔1190米。如果食物充足,一生飞翔不过300米!

但是,天牛竟有自我扩散的“天才”。

专业人员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奇怪的现象:天牛在经济发达地区、在城市周围、道路交通密集地区繁殖快,发展也更为迅速。

在包兰铁路沿线,自银川以北,凡是铁路大站周围天牛危害则重,小站周围危害则轻,无站的地方天牛则少。为什么?因为天牛巧妙地搭乘人类发明的列车,从某一地上车,附在列车货物上面,随车前行,到它们认为合适的地方就下车,开辟新家园。而大站停车时间长,上下车从容,所以这些不买票的“乘客”就多。

公路上,各类汽车南来北往,川流不息,同样为天牛提供了迁徙的便利。就连水路、河流也已被天牛充分利用。有些天牛浮在河面上顺水漂流,然后择地上岸,重新安家。

有一块在沙漠包围中的绿洲,列车不经过,汽车难开进,更无河流可通,但是那里居然也发现了天牛。那么,飞翔能力弱的天牛,是如何光临沙漠中的绿洲的?有关人员分析发现:噢,天牛是附在羊身上前往的,羊成了它的代步工具。

天牛扩散的途径太多了!即使人类加强检疫,完全控制了虫木外流,也难以完全控制天牛的蔓延。

请各路“神仙”助战

欲制服天牛,单靠徒手厮杀不行。

1985年以来,宁夏多次组织国内天牛防治及营林专家深入重灾区调查研究,制定对策。

天牛为什么会在宁夏泛滥成灾?

有关专家分析认为:造林树种单一,是天牛成灾的重要原因。杨树易成活、成材快,便自然成了宁夏人喜爱的当家树种。石嘴山市、银川市的成片林、农田林网,杨树比例高达90%以上,也恰恰是这些地方的天牛虫害最重。单一的杨树,为天牛提供了丰富的食料和扩散繁殖的物质条件。那一株株钻天白杨,竟变成了天牛的美味佳肴和生育繁衍、传宗接代的安乐窝!

由于对天牛危害认识不足,许多地方贻误了最佳防治时机。有位农村老大娘,抱住一棵被天牛蛀得百孔千疮的大杨树,硬是不许别人锯树。她大哭着说:“你们要砍树就先砍我!”

天牛虫害防治难度大,也是天牛泛滥的重要原因。现在广泛应用的十八般武器,虽各有千秋,但也各有局限:堵洞、插毒签治虫有效,但只适用于低矮小树,而高大树木虫洞离地高,防治操作难度较大。由于虫体隐蔽,成虫羽化期不同,喷药杀虫投资大、成效低。人工捕捉成虫,人力投入过大,而所抓成虫有三分之一已产卵,防治效果并不理想。

在一次科技交易会上,宁夏林业厅负责人提出难题招标:能攻克天牛堡垒者,奖30万元!

招标提出很长时间,至今无人接标。

有关负责人说:要降服天牛,最终还是要靠科技的力量。

忍痛使出“撒手锏”

80年代中期以前,宁夏主要是采取堵、抓、毒、杀、联等方式治虫,伐除虫木较少。但一些地方在经过一段时间防治后,天牛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1986年虫害进一步上升,个别树木上虫口密度居然达到百头以上!

有人称天牛是杨树的癌症。在某重灾区,有人锯倒一棵已成栋梁之材的白杨,硕大的躯干应声倒地,居然一下子断作三截,上百只天牛从断裂处爬出来,四下逃散。这样的树木,已失去了防护作用和防治价值。

1989年,在全国防治天牛专家云集宁夏考察的基础上,林业部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局长李建树根据专家的意见,郑重地给当时的宁夏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成玉写信,提出伐除虫害木的建议。

不久,自治区政府召开全自治区天牛联防会议,具体布置天牛防治、伐除虫树工作。

1989年前,宁夏10年间累计伐除并进行灭虫处理的虫木仅300余万株,而1990年冬至1991年春几个月中就砍伐虫树1500万株,1991年冬至1992年春,又砍伐虫木2400万株。到现在,宁夏砍伐的虫木已达5000万株!

