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管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管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时间:2022-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管子》的作者,题名为春秋齐国的名相管仲。到了晚近时期,有些学者说《管子》是一部大杂烩。实际上,《管子》是经过精心安排的:若干篇文章成一组,共分成八组。《经言》是什么?所以说,《经言》是全书的纲领,分别阐述了管子的哲学思想以及他对政治、经济、军事、法治、伦理道德等领域的主张。《管子解》失传的最多,只留下4篇,明显是后人解读管子的思想。《轻重》应该是最晚出的。

《管子》的作者,题名为春秋齐国的名相管仲。《管子》在汉朝以前一直流传,是社会上的流行读物,“畅销书”。到了西汉后期,有个贵族叫刘向(约前77年—前6年),重新整理了当时流传下来的《管子》。刘向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成帝时,他受命整理古书近二十年,未完成的工作由儿子刘歆续成。刘向整理的古籍包括儒家经典、诸子百家著作和诗赋,撰成《别录》。其后,刘歆以《别录》为基础撰成《七略》,这是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刘向、刘歆父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很大。其实,很多文化事业是有钱人做的。因为他们不需要为谋生而辛苦奔忙,可以做一些文化事业,但同时也要他们肯做,有社会责 任。

当时流传的《管子》有564篇,刘向删除了其中重复的478篇。为什么有那么多重复的篇章?要了解一部古代经典一定要有“史”的概念,回到那个时代去体验,不能用今天的思维去看。否则,就会闹笑话。所以我觉得南老师讲的“经史合参”很有道理。没有史的功底,经是读不通的;没有经的功底,史也是无法正确认识的。你要回到那个时代去。为什么说当时的《管子》564篇有478篇是重复的呢?那时候,纸张还没有发明,都是互相传抄,写在丝帛上,或刻在木简、竹简上,不可能有统一的版本广泛流通。在传抄过程中多一篇或少一篇是很可能的。所以刘向校书必须搜集尽可能多的版本,以免缺漏。他能够搜集到564篇已经很不容易了。最后删定86篇。到今天为止又散失了10篇,还存76篇。这留下来的76篇共16万字,是《论语》的十倍,老子《道德经》的三十多倍,可以说是先秦时期规模最宏大的一部单本的学术著 作。

到了晚近时期,有些学者说《管子》是一部大杂烩。实际上,《管子》是经过精心安排的:若干篇文章成一组,共分成八组。它的结构是很有系统的。第一组《经言》共9篇文章;第二组《外言》共8篇;《内言》7篇;《短语》17篇;《区言》5篇;《杂篇》10篇;《管子解》4篇;《管子轻重》16篇。

《经言》是什么?了解古籍的人都知道,称得上是“经”的古书,一般是某个学派的代表人物的教令,或是他自己写的;或是由他亲口讲出来,学生记载的。儒家是这样,道家是这样,佛教也是这样。释迦牟尼讲的叫做“经”,他的弟子或后人讲的都叫做“论”。根据刘向的分类,把这9篇定为“经言”,说明这都是管仲自己写的;或者由他说出来,弟子们记载的,应该是管仲原创的内容。所以说,《经言》是全书的纲领,分别阐述了管子的哲学思想以及他对政治经济、军事、法治伦理道德等领域的主张。其余的篇章都是在这个基础上阐发、详述管子思想 的。

《外言》是用来辅经的,是对9篇《经言》做进一步的说明和发挥,或补充一些资料。这8篇文章是《经言》的重要引申,跟《经言》的思想相去不远。接下来是《内言》,这里的《内言》和《外言》不要跟《庄子》的《内篇》和《外篇》混淆。《庄子》的《内篇》基本上是庄子本身的思想,外篇是弟子以及后人发挥庄子的思想。但是《管子》的《内言》和《外言》不是这个概念。《管子》除了《经言》之外,其他都是“外篇”。《内言》的“内”意思是藏于宫内,不公之于外,所谓“内言不出于阃”。《内言》7篇保存了管仲治国的事迹和经验,提供给治国的君臣做借鉴,一般老百姓、士大夫是不必知道的,所以叫做“内言”。《内言》应该是出于国家档案。为什么这么说呢?《内言》的《小匡》和《国语》的《齐语》对照一下就会发现,不但内容差不多,连文字也差不多,相信《国语》取材于《小匡》。《国语》取材于战国时期各国档案,这是历来公认 的。

《短语》比较复杂,内容很多,有问答,有记事,有议论。有些文章并不短,到底为什么叫做“短语”?学术界一直有争论。有一种说法比较站得住脚:这17篇文章是写在短简上面的。过去的竹简或木简有长、中、短之分。西汉刘向整理《管子》的时候,这些文章涉及范围很广,但又是放在同一组的,他没有办法归类,就用了“短语”这个题目。《区言》的“区”是“匿藏”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些言论原先是秘而不宣的,不对公众发表的。《杂篇》就更没有一定的主题了,无法归类,但又不是《短语》那一组的,就叫做《杂篇》。《管子解》失传的最多,只留下4篇,明显是后人解读管子的思想。从留下的篇名来看,也反过来证明《经言》是管仲本身的思想,因为它主要是解释《经言》的篇章。比如,《形势解》就是对《经言》的《形势》篇进行逐句的解释。管仲的有些话,到了战国时代已经比较难懂了,所以有学者出来做解释,叫做《管子 解》。

争论最大的是《轻重》。16篇《轻重》主要讲经济,也不完全是讲经济,比如《轻重己》就和经济无关。所谓“轻重”,其实就是权衡,平衡。我们现在讲管理,讲政治,任何工作最难的就是平衡。作为企业管理者或政府领导人,做决策的时候,最关键的就是看你如何平衡。没有一件事情完全是利,也不可能完全是弊,难的就是有利有弊时如何权衡。《轻重》就是讲权衡,经济政策利弊的平衡。《轻重》应该是最晚出的。但有人说是东汉前后的作品,这个说法就没道理 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