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协同运输相关研究

协同运输相关研究

时间:2022-11-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协同运输的研究主要从三种模式来考虑。三是同种运输方式不同企业的横向协同,本书研究的班轮联营问题与协同管理理论上也属于此种模式。在协同运输工作管理下,运输伙伴达成联合意向,协同完成运输任务。多家运输企业进行横向协同运输时,需对协同运输网内的协同运输车辆进行合理调度和对协同运输任务进行优化分配。

1.2.2 协同运输相关研究

协同运输的研究主要从三种模式来考虑。一是协同运输管理(Collaborative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CTM),主要是基于供应链整合考虑的,以供应链管理理念推进物流运输协同,通过信息共享和供应链协作,实现供应链中预测、计划、生产、物流等全过程的协同。二是运输方式间的运输链协同管理,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运输协同并不是新生事物,是一种相对竞争而言的不同运输方式的衔接而产生协同效应。多式联运就是这种意义上典型的协同运输,它是充分利用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不同国家或地区物流企业的运输网络优势,对于货物的运输采用了分段运输的形式。三是同种运输方式不同企业的横向协同,本书研究的班轮联营问题与协同管理理论上也属于此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运输企业之间的合作从纵向联合向横向协同与联合扩展,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现社会资源与企业资源的整合与有效利用,这种协同管理与联合能解决目前运输业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在协同运输工作管理下,运输伙伴达成联合意向,协同完成运输任务。

Tyan等[34]认为协同运输管理是一个新的货主与运送人的伙伴策略,也是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它是将运送人纳入供应链中信息分享与协同的策略性伙伴,当运送人提高设备使用率时,将可使零售商与其上游供货商减少运输时间与总成本依据国际组织自愿性跨产业商务标准物流协会(Voluntary Inter-Industry Commerce Standards Logistics Committee,VICS)的CTM附属协会(CTM Sub-Committee)对协同运输管理的定义:CTM系整合供应链的贸易伙伴与运输服务业的流程,以消除运输规划与执行过程的无效率。CTM的主要目的为透过联合的机制,消除供应链中运输部分造成的无效率,以改善所有协同关系参与者的营运绩效。

Browing和White[61]指出CTM将企业流程与信息系统整合,使CTM变成企业为缩短规划周期、减少存货、提高运输设备使用率、减少无效率服务及整体经营绩效的重要解释因子。其他许多文献[34,60,63—67]也指出CTM为企业经营带来许多利益与双赢机会。

崔琳琳和柴跃廷[87]针对企业群体合作机制研究缺乏形式化定义的问题,基于对供需链协调问题没有从对策论的角度出发,显式地考虑集体理性的局限性分析,提出企业群体(供需链)协同问题,并对它进行形式化定义及协同机制的存在性证明。该文将企业群体协同定义为企业群体在某种合作机制下,各成员企业在个体满意的前提下,达到整体效用最大化的状态,进而建立了企业群体长期交易的重复博弈模型,并基于无名氏定理证明了协同解的存在性。理论证明指出,只要企业足够关注长远目标,供需链(企业群体)总可以实现协同。

夏锦文和舒辉[88]认为集成化物流核心能力的强弱受到成员企业资源之间协同效应的影响,集成化物流的协同管理在于实现协同效应的倍增,最终达到增强集成化物流核心能力的目的。文章重点分析了目标协同管理、信息协同管理、利益协同管理和企业文化协同管理。

傅维新[89]在已有协同运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经济学、管理学数学及计算机设计理论知识,对我国多运输企业协同运输的工作系统方案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协同运输是我国运输企业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维持和扩大市场份额而寻求与其他运输企业合作的一种新型的经营管理模式。其目的是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达到双赢的效果。协同伙伴的选择有一定的选择标准,需要对潜在协同对象的兼容性、互补性、能力等匹配性或兼容性进行研究和考察。兼容性包括企业间在战略发展、企业文化、管理理念与模式、财务方面相互适应,彼此匹配,是否存在冲突和具有良好的合作性。同时企业之间在市场上的互补和信息技术的共享是协同的必要条件。在考察潜在伙伴的能力时,通过对潜在伙伴市场能力、技术能力、运输网络方面考察,研究通过协同运输,协同双方是否能实现“1+1>2”效应。

