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思想

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思想

时间:2022-10-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建筑环境艺术的艺术特点是建筑与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艺术体。环境中的建筑个体,会成为环境艺术的主体,也会成为环境的点缀。所以环境艺术具有明显的美学思想烙印。建筑环境艺术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人类赖以生存、活动的实体。建筑环境艺术的特点就是它所表现出来的综合性特征,所以可以说建筑环境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造型艺术。建筑师、环境艺术师的审美观点必然为其作品打上美学思想的烙印。而西方的传统美学观念与中国不同。

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思想

一崇高与幽雅——环境艺术永恒的主题

建筑环境艺术的艺术特点是建筑与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艺术体。建筑的各个部位、各部分在整个群体中的和谐统一,都具有美学意义。环境中的建筑个体,会成为环境艺术的主体,也会成为环境的点缀。建筑环境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基础。所以环境艺术具有明显的美学思想烙印。

建筑艺术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物,历史上的许多著名建筑,都是特定社会时期物质文化意识形态的历史见证,在某种意义上说,特定形式的建筑是人类文明史的里程碑。

建筑环境艺术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人类赖以生存、活动的实体。在人类社会上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事物,可以分两大类:一类是实用美术品,它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实用物品,属于人类物质文明的领域;另一类是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艺术品,它是以再现现实生活或表现艺术家思想感情为特点的艺术品,属于人类精神文明的领域,如绘画、雕塑。

建筑环境艺术则具有这两个方面的特点,建筑的结构、材料直接体现出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生活、生产水平,而环境的布局、款式、装饰、壁画等具体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礼教和道德观念。建筑环境艺术的特点就是它所表现出来的综合性特征,所以可以说建筑环境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造型艺术。

艺术是社会现实在人们(艺术家)头脑中的反映,建筑环境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也是人类社会现实生活在艺术家(建筑师、环境艺术师)头脑的反映。建筑师、环境艺术师的审美观点必然为其作品打上美学思想的烙印。

形成艺术家美学思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譬如传统文化的影响、宗教观念的影响、民族习俗的改变等。

建筑环境艺术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它的产生发展首先必然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的要求,也就是说建筑环境的结构、形式、规模、布局的功能是设计的第一要素,但是在考虑其功能的时候,具有不同审美观念的设计师,会有不同设计方案。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北京故宫的建筑群表现出来的美学观同法国卢浮宫、凡尔赛宫的设计美学观念是何等不同。

故宫是千余座建筑组成的现存中国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皇宫是皇帝及其宫妃、臣属、卫士活动的环境。主体建筑为前殿后寢,体现出古代“五行学说”,古人对宇宙的认识,归结为金、木、水、火、土,此为五行。五行生万物,而万物皆有阴阳之分。北京故宫前殿是位于紫禁城前部中轴线上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位于阳位,是皇帝处理政务、举行大典的重要活动之地。三大殿是故宫的心脏,围绕着三大殿还有一些配殿,供百官做各种朝事的准备、护卫、休息之用,同时也起到群星捧月的效果,使三大殿相比之下显得更高、更大、更威严。

紫禁城后部分是后宫,御花园、后宫属阴。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位于后宫中轴线上,这是皇帝和皇后起居和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

三宫两边是东六院和西六院。东六院为皇后众妃居住之地;西六宫为太后和太妃居住的地方。

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以地为母,大地为万物之所依,所以宫殿群或民居群都是在平面展开,很少有高楼。在规划平面设计方案时,还要以风水学说作指导,看一看建筑群周围的地势、山川水系是否符合要求。所谓符合要求,就是说对该建筑的主人的人生、事业、命运、财源、人丁是否有利。

在美的形式上,中国传统审美观主张“四平八稳”、对称、六合、成双成对等原则。

而西方的传统美学观念与中国不同。西方国家很早就流行基督教,而且十分普及,对基督教的崇信者认为上帝创造一切。他们希望同上帝对话,期望死后去见上帝。所以他们对建立高耸入云的建筑十分有兴趣。

当中国的唐代盛世出现的时候,西方拜占庭大帝国建立起欧洲封建制度。当时的拜占庭帝国版图包括叙利亚、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巴尔干、埃及、北非和意大利及一些地中海的岛屿。

公元4—6世纪,拜占庭的建筑艺术繁盛起来。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动员全国的力量,大兴土木修建君士坦丁堡,建筑巨大的城墙、宽阔的道路、宏伟的宫殿和高耸的基督教堂。

公元6世纪中期拜占庭帝国极盛时期,出现了一批宏大的纪念性建筑群。后来对亚美尼亚、格鲁吉亚、俄罗斯、保加利亚以及塞尔维亚的建筑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拜占庭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四个或更多的支柱支撑的穹顶,这种形制主要在教堂建筑中发展、成熟起来。

