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世博会的举办与举办城市的区域政策

世博会的举办与举办城市的区域政策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 世博会的举办与举办城市的区域政策小林甲一名古屋学院大学EXPO2005计划研究代表、经济系教授一、导 言2005年9月25日,持续了185天的爱知世博会终于闭幕。另外与此同时,以世博会的举办为契机,加强城市的基础建设及展开新的区域开发对举办城市而言实有百利而无一害。

第二章 世博会的举办与举办城市的区域政策

小林甲一

名古屋学院大学EXPO2005计划研究代表、经济系教授

一、导 言

2005年9月25日,持续了185天的爱知世博会终于闭幕。国际博览会及世博会的未来将由萨拉戈萨举办的认可类世博会(西班牙,2008年)和上海世博会(2010年举办)继承下去。有关举办博览会的起源虽然众说纷纭,但规模盛大地举办国际博览会却明白无误地是19世纪中叶的事情。其后,就19世纪后半叶、20世纪前半叶及二战后的20世纪后半叶的开展情况而言,尽管有商品交易会,也有国家的文化的MEGA·EVENT,但都不是单纯地举办国际博览会,其举办计划中或多或少包含举办地的城市建设、区域开发或是与举办城市的地域政策进行联动的内容。

其中,最关键、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对经常追求“欢迎大量的入场者,可以给他们带来感动的大规模美丽会场”与“顺利、方便快捷的会场四周”的世博会计划而言,将会场规划及会场四周的配备与举办城市区域开发规划联合进行是极其有意义、有效率的方法。另外与此同时,以世博会的举办为契机,加强城市的基础建设及展开新的区域开发对举办城市而言实有百利而无一害。进一步讲,因世博会而聚集了众多的人,向他们展示新颖的、设备完善的城市基建从提升举办地的城市形象及抬升其国际地位而言实是大有裨益,这一点是不言自明的。

爱知世博会如众所周知的那样,比起博览会自身,凭借世博会而订立的区域开发规划因摇摆很大,频频变更、缩小会场规划,使其处于迷茫状态。爱知世博会一时所陷入的迷途并非仅用“是环境还是开发”这样单纯的图式能解释明了的,此外,这也未必是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的发达国家在举办世博会时所必然面临的问题。然而,从地域政策的视角来看则一目了然,另外,从世博会的举办的视角来看,对世博会给举办地带来经济、社会效应的期待以及对于利用MEGA·EVENT的城市建设、区域开发方法的信赖因各种重要的原因正在开始发生动摇,这确实是不争的事实吧!

爱知世博会的基本规划从开始到确定历经了10多年的曲折,而作为世博会,爱知世博会的成功说明了从地域的视角而言的国际博览会及与从世博会的视角而言的地域政策联合的理想状态这两个方面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在本章中,基于以上的问题意识,立足于作为政策的国际博览会——MEGA·EVENT的政策学这一观点,探讨以下问题:迄今为止开展的国际博览会对举办城市的发展和其地域政策究竟有何关联?另外,对于已举办过世博会、国际博览会、地区博览会、花卉博览会等众多博览会的日本而言,博览会的发展与地域政策究竟有何关联?本章将就其关联性和应有状态究竟发生怎样的转变进行概括,还计划通过对里斯本国际博览会、汉诺威世博会、爱知世博会,及萨拉戈萨国际博览会、上海世博会的开展的探讨,厘清国际博览会的应有状态和与其关联的地域政策今后应该向怎样的方向发展这一问题。

