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举办胡同展,实施城市记忆工程

举办胡同展,实施城市记忆工程

时间:2022-03-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举办胡同展,实施城市记忆工程北京市档案馆北京从元代开始成为全国的首都,七百多年间一直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2003年和2004年我们曾举办研讨会、座谈会,总结胡同展经验和做课题论证,由胡同展引出了档案馆“以胡同为切入点挖掘史料,建立大型数据库存储”的“北京城市记忆工程”的新课题。以胡同为切入点,记忆城市的历史,保护和传承北京的历史文化。
举办胡同展,实施城市记忆工程_城市记忆与档案

举办胡同展,实施城市记忆工程

北京市档案馆

北京从元代开始成为全国的首都,七百多年间一直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北京的城市特色。北京城区的肌理是由胡同构成的,胡同里有元代以来的历史遗存,胡同蕴藏着北京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是北京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需要,也是档案馆开展城市记忆工程的着眼点。

运用档案馆资源与社会合作,从胡同入手,去挖掘和抢救潜藏在民间的原始资料,应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大型多媒体数据库,存储每条胡同的信息,以记录历史和服务现实,是我馆根据北京特点开展城市记忆工程的设想和实践。

一、从胡同入手梳理城市记忆,在小胡同里做大文章

2001年以来,我们与东城区建国门街道办事处合作,在其辖区内先后与各社区居委会一起举办了《禄米仓胡同今昔图片展》、《总布胡同今昔图片展》、《外交部街今昔图片展》、《崇内社区今昔图片展》,与西城区档案馆、西长安街街道办事处合作举办了《西交民巷地区历史文化展》等一系列胡同展览。

胡同展办在胡同里,讲胡同的故事,由社区居委会组织居民和驻区单位参与筹备,档案馆运用馆藏资源、人才资源和设备资源全程策划,与街道办事处合力推动社区举办自己教育自己的展览,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建设,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2001年《禄米仓胡同今昔图片展》在位于禄米仓胡同内的建国门社区文体中心展出。一位移居伦敦的原禄米仓胡同居民在观众留言簿上写道:“虽然看过国内外无数展览,但这个展览是真真切切能让我联系到自己的展览。在国外生活多年,每每回到禄米仓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亲切感。今天的展览使我知道了自己生活了20年的胡同的悠久历史,太自豪太感动了!”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对举办展览了解社区、共建社区的热情很高;老百姓对于自己动手在自己家门口举办展览倍感亲切,在共同筹备展览和展览展出过程中,社区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干部之间、居民与驻区单位之间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促进了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社区居民自己动手举办展览,比自上而下说教式展览的互动性强,更贴近老百姓,有利于社区建设。

胡同展利用档案挖掘和讲述老胡同的故事,展出后又引出新的故事。禄米仓最后一任仓官“仓杨家”的后代——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带着家谱和祖父的照片来看展览和老房子,清末仓场侍郎桂春的后代也浮出水面,愿意接受采访。为抢救胡同史,记述老北京的故事,我们又与街道办事处一起协助中央电视台,在胡同展的基础上拍摄了3集电视专题片《老胡同的述说》。

