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现代园林建筑的特点及教育

现代园林建筑的特点及教育

时间:2022-10-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这一角度讲,园林建筑的生态性也是其固有的特性。按学科门类划分,园林建筑属于建筑学一级学科下的三级学科,应与建筑学专业一脉相承,但从园林建筑的形成、发展的过程、设计手法、施工技术及艺术特点等方面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又有所不同。一方面园林建筑离不开建筑及城市环境;另一方面,由于所涉及材料、工艺、技术及功能不同,园林建筑与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1 园林建筑总论

[教学要求]

■了解园林建筑的含义、范围以及发展概况;

■认识园林建筑的艺术问题以及技术与经济问题。

[知识要点]

■掌握园林建筑的分类。

1.1 园林建筑概述

1.1.1 园林建筑的含义﹑范围及特点

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建筑与城市是最早出现的空间形态,而园林建筑的出现要晚得多,正如英国哲学家F·培根所言:“文明人类,先建美宅,营园较迟。可见造园比建筑更高一筹。”由于园林建筑始终伴随着建筑与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因而早期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各国及各个时期的学科名称、概念含义、研究范畴也不完全统一,在我国直至2011年之前其学科名称尚有争议,在2011年教育部及相关专业学科共同确定风景园林学为一级学科,使得本学科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

1)园林建筑的概念和含义

在相关著述中曾出现了众多与之相关的名词,如园林建筑、景园、景园学、景园建筑、景园建筑学、大地景观、景观、景观学、景观建筑学、风景、风景园林、造园、园林、园林学、园囿、苑、圃、庭及英文Landscape Architecture、Garden、Landscape gardening、Landscape、Garden and park等,对于一个学科来说,过多的称谓或名称并无益处,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称谓呢,总结起来原因如下:

①各种概念的发展因年代的早晚而不同;

②风景园林师这个职业的内容,也随时代的要求而变化,目前在我国由以建筑师为主体的多个相关行业的设计师来充当风景建筑师;

③Architecture这个词与landscape连用并不当建筑解,其意为营造或建造,不宜直译为“风景建筑”或“风景园林”。

目前国际上通常以Landscape Architecture作为学科的名称,我国传统的称谓为园林或园林建筑,现在倾向于景观学或景园学以与国际接轨,在建筑学专业目录下称为“景观建筑设计”。2004年12月2日,景观设计师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认定为我国的新职业之一,目前学术界拟成立景观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可见大多年轻的业界人士倾向于以景观学作为该学科的新名称,在此建议确立风景园林与景观称谓为同一概念,其内涵及外延在无明确注明时是一致的。

因此,园林建筑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其内容及含义相当广泛,是具有神圣环境使命的学科和工作,更是一门艺术,可定义为:“园林建筑是一门涵义非常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它不单纯是‘艺术’或‘自我表现’,而是一种规划未来的科学;它是依据自然、生态、社会、技术、艺术、经济、行为等科学的原则,从事对土地及其上面的各种自然及人文要素的规划和设计,以使不同环境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均衡关系的一门科学。”

2)园林建筑的研究内容及范围

园林建筑所涉及的研究内容及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也曾有不少学者为其作过界定,本书认为《大英百科全书》的解释更为准确一些:

①庭园及景观设计(Garden and Landscape Design);

②基地规划(Site Planning);

土地规划(Land Planning);

④纲要规划(Master Planning);

⑤都市设计(Urban Design);

环境规划(Environmental Planning)。

3)园林建筑的特点

园林建筑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决定了它具有自己的特点,总结如下:

(1)复合性 园林建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土地及其上面的设施和环境,是依据自然、生态、社会、技术、艺术、经济、行为等原则进行规划和创作,具有一定功能景观的学科,景观本身受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活动特点及需要而变化,因此景观也可以说是反映动态系统、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所衍生的产物,从这个角度讲,园林建筑具有明显的复合性。

(2)社会性 早期出现的园林建筑形态,主要是为人的视觉及精神服务的,并为少数人所享有,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及环境的变迁,园林建筑成为服务大众的重要精神场所,并具备了环保、生态等复杂的功能,其社会属性也日益明显。

(3)艺术性 园林建筑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塑造具有观赏价值的景观,在于创造并保存人类生存的环境与扩展自然景观的美,同时借由大自然的美景与景观艺术为人提供丰富的精神生活空间,使人更加健康和舒适,因此,艺术性是园林建筑的固有属性。

(4)技术性 常规下,园林建筑的构成要素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工程设施等三个方面,在具体的组景过程中,都是结合自然景观要素,运用人工的手法进行自然美的再创造。如假山置石工程、水景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建筑设施工程、绿化工程等,所有这些工程的实施,均离不开一定结构、材料、施工、维护等技术手段,可以说园林建筑景观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5)经济性 任何园林建筑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都会消耗一定的人力、机械、材料、能源等,占用一定的社会资源和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提高园林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是目前我国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方面。

(6)生态性 园林建筑是自然和城市的一个子系统,其中绿化工程是与自然生态系统结合最为紧密的部分。在早期,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始终是生态学的核心思想之一,主要研究的中心是自然生态,后来逐渐转向以人类活动为中心,而且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随着生态学研究的深入,生态学的原理在不断地被发展、拓延。例如目前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或为启发建立的学科就有以下这些:以自然生态为分支学科的有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湿地生态学、昆虫生态学等;交叉边缘学科有数学生态学、进化生态学、行为生态学、人类生态学、文化生态学、城市文化生态学、社会生态学、建筑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从这一角度讲,园林建筑的生态性也是其固有的特性。

1.1.2 园林建筑的地位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园林建筑是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园艺、林学、文学艺术等自然与人文科学高度综合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是现代景观学科的主体。景观学作为研究环境、美化环境、治理环境的学科由来已久,概括地讲它注重的是人类的生存空间,从局部到整体,都是它研究的范围。但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人们已越来越重视整体环境的研究,重视自然、科技、社会、人文总体系统的研究,因为环境的美化与优化,仅靠局部的细节手法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全面地研究和认识园林建筑,充分挖掘传统景观园林艺术精华,充分运用现代理论及技术手段,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树立大环境的观念,从宏观角度把握环境的美化与建设,则是现代园林建筑的重要研究领域。

按学科门类划分,园林建筑属于建筑学一级学科下的三级学科,应与建筑学专业一脉相承,但从园林建筑的形成、发展的过程、设计手法、施工技术及艺术特点等方面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又有所不同。一方面园林建筑离不开建筑及城市环境;另一方面,由于所涉及材料、工艺、技术及功能不同,园林建筑与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园林建筑更像建筑及城市艺术中的艺术,它似乎比建筑更高一些,正如英国哲学家F·培根所言:“文明人类,先建美宅,营园较迟。可见造园比建筑更高一筹。”

园林建筑与农学、林学及园艺学也有密切的关系。农学为研究农业发展改良的学科,农业是利用土地来畜养种植有益于人类的动植物,以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以土地作为主要经营对象,土地可分为山地、平地及水体三个部分。园林建筑也以土地为载体进行建造,是经营大地的艺术,注重空间的塑造和精神满足。而农学和农业以生产物质资料为主,视觉上的精神享受为辅,农学和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园林建筑的发展,园林建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农业和农学发展的结果。植物是风景园林的重要构成要素,因此林学对造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园艺学分为生产园艺和装饰园艺,前者以经营果树、蔬菜及观赏植物(花卉)等栽培及果蔬的处理加工生产为主,后者包括室内花卉及室外土地装饰,以花卉装饰及盆栽植物利用为主,而园林建筑则以利用园艺植物、美化土地为主,进行庭院、公园、公共绿地及大的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

