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筑的属性

建筑的属性

时间:2022-10-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建筑的功能就是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不同性质的建筑使用的方式各不一样,无论是为物质所用还是为精神所用,建筑都通过其物质保障得以实现。而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因延续时间长、流域广泛、成就辉煌而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伊斯兰建筑体系:伊斯兰建筑,西方称萨拉森建筑。而建筑内外空间的装饰和形式处理一直是建筑中的重要因素。几乎所有具有影响的建筑物都是精雕细刻而成的。

1.1.2 建筑的属性

1.建筑的物质属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建筑这种由物质手段所限定的空间更是一种客观存在。包括:建筑的存在形式是物质的,建筑的构成手段是物质的,建筑的使用方式也是由物质构成的。

建筑存在形式的物质性:我们所看到的建筑,主要是由物质所构成的,如石、砖、混凝土、钢筋、木材、玻璃等。而为我们所用的是由这些物质所组成的空间。正如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说:“凿户牖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就是建造房屋,开凿门窗,而后使用其围合的“无”,即四壁中的空间才起到了房屋的作用。

建筑构成手段的物质性:建筑不同于自然的物体,建筑必须经过人的劳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实体物质(建筑原材料)为对象,通过技术手段来完成,形成一种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马克思曾经说过:“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得许多人间的建筑师也感到自叹弗如,但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172.人民出版社,2004.)。我们的医院、剧场、体育场等,哪座建筑不是经过规划、设计、施工而成型的呢?

使用方式的物质性:建筑是“实体”与“空间”物质的统一体,我们使用的是“实体”围筑的“空间”。如教室,为学习所用;医院,为看病所用;车间,为生产所用。建筑的功能就是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不同性质的建筑使用的方式各不一样,无论是为物质所用还是为精神所用,建筑都通过其物质保障得以实现。如:采光通风、挡风、遮雨、抗寒、御暑,气氛烘托等。如图1-1所示。

img2

图1-1 外界刺激与环境示意图

建筑为人所造,供人所用,建筑的形式和功能应适应人类的需求及社会的发展,创造更适合人们工作生活的生存环境。

2.建筑的社会属性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观念;不同的地理位置有不同的地域属性、气候特征、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所有这些反映到建筑上,其形式格局也就不尽相同了。

(1)民族属性:我们首先看看不同民族的建筑,古代世界的建筑因文化背景的不同,曾经有过7个独立体系,其中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和古代美洲等,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没落得较早,虽然各成体系,但对后世的建筑影响不大。而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因延续时间长、流域广泛、成就辉煌而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中国建筑体系(东亚建筑体系):传统的古代中国、日本和朝鲜的建筑物大多属这一体系,房屋建造在低矮的石阶或高台上,屋顶由木构架支撑,木板、夯土砌块围隔空间,形成墙壁。中国建筑体系的古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城市规划、园林布置都充分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如图1-2所示。

img3

图1-2 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

伊斯兰建筑体系:伊斯兰建筑,西方称萨拉森建筑。伊斯兰建筑体系包括清真寺、伊斯兰学府、哈里发宫殿、陵墓以及各种公共设施、居民住宅等。伊斯兰建筑以阿拉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为基础,借鉴、吸收了两河流域、比利牛斯半岛以及世界各地、各民族的建筑艺术精华,以其独特的华丽的装饰、浑圆饱满的穹顶、丰富的拱券和经典的构图创造了一大批具有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建筑物。如图1-3所示。

img4

图1-3 印度泰姬陵

欧洲建筑体系(西方古典建筑体系):西方(主要是欧洲)古典建筑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动荡而变化,但有着前后传承的特点。建筑物的主要结构是石结构,建筑类型不多,宗教建筑在建筑发展的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些府邸建筑也颇有影响。简单的功能要求使得建筑物内部空间也不复杂。而建筑内外空间的装饰和形式处理一直是建筑中的重要因素。几乎所有具有影响的建筑物都是精雕细刻而成的。

