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古典园林建筑

古典园林建筑

时间:2022-02-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华林园”,规模宏大,建筑华丽。苏州名园狮子林,是元朝天如和尚与大画家倪瓒合作建造的。狮子林经多次修葺,迄今仍景象奇异。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
古典园林建筑_旅游文化

一、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沿革

中国古典园林,或称中国传统园林或古代园林。它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而又多姿多彩,极具艺术魅力,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

()萌芽期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汉起称苑。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又称梁园、菟园、睢园)、宣帝的“乐游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苑囿。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苑囿亭阁、元人李容瑾的汉苑图轴中,可以看出汉时的造园已经有很高水平,而且规模很大。枚乘的《菟园赋》、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班固的《西都赋》、司马迁的《史记》以及《西京杂记》、典籍录《三辅黄图》等史书和文献,对于上述的囿苑,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上林苑是汉武帝在秦时旧苑基础上扩建的,离宫别院数十所广布苑中,其中太液池运用山池结合手法,造蓬莱、方丈、赢洲三岛,岛上建宫室亭台,植奇花异草,自然成趣。这种池中建岛、山石点缀手法,被后人称为秦汉典范。

()形成期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社会动荡,文人士大夫寄情山水,追求自然环境美,游历名山大川成为社会上层普遍风尚。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等许多名篇,都是这一时期问世的。这一时期也是山水画为题材的创作阶段。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进一步发展了“秦汉典范”。北魏张伦府苑,吴郡顾辟疆的“辟疆园”,司马炎的“琼圃园”、“灵芝园”,吴王在南京修建的宫苑“华林园”等,又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园苑。“华林园”(即芳林园),规模宏大,建筑华丽。时隔许久,晋简文帝游乐时还赞扬说:会心处不心在远,翛然林木,便有濠濮闲趣。

(三)发展期

真正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还是在隋唐之后。造园家与文人、画家相结合,运用诗画传统表现手法,把诗画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情趣,引用到园景创作上,甚至直接用绘画作品为底稿,寓画意于景,寄山水为情,逐渐把我国造园艺术从自然山水园阶段推进到写意山水园阶段。唐朝王维是当时备受推崇的一位,他辞官隐居到蓝田县辋川,相地造园,园内山风溪流、堂前小桥亭台,都依照他所绘的画图布局筑建,如诗如画的园景,正表达出他那诗作与画作的风格。苏轼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而他创作的园林艺术,也正是这样。苏州名园狮子林,是元朝天如和尚与大画家倪瓒合作建造的。倪瓒在我国绘画史上是有名的山水画大师,出于他手的造园艺术品自然不同凡响,清乾隆南巡到苏州时,看了也称赞不已。狮子林经多次修葺,迄今仍景象奇异。

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后期的战乱状态,社会经济一度繁荣,加上当朝皇帝的荒淫奢靡,造园之风大兴。隋炀帝“亲自看天下山水图,求胜地造宫苑”。迁都洛阳之后,“征发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以及嘉木异草、珍禽奇兽”,都运到洛阳去充实各园苑,一时间古都洛阳成了以园林著称的京都,“芳华神都苑”、“西苑”等宫苑都穷极豪华。在城市与乡村日益隔离的情况下,那些身居繁华都市的封建帝王和达官贵人,为了逍遥玩赏大自然山水景色,便就近仿效自然山水建造园苑,不出家门,却能享“主入山门绿,水隐湖中花”的乐趣。因而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的都市,也就成了皇家宫苑和王府宅第花园聚集的地方。隋炀帝除了在首都兴建园苑外,还到处建筑行宫别院。他三下扬州看琼花,最后被缢死在江都宫的花园里。唐太宗“励精图治,国运昌盛”,社会进入了盛唐时代,宫廷御苑设计也愈发精致,特别是由于石雕工艺已经娴熟,宫殿建筑雕栏玉砌,格外显得华丽。“禁殿苑”、“东都苑”、“神都苑”、“翠微宫”等,都旖旎空前。当年唐太宗在西安骊山所建的“汤泉宫”,后来被唐玄宗改作“华清宫”。这里的宫室殿宇楼阁,“连接成城”,唐王在里面“缓歌曼舞凝丝竹,尽且君王看不足”。杜甫曾有一首《自京赴奉先县咏情五百字》的长诗,描述和痛斥了王侯权贵们的腐朽生活。