1.1.3 园林建筑的重要性﹑作用与使命

概括来说,风景园林是综合利用科学和艺术手段营造人类美好的室外生活环境的一个行业和一门学科。从以上的介绍可知,风景园林中均有建筑分布,有的数量较多、密度较大,有的数量较少、建筑布置疏朗,园林建筑比起山、水、植物,较少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以人工为主,是传统造园中运用最为灵活因而也是最积极的因素。随着现代风景园林理论、建筑设施水平及工程技术的发展,园林建筑的形式和内容也越来越复杂、多样和丰富,在造景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担负着景观、服务、交通、空间限定、环保等诸多功能。

1)园林建筑的重要性

(1)园林建筑对环境安全与健康的重要性 以环境、社会、生态等为着眼点的园林建筑对社会、环境及人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园林建筑对环境安全与健康的重要性。

城市景观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生态的、知觉的、文化的、社会的各个方面,城市景观普遍认为存在某种潜在的空间格局,被称为生态安全格局(Security Patterns,简称SP),它们由景观中的某些关键性的局部、位置和空间联系所构成。在城市景观规划建设、管理、维护和运行过程中如何保障景观自身的安全、景观对人的安全及对整个城市环境的安全是城市景观安全的主要内容和职责。具体而言,景观安全主要研究城市面临的主要景观环境问题与原因,分析景观各个层面对社会经济、城市形态、生态安全、人体健康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对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进行修复、重建和再生,保护人文景观、景观文化及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提高城市景观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修复能力。城市景观安全是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环节,是指导城市景观规划建设的重要理论。深入研究城市景观安全问题,有利于保障城市良性发展,保障景观设计向科学化、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园林建筑在空间上的重要性 园林建筑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为人提供室内外的休闲活动空间。风景园林中的建筑是人进行活动的重要场所,如休息、会客、学习、娱乐等,是人欣赏、享受自然的载体,人们可以在园林建筑所营造的优美空间中尽情地倾听悦耳的鸟鸣、潺潺的水声、飒飒的风声、呼吸清新的空气和感受花木的芳香等。

园林建筑所营造的室外绿化空间是人们重要的户外活动场所。植物绿化可以净化空气、调节微气候、减少噪音污染,人们在游乐、休闲的同时还可以开展户外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由此可见,园林建筑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活动空间和场所。

(3)园林建筑在视觉及审美上的重要性 园林建筑是为公众服务的,它之所以被认为具有风景旅游价值,就是因为它可以不同程度地引起人们的美感,符合形式美的原则,能在时空上引起审美主体的共鸣。审美主体是审美活动的核心,审美潜意识水平是美感质量的基础,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特征直接决定着审美效应的大小,因此,可以对审美主体的美感层次进行划分(这种划分与景点级别划分具有本质区别),并采取相应的设计对策。

园林建筑在视觉及审美上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风景园林中兴奋点(或敏感点)的设计是满足人各种感官审美需求的重要环节。自然风景能够使人心旷神怡,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能适应人的审美要求,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欲望,这在美感层次上表现为一系列的美感平台,即各种相互融合的风景信息可以提供一个使人心旷神怡的环境,给人以持久的舒适感。随着风景场的转换,不断有新的风景信息来强化对游人的刺激,使美感平台缓慢波动。

(4)园林建筑对文化、国家及社会的重要性 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园林建筑是继承和发展民族及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人居环境的建设与园林建筑的发展息息相关,自有人类便有人居环境。人类经历了巢居、穴居、山居和屋宇居等阶段,直到目前人类仍然在探索适宜的人居环境。现代的趋势不仅在于居住建筑本身,更着眼于环境的利用与塑造。从居住小区到别墅豪宅无不追求山水地形的变化,形成现代建筑与山水融为一体之势。20世纪末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北京宣告的《北京宣言》中指出,新世纪“要把城市和建筑建设在绿色中”,足见风景园林在人居环境中不可代替的重要性。未来发展的方向,不仅注重人居室内环境的建设,更侧重于人居室外的园林环境的营造。

人居环境宏观可至太空,中观为城市及农村,微观可至居住小区乃至住宅,无不与环境发生密切的关系。中国人居环境的理念是“天人合一”,强调人与天地共荣,其中也包含“人杰地灵”“景因人成”“景随文传”等人对于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即使创造艺术美,也是“人与天调,然后天下之美生”(《管子·五行》)。因此中国古代有“天下为庐”之说。其中主要是体现用地之地宜,兼具顺从与局部改造的双重内容。生产是手段,经济利益不可片面追求,我们的目的是持续发展的天人共荣、兴世利民。园林建筑不是自有人类就有的。人类初始,居于自然之中而并未脱离自然。随社会进步,人因兴建城镇与建筑而脱离了自然,却又需求自然的时候就逐渐产生了风景园林。古写的“艺”字是人跪地举苗植树的象形反映。人不满足于自然恩赐的树木,而要在需要的土地上人工植树,这是恩格斯所谓“第二自然”的雏形和划时代的标志。在园圃等形式的基础上发展出囿、苑和园,在西晋就出现了“园林”的专用名词。现代的中国园林建筑概念是要满足人类对自然环境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综合要求,将生态、景观、休闲游览和文化内涵融为一体,为人类长远的、根本的利益谋福利。风景园林从城市园林扩展到园林城市、风景名胜区和大地园林景观,风景园林是最佳的人居环境。风景园林不仅要为人居环境创造自然的条件和气氛,其中也渗透以文化、传统和历史,人们不仅从自然环境中得到物质享受,也从寓教于景的环境中陶冶精神,获得身心健康,延续和传承历史文化,体现时代、民族和国家的文化。

园林建筑在文化方面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人居环境建设的其他方面,是一个社会及国家物质与精神文明的体现,反映了人类对园林建筑文化艺术的需求,且与其他文化艺术形态相辅相成。中国传统风景园林艺术从历史上讲,是从诗、画发展而来的。苏东坡评价王维(字摩诘)的诗画时强调:“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由此更可想见摩诘之园林定是凝诗融画之作。所以到明代计成总结中国风景园林的境界和评价标准时提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八个字。中国现代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认为中国风景园林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这都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一脉相承。其中“天开”和“人的自然化”反映科学性,属物质文明建设;而“宛自天开”和“自然的人化”反映艺术性,属精神文明建设。中国文学讲究“物我交融”,绘画追求“似与不似之间”,风景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充分说明风景园林是文理交融的综合学科,如文学之“诗言志”、风景园林之“寓教景”等。中国人对风景园林景观的欣赏不单纯从视觉考虑,而要求“赏心悦目”,要求“园林意味深长”,有花有鸟的环境中挂一副“看花笑谁”“听鸟说甚”的对联,“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的古意就更发思古之幽情了。

同时,园林建筑是一种城市及大地环境的美化和装饰,可反映一个国家及地区物质生活、环境质量、政治文明的水平。可见风景园林对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质、营造人居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2)园林建筑的作用

园林建筑不但为人提供室内的活动空间和场所,提供联系室内外的过渡,还对风景园林中景观的创造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农业时代(小农经济时代),其社会特点是小农经济下养活一个贵族阶层,风景园林的创造者最终是主人而不是专业设计师,因而有“七分主人,三分匠”之说。风景园林师仅仅是艺匠而已,并无独立的人格,即使是雷诺或计成,也只是听唤于皇帝贵族的高级匠人而已。由于地球上景观的空间差异和农业活动对自然的适应结果,出现了以再现自然美为宗旨的风景园林风格的空间分异和不同的审美标准,包括西方造园的形式美和中国造园的诗情画意。但不论差异如何,都是以唯美为特征的,几乎在同一时代出现的圆明园和凡尔赛宫便是这一典型。

