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记忆工程”概述

“城市记忆工程”概述

时间:2022-03-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章 “城市记忆工程”概述进入21世纪后,不少城市相继开展了以保护城市的文脉和文化遗产为目的的“城市记忆工程”。黄陂、汉阳、江岸、江汉等区在“城市记忆工程”中征集到大批档案资料。在“城市记忆工程”活动中,全市档案部门依托馆藏资源,合作编著的《武汉史话丛书》全部出齐。[4]同年,长沙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长沙城市记忆工程”的实施方案》,启动“城市记忆工程”。
“城市记忆工程”概述_城市记忆与档案

第三章 “城市记忆工程”概述

进入21世纪后,不少城市相继开展了以保护城市的文脉和文化遗产为目的的“城市记忆工程”。

一、“城市记忆工程”实施概况

这项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的区域性、规模性活动,应该说发源于天津,领军人物是中国文联副主席、天津作家冯骥才。1994年年底起,冯骥才拿出自己几十万元的稿费,组织了历史、文化、建设、考古等有关方面的学者,对天津一条条街进行了地毯式的考察。然后组织百名摄影家系统拍摄,前后历时3年,共拍摄照片3万多张。最后编辑出版了大型历史文化图册《天津老房子·旧城遗韵》、《天津老房子·小洋楼风情》、《天津老房子·东西南北》。这是天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文化考察,冯骥才为此不仅四处奔忙,而且卖字鬻画。当这一浩繁的文化抢救工程完成时,冯骥才欣慰地说:“我终于将历史消失前的一瞬,形象地锁定为永久。”

2002年起,青岛市政府拨出专款,由青岛市档案馆实施“城市记忆工程”。该工程通过摄像、照相等技术手段,全面记录21世纪初期青岛的城市面貌,并对即将开工建设项目的原貌进行了抢救性记录。到2006年底,“城市记忆工程”一期计划项目基本实现,形成了850条主要街道、120个城市村庄、195个企业事业单位、80座优秀建筑、60个风景名胜点、116个居民小区、40个古遗址、76个里院建筑、37个名特优产品、15条河流、100多个建设项目等共计1752个项目的2万多分钟录像档案和2万张照片档案,在国内率先形成了规模化的城市面貌档案库。以后,青岛市档案馆又把记忆的视角拓展到城市的文化、社会生活等新的领域。[1]

2003年,武汉市档案部门启动“城市记忆工程”后,共收集、拍摄照片2万多张,为城市原貌、旧城改造、历史建筑和街区的保护、修复保留了重要的档案资料。武昌区完成145个“城市记忆项目”,对武昌9座城门与3处城墙遗址、29条老街旧巷、64幢传统民居与宅院公馆、51处文物胜迹及125栋历史建筑、18家老字号店铺、12条民情风俗街等开展拍摄工作。黄陂、汉阳、江岸、江汉等区在“城市记忆工程”中征集到大批档案资料。在“城市记忆工程”活动中,全市档案部门依托馆藏资源,合作编著的《武汉史话丛书》全部出齐。[2]

2004年,广州市城建档案馆组织实施的“广州城市记忆工程”全面启动。该工程以城市发展为脉络,通过征集、整理、保存、研究广州市在城市建设、规划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图片、录像等资料,并以电视专题片、照片、画册、展览等多媒体形式和数据库技术,记录反映广州城市历史面貌的变化。首期建设包含4个子项目:一是广州市历史照片征集、城建摄影大赛暨作品展览。二是广州市历史地图征集、抢救与出版。三是广州市“城中村”管理专题资料汇编及相关专题片制作。四是珠江广州段专项规划成果汇编。[3]

2005年,《上海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实施“城市记忆工程”项目,抢救性地收集有关上海城市发展的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档案资料,完整记录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为构筑和完善城市记忆、塑造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提供服务。该工程包括档案资源抢救、馆藏档案数字化、城市数字记忆、档案开发服务等项目,并提出建设“世博与上海史料展示馆”,设立世博会与上海、上海企业发展、上海百年名校、上海著名人士等档案史料展示厅。[4]

同年,长沙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长沙城市记忆工程”的实施方案》,启动“城市记忆工程”。按照《方案》,市档案局将用3年时间在全市实施“长沙城市记忆工程”,围绕反映近现代长沙城市历史发展的每一专题,全面收集相关文字、照片、录音、录像、实物档案资料,并集中进行鉴定整理,分门别类建立专题档案全宗。同时,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对档案资料进行深入研究,编辑出版档案史料等,并利用数字化手段建立相应的目录数据库和重要全文数据库,构筑起一个集文字、图片、现代多媒体技术“三位一体”的,能够全面反映长沙城市风貌的档案信息资源系统。该系统还将依据有关规定与互联网相连,面向社会开放。[5]

