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相关研究现状

相关研究现状

时间:2022-06-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1 相关研究现状20世纪初熊彼特提出创新概念和理论。谢伟在借鉴国内外技术学习模式基础上,通过案例研究提出了中国彩电工业技术学习过程模式。柳卸林等以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例研究技术获取与后发企业技术能力,提出外部联系尚未成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方式,内部的研究开发、正式的研发合作是提高企业技术能力的重要来源,企业规模是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4.1 相关研究现状

20世纪初熊彼特提出创新概念和理论。阿姆斯登(Amsden,1989)提出“学习是一个工业化的新模式”,认为以技术学习为基础是20世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典型特征之一,在起步阶段引进技术是后发国家技术学习的重要来源,低工资、政府援助,以及通过学习获得的对现有产品质量和生产率的提升,是后发国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基础;企业在竞争中的战略重点由工业化模式转向技术学习,后发国家的经济技术追赶过程呈现一定的阶段性,政府的影响力不限于产业界的学习动力,很大程度还决定了产业界学习和国家工业化进程的速率。霍巴第(Hobday,1995)通过研究韩国新加坡以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企业的技术学习和经济发展,将市场和技术阶段相对应,形成了一个后发者技术学习过程模型,并提出了品牌建立过程中的学习模型。金麟洙(Linsu Kim,1997)在全面总结其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动态角度提出了与工业发达国家技术轨迹相应的、奋起直追国家企业技术学习的三段式模型,包括获得、消化吸收和改进三个阶段,也被称为逆向追赶模型、逆A-U追赶模型。

国内也有技术创新相关内涵、动因、能力发展路径等方面的研究。高建(1996)指出技术学习是技术能力提高的过程。刘洪涛(1997)结合新熊彼特主义经济学家关于现代经济中最重要的基础资源是知识、因而最重要的活动过程是学习的观点,从制度观点出发,提出当经济系统被认为是一个信息交流、渐进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均衡系统时,学习便成为技术创新的源泉、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活动,也是经济系统的最重要特点。施培公(1997)结合模仿创新优劣势理论,分析了率先创新与模仿创新学习曲线的异同,提出学习效率取决于学习的条件和方式,并取决于自身努力。谢伟(2001)在借鉴国内外技术学习模式基础上,通过案例研究提出了中国彩电工业技术学习过程模式。王承云(2008)以实证方法研究日本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及在华研发活动,探索日本企业研发技术创新模式的特征和规律,就充分利用日本企业在华研发资源、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和能力提出政策和措施建议。魏枫(2009)提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模仿国外先进技术可以节约成本,是实现赶超的主要途径,在由模仿主导的技术进步向以独立自主创新为主导的技术进步转变过程中,企业发挥着主体作用,同时政府干预、向下扭曲要素价格、高估企业价值对于经济快速实现赶超也发挥重要作用。柳卸林等(2009)以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例研究技术获取与后发企业技术能力,提出外部联系尚未成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方式,内部的研究开发、正式的研发合作是提高企业技术能力的重要来源,企业规模是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浙江大学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许庆瑞等在技术创新管理方面有一系列研究成果,涉及技术创新能力测度,我国大中型企业创新要素全面协同程度与创新战略、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三方面企业特质的关系,动态环境中企业核心能力和刚性问题,产品模块化与企业技术及其创新的战略管理,企业知识的模块化架构模型和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我国企业核心能力培育与提高路径等方面,对理解技术创新和跨国企业战略、培育和提高企业技术能力等提供了一些方法和路径。郑刚(2003)在组合创新基础上分析了技术与战略、文化、市场、组织、狭义制度五大要素创新间的全面协同机制,体现了技术创新的社会性。

此外,关于产品内分工视角下零部件产业发展的研究具有相当明显的特点,一般都是结合具体行业,研究其关键零部件发展的现状、问题并提出对策措施,讨论主要集中在汽车行业,也有涉及工程机械、机床、新能源等行业的。2010年国家发布《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振兴实施方案》,对在2010—2012年在机械基础零部件发展中的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作出了规定,体现国家层面对零部件发展已逐步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