大工业时代(社会化大生产时代),风景园林的作用是为人类创造一个身心再生的环境,创作对象是公园和休闲绿地,为美而创造,更重要的是为城市居民的身心再生而创造。工业时代的一个重要突破是职业设计师的出现,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现代景观园林之父奥姆斯特德(Olmsted)。从此,真正地出现了为社会服务的具有独立人格、为生活同时是为事业而创作的职业设计师队伍,而不是少数贵族的附庸,风景园林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登上世界最高学府的大雅之堂,并成为美国城市规划设计之母体和摇篮。自从1900年在哈佛开创景观规划设计课程之后,到1909年才出现城市规划课程,并于1923年城市规划才正式从景观规划设计中分离而独立成一个新的专业。

由于对公园绿地与城市居民身心健康和再生关系的认识,城市绿化面积和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往往被用来衡量城市环境质量。但如果片面追求这些指标而忘却其背后的功能含义,风景园林专业便失去其发展方向。

后工业时代(信息与生物、生物技术革命、国际化时代),风景园林的任务则是维系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的持续。风景园林专业的服务对象不再限于某一群人的身心健康和再生,而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生存和延续,而这又依赖于其他物种的生存和延续以及多种文化基因的保存。维护自然过程和其他生命最终是为了维护人类自身的生存。这一时代,风景园林规划的作用是协调者和指挥家,所服务的对象是人类和其他物种,它所研究和创作的对象是环境综合体,其指导理论是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可持续论和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科学,包括人类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其评价标准包括环境景观生态过程和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及含意,所要创造的人居环境是一种可持续景观。

总结起来,园林建筑在园林景观组织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点景、构景与风格 园林建筑有四个主要构成要素,即山、水、植物、建筑,在许多情况下,建筑往往是风景园林中的主要画面中心,是构图中心的主体,没有建筑就难以成景,难言园林之美。点景要与自然风景融会结合,或易于近观的局部小景或成为主景,控制全园布局,园林建筑在园林景观构图中常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重要的建筑物常常作为风景园林的一定范围内甚至是整个园林的构景中心,风景园林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建筑的风格。

(2)赏景 赏景即观赏风景,作为观赏园内外景物的场所,一栋建筑常成为画面的关键,而一组建筑物与游廊相连成为动观全景的观赏线。因此,建筑的位置、朝向、开敞或封闭、门窗形式及大小要考虑赏景的要求,使观赏者能够在视野范围内摄取到最佳的景观效果。风景园林中的许多组景手法如主景与次(配)景、抑景与扬景、对景与障景、夹景与框景、俯景与仰景、实景与虚景等均与建筑有关。

(3)组织游览路线 园林建筑常常具有起承转合的作用,当人们的视线触及某处优美的园林建筑时,游览路线就会自然而然地延伸,建筑常成为视线引导的主要目标。风景园林对于游人来说是一个流动空间,一方面表现为自然风景的时空转换,另一方面表现在游人步移景异的过程中。不同的空间类型组成有机整体,并对游人构成丰富的连续景观,就是风景园林景观的动态序列。作为风景序列的构成,可以是地形起伏,水系环绕,也可以是植物群落或建筑空间,无论是单一的还是复合的,总应有头有尾,有放有收,这也是创造风景序列常用的手法。园林建筑在风景园林中有时只占有1%~2%的面积,由于使用功能和建筑艺术的需要,对建筑群体组合的本身以及对整个园林中的建筑布置,均应有动态序列的安排。对一个建筑群组而言,应该有入口、门庭、过道、次要建筑、主体建筑的序列安排。对整个风景园林而言,从大门入口区到次要景区,最后到主景区,都有必要将不同功能的景区,有计划地排列在景区序列轴线上,形成一个既有统一展示层次,又有多样变化的组合形式,以达到应用与造景之间的完美统一。

(4)组织园林空间 风景园林设计中空间组合和布局是重要的内容,风景园林常以一系列空间的变化巧妙安排,给人以艺术享受,以建筑构成的各种形式的庭院及游廊、花墙、圆洞门等恰是组织空间、划分空间的最好手段。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觉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为此,必须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因与借、真与假、有限与无限、有法与无法等种种关系。如此,则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比如漏窗的运用,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着互相渗透的作用。在漏窗内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竹树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蓝天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如中国传统风景园林中院落组合的手法,在功能上、艺术上高度地结合,以院为单元可创造出多空间并具有封闭幽静的环境,结合院落空间可以布置成序列的景物。其中四周以廊围起的空间组合方式——廊院,其结构布局,属内外空透,相互穿插,增加景物的深度和层次的变化。这种空间可以水面为主题,也可以花木假山为主题景物,进行组景。成功的实例很多,如苏州沧浪亭的复廊院空间效果;北京静心斋廊院、谐趣园;西安的九龙汤等。

较典型的还有民居庭院,分城市型与乡村型,分大院与小院。随各地气候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庭院空间布局也多种多样。随民居类型又分为前庭、中庭及侧庭(又称跨院)、后庭等。民居庭院组景多与居住功能、建筑节能相结合,如“春华夏荫覆”(唐长安韩愈宅中庭)。北京四合院不主张植高树,因北方喜阳,不需太多遮阳,所见庭内多植海棠、木瓜、枣树、石榴、丁香之类的灌木。也有花池、花台与铺面结合组景的。在北方庭内水池少用,因冰冻季节长且易损坏。稍大的北京桂春园、鉴园、半亩园属宅旁园,园内多有廊庑连续,曲折变化,园路曲径通幽,也有池榭假山等。近现代庭园宜继承古代的优良传统,如节能、节地(指咫尺园景处理手法)、优秀的组景技艺等,扬弃不必要的亭阁建筑、假山,而代之以简洁明朗的铺面、草坪,花、色、香、姿的灌木,间少数布石、水池的布置方式,可得到较好的效果。

此外,园林建筑中数量、种类庞大的建筑小品在风景园林空间的组织当中亦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廊、桥、墙垣、花格架等是组织和限定空间的良好手段,较高大的楼、阁、亭、台、塔等建筑在组织和划分景区中也起着很好的引导明示作用。

3)园林建筑的使命

传统意义的风景园林起源很早,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均可追溯到公元前16—前11世纪,在这一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学科所涉及的内容、涵义、功能、作用和使命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迁、技术的进步以及现代人需求和理念的诸多变化,风景园林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这门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造园、造景学科,正在扩大其研究领域,向着更综合的方向发展,在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与建筑等相互关系方面正担负起日益重要的角色。展望未来,现代风景园林发展应担负的使命和努力的目标特征有以下几点:

①作为一门学科和专业,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与国际及现代景观设计理念接轨,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及学科教育体系,消除学科概念及含义的争议;

②敦促政府实施风景园林师或景观设计师的职业化,维护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水准及执业师的地位;

③在相关行业中普及园林建筑的知识,以利提高人居环境的质量。2006年建设部选定《景观园林规划与设计》作为全国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指定用书,说明国家已充分关注这一问题;

④在重视风景园林艺术性的同时,更加重视风景园林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⑤保证人与大自然的健康,提高和改善自然的自净能力;

⑥运用现代生态学原理,及多种环境评价体系,通过园林对环境进行针对性的量化控制。重视园林绿化和健康性,避免因绿化材料等运用不当对不同人群所带来的身体过敏性刺激和伤害;

⑦在总体规划上,树立大环境的意识,把全球或区域作为一个全生态体来对待,重视多种生态位的研究,运用风景园林来调节。绿色思想体系指导下的高技术运用在景园发展中作用日益显著;