在西方古典建筑体系中,影响重大的一些建筑风格流派大致有以下几类:古希腊建筑(公元前12—前2世纪,爱琴文化的传承);古罗马建筑(继承古希腊成就,在公元1—3世纪达到西方古代建筑极盛高峰);拜占庭建筑(公元5—15世纪,天主教流行地区的建筑风格);罗曼建筑(又译作罗马风,原意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天主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11世纪下半叶兴起,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文艺复兴建筑(15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形成带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欧洲古典建筑始终没有脱离对统一和谐的审美追求,文艺复兴时期“和谐美”的思想把建筑的美学推向了更高层次,由于对建筑学深层次的思考也使得建筑哲学得到了发展。如图1-4~图1-9所示。

img5

图1-4 希腊帕提农神庙

img6

图1-5 罗马万神庙

img7

图1-6 圣索菲亚大教堂

img8

图1-7 米兰大教堂

img9

图1-8 佛罗伦萨大教堂

img10

图1-9 罗马耶稣会教堂

(2)地域属性:建筑地域性的差别主要原于气候、地貌、生态、自然资源等客观原因,以及社会的结构形态、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等主观因素。例如我国的汉族地区,不同地域的建筑形式就不尽相同。我国西北一带气候比较干燥,年降雨量极少,屋顶排水量不大,故其传统建筑的屋顶形式多为屯顶,采用秫秸抹泥做成。而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春夏,雨水不断,为了保护屋面和墙体,建筑的屋顶采用了青瓦铺设的较大坡度的弧线型出挑屋面形式,既保证了屋顶的排水,又保护了墙基。北欧地区冬天多雪,为了使屋顶荷载不至于积得太厚,建筑的屋顶多造得很尖。而夏季气候干燥炎热的中东则将窗子开得很小,尽量避免阳光辐射。

地貌、生态、自然资源的差异同样也会对建筑产生较大的影响。我国西南的山地建筑就是巧妙地利用地势的高低起伏变化,形成了高低不平、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形势。而江南水乡小镇则是人们借以地势形成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又一经典。我国的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是潮湿多雨的省份,干栏式民居形式是最典型的传统生态建筑形式。当地盛产树木、竹子,木、竹构架是这些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架起的房屋下部做储藏或养牲畜,中部住人,上部放置粮食,这样即充分利用了空间,又避免了虫害和地面潮湿侵入室内。同时建筑材料极易解决,这样便保证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尼罗河两岸缺少良好的木材,那里的劳动者采用棕榈木、芦苇、纸草、粘土和土坯建造房屋。石头是埃及主要的资源,古王国时期就创造了让现代人都叹为观止的金字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了一方建筑。如图1-10所示。

img11

图1-10 与地域相适应的建筑形式

(3)历史与时代性:建筑的历史性与人类发展的历史相一致,但建筑不同于人类发展中其他层面的东西。随着时间的逝去,许多历史的存在不再与现代社会发生直接联系,作为纯历史让人们了解,如:古代的造纸术、印刷术等。但古代的建筑却直接强烈地影响着我们,如美国世贸中心新古典主义的做法,清楚地映射出哥特复兴的风格。北京的菊儿胡同不也是老北京四合院的重温么?建筑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但建筑的每一次发展都包含有历史的保留与传承,是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从古罗马到罗马风、哥特风格再到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巴洛克、洛可可,虽然建筑形式各异,但每一种风格都有以前风格的传承。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就形式来看已经完全不同,但是其演变的过程并不是跳跃或突变。也还是经历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复古思潮、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芝加哥学派等流派与运动的反复演变才形成的。就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相比较,古代建筑多重视建筑的艺术性,伦理性和宗教色彩。现代建筑则更多的重视建筑的功能性、经济性、技术性、多样性。法古斯工厂从建筑的实用主义出发,以非对称的构图,简洁的立面,无挑檐的平屋顶形式成为了当时最先进的工业建筑。马赛公寓大楼从城市集中主义观点出发,以质朴敦厚的粗野主义手法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能容纳300套住宅的城市“居住单元”。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这座“灵活的容器或动态的交流机器”直截了当地贯穿传统文化惯例的极限,被称为典型的高技派代表作。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进入后工业时代,随着社会审美观念的发展,推崇矛盾性、复杂性、含混性直至追求残缺、扭曲、畸形、解构主义等反传统美学观念的出现,建筑界也随之涌现出了一系列表现个性、标新立异、怪诞不经、残破扭曲的作品。当历史走进21世纪,重视生态环境,提倡绿色建筑,主张可持续发展成了建筑发展的最大主题,建筑的降低耗能、综合用能、多能转换、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充分利用可降解和再循环利用材料等课题,成为了建筑业专家们研究的重点。建筑越来越多地向其他领域渗透,其他领域也在不断影响着建筑的发展。