(四)兴盛期

宋、元朝造园也都有一个兴盛时期,特别是在用石方面,有了较大发展。宋徽宗在“丰亨豫大”的口号下大兴土木。他对绘画有些造诣,尤其喜欢把石头作为欣赏对象。先在苏州、杭州设置了“造作局”,后来又在苏州添设“应奉局”,专司搜集民间奇花异石,舟船相接地运往京都开封建造宫苑。“寿山艮岳”的万寿山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御苑。此外,还有“琼华苑”、“宜春苑”、“芳林苑”等一些名园。现今开封相国寺里展出的几块湖石,形体确乎奇异不凡。苏州、扬州、北京等地也都有“花石纲”遗物,均甚奇观。这期间,大批文人、画家

参与造园,进一步加强了写意山水园的创作意境。

()成熟期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仓糙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

自然风景以山、7水地貌为基础,植被作装点。中国古典园林绝非简单地模仿这些构景的要素,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它既有“静观”又有“动观”,从总体到局部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这种空间组合形式多使用某些建筑如亭、榭等来配景,使风景与建筑巧妙地融糅到一起。优秀园林作品虽然处处有建筑,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明、清时期正是因为园林有这一特点和创造手法的丰富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集大成时期。

到了清末,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加之社会由于外来侵略、西方文化的冲击、国民经济的崩溃等原因,使园林创作由全盛到衰落。但中国园林的成就却达到了它历史的峰巅,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模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园林艺术从东方到西方,成了被全世界所公认的园林之母,成为世界艺术之奇观。

中国造园艺术,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写照。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要素和构景手法

()基本要素

1.筑山

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东汉梁冀模仿伊洛二峡,在园中累土构石为山,从而开拓了从对神仙世界向往,转向对自然山水的模仿,标志着造园艺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起点。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雅士们,采用概括、提炼手法,所造山的真实尺度大大缩小,力求体现自然山峦的形态和神韵。这种写意式的叠山,比自然主义模仿大大前进了一步。唐宋以后,由于山水诗、山水画的发展,玩赏艺术的发展,对叠山艺术更为讲究。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爱石成癖的宋徽宗,他所筑的艮岳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巧、以石为主的假山。明代造山艺术,更为成熟和普及。明人计成在《园冶》的“掇山”一节中,列举了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山石池、金鱼缸、峰、峦、岩、洞、涧、曲水、瀑布等17种形式,总结了明代的造山技术。清代造山技术更为发展和普及。清代造园家,创造了穹形洞壑的叠砌方法,用大小石钩带砌成拱形,顶壁一气,酷似天然峭壑,乃至于可估喀斯特溶洞,叠山倒垂的钟乳石,比明代以条石封合收顶的叠法合理得多、高明得多。现存的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都是明清时代园林造山的佳作。

2.理池

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自然式园林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渺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园林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正因为如此,园林一定要蓄池引水。古代园林理水之法,一般有三种:①掩。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临水建筑,除主要厅堂前的平台,为突出建筑的地位,不论亭、廊、阁、榭,皆前部架空挑出水上,水犹似自其下流出,用以打破岸边的视线局限;或临水布蒲苇岸、杂木迷离,造成池水无边的视角印象。②隔。或筑堤横断于水面,或隔水净廊可渡,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桥,或涉水点以步石,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如此则可增加景深和空间层次,使水面有幽深之感。③破。水面很小时,如曲溪绝涧、清泉小池,可用乱石为岸,怪石纵横、犬牙交错,并植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那么虽是一洼水池,也令人似有深邃山野风致的审美感觉。