⑧全球风景园林向自然复归、向历史复归、向人性复归,风格上进一步向多元化发展,在同建筑与环境的结合上,风景园林局部界限进一步弱化,形成建筑中有园林、园林中有建筑的格局,城市向山水园林化方向发展,但应注重保护和突出地方特色。

1.1.4 园林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进入21世纪的今天,信息化时代的状况与工业革命初期相比较,人类已经向前迈出了巨大的一步。人类所拥有的物质基础、改变世界的能力、面临的问题与困难以及人类的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考察工业革命之后的城市、城市发展的过程不难理解,城市已经突破了具体的物质环境营造的概念,演化为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相伴相随的城市规划及景观园林环境理论几乎涉及了人类文明的所有领域,各学科的交叉、介入促进了城市规划理论的完善与发展。园林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的层面上也表现出新的特点,要求我们去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基于生态整体论思维的启示,人们在创作中开始关注如何降低能源消耗,利用可再生资源,减少污染与废弃物、提高环境质量、提高综合效益等问题,开始强调园林建筑与社会行为、文化要素之间的动态协调,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园林建筑设计的多种设计思路和研究方向。

1)结合气候的园林建筑设计

根据园林建筑的规模、重要程度、功能等因素,我们可以将与园林建筑运作系统关系密切的气候条件分为3个层次,即宏观气候、中观气候和小气候。

(1)宏观气候 它是园林建筑所在地区的总的气候条件,包括降雨、日照、常年风、湿度、温度等资料。

(2)中观气候 它是园林建筑所在地段由于特别地理因素对宏观气候因素的调整。如果建筑地处河谷、森林地区或山区,这种局部性特别地理因素对园林建筑的影响就会相当明显。

(3)小气候 小气候主要是指各种有关人为因素,包括人为空间环境对园林建筑的影响。例如相邻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可影响建筑的自然采光、通风及观景、赏景等。

2)结合地域文化的设计

地域文化是一定区域内人类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园林建筑作为地域文化的一种实体表现,反映了园林建筑子系统与环境的整体关联性,设计结合地域文化,是要求园林建筑积极挖掘地域文化中的特征性因素,将其转化为园林建筑的组织原则及独特的表现形式,使园林建筑的演进能够保持文化上的特征性和连续性。

3)效法自然有机体的设计

建筑师对有机生命组织的高效低耗特性及其组织结构合理性的探讨,使生态建筑有与建筑仿生学相结合的趋势。提取有机体的生命特征规律,创造性地用于园林建筑创作,是生态建筑研究的又一方向。

4)技术层面——可持续发展的园林建筑技术

(1)侧重于传统的低技术 在传统的技术基础上,按照资源和环境两个要求,改造重组所运用的技术。它偏重于从乡土建筑、地方建筑角度去挖掘传统、乡土建筑在节能、通风、利用乡土材料等方面的方法,并加以技术改良,不用或很少用现代技术手段来达到建筑生态化的目的。这种实践多在非城市地区进行,形式上强调乡土、地方特征。

(2)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中间技术 偏重于在现代建筑手段、方法论的基础上,进行现实可行的生态建筑技术革新,通过精心设计的建筑的细部,提高对建筑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耗费,保护生态环境,如外墙隔热、不断改进的被动式太阳能技术等手段。这类技术实践多在城市地区。

(3)用先进手段达到建筑生态化的高新技术 把其他领域的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按照生态要求移植过来,以高新技术为主体,使用一些传统技术手段来利用自然条件,这种利用也是建立在科学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以先进技术手段来表现。

从做法上讲,突出高技术和技术综合,即园林建筑的设计需要多学科技术人员从头至尾参与,包括环境工程、光电技术、空气动力学等。

生态的园林建筑要实现它的基本目标,必须要有技术的支持。在应用生态建筑技术过程当中,要受到经济的制约。生态建筑采用哪个层次的技术,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当环保和生态利益与经济效益不完全一致时,经济性就是非常关键的。目前在欧洲,特别是在德国、英国、法国,以高技术为主建造生态建筑,提出了“高生态就是高技术”的口号。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技术和材料的不够完善,把整个生态技术发展建立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比较困难,所以常采用中、低技术。目前,中、低技术属于普及推广型技术,高新技术属于研究开发型技术。

1.2 现代园林建筑的特点及教育

1.2.1 现代园林建筑的特点

园林建筑与其他形式的工程艺术一样,具备地方性、民族性、时代性,它是人创造的源于自然美的、又供人使用的空间环境,因此,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园林建筑均被打上了不同的烙印。现代园林建筑的发展同样受到现代人及现代社会背景的巨大影响,概括起来,具有以下特点:

(1)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与交融 传统与现代永远是相对的概念,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在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中,传统与现代始终在对话交流,并在实践中相互融合并存,传统园林为现代园林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及深层次的文化基础,现代园林又发展了传统园林的内容及功能。

(2)现代园林景观的开放性与公众性 同传统园林相比,现代园林更具开放性,强调为公众群体服务的观念,面向群体是现代风景园林的显著特点,也是引发传统向现代变革的重要因素。现代风景园林在规划设计中要同时考虑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的不同需求,如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广场环境设计就是典型的例证之一。

(3)强调精神文化的现代园林景观 明代计成在《园冶》中把“造园之始,意在笔先”作为园林设计的基本原则,这里的“意”既可理解为设计意图或构思,也可理解为一种意向、主题、寓意等为主体的为人服务的文化意识形态。现代园林景观在快节奏、精神压力大的现代社会中起到缓解精神压力的作用。被视为塑造城市形象、营造社区环境、提高文化品位的重要方面。

(4)同城市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 现代园林景观规划已成为城市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其中的一个规划分支,对于城市总体环境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城市中的景观系统规划、绿化系统规划等,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也属于典型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对于更大范围的环境规划或风景名胜区规划来说,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已融入环境保护及旅游规划之中。

(5)面向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现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另一大领域,已经超脱于规划,不是具体的景观规划,而是把景观当做一种资源,就像对待森林、煤炭等自然资源一样。这项工作国外进行较早,如美国有专门的机构及人员运用GIS系统管理国土上的风景资源,尤其是城市以外的大片未开发地区的景观资源。中国也是风景资源、旅游资源的大国,如何评价、保护、开发这两大资源,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涉及面较广,进一步扩大就业人口、移民与寻求新的生存环境相联系,所以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这种评价、保护、开发的研究实践就与人居环境的研究实践联系在一起,非常综合,不仅仅是建筑、规划、风景园林三个专业方面的内容,还包括社会学、哲学、地理、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内容。目前,我国在有些院校已成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专业,同地理学专业相比,在管理景观资源方面更专业、更有利于景观资源的分析、评价、保护和开发工作。

1.2.2 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

国外的园林景观规划教育开始较早,发展至现在体系已较为完善,我国园林景观类专业教育最早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由北京林业大学园艺系创办了园林专业,同济大学也于同期按国际景观建筑学专业模式在城市规划专业中开设了名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专业方向,并于1979年开始创办风景园林专业学科和硕士点教育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博士培养方向,之后又有许多建筑院校开办了此类专业。纵观国内外园林建筑学教育及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边缘性 园林景观学是在自然和人工两大范畴边缘诞生的,因此,它的专业知识范畴也处于众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例如建筑学、城市规划、地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园艺学、林学、旅游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心理学、文学、艺术、测绘、3S(RS、GPS、GIS)应用、计算机技术等。

(2)开放性 专业教育不仅向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人士开放,也向其他具备自然科学背景或社会科学背景的人士开放,持各种专业背景的人都有机会基于各自的专长从事园林景观的工程实践,没有固定模式和严格专业界限,体现了该学科的开放性。