在借鉴巴勒斯坦建筑传统技术上,使集中式形制的建筑逐步发展起来,拜占庭建筑中的帆栱、鼓座、穹顶这一整套建筑结构方式和艺术形式成为典型代表。

马赛克是这种建筑的重要装饰。

哥特式建筑表现为集中十字拱、骨架券、二圆心尖券、尖拱等特征。哥特式建筑泛指12世纪至15世纪西欧古建筑,产生于法国,尤以教堂建筑为代表。

彩色玻璃是哥特式教堂装饰的主要特征。

哥特式建筑结构形成了它的外表有很强的向上动感。由于垂直线条贯穿上下,墙垣和塔都是越向上分划越细,顶上都是看上去锋利的小尖顶,而且所有的券都是尖的。整个教堂都是一种向上的动势。为了加强这种向上升腾的动感,整个设计到细部装饰都做到了完美统一。连门上的小花,局部细节上端装饰也是尖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更具有这样崇高的特征。作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设计的标志性建筑要算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这个建筑穹顶是世界最大的穹顶之一。设计师在结构设计上有两个特点:一是穹顶轮廓是双圆心;二是穹面分里外两层,中间为空的。这个建筑在借鉴古罗马和哥特式建筑的传统之外,又有创新

二 绿色——现代环境的生命

现代化的人类社会生活环境要求园林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国际上把园林化城市作为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重要标志。

国家出台了园林城市评选标准,标准共十二条。

1.全市绿地系统规划已编制完成,经批准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绿地各项规划指标先进。规划得到严格管理和实施,城市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保护绿地、生产绿地、风景林地及道路绿化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形成统一完整的系统,取得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2.充分保护和利用城市依托的自然山川地貌和郊区林地、农业用地,将城市绿地系统同国土绿化紧密联系,把城市当成一个大园林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形成城乡一体的优良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组成城市良性的气流循环,促使物种多样性趋于丰富。突出城市文化和民族传统,文物古迹及其所处环境得到保护,古树名木保护复壮,形成城市独有的自然、文化风貌特色。

3.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成果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各项园林绿化指标最近五年逐步增长并经遥感技术鉴定核实。城市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5%。建成区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6平方米。

4.城市公园绿地布局合理,分布均匀,设施齐全,维护良好,特色鲜明。各城区间的指标差距逐年缩小。公园设计突出植物景观,绿化面积应占陆地总面积的70%以上,绿化种植维护管理正常,能够满足人民休息、观赏及文化活动的需要,社会评价良好。逐步推行按绿地生物量考核绿地质量,不断提高绿化水平。城市重点园林的设计、建设、管理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或者获得全国性奖励。

5.城市街道绿化普及率达95%以上,市区干道绿化带不少于道路启用地面积的25%,全市形成林荫路系统,道路绿化、美化具有本地区特点。江、河、湖、海等水体沿岸绿化良好,具有特色,形成城市特有的风光带。

6.居住区绿化普及。新建居住小区绿化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30%以上,辟有休息活动园地,改造旧居住区绿化面积也不少于总用地面积的25%。全市出现一批园林式居住区。居住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资金落实,措施得当,绿化种植维护落实,设施保持完整,方便居民,反映良好。

7.市内各单位普遍搞好庭院绿化美化工作。开展“花园式单位”、“园林化单位”或“绿化美化先进单位”评选活动,标准科学合理,制度严格,涌现出大批先进单位。达标单位占50%以上,先进单位占20%以上。各单位和居民个人积极开展庭院、阳台、屋顶、墙面和室内的绿化美化活动,水平不断提高,取得良好的效果。

8.按照城市卫生、安全、防灾、环保等要求建设防护绿地,落实维护管理措施,城市热岛效应缓解,环境效益良好。搞好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大气、水环境良好,各项环保监测指标均不超过规定标准。

9.全市生产绿地总面积不低于城市建成区面积的2%,城市各项绿化美化工程所用苗木自给率达80%以上,并且规格、质量符合城市绿化栽植工程需要。园林植物引种、育种工作成绩显著,培育出一批适应当地条件的具有特性、抗性的优良品种。

10.全市年年完成义务植树绿化任务,成果显著。植树成活率和保存率均不低于85%。

11.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机构完善,职能明确,管理法规,制度健全、配套,执法管理落实、有效。园林绿化维护管理队伍和资金落实,绿地维护良好,杜绝侵占绿地、破坏绿化成果的严重事件。

12.城市领导重视绿化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生态工作,指导思想明确,实施措施有力,结合城市实际创造出全面经验,对全国城市环境建设、园林绿化工作有示范、推动作用。

幽雅清新是中外环境设计中的重要审美标准之一。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便有以花卉林木改善环境的追求。苏东坡的著名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便是这一美学观的反映。