宋书洋[90]从系统的观点出发,交通运输物流作为一个由若干“单元”组成的多分量系统,其内部各实体的机制功能必须相互协调运作,具备同等的应变能力,能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优质服务。高效低耗既是一种高度协同的体现,也是将协同学引入用以研究物流系统的意义所在。论文对我国交通运输物流体系协同构架分析研究,对我国现有物流框架体系提出建议。

陈宁等[91]论述了协同伙伴的选择,探讨确定协同运输业务的方法,提出了两种协同运输组织方式。多家运输企业进行横向协同运输时,需对协同运输网内的协同运输车辆进行合理调度和对协同运输任务进行优化分配。以单车场运输调度为基础,建立多企业多车场的运力调度模型。应用扫描式算法和节约算法对协同运输任务的分配过程作了阐述,并结合具体实例描述协同运输任务的具体分配计算过程。

刘会林[92]提出企业协同运输的概念:协同运输是指两个或多个运输企业,为完成某项运输任务,相互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个运输,实现货物空间位置上的转移的运输方式。它可以是各种不同运输方式的组合,也可是同种运输方式在不同地理位置的接力。论文从研究运输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合作调度入手,建立了网络环境下的成本最小算法,在协作运输网内共同分享运力与货载,以提升协作网络中企业的经营水平和效益。借助现代的网络信息技术和GIS技术,实现了物流调度的可视化,更加直观,方便使用。同时,论文对一些常见的调度算法进行了分析和描述,最后在上述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车辆调度的最小成本为目标的启发式算法,以简单可行的方法实现协作网中货载的协调分配,以达到提高合作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袁剑云[93]创新采用及供应链整合之文献为基础,发展CTM的衡量量表,从运输需求者(即货主或托运人)的观点,以台湾信息电子产业为研究对象,经过信度与效度检定应用判别分析于实施CTM者与未实施CTM者之差异分析,有效区别出相对优势、竞争压力、垂直连结、管理高层支持及企业规模是企业导入CTM的重要决定因素。研究并提出CTM的三个衡量构面:关系整合、联合预测与规划、信息技术整合与企业经营绩效之因果关系假设,应用结构方程模式验证研究模式。研究发现关系整合及信息技术整合对物流绩效具有直接正向影响,信息技术整合对组织绩效亦有正向的影响效果,透过物流绩效为中介变量,关系整合对组织绩效产生间接正向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显示较高的协同程度将可提升企业经营绩效。该研究以啤酒游戏理论模式为基础,应用系统动态学方法构建一个包含CTM的供应链模式,仿真衡量CTM对整体供应链的影响评估。将制造商、物流中心与运输物流业务业归入协同关系的参与者,假设3种情景:①没有运输容量限制,没有实施CTM;②有运输容量限制,没有实施CTM;③有运输容量限制,有实施CTM。研究结果显示CTM可达到降低供应链成本、改善牛鞭效应及提升运输容量利用率的效果。CTM带来的成本改善效果从上游往下游具有时间延迟的现象,表示CTM效果依然受限于供应链接构性的限制,其对下游的影响并非立竿见影。供应链各成员的成本改善会随时间点而改变,长期而言,下游零售商受益最大,且成本改善效果是受运输可供应容量的上限影响,与可供应容量下限无关。当单位存货成本或单位欠货成本愈高时,CTM的效果就愈大,随订单延滞时间缩短,供应链成本亦呈下降趋势。

当前有关协同运输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供应链整合或者运输链协同两个方面。前者以协同运输管理为重点,主要基于供应链整合考虑的,以供应链管理理念推进物流运输协同,实现供应链全过程、各环节的协同;后者是运输链协同管理,即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运输协同衔接而产生协同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