3.植物

植物是造山理池不可缺少的因素。花木犹如山峦之发,水景如果离开花木也就没有了美感。自然式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对花木的选择标准:一讲姿美,树冠的形态、树枝的疏密曲直、树皮的质感、树叶的形状,都追求自然优美;二讲色美,树叶、树干、花都要求有各种自然的色彩美,如红色的枫叶,青翠的竹叶、白皮松,斑驳的榔榆,白色广玉兰,紫色的紫薇等;三讲味香,要求自然淡雅和清幽。最好四季常有绿,月月有花香,其中尤以腊梅最为淡雅、兰花最为清幽。花木对园林山石景观起衬托作用,又往往和园主追求的精神境界有关。如竹子象征人品清逸和气节高尚,松柏象征坚强和长寿,莲花象征洁净无瑕,兰花象征幽居隐士,玉兰、牡丹、桂花象征荣华富贵,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紫薇象征高官厚禄等。古树名木对创造园林气氛非常重要。古木繁花,可形成古朴幽深的意境。所以,如果建筑物与古树名木矛盾时,宁可挪动建筑以保住大树。计成在《园冶》中说多年树木,碍箭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研数桠不妨封顶。”构建房屋容易,百年成树艰难。除花木外,草皮也十分重要,或平坦或起伏或曲折的草皮,也令人陶醉于向往中的自然。

4.建筑

古典园林都采用古典式建筑。古典建筑斗拱梭柱,飞檐起翘,具有庄严雄伟、舒展大方的特色。它不只以形体美为游人所欣赏,还与山水林木相配合,共同形成古典园林风格。园林建筑物常作景点处理,既是景观,又可以用来观景。因此,除去使用功能,还有美学方面的要求。楼台亭阁,轩馆斋榭,经过建筑师巧妙的构思,运用设计手法和技术处理,把功能、结构、艺术统一于一体,成为古朴典雅的建筑艺术品。它的魅力,来自体量、外形、色彩、质感等因素,加之室内布置陈设的古色古香,外部环境的和谐统一,更加强了建筑美的艺术效果,美的建筑,美的陈设,美的环境,彼此依托而构成佳景。正如明人文震亨所说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亭台具旷士之怀,斋阁有幽人之致,又当种佳木怪箨,陈金石图书,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

5.书画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是在幽静典雅当中显出物华文茂。“无文景不意,有景景不情”,书画墨迹在造园中有润饰景色、揭示意境的作用。园中必须有书画墨迹并对书画墨迹做出恰到好处的运用,才能“寸山多致,片石生情”,从而把以山水、建筑、树木花草构成的景物形象,升华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构景手法

1.抑景

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所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走进门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这叫做“先藏后露”、“欲扬先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取抑景的办法,才能使园林显得有艺术魅力。如园林入口处常迎门挡以假山,这种处理叫做山抑。

2.添景

当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3.夹景

当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它们本身都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挡,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使风景点更显得有诗情画意,这种构景手法即为夹景。如在颐和园后山的苏州河中划船,远方的苏州桥主景,为两岸起伏的土山和美丽的林带所夹峙,构成了明媚动人的景色。

4.对景

在园林中,或登上亭、台、楼、阁、榭,可观赏堂、山、桥、树木……或在堂、桥、廊等处可观赏亭、台、楼、阁、榭,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或构景方法),叫对景。

5.框景

园林中的建筑的门、窗、洞,或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这便是框景。

6.漏景

园林的围墙上,或走廊(单廊或复廊)一侧或两侧的墙上,常常设以漏窗,或雕以带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几何图形,或雕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葡萄、石榴、老梅、修竹等植物,或雕以鹿、鹤、兔等动物,透过漏窗的窗隙,可见园外或院外的美景,这叫做漏景。

