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典文献的散失

古典文献的散失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今天所见的8万多种古籍,已非我国古典文献的全部。这是古典文献散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见,诸侯按照自己的政治需要,对旧文献进行甄别处理,是当时的一种普遍行为。清人文字狱的由来主要是,满清入主中国,唯恐明季诸臣有反动心理,故禁绝明季史料;唯恐汉人议己,凡涉“胡”“狄”字样即疑其贱视满人。先后死者达221人。应特别一提的是《四库全书》的编纂与文献禁毁。而征书,则是要达到禁毁文献,统一思想的目的。

第二节 古典文献的散失

一、古籍的亡残厄运

清人曹倦圃言:“自宋以来,书目十有余种,粲然可观。按实求之,其书十不存四五。”[1]

我们今天所见的8万多种古籍,已非我国古典文献的全部。从古至今,由于种种原因,大量古籍散失残缺。清初学者姚际恒闭户著书,人称其“博究群书,撑肠万卷”,其《九经通论》,凡163卷,今仅存《诗经通论》及残本《春秋通论》。又如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传》,明初尚为完璧,《永乐大典》“传”字韵内载其全书,后《大典》适佚“传”字一韵,世间遂无全书,于是只好从各韵之内辑佚,但已非辛氏原著。再如清人编《四库全书》,寓禁于征,禁毁书籍达13 863部。

二、古籍散失的原因

古籍散亡的原因,隋人牛弘归纳为“五厄”。

(1)秦始皇焚书(前213)。

(2)王莽之乱,图书并毁。

(3)东汉末年,献帝移都,董卓之乱。

(4)西晋“八王之乱”,秘阁藏书2万9千卷毁于一旦。

(5)南北朝时,北方动乱,7万典籍被毁。

明朝胡应麟补为“十厄”。

(6)隋朝藏书,毁于隋炀帝杨广之手。

(7)唐朝藏书,毁于“安史之乱”(755)。

(8)唐末战乱。

(9)宋朝遭“靖康之灾”(1126)。

(10)南宋图书,遭蒙古骑兵“绍定之祸”(1228)。

近人陈登原著《古今典籍聚散考》纵论典籍聚散的原因,全面深刻,陈氏将其归纳为“四厄”:①受厄于独夫之专断而成其聚散。②受厄于人事之不藏而成其聚散。③受厄于兵匪之扰乱而成其聚散。④受厄于藏弆之鲜克有终而成其聚散。据此全书分为4卷:“卷一政治卷、卷二兵燹卷、卷三藏弆卷、卷四人事卷”。

综合有关文献资料,古籍散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统治阶级的禁毁。这是古典文献散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历来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为了维护统治思想的尊严、地位,对各种不同思想,所谓“异端邪说”都要严加禁止,禁毁不利于统治的各种文献典籍,以愚弄百姓,实现文化专制主义的统治。

先秦已有禁书焚书之例,战国时北宫锜问爵禄之制,孟子曰:“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2]诸侯们厌恶那些不利于自己的旧有的等级制度,于是把相关的文献典籍销毁了。可见,诸侯按照自己的政治需要,对旧文献进行甄别处理,是当时的一种普遍行为。

秦始皇焚书是文献典籍的第一次大的浩劫。始皇专制残暴,士民议论,为防民之口,大肆焚书。经过是:

(三十四年)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丞相李斯听此以为“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惑乱黔首”。认为“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只有禁之,才能便于统治。于是建议: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3]

隋炀帝焚纬书是继秦始皇后的又一大浩劫。纬书,相对于经书而言,汉人伪托为孔子所作。有《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春秋纬》《孝经纬》7种,对七经而言称七纬。纬书以儒家经典附会人事吉凶,预言治乱兴衰,多有怪诞无稽之谈。与方士所说的谶语,合称谶纬。两汉诸帝及王莽好谶纬,此后愈演愈烈,至隋炀帝发令禁止,“乃发使四出,搜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皆焚之。为吏所纠者,至死。自是无复其学,秘府之内,亦多散亡”[4]。谶纬虽充满迷信色彩,但其中也记录一些天文、历法、地理、民俗等知识,不加区别,一概焚毁,其学废绝。