二、国际博览会的开展与举办城市的发展

(一)19世纪的国际博览会与国际都市的出现

诚如导言中所描述的那样,正式地举办国际博览会是19世纪中叶的事。1851年,最早的由英国政府举办的伦敦世博会闻名遐迩。这次博览会在5个半月的会期中吸引了600万名入场者。因“CRYSTAL PALACE(水晶宫)”的人气等,这届博览会举世瞩目。之后的19世纪后半叶,因伦敦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巨大成功、经济发展及推进了自由贸易,还有国家间的竞争意识高涨等原因,国际博览会真正地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例如有1853年的都柏林工业产品博览会、1853—1854年的纽约博览会、在拿破仑三世的强力支援下彰显法国国家威信的1855年巴黎世博会,以及继第2次伦敦世博会(1862年)后于1867年举办的第2次巴黎世博会。在第二次巴黎世博会中,国际博览会被组织成“世纪的盛典”,因产业、技术、贸易而兴的商品交易会转换成文化性的MEGA·EVENT正是在这次世博会中定下基调。在接下来的1873年,维也纳举办的世博会也开了与大规模城市再开发实现联动的国际博览会的先河。在当时的国际博览会上,尽管有商品交易会性质的展览,也有很强的文化色彩,但从专门举办博览会这件事本身而言,可以从中发现巨大价值,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且,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国际博览会的发展明白无误地促动了当时世界上伦敦、巴黎、纽约及维也纳这类国际都市的出现。

虽然伦敦世博会因赤字问题持续出现而在1874年一度中止,但1875年就有了美国为纪念独立100周年而举办的费城国际博览会,1878年法国举办的第3次巴黎世博会。一进入19世纪80年代,国际博览会中列强统治的殖民地的色彩加重起来,相继有1879—1880年的悉尼国际博览会、1883年的阿姆斯特丹国际殖民地博览会、1883—1884年的加尔各答国际博览会、1888年的巴塞罗那世博会和格拉斯哥国际博览会。接着,1889年法国在埃菲尔铁塔举办了著名的第4次巴黎世博会。到19世纪90年代,虽然有1894年的安特卫普国际博览会和1897年的布鲁塞尔世博会等,但在这一时期里,作为大规模国际博览会而大放异彩的是1893年美国为纪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400周年而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即芝加哥国际博览会。以密歇根湖岸边未开发地带作为博览会会场而建设的“白城(WHITE CITY)”使芝加哥一直以来给人耳目一新的印象,使其成为以后城市开发规划的范本。接着是1900年法国举办的有“世博会中的世博会”之称的第5次巴黎世博会。这次世博会在巴黎世博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会场中集19世纪的产业、科学技术、艺术之精华于一身,入场人数达5000万,为“世界之都——巴黎”在全世界声名远播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无论是巴黎世博会,还是芝加哥世博会,举办的动机和主要目的都不是城市建设与提升各自的国际地位!但由于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给人留下强烈印象的是,包含城市开发规划的博览会的举办在国际都市的建设及提升城市印象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二)20世纪前半叶的国际博览会与BIE(国际展览局)的设立

即使进入20世纪后,国际博览会也是一直持续举办着。其中以1901年的泛美博览会(美国布法罗举办)和英国格拉斯哥国际博览会为开端,相继有1904年的美国圣路易斯国际博览会、1907年的爱尔兰国际博览会、1910年的南京南洋博览会、1910年的布鲁塞尔世博会。即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也有1915年的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之后还有1924—1925年的大英帝国博览会、1925—1926年的新西兰南半球诸国国际博览会、1929—1930年IberoAmerica[1]世博会(西班牙塞维利亚举办)、1931年的国际殖民地博览会(法国举办)、1933—1934年的“进步的世纪博览会”(芝加哥举办)、1935年的布鲁塞尔世博会、1935—1936年的加利福尼亚太平洋国际博览会等。20世纪前半叶,举办国和举办城市或主办者的意图明显,承办的多是规模较小的国际博览会,呈现出某种混乱状态。换言之,这是一个允许举办体现各种不同思想、意图的国际博览会的时代。博览会的举办及其以外的事业,即展开城市建设和区域开发之间的联动在这一时期也变得愈加容易!