2006年,大连市启动“城市记忆工程”,计划用4年时间抢救性地收集有关城市发展的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档案资料,从而完整地记录和追寻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城市记忆工程”将重点做好有关大连地方历史、人物等特色档案的征集接收,将以文字、照片、口述等各种形式全面“追寻”城市历史。[6]

同年,济南市档案馆启动“城市记忆工程”,对大明湖、解放阁、舜井街片区、泉城广场北侧、经十一路、建设路、二七南路及纬二路、大观园过街天桥、府学文庙等街区进行跟踪拍摄,共拍摄照片1000余幅、录像90分钟,集中展示了老街巷、古建筑、特色民居、泉水商铺等历史原貌。[7]

2008年,重庆市档案局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启动“重庆市城市数字记忆”工程。该工程建设主要目标是以全市各级各类档案馆,各市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室为建设对象,以分布档案信息资源库建设为核心,重点建设涵盖馆(室)藏档案的全市性、超大型、分布式、规范化、可共享的档案目录数据库、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档案数据库;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完成电子文件中心建设,建立起与重庆电子政务统一规划、同步建设的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和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管理系统,实现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同步运行的“双轨制”归档管理;完善以“重庆档案信息网”为主体的开放档案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使其在“十二五”期间达到重庆历史文化门户网站之一的目标;初步建成以市档案馆馆藏为核心,以各区县档案馆馆藏为骨干,以各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馆藏为补充,连接全市各机关档案室的市、区(县)和条块结合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体系。[8]

同年,辽宁省丹东市第十三届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档案资源开发,启动丹东城市记忆工程”。丹东市档案局计划从2008年开始用3年左右的时间,集中对该市自然资源、城市变迁、重大事项、地域文化等方面的进行抢救性地记录和收集、整理相关档案资料,从而构建起以丹东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主体,以传承彰显地域人文特性为重点,集文字、实物、多媒体平台和全息存储为一体,全面系统反映丹东历史发展进程的档案资源体系。[9]

同年,由江汉大学、武汉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武汉市商务局、武汉市文史馆、何祚欢工作室共同主持的《城市记忆工程·武汉工商业家族口述史》,计划用3年的时间,用“口述历史”的方式,把老武汉的商业风俗、工商业大家族的家族史尽可能全面记录下来,用3至5年的时间,公开出版《武汉城市记忆工程》丛书,分为文化名人口述自传、武汉工商业家族口述史、20世纪武汉风云录3个系列。[10]

2010年,湖南省娄底市启动“城市记忆工程”,并特邀一批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担任市档案馆荣誉摄影师,多层次、多角度记录娄底发展进程中的精彩点滴。[11]

另据报道,辽宁本溪、广西柳州、安徽宣城等中小城市也在实施“城市记忆工程”。

二、“城市记忆工程”主要特点

“城市记忆工程”的实施具有以下特点:

(一)“城市记忆工程”的组织由开始的民间行为为主转变为以后的政府行为为主

“城市记忆工程”的提出,虽然最早是由文化界有识之士倡导并首先付诸实践,但在推进过程中,引起了各地领导的重视。

武汉市启动“城市记忆工程”是由市长亲自提出动议的;上海市“城市记忆工程”列入了经市领导批准同意的全市档案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长沙市、本溪市由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发文,印发“城市记忆开发工程”实施方案,本溪市并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为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和市档案局局长为副组长的本溪市“城市记忆开发工程”领导小组;各地还拨出专款支持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武汉市启动“城市记忆工程”后,江岸区档案局每年下达“城市记忆工程”工作目标,部署活动的工作进度和要求,并制定相关奖励办法,每年举行表彰会,对“城市记忆工程”活动中有功人员进行奖励。同时组织房产、文化等20多个部门和单位成立江岸地区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协同开展此项工作。[12]