两宋时虽无大的禁书运动,但禁书一事,史不绝载。秦桧当政,禁野史。赵翼称其“惟恐人议己,遂起文字之狱,以倾陷善类”。

明初文字狱大兴,因明太祖朱元璋性情苛刻,徐桢卿言:太祖多疑,每虑人侮己。杭州儒学教授徐一夔,尝作贺表,上其词云:“光天之下。”又曰:“天生圣人,为典为则。”帝览之,大怒曰:“腐儒乃如此侮朕耶?生者,僧也;以我从释氏也。光,则磨顶之谓矣。则字近贼,罪坐不敬。”命收斩之[5]。太祖读《孟子》,见文辞严峻,如“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之类,即令删削,计85条,科举考试,不得以此命题,名《孟子节文》。

清代文字狱尤盛于前朝,典籍之劫难也最大,比之于秦始皇焚书,有过之而无不及。清人文字狱的由来主要是,满清入主中国,唯恐明季诸臣有反动心理,故禁绝明季史料;唯恐汉人议己,凡涉“胡”“狄”字样即疑其贱视满人。如乌程庄廷鑨编辑《明书》,多有触犯,皇帝致罪。当时庄氏已卒,则戮其尸而诛其弟与诸子。先后死者达221人。犯人妇女,俱充边为奴。陆莘行云:“凡刻书送版钉书者,一应俱斩。一刻字匠临刑哭曰:‘上有八十之母,下有十八之妻,我死妻必嫁,母其谁养!’言毕就刑,首滚至门忽然自竖。盖行刑之所,去家不远也。[6]”又:查嗣庭典江西试,所出一题为“维民所止”,忌者谓“维止”两字,意在去“雍正”之首也,故雍正皇帝以为大不敬,斩之。乾隆四十二年,举人王锡侯删改《康熙字典》,另刻《字贯》,因序文凡例开列康熙皇帝、雍正皇帝御讳,竟以此得罪。清举人徐述夔《一柱楼诗集》内有“明朝期振翻,一举去清都”之句,被视为借朝夕之朝为朝代之朝,有兴明去本朝之意,而遭大戮。清代文人,明季史籍,其不幸可谓极矣[7]。以此之故,当时文人及收藏家,谈虎色变,将无数秘籍付之一炬,如朱彝尊、何焯等人。

应特别一提的是《四库全书》的编纂与文献禁毁。清人编《四库全书》是对中国古籍的一次大检讨,对古籍的保存自有其功劳。但清皇帝编修《四库全书》的企图以及实际作法是不能容忍的:稽古右文是企图将汉族知识分子网罗在清廷周围,将青春消磨在故纸堆中,以至老死。而征书,则是要达到禁毁文献,统一思想的目的。

清廷为编《四库全书》广搜天下遗书,实“寓禁于征”。据统计:1774—1788年间,清廷下令禁毁书籍24次,计毁书籍达13 862部。据近人孙殿起估计,所禁毁之书将近3 000多种,六七万部以上,种类数量与《四库全书》几乎相等[8],所以称这是文献典籍的一次空前浩劫,实不为过。清人禁毁书目可参姚觐元编《清代禁毁书》(附《补遗》),孙殿起《清代禁书知见录》,今人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等[9]。所禁书籍如,钱谦益、屈大均、吕留良等人的著作,当时订有“查办违碍书籍条款”。禁书,除大量销毁外,还用抽毁、窜改的办法达到禁书目的。如“犬、夷、胡、狄”均被挖改,改“朵儿哄”为“多尔衮”,“华夷”为“中外”,“蛮夷”为“外裔”等。但是,有些书是禁不了的,禁不住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明季野史及钱谦益等人的著作今天还可看到许多完本,这便是证明。

10年“文革”、“破四旧”,亦为一场禁书运动。据统计,仅苏州一地,大约有200多吨古籍被化为纸浆。各地专家学者的藏书被抄被毁无数。据记载,北京通县造纸厂院中堆放着17垛300立方米大书堆,约2 000万吨,大部分化为纸浆,仅抢救出3万零40吨。“文革”中的禁书、焚书史无前例,骇人听闻。