19世纪中期以来与呈扩张性发展的国际博览会有涉的各国,在此期间为将博览会这种活动纳入到制度性的框架中,保持国际博览会的价值,有意向制定一个《国际博览会条约》。1907年,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德国等国在国内分别设立的博览会委员会在巴黎汇聚一堂,就国际博览会的举办频度和性质定调、今后的走向等进行讨论,并在这个讨论结果上于次年组成博览会委员会联盟。进而,在德国政府的呼吁下,各国政府代表在柏林召开关于缔结国际博览会国际条约的会议。当时虽然已经起草了条约,但后因欧洲局势的突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陷于停顿。重新制定条约的活动是1928年的事。此时,在法国的呼吁下,在巴黎召开了政府代表会议,在对先前的柏林会议议案进行讨论的基础上缔结了有31国参加的《关于国际博览会的巴黎条约》。另外,会议还同时决定在巴黎设立“国际展览局(BIE)”,这为以后国际博览会的开展发挥了主导性的作用。这样一来,国际博览会的举办虽然在一定的框架和内容内进行,但国际博览会的举办与举办城市的发展关系密切这一趋势并未发生变化。最初向BIE登记而举办的一般博览会有1935年布鲁塞尔世博会、1937年的以“现代生活中的艺术与技术”为主题的国际博览会(法国)、接下来的1939—1940年在美国举办的纽约世界博览会和金门国际博览会(旧金山)等。笔者认为,上面列举的是延续这一趋势的博览会的典型。

(三)二战后的重新起步与1970年代的国际博览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最初的国际博览会是为纪念太子港建立200周年而在海地举办的(1949—1950年)。其后的50年代各国虽然也举办过几次小规模的专业博览会,但称得上是正式地、重新起步的国际博览会是在1958年比利时举办的布鲁塞尔世博会。其主题为“走向更有人情味的世界的资产负债表——科学文明与人道主义”,入场人数远远超过预期,达到4145万人。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各发达国家的经济高速增长和美国的繁荣为背景,相继举办的国际博览会有1962年的西雅图世界博览会、1964—1965年的纽约世界博览会、1968年的圣安东尼奥国际博览会(美国得克萨斯),其中还有1967年加拿大举办的大规模国际博览会——蒙特利尔世博会。此外,各国还相继举办了作为国际博览会的专业博览会——“国际园艺博览会”,有1960年的鹿特丹博览会、1963年的汉堡博览会、1964年的维也纳博览会、1968年的巴黎博览会。在接下来的20世纪70年代,凭借着战后的经济高增长而加入到发达国家行列的日本也在大阪举办了世博会。可能是象征了比较安定的世界局势和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大阪世博会的入场人数达到了历史最高,为6420万人,获得了巨大成功。然而,即使是战后举办的这些国际博览会,举办博览会与举办地的城市建设、区域开发展开联动的趋势依旧。尤其是蒙特利尔和大阪的世博会,以世博会为契机,对会场四周进行了大规模的区域开发和城市建设。虽说如此,但这样的城市开发也的确是“因举办博览会所必需的”!

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博览会以大阪世博会的巨大成功为开端,其后却因经济低迷时代的到来,其发展也遭受了挫折。结果70年代举办的博览会仅有阿姆斯特丹(1972年)、汉堡(1973年)、维也纳(1974年)的国际园艺博览会及1971年的布达佩斯国际博览会、1975年[2]的国际环境博览会(美国斯波坎)和冲绳国际海洋博览会。斯波坎国际博览会是在国际博览会历史上规模最小的城市举办的,其以环境为主题,策划市区再生而广为人知。冲绳海洋博览会为纪念冲绳回归日本,虽然欲凭借世博会的功效和区域开发而以复兴冲绳为目标,但最终的入场人数仅有560万。于是便如表2-1所反映的那样,预定1976年在费城、1981年在洛杉矶举办的世博会最终都陷入了“承认后中止”的状态。“已经不是世博会的时代了”这样的风言风语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表2-1 二战后的国际博览会:世博会的开展

(续表)

注:二战后,根据修订后的国际博览会条约,“世博会”的正式名称由“第Ⅰ种普通型博览会”转变为“普通型博览会”、“认可类博览会”(上海世博会以后),但在规模及内容方面并无多大差异。