(3)综合性 多方面人士的参与导致了学科专业的综合性。专业教育所需要培养的不是单一门类知识的专才,而是综合应用多学科专业知识的全才。

(4)完整性 专业教育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大方向,包括从建设工程技术、资源环境规划、经济政策、法律、管理到心理行为、文化、历史、社会习俗等完整的教育内容。

(5)体系性 多学科知识关系并不芜杂凌乱,基本都统一在“环境规划设计”这一总纲之下,不同研究方向只是手段和角度不同而已。园林景观学科体系同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等相关专业相互关联,但却不依赖它们,有其完整独立的学科体系。

1.3 园林建筑的分类

1.3.1 游憩类

1)科普展览建筑

科普展览建筑是指供历史文物、文学艺术、摄影、绘画、科普、书画、金石、工艺美术、花鸟鱼虫等展览的设施。

2)文体游乐建筑

文体游乐建筑有文体场地、露天剧场、游艺室、康乐厅、健身房等,如转盘、秋千、滑梯、攀登架、单杠、转马、小脚踏三轮车、迷宫、原子滑车、摩天轮、观览车、金鱼戏水、疯狂老鼠、旋转木马、勇敢者转盘等。

3)游览观光建筑

游览观光建筑不仅给游人提供游览休息赏景的场所,而且本身也是景点或成景的构图中心,包括亭、廊、榭、舫、厅、堂、楼阁、斋、馆、轩、码头、花架、花台、休息坐凳等。

4)园林建筑小品

园林建筑小品一般体形小,数量多,分布广,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对园林绿地景色影响很大,主要包括园椅、园凳、园桌、展览及宣传牌、景墙、景窗、门洞、栏杆、花格及博古架等。

(1)园椅、园凳、园桌 园椅、园凳、园桌供游人坐息、赏景之用,一般布置在安静、景色良好以及游人需要停留休息的地方。在满足美观和功能的前提下,结合花台、挡土墙、栏杆、山石等而设置,必须舒适坚固,构造简单,制作方便,与周周环境相协调,点缀风景,增加趣味。

(2)展览牌、宣传牌 展览牌、宣传牌是进行精神文明教育和科普宣传、政策教育的设施,有接近群众、利用率高、灵活多样、占地少、造价低和美化环境的优点。一般常设在景园绿地的各种广场边、道路对景处或结合建筑、游廊、围墙、挡土墙等灵活布置。根据具体环境情况,可作直线形、曲线形或弧形,其断面形式有单面和双面,也有平面和立体等。

(3)景墙 景墙有隔断、导游、衬景、装饰等作用。墙的形式很多,根据材料、断面的不同,有高矮、曲直、虚实、光洁、粗糙、有檐与无檐等形式。

(4)景窗门洞 景窗门洞具有特色的景窗门沿,不仅有组织空间、采光和通风的作用,而且还能为景园增添景色。园窗有什锦窗和漏花窗两类,什锦窗是在墙上连续布置各种不同形状的窗框,用以组织园林框景。漏花窗类型很多,从材料上分有瓦、砖、玻璃、扁钢、钢筋混凝土等,主要用于园景的装饰和漏景。园门有指示导游和点景装饰的作用。一个好的园门往往给人以“引人入胜”“别有洞天”的感觉。

(5)栏杆:栏杆主要起防护、分隔和装饰美化的作用,坐凳式栏杆还可供游人休息。栏杆在景园绿地中一般不宜多设,即使设置也不宜过高。应该把防护、分隔的作用巧妙地与美化装饰结合起来。常用的栏杆材料有钢筋混凝土、石、铁、砖、木等,石制栏杆粗壮、坚实、朴素、自然,钢筋混凝土栏杆可预制装饰花纹,经久耐用。铁栏杆少占面积,布置灵活,但易锈蚀。

(6)花格 花格广泛地用于漏窗、花格墙、屋脊、室内装饰和空间隔断等。依制造花格的材料和花格的功能不同,可分为砖花格、瓦花格、琉璃花格、混凝土花格、水磨石花格、木花格、竹花格和博古架等。

(7)雕塑 雕塑有表现景园意境、点缀装饰风景、丰富游览内容的作用,大致可分为3类: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装饰性雕塑。现代环境中,雕塑逐渐被运用在景园绿地的各个领域中。除单独的雕塑外,还用于建筑、假山和小型设施。如塑成仿树皮、竹材的混凝土亭,仿树干的灯柱,仿树桩的圆凳,仿木板的桥,仿石的踏步,仿花草的各种装饰性栏杆窗花,以及塑成气势磅礴的狮山、虎山等。

除以上7种游憩建筑设施外,园林中还有花池、树池、饮水池、花台、花架、瓶饰、果皮箱、纪念碑等小品。

1.3.2 服务类

风景园林中的服务性建筑包括餐厅、酒吧、茶室、小吃部、接待室、小宾馆、小卖部、摄影部、售票房等。这类建筑虽然体量不大,但与人们密切相关,它们融使用功能与艺术造景于一体,在园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饮食业建筑设施 饮食业建筑设施有餐厅、食堂、酒吧、茶室、冷饮、小吃部等。这类设施近年来在风景区和公园内已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设施,该服务设施在人流集散、功能要求、服务游客、建筑形象等方面对景区有很大影响。

(2)商业性建筑设施 它包括商店或小卖部、购物中心。主要提供游客用的物品和糖果、香烟、水果、饼食、饮料、土特产、手工艺品等,同时还为游人创造一个休息、赏景之所。

(3)住宿建筑设施 住宿建筑设施有招待所、宾馆。规模较大的风景区或公园多设一个或多个接待室、招待所,甚至宾馆等,主要供游客住宿、赏景。

(4)摄影部、售票房 它们主要是供应照相材料、租赁相机、展售风景照片和为游客室内、外摄影,同时还可扩大宣传,起到一定的导游作用。票房是公园大门或外广场的小型建筑,也可作为园内分区收票的集中点,常和亭廊组合一体,兼顾管理和游憩需要。

1.3.3 公用类

公用建筑主要包括电话亭、导游牌、路标、停车场、存车处、供电及照明、供水及排水设施、供气供暖设施、标志物及果皮箱、饮水站、厕所等。

(1)导游牌、路标 在景园各路口,设立标牌,协助游人顺利到达游览地点,尤其在道路系统较复杂、景点丰富的大型景园中,还起到点景的作用。

(2)停车场、存车处 这是风景区和公园必不可少的设施,为了方便游人常和大门入口结合在一起,但不应占用门外广场的位置。

(3)供电及照明 供电设施主要包括园路照明,造景照明,生活、生产照明,生产用电,广播宣传用电,游乐设施用电等。园林照明除了创造一个明亮的环境,满足夜间游园活动,节日庆祝活动以及保卫工作等要求以外,它更是创造现代化景观的手段之一。近年来,广西的芦笛岩、伊岭岩、江苏宜兴的善卷洞、张公洞等,日本的“会跳舞的喷泉”等,均突出地体现了园景用电的特点。园灯是园林夜间照明设施,白天具有装饰作用,因此各类园灯在灯头、灯柱、柱座(包括接线箱)的造型上,光源选择上,照明质量和方式上,都应有一定的要求。园灯造型不宜繁琐,可有对称与不对称、几何形与自然形之分。

(4)供水与排水设施 风景园林中用水有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养护用水、造景用水和消防用水。一般水源有:引用原河湖的地表水;利用天然涌出的泉水;利用地下水;直接用城市自来水或设深井水泵吸水。给水设施一般有水井、水泵(离心泵、潜水泵)、管道、阀门、龙头、窨井、储水池等。消防用水为单独体系,有备无患。景园造景用水可设循环设施,以节约用水。工矿企业的冷却水可以利用。水池还可与风景园林绿化养护用水结合,做到一水多用。山地园和风景区应设分级扬水站和高位储水池,以便引水上山,均衡使用。