对这样大规模的砍伐虫木,不少人表示不理解,也十分心疼。有人甚至在一些会上慷慨陈词:树有病,就一砍了之;那么,人有病是否也一砍了之?

但是,在采取常规防治措施难以奏效的情况下,伐除清理虫木当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措施。

林业部三北局邀请各地专家来宁夏考察,研究天牛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宁夏的天牛已到了疯狂的程度,不能再投鼠忌器了。

宁夏林业厅负责人不久前对笔者说:现在回过头来看,这种措施是正确的。在一些地区,如果早一点使出这个“撒手锏”,损失会更少些!

屋漏偏遭连阴雨

西北地区本来就树木稀少,植被稀疏,因而树木的价值并不仅在木材蓄积上,更在于防风固沙、农田防护、改善生态环境上。宁夏处于干旱地带,树木尤其宝贵,一株树、哪怕是一株未成材的树都有着不同寻常的价值。

屋漏偏遭连阴雨。最缺树木的地方,竟不得不大量砍伐树木。

在银川平原生活的人,这两年都感到风沙特别大。以往,风沙一般只刮到初春三四月,就被复绿的树木挡住了。可现在一直要刮到六七月份。有时在大街上走路,甚至睁不开眼睛。由于砍伐的虫木太多,许多沟、渠、路、田旁的防风林没了,放眼一望,光秃秃一片,已实现了农田林网化的十余个市县又变成缺林少树的地区。

权威人士说:宁夏农田林网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10%!

一位农民感慨地说:过去割麦子累了,还能坐在树阴下休息。现在烈日当头照,没处躲藏!

1993年5月5日,一场沙暴造成宁夏百余人伤亡、上万头牲畜死亡失踪,卷走了宁夏上亿元财产,专家们在分析沙暴灾害成因时认为:由于天牛虫害而大量砍伐树木,农田林网失去防风固沙作用,灾害由此进一步加重。

天牛,成了人类的劲敌,人类为它付出惨重代价。

然而,天牛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还远远不止于此。

天牛虫害使宁夏林业建设元气大伤,还严重威胁现有森林资源的巩固,阻碍今后林业建设的发展,影响人民生活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进步,破坏了业已形成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挫伤了广大干部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而生态环境一旦遭受破坏,要想在短期内恢复,是不可能的。

漏网之敌仍不甘心灭亡

虫木伐除了,并不等于就完事大吉了。

熏蒸、浸泡、加工、焚烧……区别情况进行处理。如果被伐虫木未经处理就随意堆放,那等于养虎贻患。

冬春季节,人们在乡间道路上举目所见,到处都是处理虫木的繁忙景象:锯树、熏树、烧树、破木板、粉碎树干。有些还可利用的成材木,在熏蒸灭虫后被破成木板,有些枝杈则粉碎后造纸或做纤维板,有些虫害过重不堪一用的树木,只好一把火烧掉。

木材加工业一下子兴旺起来。仅永宁县近两年就冒出108家木材加工厂。木材加工,成了弥补经济损失的一项措施。

不少地方清理进度慢、不彻底、不干净、漏洞多:有些该烧掉的不忍心烧掉,有些未经除虫处理就利用了,致使天牛因此得以存活下来。到处飞窜的天牛,很多是在未妥善处理的虫木中繁育而成的。部分地区在砍伐更新后,虫口又有回升。

去年8月,有人写信反映:银川市纤维板厂以低价购进大量虫木而不及时处理,使该厂成了天牛再繁殖的乐土。位于该厂对门的康乐木器厂院内的国槐,因此变为天牛新的栖身之地,有的杏树则变成了“干枝梅”。

许多地方伐除了杨树,断了天牛的口粮,饿着肚子的天牛便饥不择食。在一些重灾区,偷生的天牛四处乱飞,就连它们原来不屑一顾的刺槐、国槐、苹果、梨树也不计较了,一边狼吞虎咽,一边在上面筑巢、产卵。有些成虫为了补充营养,居然去吃水稻、小麦、玉米的茎叶、啃食葡萄的皮叶。

这无疑是个危险的信号:当杨柳不存在的时候,天牛会不会对经济林以及农作物造成重大危害?