(四)恢复活力的国际博览会

在接下来的20世纪80年代,有1982年的诺克斯维尔国际能源博览会(美国)、1985年的筑波国际科学博览会(日本)、1986年的温哥华国际交通博览会、1988年的布里斯班国际休闲博览会等几次独特的专业博览会。这些博览会无一例外地都是在区域开发与地域产业的振兴紧密相连的情况下举办的。像筑波博览会与布里斯班博览会那样,这些博览会无论从博览会的角度还是从增强地域活力计划方面来看,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因而备受好评。但另一方面,也有像1984年的路易斯安娜国际河流博览会那样以失败而告终的例子(举办方组织宣告破产)。其结果是如表2-1中明确显示的那样,自大阪世博会以后,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世博会(指如同大阪世博会那样的综合性博览会——译者注)连一次都没有举办过。即使是国际博览会这一MEGA·EVENT本身,或“因举办博览会而进行的城市建设、区域开发”,在当时的发达国家中,因经济的长期不振、大规模开发而招致了对环境破坏、社会问题的批判,及对这类开发手法的担忧也成了巨大的反对力量。

国际博览会从持续这样低迷到重新焕发活力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了。1990年,大阪举办了“国际花卉与绿色博览会”——大阪花卉博览会。这场“花卉的世博会”,集聚了人气,入场人数达到了远超目标的2312万人。于是,西班牙政府于1992年为纪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周年,在塞维利亚举办了以“发现的时代”为主题的普通型国际博览会(即综合性的国际博览会)——世博会,这距上次世博会已是事隔20多年了。这次在塞维利亚举办的世博会虽然以西班牙加入欧洲联盟(EU)(1986年加入,当时还是欧洲共同体EC)为契机,加上同时举办的巴塞罗那奥运会,是以期重新发扬西班牙的国威和获得新的发展而出现的产物,但世博会的方案与经济落后的南部安达卢西亚地区的再开发息息相关。此外,同样以该主题开幕的意大利热那亚(哥伦布出身地)国际博览会则因缺乏政府、经济界的支援,举办方的组织也较脆弱等缘故,最终陷入了惨败的境地。接着举办的国际博览会有凭借汉城奥运会(1988年)成功之气势的韩国于1993年在大田(TAEJON)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同西班牙同时加入EU(当时的EC)的葡萄牙于1998年为纪念瓦斯科·达珈玛发现印度航路500周年而举办的里斯本国际博览会。这些博览会不仅本身算得上成功,而且在与举办博览会联动的区域开发、城市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了好评。

像这样从19世纪中叶开始,跨越了20世纪发展而来的国际博览会,其本身的意义与价值及备受期待的作用和成效被重新提起,进而,还要对之进行再评价。另一方面,以各种形式加深与举办博览会有关的城市建设、区域开发之间进行联动的同时,世博会也一步步地走向了2000年的汉诺威世博会和之后的2005年爱知世博会——“爱·地球博览会”。

三、“政策化”的国际博览会与城市建设、区域开发

(一)国际博览会的“政策化”

如前所述,从19世纪中叶到今日约150年间,实际上各国举办了多届国际博览会。此外,今后也如所看到的那样,以日本为例,不但是国际博览会,国内博览会及地方博览会等冠以“博览会”名称的MEGA·EVENT正在如火如荼地举办着。那么,我们为何要举办国际博览会及其他博览会呢?

论及此事,博览会本身所具有一定的意义与功能当然是不容忽视的,而通过举办世博会可以从中发现某些价值,这亦是原因之一!正如吉见俊哉先生在《博览会的政治学》中强调的那样,以国际博览会的开展为主导的博览会的确是“作为消费文化的广告与大众娱乐的展示物的文化装置”,此外也有可能是涉及那时的权力作用的装置。从以上意义而言,这一时代的博览会无论是主办方和参展方及入场者期待可以发挥出与商品交易会和展示会同样作用也好,还是举办国意图发扬国威和宣传殖民地政策也罢,只要作为文化装置的意味依旧,作为照应那个时代的社会及文化的镜子的世博会就会自动被各国举办。若从“举办博览会”的观点出发,这段时期正如吉见先生也主张的那样,是名副其实的“博览会时代”,即不见得有必要重新探询召开博览会的意义。