(二)“城市记忆工程”的内容由单一向多元拓展

“城市记忆工程”由开始的以城市历史街区、遗迹和建筑原貌拍摄建档为主,拓展到建立、抢救、征集、整合有关城市形成、建设、发展各方面的各种载体的档案及其信息。

近年来,国内部分城市正在实践层面上开展“城市记忆工程”及其档案资源的建立整合工作,但由于理论准备不足,“工程”的实施大多还局限在城区及其建筑物图像的建立上。但也有一些城市的“城市记忆工程”的内容正由单一向多元拓展。青岛市档案馆在全面完成抢救性拍摄记录21世纪初期青岛的城市面貌,并规定新建或改建项目的建设单位必须向档案部门报送有关项目的视频档案后,“城市记忆工程”的记录对象由表及里向“深度记忆”的方向转轨,拓宽记忆范围,把工作的重心转向社会领域,记录社会运行和人的活动,积累不同侧面和层面的“城市记忆”档案文献。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突破口,着手记录青岛的风土民情、民俗,广泛征集反映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档案文献。[13]“广州城市记忆工程”的子项目中包括征集广州的历史照片和征集、抢救、出版广州历史地图等。[14]大连市档案局与大连晚报联合举行“大连老字号”档案资料征集活动,作为组织实施“城市记忆工程”的一部分。[15]

(三)“城市记忆工程”的实施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认同和支持

“城市记忆工程”以抢救城市的历史、保护城市的文脉为目的,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认同和支持。“城市记忆工程”的实施,提高了公众保护城市文脉和文化遗产的关注度。

在成都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有市政协委员提出实施城市记忆工程的议案:建议由政府牵头,宣传部、文化局、旅游局、建委、规划局、房管局、档案局等部门具体实施,聘请专家学者参与论证,成立“成都记忆工程”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成都记忆工程”的有关工作,并下拨专项经费,实施此项工程。以照片、文字、影像等手段,进行全面调研、摸底,理清城市记忆脉络,将具有历史价值的街区、文物建筑、遗址、景点、企业等以及消失的历史遗迹整理出清单,梳理出《成都市城市记忆名录大全》,全面掌握成都的城市记忆以及城市符号的现状情况,在充分了解现状的基础上制定“成都记忆工程”规划方案。[16]一位重庆网友通过邮箱“cq-xjg@21cn.com”发去邮件建言重庆市实施“城市记忆”工程,并将其做成又一张重庆名片。“像重庆这样迅速‘生长’的城市,应该更好地保留自己的‘成长记忆’,延续自身的历史文脉。”该网友建议:“记忆工程”要提炼重庆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与文化传播、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工程形成一个统一、协调、互补的平台。市委、市政府应下发规范性文件,明确专门的负责机构,建立严格的旧城开发法规。城市片区改造、开发,除严格的报批制度外,还要有相应法规保证原貌的照片、影像等资料能完整地记录下来。档案部门要提前介入进行指导,甚至主动参与一些抢救性拍摄活动,最后由档案部门验收合格接收,方能进行拆除。可以考虑充分发挥“记忆工程”的文化传播作用,搭建一个宣传教育平台,如制作电视专题节目、采用各种现代技术筹办大型展览等,进一步增强重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17]

(四)“城市记忆工程”的实践体现了档案部门主动记录历史、构建社会记忆的重要作用

“城市记忆工程”大多是由各地档案部门担纲实施,并在部分城市形成了规模效应,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传统的观念认为,档案工作者记录过去而非未来,处理历史事件而非现实或未来事件,他们不构建历史和记忆,因为这是史学工作者和其他档案用户的角色。[18]但当代档案工作者认为,档案工作者是建构社会和历史记忆的积极因素。在此过程中,他们不仅有义务保护或记录过去,还有责任把未来的需要和期望铭记于心,唯其如此,才更能反映社会的“价值”而不只是某些重要用户或传统用户的价值。一位南非档案工作者曾这样写道:档案工作者从事的工作纯粹“是在构建未来的文献遗产”,他们决定“哪些社会生活将传递给后代”。“他们才在真正地形成档案,决定着什么被记忆什么被忘却,谁能够声名远播,谁最后无声无迹”。[19]部分城市提出并实施“城市记忆工程”,从被动收集有关城市形成、变迁、发展方面的历史档案,到运用现代技术抢救性地拍摄城市历史街区、遗迹和建筑原貌,档案工作者通过主动记录城市历史、形成现实的档案,成为构建社会记忆积极的中介者。在当前的社会分工中,城市面貌记忆存在缺位现象,更多的是个别单位或个人局部的、零散的、自发的行为,其成果虽弥足珍贵,但往往缺乏整体性、全面性、权威性,难以全面承担传承城市文明的职责。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对历史负责的社会公共组织,档案馆拓展工作领域,主动承担“城市记忆”的职责,开展“城市记忆工程”,使“城市记忆”更具客观性、系统性、权威性和专业性,也有利于真实地、安全地保护和传播“城市记忆”。这一对城市历史高度负责的举措,意义不仅在于抢救“城市记忆”,更重要的是为传承城市文明搭建了一个科学有效的记忆平台,提供了一个认识城市发展历史的权威性公共服务窗口。[20]