第二,战乱——文献之大厄。战争四起,社会动荡,生民顾命之不暇,无数典籍毁于一旦。前人所说书之“十厄”,归总主要是二厄:一是统治阶级的禁毁;一是战争的摧残。西汉末年王莽之乱,“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10],“焚烧无遗”[11]。东汉末董卓迁都之际,典策文籍,荡扫一时。“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则制为縢囊”[12]。汉之后有永嘉之乱、梁末侯景之乱、唐安史之乱、宋靖康之祸、绍定宋元战争、明末甲申之乱(李自成农民起义及清人入关)、清末太平天国起义等战乱,直接毁掉大批典籍。如太平天国起义,几乎毁掉了浙东宁波天一阁(范氏天一阁从明至清,几二百年,藏书之多,为天下最),《四库全书》之江浙三阁(文汇阁、文宗阁、文澜阁)。鸦片战争,外敌入侵,洋人火烧圆明园,毁掉了《四库全书》之文源阁。八国联军入京,明人积10余年编就的号称中国最大百科全书的《永乐大典》荡然无存。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本侵略军侵占上海,炸毁了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东方图书馆,本馆藏书达518 000册,当时与北平图书馆、故宫图书馆相匹敌,大量珍本、善本毁于日本人铁蹄之下。

第三,水、火、虫——自然的灾害。由于保管不善,水、火、虫蛀等自然灾害毁掉的书籍不计其数。水灾。据史籍记载,隋炀帝聚书,号称73万卷。唐兴,运其书至长安,中途覆舟,十不存二。宋代藏书家刘韶美“得俸专以传书,必三本。虽数百卷为一部者亦然。……既归蜀,亦分作三船,以备失坏。已而行至秭归新滩,一舟为滩石所败”,损失惨重[13]

火灾。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崇文院失火,秘阁所存36 280卷文献尽毁。南宋大藏书家叶梦得藏书逾10万卷,终毁于大火。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南京文渊阁藏书“悉为灰烬”。清人钱谦益之绛云楼,马里赞之道古楼,郑性之二老阁俱为大火所吞。火灾是藏书者之大敌,故古人曾建防火之书橱:鲁人曹氏有石仓,宋代郑思肖有铁函,明孝宗时邱濬曾主张但用砖石之书楼、铜铁之书架。

虫害之腐烂。这是慢性的摧毁。虫吃鼠咬,难以抵挡。故古有“曝书”盛事,但如书多,则难以曝晒。

第四,藏书家的过错。私人藏书,源远流长。《庄子·天下篇》:“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晋人张华“身死之日,家无馀财,唯有文书溢于几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唐人李泌积书3万余卷,韩愈有诗曰:“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皆牙签,新若手未触。”宋人宋敏求“家藏书三万余卷”。晁公武、叶梦得、陈振孙、李清照、王性之等均为当时著名藏书家。元孔克斋尝谓其父(孔文昇)置座右铭16字云:“宁人负我,毋我负人。宁存书种,无苟富贵。”明代浙东丰氏有“万卷楼”,后浙东范钦在此基础上又建成“天一阁”,成为东南藏书之最。400年后,清人陆心源为“皕宋楼”,与范氏相媲美。明时晋江有黄氏“千顷斋”,常熟有毛氏“汲古阁”等。清代藏书家多,著名的如钱谦益“绛云楼”(江南藏书之富,莫过于钱氏者),朱彝尊“曝书亭”,钱曾“述古楼”,黄丕烈“百宋一廛”(黄氏自号佞宋主人),同时人吴骞“千元十驾”(意谓有千部元版十架,抵“百宋一廛”),徐乾学“传是楼”,陈自舜“云在楼”,怡贤亲王“乐善堂”,乾隆敕建“天禄琳琅”,浙东郑氏“二老阁”,卢文弨“抱经楼”,鲍廷博“知不足斋”,翁方纲“三万卷斋”,顾广圻、朱筠等等。清季藏书四大家:聊城扬氏“海源阁”、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归安陆心源“皕宋楼”、杭州丁氏“八千卷楼”。