从国际博览会的“19世纪形式”而言,直接称这一时期为“博览会的时代”是妥当的。进入20世纪后,各国连续举办了多次中小规模的国际博览会。博览会一旦呈现出各种形式林立的状态后,在保持作为文化装置的博览会的意义的同时,也开始追求与以前截然不同的意义及功能。其中,虽然仍沿用博览会的名称及形式,但是与其说通过博览会自身可以发现举办的意义,毋宁认为在其之外尚有一定的目的,运用各种手段为了实现目的才举办博览会的,或者说博览会在有些情况下也被举办方利用为实现不同的目的而实施的一种政策手段。也就是说,国际博览会从某个时期开始已经逐渐呈现“政策化”的趋势了。

让我们仔细观察20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战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或通过在日本举办的国内博览会,可以看清这种“政策化”的动向。诚然,博览会有博览会的限度,并非仅是变成作为“政策”的博览会。尤其是BIE认定的国际博览会,即使达不到“博览会的时代”的世博会那种程度也好,仍能体现作为照应那个时代的社会和文化的镜子的功能。可是,博览会的崇高主题和所展示的内容应该区别对待,为了城市的再开发及会场四周的区域开发、充实社会资本及区域的活化作用等目的,与关联事业联动而举办的博览会的数目增多了起来,或者说博览会的举办从这个侧面而言的确是加强了!国际博览会的这种“政策化”的动向与近代的社会经济体制在20世纪前半叶迎来了经济自由主义的终结、进入了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积极介入的时代相重叠,这也绝非是一种偶然。

(二)博览会的举办效果与举办地的地域政策

“政策化”的博览会,在承认博览会这一活动本身仍有一定价值的同时,对于举办博览会的意义必须要重新问及。与此同时,为了体现举办博览会具有一定的价值,博览会不能仅就事论事,必须探询其自身以外的价值源泉。对于这样的作为“政策”的博览会而言,博览会的理念及展示内容固然重要,但这以外的政策目的和关联事业方面具有更大的意义。比起博览会本身,博览会计划中“实现目的的可能性”与“作为政策手段的有效性”也成了重要的旨趣。于是,“如果不能明确显现这些方面,则无法举办博览会”,“必须制定出明确显现这些方面的博览会计划”,进一步产生出了“要举办期望值高,可以实现高期望值的博览会”的这一“政策的计划”。博览会的“举办成效”被视为问题,进一步地,不仅是博览会本身所带来的功效,包含相关联的各种事业凭借博览会的举办而带来的经济、社会成效也被更加关注。笔者认为在这样的背景和要因之下已经发生了如上述那样地举办博览会和围绕着这些的变化。

将目光投向作为“政策”的博览会,如果从举办这样的博览会的成效这一视角出发来审视国际博览会的举办的话,可以看清国际博览会的举办与举办地的区域政策之间联动这一趋势已十分明了。如前所述,19世纪后半叶是名副其实的“博览会的时代”,尽管去期待、实际感受博览会的举办功效,而不必重新思考其是否必要。当时的国际博览会规模盛大,可以吸引最多的参加者,是独一无二的国际性的MEGA·EVENT,举办国与举办地仅是通过举办本身即可发现意义和价值,因而所追求的城市建设与区域开发在举办博览会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实现。可是,如前所述的那样,国际博览会的举办,对举办地而言,为国际城市的建设和由此的城市开发带来了巨大成效,这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政策化”的趋势便如上述的那样,在国际博览会的举办上,对举办的效果更为关注毕竟还是20世纪前半叶的事情。尽管在这一时期的国际博览会中,仍然有以19世纪形式为模板的博览会。但另一方面,以博览会为契机的城市建设、区域开发的计划明显开始被人关注。其中,向这一方向转移重点的博览会也备受关注。当时,虽然奥运会和国际商品交易会(MESSE)及其他的国际性的活动相继被举办,但无论是其规模和举办方式,还是国际性的知名度,后者都无法与国际博览会相提并论,更遑论与之相关联的事业和区域开发了。在BIE设立(1928年)前后举办的大多数国际博览会证实了这一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博览会虽然在新的环境中重新起步,但基本上明确无误的是,对作为被“政策化”的博览会活动的举办效果的关注是愈加明显了,博览会的计划与举办地的地域政策之间的相关联性变得更强了。在20世纪60年代的西雅图世界博览会(1962年)和纽约世界博览会(1964—1965年)后相继开幕的蒙特利尔世博会(1967年)和大阪世博会(1970年)上,加拿大与日本两国在受惠于战后的经济高速增长的雨露而实现繁荣的背景下,在举办地城市建设的设想下,对会场四周进行了大规模的区域开发。不过,无论是哪一届世博会,之所以可以在博览会的成功与城市建设及区域开发的成效之间保持很好的平衡、总体上获得了巨大成功,其原因在于各国均在战后的重新起步中又一次让国际博览会的价值释放出了一定的光辉!