(五)“城市记忆工程”是实现“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整合的重要载体

一些城市在开展“城市记忆工程”中,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开展资源调查,建立“城市记忆名录”,抢救性记录城市风貌,广泛征集档案文献,初步厘清“城市记忆”脉络,摸清“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的现状,建立“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数据库,搭建“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收集、整合、开发和共享的平台。

“城市记忆工程”的初始阶段以抢救性建立和收集有关档案文献为主要工作,而在深入推进中就从资源建设为主转换为资源管理为主,即要通过对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强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有的城市尝试运用“城市记忆工程”这一平台,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环境,在维护资源主体各方利益、保护资源原件的前提下,开展资源信息的整合工作。上海市档案局组织制定了《城市数字记忆工程》项目方案。该项目的建设目标是:按照上海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要求,充分利用城市市级电子政务内、外网网络资源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有基础,通过进一步科学合理地规划网络、建设和完善基础设施,改进和开发应用系统,把记忆上海城市发展轨迹的各类档案“存量”信息资源和在电子政务环境下产生的“增量”电子档案信息永久地保存下来,使之纳入上海城市基础信息资源库,为领导和全市党政机关提供资政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有的城市整合全市“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编撰出版反映城市历史与发展的大型史料集。南京市档案局决定在2009—2011年实施“开启记忆之门”编研工程,集聚全市档案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集中推出10部装帧设计精美、文化品位较高、品牌效应突出、市场反响良好的“城市记忆”优秀编研出版物。“开启记忆之门”编研工程列为南京市2009年度七大重点工作之一。该工程的实施打破馆际之间、区域之间的界限,将市和区县档案馆、专业档案馆、企业档案馆及社会档案资源整合,全市档案编研人才整合的大档案编研工作思路。2009年初,成立了“开启记忆之门”编研工程协调委员会和学术指导委员会,学术指导委员会集聚了南京地区来自档案、历史、方志等社会科学有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这些专家学者将参与“开启记忆之门”编研工程策划,编纂、编写等工作,南京市档案局还将组织学术指导委员会的专家学者分批到全市各级档案馆、档案室开展实地调研,力争用科学的方法和较新的理念,高质量地完成“开启记忆之门”编研工程建设。[21]

【注释】

[1]杨来青:《青岛市档案馆“城市记忆工程”的实践与思考》,《“档案与城市记忆”论坛文集》,《中国档案》杂志社、上海市档案局2008年汇编。

[2]俞 俭、欧新梅:《武昌“城市记忆工程”定格城市历史》,新华网2004年11月22日。

[3]高 丽:《“广州城市记忆工程”全面启动》,《广东建设报》2004年10月19日。

[4]《上海档案》2006年第8期。

[5]程放军:《长沙启动“城市记忆工程”》,长沙晚报2005年7月23日。

[6]丁 雷:《大连启动“城市记忆工程”》,大连日报2006年2月23日。

[7]《济南日报》2006年5月8日。

[8]2008年7月24日重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报道。

[9]据丹东档案信息网报道。

[10]《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二十七卷第3期。

[11]2010年4月29日湖南在线娄底频道报道。

[12]税翠红:《扎实开展“城市记忆”工程》,《湖北档案》2006年第8期。

[13]杨来青:《青岛市档案馆“城市记忆工程”的实践与思考》,《“档案与城市记忆”论坛文集》,《中国档案》杂志社、上海市档案局2008年汇编。

[14]《广州城市记忆全面启动》,《广东建设报》2004年10月19日。

[15]《大连“老字号”资料可送档案馆收藏》,《大连晚报》2006年10月14日。

[16]2008年1月16日《天府早报》。

[17]2008年12月29日《中国当红网》。

[18](加拿大)T·库克:《铭记未来档案在建构社会记忆中的作用》,《档案学通讯》2002年第2期。

[19]同上。

[20]杨来青:《青岛市档案馆“城市记忆工程”的实践与思考》,《“档案与城市记忆”论坛文集》,由《中国档案》杂志社、上海市档案局2008年汇编。

[21]2009年2月16日《中国档案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