总之,建筑的发展和变化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的,从最初仅为人们遮风挡雨、功能单一的栖身之所到满足人们诸多需求的、完善的空间,建筑在功能上和形式上的发展变化反映了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要求的变化。建筑的发展史就是人类的发展史,在人类走向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建筑就是一部辉煌的史诗,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社会形态和历史文化,蕴涵了人类创造的智慧。如图1-11、图1-12所示。

img12

图1-11 北京故宫太和殿

img13

图1-12 中国国家大剧院

3.建筑的文化、艺术属性

所谓文化是一个极其抽象和综合的概念,人们对文化的解释不下数百种,但都归结到“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轨道上。人类的进步,是从野蛮走向文明,那么所谓文化,也就是把这个过程以物质的形式表现出来,由此可以说,文化是人类文明在进步尺度上的外化。“建筑”作为人类社会进步承载者中的一分子,清晰地叙述着各个阶段的历史发展过程,展示着现代,预示着未来。从本质上说,建筑是文化的产物,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而每一个地区的建筑,也不可避免地必然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建筑都不可能摆脱文化对它的制约。例如中国宫殿是儒家文化以及传统的礼制、伦理关系的产物,中国园林又受道家文化的影响崇拜天体、效仿自然。而国外的庙宇、教堂,则是宗教与信仰的产物。建筑既是一种文化,又是容纳其他文化的场所;建筑既表达着自身的文化形态,又比较完整地映射出人类文化史。建筑作为文化,同时还包含着人类的精神力量。

尽管世界上不同的建筑文化体系显现出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但建筑文化将在持续的动态的接触与交流中发展,交流与融合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在这种持续不断的交流、融合中,建筑文化将会越来越趋向一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现代建筑就是有史以来最典型的世界大同。但是,这种文化趋同现象主要是表现在文化的物质层面上,即“浅层的文化趋同”,而在文化的深层即意识层面上,世界文化仍然甚至更加充分地显现着文化多元特色。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观念、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各民族、各地区都更加注重和恢复发展自己独特的建筑文化。20世纪60—70年代之后的建筑思潮的兴起,呼唤世人重新审视历史的价值、地方的传统、城市的文脉和人文的关怀。纵观世界文化的发展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在文化的物质方面还是意识层面上,都会无限趋近,建筑文化的未来将是对立与统一、多元与共存、趋同与特色争辉的时代。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艺术的载体。建筑是一种造型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具有共同的形式美法则:

变化与统一: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又称为多样统一。“统一”体现了各个事物的共性或整体联系,“变化”或“多样”则体现了各个事物的个性的千差万别。变化与统一的法则使多种的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既不杂乱,又不单调。多样统一使人感到既丰富又单纯,既活泼又有秩序。

均衡与对称:“对称”是一个轴线两侧的形式以等量、等形、等距、反向的条件相互对应而存在的方式;“均衡”是指布局上的等量不等形式的平衡。均衡与对称是互为联系的两个方面。对称能够产生均衡感,而均衡又包括着对称的因素在内。然而也有以打破均衡、对称布局而显示其形式美的