笔者认为国际博览会的举办与举办地的区域政策之间协作更加深入,进入新一个阶段还是发生在风传“已经不是世博会的时代了”的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到20世纪80年代。如果这种对国际博览会的意义及价值持否定或怀疑的氛围扩散的话,举办博览会本身的效果自不待言,超越到现在为止对举办国和举办地而言的效果,特别是由举办博览会带来的城市建设和地域开发的效果也一定会变得更清楚。对举办效果进行事前调查,明确揭示未来的预期成果实际上也是那个时候的事。

可是,在另一方面,原先应该扮演配角的区域政策的计划被推到了博览会举办计划的前面,这或许昭示着国际博览会的价值本身或举办博览会本身的意义已被降低。进一步地,即使对那种区域政策的手法和大规模的区域开发也好,等待的也是从保全自然环境等各种立场出发的严厉批判与反对。也就是说,作为“政策”的国际博览会如果执著于举办效果的视角,欲强调其意义与价值的话,在举办博览会和举办地的区域政策方面不能仅关注协作,必须牢牢地把握住一种微妙的平衡。从20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逐渐重新起步的国际博览会也是在这种进退维谷的困境中展开的。

四、博览会在日本的发展与地域政策

(一)博览会活动的引入与大阪世博会的成功

如前文所明言的那样,由日本举办的国际博览会虽然共5次,即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1975—1976年的冲绳国际海洋博览会、1985年的筑波国际科学博览会、1990年的大阪花卉博览会、2005年的爱知世博会,但日本在国际博览会之外还举办了数量众多的各种博览会——“国内博览会”。虽然缺乏确凿的数字,但无疑日本是世界上举办博览会最多的国家。日本为何要举办如此多的博览会与本文主旨无关,遂不加详谈。本文的目的在于试图就举办了如此多数量博览会的日本在博览会的举办与区域政策这两方面之间的相互关联问题进行探讨。

据称,日本最早的博览会是明治初期的1871年举办的京都博览会,进而又在次年即1872年以文部省为主办方、在东京举办了汤岛圣堂博览会。此外,对于派遣使团观摩1862年的第2次伦敦国际博览会,首次参加1867年的第2次巴黎世博会的日本(时为德川幕府)而言,明治维新后也随着西方文化的输入,要求文明开化的呼声高涨,终于在1873年由政府出面首次正式地参加了维也纳世博会,并就博览会的意义和展示内容、举办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对当时的日本而言,其所举办的国内博览会正是模仿国际博览会的形式而举办的。与此同时,还可利用此机会介绍西方文化,普及通过吸收西方文化而开化的日本新文化。而且不言自明的是,这还深深关乎对引入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和振兴产业经济的期待。在这样的背景下,从1877年起定期举办国内劝业博览会,另外在全国各地作为迷你型劝业博览会的地方博览会也在频繁地举办着。这种国内劝业博览会截至1903年共举办了5次,之后到二战前举办的博览会主要有1907年的东京劝业博览会、1914年的东京大正博览会、1922年的和平纪念东京博览会等。博览会这一活动就是这样以“移入”的形式在日本的社会和文化中扎根。