风景园林绿地的排水,主要靠地面和明渠排水,暗渠、埋设管线只是局部使用。为了防止地表冲刷,需固坡及护岸,常采用谷方、护土筋、水簸箕、消力阶、消力池、草坪护坡等措施。为了将污水排出,常使用化粪池、污水管渠、集水窨井、检查井、跌水井等设施。作为管渠排水体系有雨、污分流制,雨、污合流制,地面及管渠综合排水等方法。

(5)厕所 园厕是维护环境卫生不可缺少的,既要有其功能特征,外形美观,又不能喧宾夺主。要求有较好的通风、排污设备,应具有自动冲水和卫生用水设施。

1.3.4 管理类

管理类建筑主要指园区的管理设施,以及方便职工的各种设施。

(1)大门、围墙 大门在风景园林中突出醒目,给游人第一印象。依各类风景园林不同,大门的形象、内容、规模有很大差别,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柱墩式、牌坊式、屋宇式、门廊式、墙门式、门楼式,以及其他形式的大门等。

(2)其他管理设施 其他管理设施有办公室、广播站、宿舍食堂、医疗卫生、治安保卫、温室荫棚、变电室、垃圾污水处理场等。

1.4 园林建筑的基本艺术特征

1.4.1 园林建筑的动态之美

中国古代工匠喜欢把生气勃勃的动物形象用到艺术上去。这比起希腊来,就很不同。希腊建筑上的雕刻,多半用植物叶子构成花纹图案。中国古代雕刻却用龙、虎、鸟、蛇这一类生动的动物形象,至于植物花纹,要到唐代以后才逐渐兴盛起来。在汉代,不但舞蹈、杂技等艺术十分发达,就是绘画、雕刻,也无一不呈现一种飞舞的动态(图1.1、图1.2)。图案画常常用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据《文选》中有一些描写当时建筑的文章,可见当时城市宫殿建筑的华丽,看来似乎只是夸张,只是幻想。其实不然,我们现在从地下坟墓中发掘出来实物材料,那些颜色华美的古代建筑的点缀品,说明《文选》中的那些描写,是有现实根据的,离开现实并不是那么远的。《文选》中一篇王文考作的《鲁灵光殿赋》告诉我们,这座宫殿内部的装饰,不但有碧绿的莲蓬和水草等装饰,尤其有许多飞动的动物形象:有飞腾的龙,有愤怒的奔兽,有红颜色的鸟雀,有张着翅膀的凤凰,有转来转去的蛇,有伸着颈子的白鹿,有伏在那里的小兔子,有抓着椽在互相追逐的猿猴,还有一个黑颜色的熊,背着一个东西,蹲在那里,吐着舌头。不但有动物,还有一群胡人,带着愁苦的样子,眼神憔悴,面对面跪在屋架的某一个危险的地方。上面则有神仙、玉女,“忽缥缈以响象,若鬼神之仿佛。”在作了这样的描写之后,作者总结道:“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胶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不但建筑内部的装饰,就是整个建筑形象,也着重表现一种动态,中国建筑特有的“飞檐”,就是起这种作用。反映在园林建筑上,多采用飞檐翘角的形式,尤其是建筑在高处的亭、楼或水边的榭等园林建筑,簇拥在随风摇动的绿树中,伴着飒飒的风声,展翅欲飞,根据《诗经》的记载,周宣王时的建筑已经像一只野鸡伸翅在飞(《斯干》),可见中国的建筑很早就趋向于自然和谐的动态之美了,也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当时前进的活力。这种动态之美,已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图1.1 风景园林建筑中体现动态美的亭

图1.2 风景园林建筑中体现动态美的水榭

1.4.2 园林建筑的空间之美

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老子就曾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室之用是指利用室中之“无”即空间。从上面的介绍可知,中国古代风景园林是很发达的,如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家园林。即便是普通的民居一般也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例如,郑板桥这样描写一个院落:“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彼千金万金造园亭,或游宦四方,终其身不能归享。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对此画,构此境,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板桥题画竹石》)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小天井,给了郑板桥这位画家多少丰富的感受,空间随着心中意境可敛可放,是流动变化的,是虚幽而丰富的。

宋代的郭熙论山水画时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林泉高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传统风景园林艺术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园林中的建筑,要满足居住的要求,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住,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是视觉传达的需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图1.3)。

图1.3 风景园林建筑中的窗

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李渔所谓“尺幅窗,无心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左思《三都赋》:“八极可围于寸眸,万物可齐于一朝。”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不是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而是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这里表现着美感的民族特点。古希腊人对于庙宇四围的自然风景似乎还没有发现,他们多半把建筑本身孤立起来欣赏。古代中国人就不同,他们总要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诗人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也就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像“山川俯绣户,日月近雕梁。”(杜甫)“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李白)都是小中见大,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丰富了美的感受。外国的教堂无论多么雄伟,也总是有局限的。但我们看天坛的那个祭天的台,这个台面对着的不是屋顶,而是一片虚空的天穹,也就是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这是和西方很不相同的。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为了丰富对于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就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

图1.4 青岛迎宾馆用于借景的敞廊

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借虎丘山景,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突破围墙的局限,这也是“借景”。颐和园的长廊,把一片风景隔成两个,一边是近于自然的广大湖山,一边是近于人工的楼台亭阁,游人可以两边眺望,丰富了美的印象,这是“分景”。《红楼梦》小说里大观园运用园门、假山、墙垣等,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境界层层深入,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游人产生不同的情调,这也是“分景”。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自成院落,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大园林中的小园林,叫做“隔景”,对着窗子挂一面大镜,把窗外大空间的景致照入镜中,成为一幅发光的“油画”,“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王维诗句)。“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叶令仪诗句),这就是所谓“镜借”了。“镜借”是凭镜借景,使景映镜中,化实为虚(苏州怡园的面壁亭处境偏仄,乃悬一大镜,把对面假山和螺髻亭收入境内,扩大了境界),园中凿池映景,亦此意。青岛迎宾馆的敞廊,也是为了充分借用外部的美景(图1.4)。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华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项重要的领域。概括说来,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浮生六记》)。这也是中国除园林建筑之外一般艺术的特征。

1.5 园林建筑的技术与经济问题

1.5.1 园林建筑的结构与构造

中国传统的园林建筑多采用木构框架结构,建筑的重量是由木构架承受的,墙不承重。木构架由屋顶、屋身的立柱及横梁组成,是一个完整的独立体系,等同于现代的框架结构,中国有句谚语“墙倒屋不塌”,则生动地说明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1)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屋顶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外观特征主要表现在屋顶上,屋顶的形式不同,体现出的建筑风格亦不同,常见的屋顶形式有如下几种:

(1)硬山 屋面檩条不悬出于山墙之外。

(2)悬山(挑山、出山) 檩条皆伸出山墙之外,其端头上钉搏风板,屋顶有正、垂脊或无正脊的卷棚。

(3)歇山 双坡顶四周加围廊,共有九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

(4)庑殿 屋面为四面坡,共有五脊:一条正脊、四条与垂脊成45°斜直线的斜脊。若正脊向两端推击使斜直线呈柔和的曲线形,则称推山庑殿。

(5)卷棚 在正脊位置上不作向上凸起的屋脊,而用圆形瓦片联结成屋脊状,使脊部呈圆弧形,称为卷棚。

(6)攒尖顶 屋顶各脊由屋角集中到中央的小须弥座上,其上饰以宝顶。攒尖顶有单、重、三重檐等之分,平面形式有三角、四角、多角及圆攒尖等。

(7)十字脊顶 4个歇山顶正脊相交成十字,多用于角楼。

(8)盔顶 与攒尖顶相似,屋顶各脊汇交于宝顶,戗脊呈曲线形。

其他还有囤顶、草顶、穹隆顶、圆拱顶、单坡顶、平顶、窝棚等。还有少数民族如傣族、藏族等的屋顶也颇有特色(图1.5)。

图1.5 传统建筑的屋顶形式

2)园林建筑常用的结构形式

(1)抬梁式 抬梁式也称叠梁式,就是屋瓦铺设在椽上,椽架在檩上,檩承在梁上,梁架承受整个屋顶的重量再传到柱上,就这样一个抬着一个(图1.6)。抬梁式构架的好处是室内空间很少用柱(甚至不用柱),结构开敞稳重,屋顶的重量巧妙地落在檩梁上,然后再经过主立柱传到地上。这种结构用柱较少,由于承受力较大,柱子的耗料比较多,流行于北方。大型的府第及宫廷殿宇大都采用这种结构。

图1.6 抬梁式构架

(2)穿斗式 穿斗式又称立帖式,直接以落地木柱支撑屋顶的重量,柱间不施梁而用穿枋联系,以挑枋承托出檐(图1.7)。穿斗式结构柱径较小,柱间较密,应用在房屋的正面会限制门窗的开设,但做屋的两侧,则可以加强屋侧墙壁(山墙)的抗风能力。其用料较小,选用木料的成材时间也较短,选材施工都较为方便。在季风较多的南方一般都使用这种结构。

图1.7 穿斗式构架

由于竖架较灵活,一般竹架棚亦会采用这种结构。

穿斗式和抬梁式有时会同时应用(抬梁式用于中跨,穿斗式用于山面),发挥各自的优势。

其他还有一些非主流的结构,比如:井干式、密梁平顶式等,它们都分别适应了不同的地域和气候。

(3)斗拱 在大型木构架建筑的屋顶与屋身的过渡部分,有一种我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构件,称为斗拱。它是由若干方木与横木垒叠而成,用以支挑深远的屋檐,并把其重量集中到柱子上,用来解决垂直和水平两种构件之间的重力过渡。斗拱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一个斗拱是由两块小小的木头组成,一块像挽起的弓,一块像盛米的斗,但就是这两块小小的木头托起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建筑,成了传统中国古建筑艺术最富创造性和最有代表性的部分(图1.8)。

图1.8 斗拱的构成

斗拱的组合一点也不复杂,斗上置拱,拱上置斗,斗上又置拱,重复交叠,千篇一律,却千变万化,让人眼花缭乱。清代工部的《工程做法则例》足足用13卷的篇幅来列举30多种斗拱的形式,但这种令人莫测高深的结构,实际上还有着更多的变化。因为斗拱本身是一种“办法”,在被定型为“格式”之前,一直都在因不同需要而自由组合。

斗拱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不仅在结构和装饰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制定建筑各部分和各种构件的大小尺寸时,都以它作为度量的基本单位。比如:坐斗上承受昂翘的开口称为斗口,作为度量单位的“斗口”是指斗口的宽度。

斗拱在我国历代建筑中的发展演变非常显著,可以作为鉴别建筑年代的一个主要依据。早期的斗拱主要作为结构构件,体积宏大,近乎柱高的一半,充分显示出在结构上的重要性和气派。唐、宋时期的斗拱还保持这个特点,但到明、清时期,它的结构功能逐渐减弱,外观也日趋纤巧,本来的杠杆组织最后沦为檐下的雕刻。虽然斗拱仍旧是中国建筑最有代表性的部分,但却无可奈何地走到了尽头。

3)园林建筑屋顶的主要构造

(1)卷棚 在外观上,屋顶没有正脊,脊部做成圆弧形,梁架上支承的檩是双数的,其结构上做法是将一根脊檩分为两根顶檩。个别场合也可仅为一根,再于其下两檩上做弧形的顶椽。当脊檩为一根时,则张开的屋脊由笘脊做成(图1.9)。

小木作卷棚——室内装修的一种,卷棚在南方称之为“轩”,即房屋前出廊的顶上用薄板做成卷曲弧形开花。因为顶成圆卷形的天棚,所以才带上“卷棚”两字。

图1.9 卷棚顶做法

其主要做法是:先用椽子弯成林拱架,然后沿此在椽子上钉上薄板即成,也有不用薄板而用薄薄的望砖直接搁在木拱架上,一旦望砖涂上白灰,衬托着红褐色的木拱架椽子,非常生动美观。

卷棚是园林建筑常用在廊、厅堂、亭内的装修,用它来表达简洁素雅、轻快的气氛,不像天花板那样庄严。

(2)枋 枋的种类主要有额枋、平板枋等。

●额枋:是加强柱与柱之间的联系,并能承重的构件,断面近1∶1。大多置于柱顶,位于柱脚处的称地袱。为强化联系,有时两根枋叠用,上面的叫大额枋,下面的叫小额枋,上下间用垫板封填。

●平板枋:位于额枋之上,是承托斗拱之横梁,其下为额枋,相互间用暗销联结。

(3)桁与檩 大木作称为桁,小木作称为檩。依部位可分为脊、上金、中金、下金、正心、挑檐桁。

(4)柱 按结构所处部位分檐柱、金柱、山柱、中柱、童柱。

●檐柱:檐下最外一列柱称檐柱。

●金柱:檐柱以内的各柱,又称老檐柱。

●山柱:位于山墙正中处一直到屋脊的柱。

●中柱:在纵向正中轴线上,同时又不是山墙之内顶着屋脊的柱。

●童柱:下端不着地,立于梁上的柱,作用同柱。南方建筑梁架上的童柱,则常作成上下不等截面的梭杀,如瓜状,又称瓜柱。

1.5.2 园林建筑的市政设施及设备技术

涉及园林建筑的市政设施及设备技术有很多,如消防、防火、给水、排水、供电、照明系统及各种服务保障设施等。

1)消防与防火

传统的园林建筑虽为木构架结构,但大多位于风景秀丽的山水之间,建筑密度很小。江南小型园林虽然建筑呈群体布局且密度较大,但多绕水而建,一旦发生火灾可就近取水灭火,因此大多没有专门的消防措施。现存的较大型园林建筑由当地管理部门配备了灭火器等消防设施,可基本满足其消防需要。

对于新建的仿古式园林建筑和现代园林建筑则按现行消防要求和防火规范进行设计和建造,一般的园林建筑大多离水源较近且建筑密度较小,因此现实中因火灾而损毁的情况很少。

2)供电与照明

供电系统与照明设施是现代园林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般民用建筑的规划设计有相同之处,也有其自己的要求:

(1)对于供电所(室)的选址应遵循的原则

①应接近供电区域的负荷或网络中心,进、出线方便;

②尽量不设置在有剧烈震动的场所及易燃易爆物附近;

③不设置在地势低洼及潮湿地区;

④设置在交通运输方便,且游人不易接触到的区域。

(2)对于供电线路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①基于景观效果及安全的需求,供电线路如电缆等一般不应架空敷设,宜用埋地敷设方式。埋地敷设方式多采用预制管或电缆沟、道敷设;

②供电线路应采取保护措施,如采用铠装电缆、塑料护套电缆等,对于特殊地段如有腐蚀性、振动、压力等情况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③沿同一路径敷设的电缆根数不多于8根;