7.借景

大至皇家园林,小至私家园林,空间都是有限的。在横向或纵向上让游人扩展视觉和联想,才可以小见大,最重要的办法便是借景。所以计成在《园冶》中指出:“园林巧于因借。”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之分。借远方的山,叫远借;借邻近的大树叫邻借;借空中的飞鸟,叫仰借;借池塘中的鱼,叫俯借;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象,叫应时而借。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及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从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一般有以下两种。

按占有者身份分可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类。前者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的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后者是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贾等休闲的园林。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现存的私家园林,如北京的恭王府,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狮园,上海的豫园等。

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可分为北方园林、江南类型和岭南类型。北方园林因地域宽广,所以范围较大;又因大多为都城所在,所以建筑富丽堂皇。因自然气象条件所局限,河川湖泊、园石和常绿树木都较少。由于风格粗旷,所以秀丽媚美则显得不足。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其中尤以北京为代表。南方人口较密集,所以江南园林地域范围小;又因河湖、园石、常绿树较多,所以江南园林景致较细腻精美。因上述条件,其特点为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但究竟面积小,略感局促。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南京、上海、无锡、苏州、杭州、扬州等地,其中尤以苏州为代表。岭南类型因为其地处亚热带,终年常绿,又多河川,所以造园条件比北方、南方都好。其明显的特点是具有热带风光,建筑物都较高而宽敞。现存著名的岭南类型园林有广东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番禺的余荫山房等。

四、现存古典园林

()历代皇家园林中的典范之作——颐和园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时值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盛世一“康乾盛世”时期,乾隆皇帝凭借充裕的国库积蓄,吸收中国历代造园艺术之精华,连续施工15年,建成了这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御园。1860年,清漪园与圆明园等同被英法联军烧毁;1886年,清廷不惜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重修此园,并于两年后命名为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颐和园再遭洗劫,1902年清政府又予重修。颐和园是清朝末叶中国最高统治者的主要居住地,慈禧和光绪曾在这里坐朝听政、颁发谕旨、接见外宾;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颐和园于1928年正式辟为公园;由于国弱民穷,频经战乱,至1949年,颐和园已是满目疮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拨款对颐和园进行重大整修,使其恢复清漪园时期的景观。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面积达290公顷,水面约占3/4,园中有各式古建筑3000余间,内藏上自商周、下至晚清的各类珍贵文物4万余件,各种园林植物40余万株,素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誉。颐和园的正门为东宫门,由宫门进入仁寿门,是以仁寿殿为主的朝政建筑,这里是清朝帝后驻园期间处理政务的地方。仁寿殿西面分别建有慈禧太后看戏用的德和园大戏楼,光绪皇帝和皇后居住的玉澜堂、宜芸馆以及慈禧太后的寝殿乐寿堂。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是金黄色琉璃瓦顶的排云殿建筑群,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起,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顶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距山面湖,统领全园;西堤一带风景绝佳;堤上六桥,形态互异、婀娜多姿;烟波浩渺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卧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水中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神话传说中“海上三仙山”;在湖畔岸边,还建有著

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镇水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厅等景点建筑。万寿山北麓,仿西藏寺庙建造的四大部洲建筑群庄严雄伟;山脚下,清澈的湖水随山型地貌演变为一条舒缓宁静的河流,顺地势而开合,依山型而宽窄;两岸树木蓊郁,蔽日遮天,画栋雕梁,时隐时现;后溪河中游,有模拟江南水肆建造的苏州街,钱庄、当铺招幌临风,茶楼、酒馆画旗斜矗;沿河而东,有小园环池而筑,游廊相连,厅堂楼榭,精致典雅,为著名的园中之园——谐趣园。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彳顷力营建的最后一座皇家御园,颐和园继承了我国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又大量汲取了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艺术精华,兼有北方山川雄浑宏阔的气势和江南水乡婉约清丽的风韵,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和民间宅居的精巧别致,典型反映了中国皇家园林特有的精神追求。中国古代的等级观念、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渗透于全园之中:中国哲理阴阳虚实的对比关系,通过山水对比的布局,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全园宫殿的排列组合遵循了儒家学说所规定的纲常伦理;昆明湖上三座仙岛的设置是道家希求长生不老思想的体现;构筑于万寿山上的寺庙佛阁,又显示了乞求佛陀庇护的祝愿。这一切均倾注于充满诗情画意的湖光山色之中,达到了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化境,堪称中国园林本于自然又高于自然、集自然美景和人文意趣于一体的典范之作。