藏书家虽保存古籍有功,但大多起到相反的作用——摧残古籍。何故?藏书家视书如命,“死生不可或离”,“饥寒不可或废”,南宋尤袤有“四当”说:“饥以当食,寒以当衣,孤寂以当友朋,幽忧以当金石琴瑟。”[14]有的将书视为奇物,秘不示人,古书已失去其应有的价值,成为“古董”。唐杜暹聚书万卷,每卷后题云:“鬻及借人为不孝。”[15]范氏“天一阁”,拒绝他人登阁,即使自己家人也不得随意开门。珍秘藏至150年,始有黄宗羲破戒登楼。诸多典籍束之高阁,自己不睹,又不与人读,以饱书蠹,亦为书之一难。愈视为秘籍愈易散失,一旦楼毁人亡,珍本秘籍便绝迹于尘世了,如“绛云楼”主人钱谦益。更有不肖子孙,难以守护祖业,珍本秘籍四散,沦为废纸。故学人往往于旧书摊、拾破烂者手中求得秘籍善本。人存书存,人亡书亡。例如,宋人江正藏书称富,“正既殁,子孙不能守,悉散落于人间。火烧水溺,鼠虫咬弃,并奴仆盗去,市人裂之以籍物。有张氏者,所购最多,其买乃用以为爨,凡一箧书,为一炊饮”[16]。宋人贺铸藏书万余卷,卒后,子孙卖书于路旁。元人孔克斋藏书被后世子孙婢女作裱褙之用。明毛晋(汲古阁主人)有孙,性嗜茗饮,一日得碧螺春茶,玉蟹泉水,苦于无美薪,因顾《四唐人集》书版而叹曰:“以此作薪煮茶,其味当更佳也。”遂按日劈烧之[17]。清归安陆氏“皕宋楼”书,子孙悉卖与日本人。子孙论斤出售,视如粪土,其先能奈若何?古人有诗云:“当年甲乙重标题,万卷遥如费编辑。……浮云世事不可久,却为儿孙觅升斗。遗业曾无八百桑,旧家自有千金帚。……易钱难比瑶华乘,书卷分明博士驴”[18]

第五,思想观念上的偏差。古人重德轻艺,视科学技术等为雕虫小技,视经学道德、科举仕途为人生大事。因此,凡科技书籍大多失传,而即使官方明令禁止的经典却流传万世。如秦始皇焚书时明令规定“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但流传的结果是:“若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当时虽未尝废锢,而若无一卷流传至今。以此见圣贤经传,终古不朽,而小道异端,虽存必亡。”[19]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一直视科技为“小道异端”“邪门歪道”,因而,愿意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极少,即使写成著作,也不会流传久远。因此,在封建社会,我国科技事业一直得不到发展,一直停滞不前。探讨我国近代所以落后的原因,不能不注意到这一点。

封建士大夫重视文辞,喜词藻华丽、文辞典雅之作,而鄙弃朴实说理的文章,如《庄子》一书,思想、文辞双胜,为之作注的人颇多,但《墨子》说理朴实、透彻,一般士人厌看,所以传到今天,很少有人对《墨子》一书标点整理,导致书中错夺衍讹较多。

因人废言。一人犯罪,身败名裂,其文也毁。王安石罢相后,其所著《诗》《书》《周礼》、三经、《新义》《字说》等随之散亡。

第六,贵族殉葬。考古证明,至迟在商代已有殉葬制度,而贵族的殉葬品,除奴隶、器具外,还有大量的典籍。这些代代被埋藏于地下的典籍,不计其数。若能重见天日,便是人类文明的幸事,但大多腐朽于地下,成为永久憾事。考古发掘的许多典籍资料弥足珍贵,足以证明这一点。如279年汲郡人不准从魏襄王墓中掘得竹简数十车,计数十万根,经晋代学者整理,其中有《竹书纪年》《易经》《周书》《穆天子传》《国语》等16种75篇10多万字的典籍资料。其中被毁的(被盗墓者作为照明火把)已永不可复得。20世纪考古发掘的战国楚墓、秦墓、汉墓也都出土了相当的资料,弥足珍贵。

【注释】

[1]曹溶:《流通古书约》,载《知不足斋丛书》第40本。

[2]《孟子·万章下》。

[3]《史记·秦始皇本纪》。

[4]《隋书·经籍志》。

[5]《翦胜遗闻》卷2。

[6]《老父云游始末》。

[7]《清代文字狱档》八本64案件。

[8]《清代禁书知见录·序》。

[9]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增订本。

[10]《后汉书·儒林传叙》。

[11]《文献通考·经籍考》。

[12]《后汉书·儒林传》。

[13]《老学庵笔记》。

[14]陈鼎:《东林列传》卷1。

[15]周辉:《清波杂志》。

[16]王明清:《挥麈后录》卷5。

[17]《汲古阁版本存亡考》其2,载《小石山房丛书》。

[18]彭兆孙:《小谟觞馆诗集》卷6。

[19]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