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首次举办的国内博览会是1947年的福山产业振兴会,但其规模较小,恐怕不出产业商品交易会之范围。之后虽然好像也举办了几次冠名博览会的活动,但立足于国际博览会之传统和价值,作为对保持原先意义的MEGA·EVENT的思想感悟与行为落实的博览会,仍然必须要等到大阪世博会(1970年)的举办。昔日大阪世博会的场地虽然今天只是作为纪念公园而被利用,但其四周均是以世博会的场地建设为契机开始了地区开发,并借此成为大阪都市圈的核心,形成了大的城市。此外,与之相增加的是世博会的举办在城市建设方面的效果。作为国际都市的大阪地位上升,提升了面向世博会活动的举办而充满活力的城市印象,带来了与活动、设计、建筑、广告相关联的产业、企业的集结等,最终给大阪都市圈带来了多重成效,因而备受好评。但是,也正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样,大阪世博会绝非仅是将区域政策摆到了世博会举办计划的前面,以上的成果也是国际博览会本身的价值体现。总之,大阪世博会的成功以及发挥的效果象征着日本的“博览会时代”的到来。

在大阪世博会取得巨大成功之后,整个20世纪70年代日本几乎再未举办过国际博览会和国内博览会。1971年开始了美元危机,之后1974年的第1次石油危机、1978年的第2次石油危机又接踵而至,使得日本经济备受打击,从战后的经济高增长时期急速地陷入到了低增长、负增长的困境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恐怕也确实没有余力举办博览会了!此外,从博览会的角度出发,正所谓“盛宴之后”,仅是大阪世博会的成功就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而且,比这种动向更为清晰的是前述的冲绳国际海洋博览会(1975年)的失败。因此,一段时期内在日本国内举办博览会和实施相关的区域政策根本无法摆脱这些束缚。

(二)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地方博览会的高潮与区域开发

日本国内博览会掀起被称为“地方博览会高潮”是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的事,成为其契机的是1981年由神户市举办的神户Port Island[3]博览会。该博览会的场地位于神户湾填海造地而成的一个多功能岛上,其目的在于宣布Port Island建成和激活地区经济。虽然没有在BIE登记,但其举办的规模与国际博览会相当,共有1610万人入场,获得了很大成功。看到神户取得的成功,全国各自治体也争先恐后地开始筹划举办地方博览会。此外,筑波国际科学博览会(1985年)的成功无疑也给各自治体打了一剂强心针。筑波国际科学博览会作为以科学技术为主题的国际博览会,共吸引了超过2000万人的入场者,获得了还算过得去的成功。除此之外,作为与国家主导的超大区域开发计划“筑波研究园城市构想”联动的区域开发型国际博览会,给举办地带来了巨大的成果和功效,这一点备受好评。其结果是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尤其是1987年、1988年、1989年这3年间,如表2-2所体现的那样,日本全国进入了一个举办地方博览会的高潮时期。于是,在上述背景的影响下,日本国内举办博览会与区域开发完全挂钩,且动辄纯以区域开发或眼前的区域振兴及区域的活力提升为目标而举办博览会的趋势愈加明显。

表2-2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举办地方博览会的高潮

img4

(续表)

(三)日本特定博览会的开展与区域建设

可是,上述的地方博览会中也出现了徒有博览会之虚名,入场人数也没有达到目标而以失败告终的。因此,通产省(现在的经济产业省)于1989年创立了“日本特定博览会(JAPANEXPO)”制度,还指出,“对有特色的区域信息发布,推进交流,提高住民意识,振兴产业等发挥巨大效用的博览会认定为‘特定博览会’,要推进举办基于区域的自主性、主体性的个性且有独创性的博览会”。之后,作为规模较大的国内博览会虽然有2000年的国际园艺博览会“日本花神2000”和2004年的静冈国际园艺博览会“太平洋花神2004”等,但此时国内博览会的主流已经变成了特定博览会。

表2-3将迄今为止举办的特定博览会作了一个罗列。虽说新的框架制度形成了,但笔者认为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仍有很多地方博览会是20世纪80年代即开展一直拖到后面的。其中,有重视举办计划自身和进行联动的区域开发的,也有仅以地方产业的振兴为目的、强调重要的特产品和旅游资源的有浓厚商品交易会性质的特定博览会。从这种趋势中发现重大变化征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的事了。在日本国内,区域的活性化作为政策课题被重视的过程中,再一次地强调要寻求“以区域为主体,在灵活利用区域特性的同时以区域的开发为目标”的“区域的时代”的到来,且有必要在区域的各种层次和场合中由市民参加和以市民参与策划的形式来进行城市建设。于是,以这种动向为背景,即使在与特定博览会的举办相关联的区域开发政策中,不但有迄今为止的区域开发,而且包括应该称为是“区域建设”的尝试与努力,其宗旨在于以博览会的举办为契机为区域创造新价值。

