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典文献的部类

古典文献的部类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七录》从当时学术发展、书籍数量的实际出发分类,这种求实精神在中国文献学史上是积极的、有益的。王、阮二书均已失传,但其七分法,上承《七略》,下启《隋志》,在古代文献学史占有重要地位。四部分类法是我国古典文献的基本分类方法,今人对古籍的分类仍然沿用这种方法。唐代初年修《隋书·经籍志》,直接以经、史、子、集代替了甲、乙、丙、丁的称号,从此确立了以经、史、子、集为部称的四部在图书分类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部类

一、《七略》分类法

汉承秦制,国家统一,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有了巨大的发展。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图书文献的不断增加。当然这与西汉政府的重视有关。汉武帝时,首先下令征集全国图书,百年之间,书籍积如丘山[1]。公元前26年,汉成帝再次下令征集图书,命谒者陈农前往各地搜求遗书。图书文献的不断增加,需要专人加以整理,便于阅读利用。成帝即“敕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聘请各方面专家,分工协作。这便是我国历史上对古籍的第一次大整理,为我国古籍的流传、研究奠定了基础。当时刘向等的主要工作是:广收异本,精加校勘,删除重复,确定书名,写出《叙录》,分门别类等。这一工作刘向未能完成即去世,哀帝又令刘向的儿子刘歆继承父业,刘歆综合群书《叙录》,写成一部总的图书目录,叫做《七略》。《七略》原书已佚,班固撰修《汉书·艺文志》采纳了《七略》的分类法,这就是:

辑略概说

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诸子略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诗赋略赋一、赋二、赋三、杂赋、歌诗

兵书略权谋、形势、阴阳、技巧

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计7类,如不算“辑略”为6大类,38目,13 000多卷。这是按典籍的学术性质或派别、体裁等来分类的,是我国最早最为系统的图书分类,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分类(如四部法)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分合归并。

二、七分法

南朝时期,王俭编纂的《七志》与阮孝绪的《七录》是较有影响的私人编辑的国家藏书书目。其价值之一在于制定了在古代文献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七分法,据《隋书·经籍志》记载:王俭“撰《七志》:一曰经典志,纪六艺、小学、史记、杂传;二曰诸子志,纪今古诸子;三曰文翰志,纪诗赋;四曰军书志,纪兵书;五曰阴阳志,纪阴阳图纬,六曰术艺志,纪方技;七曰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其道、佛附见,合九条。”《七志》分类有意承继《汉书·艺文志》(即《七略》)分类法,但又根据当时文献情况单列“图谱志”以及新增“佛道”附录,对后来的分类影响较大。《隋书·经籍志》又曰:阮孝绪“为《七录》:一曰经典录,纪六艺;二曰记传录,纪史传;三曰子兵录,纪子书、兵书;四曰文集录,纪诗赋;五曰术技录,纪数术;六曰佛法录;七曰仙道录。”《七录》从当时学术发展、书籍数量的实际出发分类,这种求实精神在中国文献学史上是积极的、有益的。王、阮二书均已失传,但其七分法,上承《七略》,下启《隋志》,在古代文献学史占有重要地位。

三、四部分类法

四部分类法是我国古典文献的基本分类方法,今人对古籍的分类仍然沿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起源于魏晋之际。三国魏秘书郎郑默编定《魏中经簿》,晋秘书监荀勗又因《中经》编定《新簿》,即《晋中经新簿》,分典籍为甲、乙、丙、丁四部。甲部,六艺、小学等;乙部,古诸子百家、近世子家、兵书、数术等;丙部,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丁部,诗赋、图赞、汲冢书。荀勗所定甲、乙、丙、丁四部顺序是经、子、史、集。后来,东晋李充著《晋元帝四部书目》将乙、丙两部的顺序加以调换,奠定了四分法的基础。唐代初年修《隋书·经籍志》,直接以经、史、子、集代替了甲、乙、丙、丁的称号,从此确立了以经、史、子、集为部称的四部在图书分类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唐以后无论史志、官簿、私人藏书目录都沿用这一分类法,足见其影响。清代修《四库全书》时采用了这一分类法,可以说是集“四分法”之大成。其主要类目如下表所示。

表3-1

img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