(二)苏州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隅,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间,为明代御史王献臣弃官归乡所建,取“拙者为政”之意得名。王献臣建园时,曾请著名画家文征明为其设计蓝图。王献臣死后,园主人更换频繁。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进驻苏州,拙政园为忠王府。现存园貌多为清末时所形成。拙政园占地62亩,是目前苏州最大的古园林,分东中西三部分,中部为主景,以水为中心,水的面积约占3/5。所有建筑几乎全部临水,环池有远香堂、南轩、澄观楼、浮翠阁、宜两亭、见山楼、枇杷园、玲珑馆等楼阁轩榭,并以漏窗、回廊相互联系,园内山石嶙峋,古木参天,绿竹万竿,花卉绚丽。拙政园的特点是园林的分割和布局非常巧妙,充分采用了借景和对景等造园艺术,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

(三)苏州沧浪亭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沧浪亭街,是现存苏州最古的园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原为五代吴越广陵王的花园。宋朝诗人苏舜钦在水旁筑亭,取渔父“沧浪之水”词,名沧浪亭。元代改为大云庵,明时又复建,清又两次重建。沧浪亭面积约1.1公顷,为苏州大型园林之一,具有宋代造园风格,是写意山水园的范例。园内建筑以假山为中心,山上古木参天,林中有沧浪亭,其他如面水轩、观鱼处、明道堂、清香馆、五百名贤祠等建在山的四周,高低起伏,颇有山林气象。园以清幽古朴见长,富有山林野趣。池水萦回,古亭翼然,轩榭复廊,古树名木,内外融为一体,在苏州众多园林中独树一帜。

(四)上海豫园

豫园坐落在上海市安仁街132号,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是曾任四川布政使的潘允端为孝敬父母而造。全园面积仅0.13公顷许,但山石池沼、大厅堂室、亭轩楼台一应倶全,花墙小廊,布置得宜,使小园曲折迂回,疏密有致。园内有48处景点构成,如荷花池、九曲桥、大假山、万花楼、点春堂、会景楼、玉玲珑、得月楼和内园等。其中点春堂为小刀会起义军的城北指挥部。“玉华堂”前有三座石峰,中间一座便是著名的“玉玲珑”,它与苏州留园的“瑞云峰”、杭州花圃的“皱云峰”合称为江南园林的三大名石,相传是宋代花石纲的流散物。豫园的围墙,上饰游龙蜿蜒起伏,把园林2公顷多的地方分隔成不同的景区,以虚隔作幛景,似隔非隔透出园林丰富的景层,成为豫园内一大特色。现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番禺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又名余荫园,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始建于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园占地面积1958平方米,距今已有130多年历史。余荫园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缩龙成寸”。园内的建筑布局非常精巧、藏而不露,在不足2000平方米的园地中,把中国园林建筑中的亭、台、楼、阁、堂、轩、桥梁、廊堤、石山碧水全都包含在里面。而且回廊、花窗、影壁巧妙借景,使得面积不大的园林显得园中有园、景外有景,曲径幽深。二是“书香文雅”。余荫山房从入门开始,每处景物的设计都匠心独运,寓意深长,碧纱橱的紫檀屏风,为著名的木雕珍品,园内还珍藏着当时名人诗画书法,是岭南园林建筑艺术中的精品,为广东四大名园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