从小胡同——一个新的视角去回顾北京乃至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给人以全新的感受。2003年、2004年我馆支持社区举办了《总布胡同今昔图片展》和《外交部街今昔图片展》。总布胡同名人荟萃,曾经居住过李鸿章、李宗仁、李济深、龙云、史良、沈钧儒、班禅额尔德尼、史迪威、陈香梅、费正清、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陈岱孙及作家萧乾、刘白羽、赵树理、张光斗、严文井等人,有瞿秋白读过书的俄文专修馆和徐悲鸿主持的北平国立艺专遗址,有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遗址,胡同口还有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建立的克林德碑遗址。外交部街旧称石大人胡同,有明代铸钱的宝源局,清代藏经馆、双忠祠、睿亲王府,民国初年迎宾馆和外交部遗址,新中国外交部也曾经设在这里。2005年底到2006年初,我们与社区合作举办了《崇内社区今昔图片展》。崇文门内社区是位于北京明城墙遗址北侧由13条胡同组成的大社区。这里有明显的明代遗迹,有清末革命党人活动的秘密据点,有大清邮局遗址,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迅速兴起又逐渐中国化的基督教堂、教会学校、教会医院以及传教士住宅的聚集之地,也是1959年建设北京火车站和1965年开挖地铁改变地貌较大的老城区,发生过许多令人回味的故事。2007年举办了《西交民巷地区历史文化展》。东、西交民巷旧称江米巷,原为江南粮米在北京的聚散之地,明代兴建皇城中轴线上的大明门和千步廊时将江米巷分为东西两段,1900年以后改称交民巷。西交民巷是大清户部银行为起始的近代中国金融业兴起之地,西交民巷地区东邻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北接国家大剧院、西至北新华街、南至前门西大街,位于首都北京的中心地带。这一街区有从大清银行到新中国银行业近百年的银行街,有孙中山等辛亥革命先驱创办的国民大学,有范静生、江庸、齐如山、梅兰芳、徐志摩、胡适等人分别创办的尚志学会、国剧陈列馆、新月俱乐部,是京师自来水公司、京师电灯公司的创办地,是京剧、曲艺和书画大师,著名教育家、科学家、作家、企业家、老中医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我军高级将领的居住地。这里还有明代忠臣杨继盛、清代志士谭嗣同、共产党人李大钊被关押与绞杀的锦衣卫监狱、刑部大牢、京师看守所。展览期间,观众进门看展览了解历史,出门逛胡同考察遗迹,留连忘返。爱社区、爱北京的感情,保护文化遗产和建设好新北京的愿望油然而生。

我们举办胡同展不是简单的“档案馆服务进社区”,而是追求以举办展览去促进发掘北京历史文化资源,用历史文化凝聚人心,支持和谐社区建设。在小胡同里做大文章,它的意义已不仅仅是为了一条胡同一个社区,而是以北京的胡同为切入点,以档案资源的开发去促进发掘和整理时代变迁中的北京历史文化。2003年和2004年我们曾举办研讨会、座谈会,总结胡同展经验和做课题论证,由胡同展引出了档案馆“以胡同为切入点挖掘史料,建立大型数据库存储”的“北京城市记忆工程”的新课题。在北京加速城区改造,大面积拆除旧房,社区居民大量置换的今天,需要有人查档案、串胡同,记录胡同里发生的故事,抢救胡同史。以胡同为切入点,记忆城市的历史,保护和传承北京的历史文化。

二、以举办胡同展为平台,开辟档案馆藏新来源

胡同展规模虽小,但这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展览,受到新闻媒体的特别关注。禄米仓胡同展开幕当天,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就发了电讯,而后立即被美国《自由时报》采用发表。《北京青年报》以整版篇幅发表《北京首家胡同历史展悄悄推出,30块展板浓缩五百年风貌,禄米仓里故事多》专稿。北京电视台“今日话题”播出长达十几分钟的专题节目,北京电视台“特别关注”、“北京您早”、“每日文化播报”和《北京日报》、《晨报》、《京华时报》也先后播出和报道禄米仓胡同展。北京教育台、《经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香港《华南早报》、NHK日本广播协会等中外媒体记者也纷纷前往参观和采访。

胡同展已成为我馆服务社会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其影响早已超出展览所在的社区,得到国家和北京市有关单位与社区所在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普遍关注。

为了总结经验,2005年底到2006年初,在举办《崇内社区今昔图片展》时,我们组织了多次参观考察活动,国家档案局、民政部的主管部门、市委研究室和市社科规划部门负责人和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纷纷前来参观。国家文物局局长与新华社记者相约而来。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等领导春节前到东城区慰问贫困党员时,应东城区委邀请参观了展览。

《西交民巷地区历史文化展》展览期间联合各有关单位在社区内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组织报告会、参观考察和座谈活动二十多场。全国政协、民政部、国家档案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领导和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和学术团体的专家学者都纷纷前来参加。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应我局馆的邀请,于2007年4月12日专程来到西交民巷社区参观展览,听取了我馆的工作汇报,向社区了解了举办历史文化展览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并且实地考察了展览内容涉及的部分胡同、宅院和庙宇等历史文化景观