比例与尺度:造型各部分之间的尺寸关系。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整体的纵向与横向之间等相互之间尺寸数量间的变化对照,都存在着比例。适度的尺寸数量间的变化对照,都存在着比例。适度的尺寸数量的变化可以产生美感,例如“黄金比例”是比较典型的。

节奏与韵律:是指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连续。构成节奏有两个重要关系:一是时间关系,是指运动中的这种强弱变化有规律地组合起来加以反复便形成节奏。有规律的反复,是形成节奏感的基本条件之一。二是运动中轻重、疾缓变化的恰当的安排,也可以造成节奏感。层次变化以及连续中的停顿,也是产生节奏感的重要因素。反复、变化、层次、停顿等,如果运用得当,不但可以产生鲜明的节奏,而且会呈现鲜明的韵律感。

对比与和谐:在造型的各种因素(线形、体量、空间、质地、色彩)中,把同一因素中不同差别程度的部分组织在一起,产生对照和比较,称其为对比。对比只能在同因素的两种差别之间产生,例如体量的大小对比、线形的曲直对比。和谐是事物和现象的各方面相互调和与协调一致,多样变化中的统一。和谐在造型中泛指一切组成部分有机联系,是优秀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和谐不是具体的和偶然的特征,而是取得形式美的普遍的必然的规律,既有直观的表现,也有潜在的作用。

建筑是空间的艺术,建筑所追求的移步换景,空间上的起承转合,使建筑物给人们带来的对美的感受以满足人的视觉追求。

4.建筑的技术属性

谈到建筑,人们绝对不应忽略建筑的技术性,纵观国内外每一次建筑的巨大进步,几乎都是以新技术、新材料的突破为前提的。我国传统建筑中的高台建筑、斗拱技术;西方建筑中的希腊柱式、罗马拱券结构和天然混凝土的运用以及哥特的肋骨拱和飞扶壁等技术,一次又一次地使得建筑走向进步。生铁和钢的工业化生产使水晶宫这样崭新的建筑形象成为可能;而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钢结构技术、玻璃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把人类带进了现代建筑的全新领域。芝加哥100层的汉考克大厦、110层的西尔斯大厦等不单展示了结构技术的威力,更揭示了设备技术、施工技术等对建筑的巨大影响。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覆盖大空间技术的成熟打破了悉尼歌剧院屋顶结构形式的尴尬:由于技术上无法采用当时较为新型的薄壳结构,只能用拱券结构。以至于结构工程师奥韦·尼奎斯特·阿普鲁不无讽刺地说:“想不到如此新颖的建筑外形竟要采用同中世纪教堂一样的结构来支撑……”西班牙著名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设计的阿拉米罗大桥更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斜拉桥样式,采用半边支撑的拉索结构,利用倾斜桥塔的自重代替后部钢索,形成具有轻盈感的桥梁结构。整个大桥犹如一把竖琴,典雅美观,充满神韵。实现了新的建筑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创造出新的技术美学体系。这种独特的设计不仅充分展现了当代建筑的高超技术水平,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建筑今后发展的方向将是高度理性的技术体系与强烈表现力的完美结合。信息时代已向我们走来,高科技对人们物质精神生活有着更加深广的影响,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将在建筑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其应具有的4R属性,即: resource——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有节制地开发自然资源;reduce——降低能耗、减小能源消费对环境的有害影响,减小污染物排放量;reunite——充分利用地方材料与现代高科技加工新型生态节能建材;recycle——资源与建材的再生利用,变废为宝,都必须以先进技术作为支撑的。所以说,建筑离不开技术属性,建筑需要建筑师与各专业工程师达成创作观念和操作意识上的高度共识。如图1-13所示。

img14

图1-13 生态建筑设计实例(伦敦·国会议事堂新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