21世纪的人类生存环境向着生态平衡、天人和谐的方向发展,要城市园林化追求山水城市、花园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政府也认识到建设园林化城市的迫切。国务院颁发《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纲要》和《城市绿化条例》。建设部也出台了《城市园林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开展园林化城市建设的活动,许多城市根据自身的历史、地域、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确定各自的文化定位,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现在已经得到国家命名的园林城市称号的城市,呈现出风格迥异,各有特色。北京市在建设园林化城市中,以保护古代文化艺术、古都风貌为重点。

以绿化体现古都的古色风韵,在手法上传统风格与现代气息并举,古典与现代相结合,具有古都新貌的时代特色。

北京市整体规划以绿化为主要手法的美化十分突出。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沿二环、三环、四环、五环路以及市区外缘,形成了五条环形绿化带。同时从市中心区向四面八方通向外地的道路,建成五条绿化走廊。在市区郊区建设若干绿化公园、绿地,使绿化带作为绿化线,绿地作为绿化片、面,公园和景点作为绿化点,使北京这座古老的都市在绿化的点、线、面、网的交织中,成为园林化的绿色都会。

以“天堂”美誉蜚声世界的杭州市,绿化为其主要特点。杭州有“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名。湖光山色是杭州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具有不是任何城市都能享有的优越性。但园林化建设却是人们主观可以努力做到的。

在西湖景区杭州市推行以“挖掘历史内涵,增加文化陈设,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软硬件水平”为内容的精品公园建设。

对于公园建设强调建设精品,使老景点焕发新意。在三潭映月、灵隐石窟、花港公园地区撤除商业摊点,营造良好环境,使老公园精品景点迭出,社会环境有明显的美化。

除了传统花园城市换新颜的同时,新兴城市以现代化园林城市建设为特色。

深圳这座在30年前才兴起的城市,现在进入了中国园林化城市行列。现代化园林城市深圳号称“城在园中,园在城中”。深圳沿海及深圳河沿岸有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及棕榈科植物形成绿化带。在几万平方米绿地上用杜鹃、九里香等植物构成绿篱围栏。深圳虽是新兴城市但有许多古树名木,深圳市有关人员对特区的古木调查,共发现397株,其中名木40株,以榕、樟、龙眼、荔枝、朴树和秋枫等树为主,树龄在100年至150年之间的树居多,超过400年树龄的有6棵。这些名木都得到专门保护。

三 中西结合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特点

光阴在变迁,时代在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日益加快,现代信息化的发展使地球变小了,使人的视角变宽了,使美术设计的思维拓展了,使人们的审美要求增加了。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高层建筑的出现,所谓广场文化、游览场景、休闲娱乐天地、社区花园、居住庭院绿化、公共绿地等新事物不断地进入人们的现实生活。环境艺术设计不得不吸收中外艺术因素,综合东西方文化特点。

首先是开放式的审美观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墙篱封闭式的环境。那种城门寨墙、街道的“闸子”(街与街的路口处建立的门楼,晚上关闭,行人不能通行)已成为历史。“广场”不仅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课题,而且“广场”也被用于大型建筑或建筑群的代用词或同义词。开放式的街景花园,美化和公益性的绿地日益显现其重要性。作为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师来说,无论吸收外来艺术元素多少,中华文化的底蕴是丢不掉的。在现代设计艺术活动中成功地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的例证是很多的。联通公司的徽标盘长纹(又叫富贵不断头),人们对它是那样熟悉又觉得十分新颖。中国工商银行的徽标采用了古代服饰中的黻纹img2给这一古老纹饰以新的生命力。

许多图腾纹样,古代建筑构件纹饰、彩绘,建筑形式中的挂落、窗格、透花窗、藻井等纹饰的巧妙运用,都会使现代环境艺术增添几分民族色彩和亲切感。

汲取外来环境艺术设计的手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有意识地回避外来环境艺术设计手法当然不对,但是一味追求西方环境设计艺术的形式手法也是不妥的。

把美化环境的植物剪成各种几何形体,甚至强行使植物长成动物形,使整个园中的植物变成了“动物”,这种做法在西方园林绿化活动中是常见的,在我国的园林绿化活动中,把某种植物搞成整齐的围墙,分割园林空间给人一种整齐、幽雅的感觉,是一种不错的美化手法。但是把所有植物都剪成方形、圆形、塔形,甚至剪成各种动物形,就不一定美,甚至会使人们产生不安的心理。所以中西结合要恰如其分,要把西方的文化因素融入自己的血液中。要想做到中西合璧的效果,必须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学到手,不仅学习明清的文化艺术,还要学习秦汉时期的文化艺术,还要学习新旧石器文化及三代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