我馆在组织参观考察活动基础上,于2006年3月下旬中央“两会”召开前夕举办了胡同展座谈会,邀请专家和居民面对面共同讨论北京的历史文化保护,全国政协常委王东、委员舒乙等出席,市委研究室和市委宣传部派观察员到会,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媒体采访报道。会议起到了沟通官方、专家和老百姓意见的作用,成为我局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成功的一例。

在筹备展览分析档案文献与实地调查材料时,我们发现崇文门内社区历史文化的突出特点,即中西文化融合的现象是近代北京中西文化从碰撞到融合的典型,借鉴北京南城的“宣南文化”研究,我们考虑提出“崇内文化”作为北京地方史研究的新课题,连同西城的“什刹海研究”,在东西城、宣武区同时开展这种区域历史文化研究活动,可以促进北京史的研究。以中西文化交融为特点的“崇内文化”研究,可借奥运之机发展,也正可充实人文奥运的内涵,为“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服务。在展览期间我们邀请北京和在京中央单位的北京史研究、人文奥运研究专家学者参观展览考察社区,进行论证,得到关注、赞许和支持。

2006年崇内社区胡同展结束后,我们想从“支持社区建设,开展人文奥运,开辟馆藏来源”三个方面认真总结举办胡同展的经验,以便不失时机地为社区建设服务,为“新北京、新奥运”服务,为档案馆开展城市记忆工程谋划。这一设想得到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公室的支持,已作为北京市科研课题在2007年立项。

2007年举办的《西交民巷地区历史文化展》作为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北京胡同档案史料挖掘整理与开发利用研究》课题的研究内容之一,于3月11日接受了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史研究专家的评估论证。《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跟踪采访,于3月12日作了集中报道。之后,北京广播电台外语广播和北京电视台海外部、《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也纷纷赶来采访,向国外发了报道。

在科研的基础上举办展览,又将展览作为科研的平台,研究记录历史和服务现实。从胡同入手,从服务社区到服务社会,用服务社会取得回报的方式开辟档案源于社会的渠道,开展城市记忆工程。

城市记忆为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就要广开档案的来源,特别是开辟档案来源于社会的渠道,以此来改善档案源于机关服务社会的现状。过去我们常常抱怨馆藏结构不合理,综合档案馆实际上只是党政档案馆,缺乏直接记录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档案,为机关服务尚可,为社会服务就有困难。为此,各档案馆都在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除扩大档案接收范围外,增加了面向全社会的档案征集工作。胡同展的举办,使我馆在开门征集之外,还能够深入民间去采访,用服务社会取得回报的方式,开辟档案源于社会的征集渠道。

在城市国家档案馆里保存的档案资料中不仅有反映政府职能的材料,也有关乎平民百姓的材料,可以直接为老百姓服务。除了房地产、婚姻、劳模等个人凭证可以查阅外,档案还记录了大街小巷的历史演变,可以为居民了解所在社区的历史文化提供服务。

胡同展受到社区欢迎,引起各界关注,赢得普遍好评,有效地宣传了档案和档案馆,提高了档案馆的知名度,提高了社会的档案意识,在取得社会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开通了档案馆向社会征集档案的渠道。几年来,通过合作举办胡同展深入社区,我馆已征集到一大批反映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档案资料,取得大量征集线索。例如《西交民巷地区历史文化展》筹备过程中两次召开专家和居民座谈会,采访住户几百家,录音数十小时。在档案馆、图书馆、高校查阅档案资料千余卷册,收集图片千余张。展览期间的征集和采访,合作单位之间的资源共享,使档案馆得以获取大量多媒体数字信息之外,也能征集到实体档案进馆。例如,在举办《崇内社区今昔图片展》时征集到孙敬修档案7个门类1955卷册。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举办胡同展,一举多得,提高了档案馆联系社会、深入民间的深度和广度,不仅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服务社区建设”和“开展人文奥运”的效果得到验证,档案馆还得到深入民间开辟馆藏新来源的回报。

(刘苏执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