④直埋电缆之间及与各种设施平行或交叉的净距不小于表1.1之规定。

表1.1 直埋电缆之间及与各种设施平行或交叉的最小净距表

续表

注:①表中所列净距,应自各种设施(包括防护外层)的外缘算起;
②路灯电缆与道路灌木丛平行距离不限;
③表中括号内数字,是指局部地段电缆穿管,加隔板保护或加隔热层保护后允许的最小净距;
④电缆与水管、压缩空气管平行,电缆与管道标高差不大于0.5 m时,平行净距可减小至0.5 m。

园林中的照明主要是为园路设置的,照明线都是从变电和配电所引出一路专用干线至灯具配电箱,再从配电箱引出多路支线至各条园路线路上。路灯的线路长度一般控制在1 000 m以内,以便减小线路末端的电压损失,提高经济性。若超过1 000 m,宜在支线上设置分配电箱。

园林中的路灯形式很多,一般分杆式道路灯、柱式庭院灯、短柱式草坪灯及各种异型灯等。园林中使用的杆式道路照明灯,高度一般为5~10 m,采用线性布置,间距一般为10~20 m。柱式庭院灯应用广泛,布置灵活,高度一般为3~5 m,间距一般为3~6 m。短柱式草坪灯形式多样,装饰性强,因此在园林中随处可见,高度一般为0.5~1 m,间距一般为1~3 m。以上尺寸均可在实际应用中根据设计的需要进行调整。关于园林中的照明灯具的式样及设计在后面的章节中还将作进一步的叙述。

3)给水与排水

(1)园林景观中的给水 选择给水水源,首先应满足水质良好、水量充沛、便于防护的要求。城市中的园林可直接从就近的城市给水管网接入,若城市外的风景名胜区,可优先选用地下水,其次是河、湖、水库的水。城市中的园林给水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灌溉。灌溉系统是园艺生产最重要的设施。实际上,对于所有的园艺生产,尤其是鲜切花生产,采取何种灌溉方式直接关系到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作物质量,进而关系到生产者的经济利益。

目前在切花生产中普遍使用的灌溉方式大致有3种,即漫灌、喷灌和滴灌。近年国外又发展了“渗灌”。其中,漫灌是一种传统的灌溉方式,目前我国大部分花卉生产者均采用这种方式。漫灌系统主要由水源、动力设备和水渠组成,是一种效果差、效率低、耗水量大的较陈旧的灌溉方式,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逐渐被淘汰。喷灌系统可分为移动式喷灌和固定式喷灌两种,较之漫灌它有很多优越性:第一,喷水量可以人为控制,使生产者对于灌溉情况心中有数;第二,避免了水的浪费,同时使土壤或基质灌水均匀,不至局部过湿,对作物生长有利;第三,在炎热季节或干热地区,喷灌可以增加环境湿度,降低温度,从而改善作物的局部生长环境,所以有人称之为“人工降雨”。滴灌技术目前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尚不够普及,其直接将水分送到作物的根区,供水范围如同一个“大水滴”,将作物的根系“包围”起来。这样的集中供水,大大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减少了灌溉水的用量,同时又不影响作物根系周围土壤的气体交换。而除此之外,滴灌技术的优越性还有:第一,可维持较稳定的土壤水分状况,有利于作物生长,进而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第二,可有效地避免土壤板结;第三,由于大大地减少了水分通过土壤表面的蒸发,所以,土壤表层的盐分积累明显减少;第四,滴灌通常与施肥结合起来进行,施入的肥料只集中在根区周围,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化肥的使用效率,减少了化肥用量,不但可以降低作物的生产成本,而且减少了环境污染的可能性。

(2)园林景观中的排水 污水按其来源和性质的不同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类:

生活污水——生活污水是来自办公生活区的厨房、食堂、厕所、浴室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过的水,其中一般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细菌。生活污水必须经过适当处理,使其水质得以改善后方可排入水体或用以灌溉农田。

生产污水——生产污水是景区内的工厂、服务设施排出的生产废水,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有时还含有毒有害物质。

降水——降水是地面上径流的雨水和冰雪融化水,常称作雨水。降水的特点是历时集中,水量集中,一般较清洁,可不经处理用明沟或暗管直接理导排入水体或作为景区水景水源的一部分。

排水系统主要由污水排水系统和雨水排水系统组成。其中污水排水系统由下列几个主要部分组成:室内卫生设备和污水管道系统、室外污水管道系统、污水泵站及压力管道、污水处理与利用构筑物、排入水体的出水口。雨水排水系统由下列几个主要部分组成:房屋的雨水管道系统和设备、景区雨水管渠系统、出水口、雨水口等。

对生活污水、生产污水和雨水所采用的汇集排放方式,称作排水系统的体制。排水体制通常有分流制和合流制两种类型。

分流制排水系统——生活污水、生产污水、雨水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排水管道系统来汇集与输送的排水系统,称分流制排水系统。该系统有利于环境卫生的保护及污水的综合利用。

合流制排水系统——将污水和雨水用同一管道系统进行排除的体制称为合流制排水系统。合流制排水降低了管道投资费用,养护方便,有利于方便施工。但混合污水综合利用较困难,易影响环境卫生。

污、雨水管道在平面上可布置成树枝状,并顺地面坡度和道路由高处向低处排放,尽量利用自然地面或明沟排水,减少管道埋深和费用,在地形进行竖向设计时综合考虑。常用的排水方式有:

利用地形排水——通过竖向设计将谷、涧、沟、地坡、小道顺其自然适当加以组织划分排水区域,就近排入水体或附近的雨水干管,可节省工程投资。利用地形排水,地表种植草皮,最小坡度为5‰。

明沟排水——主要指土明沟,也可在一些地段视需要砌砖、石或混凝土明沟,其坡度不小于4‰。

管道排水——将管道埋于地下,有一定坡度,通过排水构筑物等排出。公园里一般采用明沟与管道组成混合的排水方式。

在我国,园林绿地的排水,主要采用地表及明沟排水的方式为宜,采用暗管排水只是局部的地方采用,仅作为辅助性的。这不仅仅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而且有实用意义,并有与园景易取得协调的效果;如北京颐和园万寿山石山区、上海复兴岛公园,几乎全部用明沟排水。但采用明沟排水应因地制宜,明沟不必搞得方方正正,工程味太重,而应结合当地的地形情况因势利导,做成一种浅沟式的,沟中也可任其自然有一些植物生长。这种浅沟开工对于穿越草坪的幽径尤其适合,但在人流集中的活动场所,为交通安全和保持清洁起见,明沟可局部加盖。在园林中水系的规划安排就不是单纯的排水问题,而且还有一个理水的问题。利用洼地溪涧稍加疏理,结合地形理顺成相互贯通的水系,蓄水成景,丰富园景,即为理水。

为使雨水在地表形成的径流能及时迅速理导与排除,但又不能造成流速过大而冲蚀地表土以导致水土流失。为此,应进行综合考虑水系安排和地形的处理与理顺。

竖向规划设计是应结合理水综合考虑地形设计。首先控制地面坡度,使径流速度不致过大而引起地表冲刷。当坡度大于8‰时,应检查是否会产生冲刷,否则应予采取加固措施。同一坡度(即使坡度不大)的坡面不宜延伸太长,应有起伏变化,使地面坡度陡缓不一,而免遭地表径流冲刷到底,造成地表及植被破坏。其次,利用顺等高线的盘道谷线等组织拦截,整理组织分散排水,并在局部地段配合种植设计,安排种植灌木及草皮进行护坡。

思考练习

1.谈谈自己对园林建筑的含义及范围的理解。

2.园林建筑分为哪几类?

3.园林建筑的基本艺术特征有哪些?

4.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屋顶有哪些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