小天牛惊动了大领导人

宁夏的天牛灾害,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先后到宁夏考察工作的温家宝、倪志强、宋健等领导人都亲自察看了天牛危害的情况,听了相关汇报。然后,他们分别写信或打电话向国务院反映情况,田纪云等6位领导人先后为此作了批示。

林业部也派出工作组,到宁夏调查天牛危害的现状。1991年9月,林业部在北京召开防治天牛工作紧急会议。1个月后,宁夏政府也召开防治天牛紧急会议,作进一步部署。

宁夏政府和林业部门近几年对天牛防治一直重视,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住了天牛的嚣张气焰。

但是,正如温家宝同志所说:“天牛扩散速度快,生活习性特殊,防治难度大,至今尚无一套经济有效、简便易行的防治方法。”

目前,有关方面正集中科研力量,协同攻关,争取尽快拿出科学、先进的防治技术。

天牛足迹遍全国

天牛在宁夏酿成重灾,对其他地区也不手软。现在,全国20多个省区都有天牛的据点,有些据点已形成局部灾害。

据林业部1991年统计,全国天牛发生面积已超过千万亩。一位林业专家估计,全国3500万亩杨树中,已有40%左右受到了天牛危害。

1991年9月,林业部在北京召开的防治杨树天牛工作紧急会议,即是针对陕、甘、宁、晋、内蒙古5个天牛虫害严重的省区的。在我国“三北”地区,蒙受天牛灾害的已有240个县市,总面积达350万亩,受害木达4亿多株。国务院专门对这5个省区的天牛防治工作做了批复。

去年6月,林业部三北局的两位同志调查了陕西天牛虫害的情况。调查发现,天牛在陕西蔓延快,来势凶猛,现已扩散到陕西54个县640个乡镇,有94万亩林木受害。1989年,乾县杨树受害才2万亩,仅3年时间就扩大到7万多亩。彬县的天牛虫害木,在1年时间里由不足1万株扩大到20万株。天牛在这里的危害,已由杨柳榆扩散到法桐、苹果等树木。三原县大西张村一片100亩苹果园受天牛虫害的已达30%,而大陈王村的一片150亩苹果园被害株率竟达70%!

不久前,宁夏林业厅副厅长李赞成在出席会议途中,顺便考察了陕西、内蒙、甘肃等地,回来后他心情沉重地说:这些省的局部地区,如不尽快采取果断有力措施,也会重演宁夏的悲剧,甚至变成第二个宁夏!

标本兼治才是根本出路

在人类社会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天牛真的不可战胜吗?

在天牛危害猖獗的一些地区,经过综合治理,已露出了战胜天牛的曙光。甘肃的天水、宁夏的青铜峡、陕西的风翔、山西的运城、内蒙古的噔口等地都比较成功地控制了虫害的蔓延,把灾害降低到较低程度。宁夏的石嘴山地区,曾是天牛发生最早、危害最重的地区,现在单株虫口密度已由原来的20头以上降到3头以下,通过树种更新,部分地区的林网化正逐步恢复。

制服天牛的根本出路在哪里?

在彻底制服天牛的先进技术尚未诞生前,现在的正确选择是标本兼治。

许多林业专家考察后认为,就虫治虫,事倍功半。天牛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界密切配合,要把天牛防治工作贯穿于规划、设计、育苗、造林、经营管理等林业生产的全过程,综合治理。尤其要把造林和防治融为一体,把清理虫木和更新树种结合起来。根据天牛对各种树木有喜食、厌食、忌避的特性,要把更新树种作为防治天牛的根本性措施,通过改变林业生态系统、增强林业自控能力,形成不利于天牛种群发展的生态环境。这样,便由治标转向治本,由消极被动的治转向积极主动的防。

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天牛以咄咄逼人的气势向人类挑战。发生在宁夏的这场旷日持久的人与天牛的大战,各有胜负,还远没有结束,战火仍有蔓延的趋势,现在还不能说人已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能否最终战胜天牛,取决于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认识程度、取决于科研上的突破、取决于人力和财力的投入。

(原载1993年8月24日《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