表2-3 日本特定博览会的开展

(续表)

1997年,与鸟取县境港市的港湾区域再开发计划进行联动而举办的山阴·梦港博览会上,在环日本海交流和会场位置选定优良等方面,充分地活用了区域的特性。此外,还有市民自己策划、实施活动和由他们亲自经营的志愿者中心,市民参加型的博览会得到实践。尤其是这里的市民参与成了以后国内博览会的举办模式。在1999年举办的以南纪熊野的16个市町村为会场的南纪熊野体验博览会,以“体验”为关键词,在国内博览会中首次出现了开放区域方式和进行关联的活动,共有310万人参与其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外,这一成功又与之后由广域联合的区域活性化和世界遗产“熊野古道”联结到了一起。接着,在2001年,即21世纪最初的年份,由福岛县、山口县、北九州市这三个地区举办的特定博览会同时开幕。该“特定博览会2001”举办之际,正值爱知世博会历经波折,遂有人对举办博览会激活区域这一事情持有疑问。在这种情况下,关于如何举办与区域政策联动的博览会,以及博览会的举办究竟会给区域带来怎样的效果等问题备受关注。

“美丽福岛未来博览会”,福岛县是以专心致志的县民运动为特征,区域建设为新出发点而举办的。作为联动的区域开发,在“阿武隈高原城市构想”的基础上加强交通基础建设。虽说会场场地在博览会后作为住宅地和工厂区加以利用,属于典型的传统类型,但是博览会因有遵从于森林和自然共生的会场以及溶入了多种多样的市民参与计划,因而仍然是一届独特的地方博览会。“山口云母博览会”是基于“山口未来设计21”,即新世纪建设新县的计划而开幕的。其举办的会场属迷你综合型,坐落在利用干拓地开发的某个闲置地。在这个邻接大海、美丽的会场里开展了很多场以“朝气”为基调的十分有趣的活动,入场人数在三个博览会中最多,是一届成功的博览会。但是,这是一场没有突出区域特色,缺乏特定博览会性质的地方博览会。“北九州博览会”是基于“北九州市文艺复兴构想”,作为推进新日铁工厂旧址再开发计划的起爆剂,以北九州市市中心为会场而举办的博览会。此次博览会以“建筑”、“产业观光”、“产业技术”为主题,展示的内容有国内博览会初次出现的由市民参与筹划的(博览会的)展馆,以及作为会场象征的钢铁熔炼炉遗迹地等,是一场充分灵活运用区域特性的博览会。不过,因为会场处于再开发的区域中,缺乏博览会的氛围,展示的内容也缺少趣味性,作为博览会还未称得上取得巨大成功。在2001年这三场特定博览会中,每场均是与区域开发的计划进行联动,高举面向未来的区域建设构想的旗帜,并将这一理念编入计划进程中而举办的博览会。尽管存在着种种问题,但博览会还是给举办地带来了各种各样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成效。

五、未来的国际博览会与区域建设

最后,在密切注视如上所述的日本博览会的区域政策所面向的新趋势的同时,再次回到国际博览会的展开,围绕着里斯本国际博览会(1998年)、汉诺威世博会(2000年)、爱知世博会(2005年)以及最近的国际博览会,对国际博览会的举办方式和与之相关的区域政策的前进方向进行一些思考。

(一)里斯本国际博览会的都市再开发

继塞维利亚世博会之后,在伊比利亚半岛举办的博览会是1998年的里斯本国际博览会。这次博览会以“海洋——面向未来的遗产”为主题,在临近大西洋,面对着特茹(Tejo)河河岸的里斯本东部的城市再开发地区——“PARQUE DAS NACOES”(国民公园)举办的。从区域政策的视角来看,笔者认为这次博览会的举办有两大主要原因:其一,国际博览会的举办和相关的再开发地域政策,在保存对欧盟的依赖性的同时,也是明确无误地将之置于谋求葡萄牙本国发展的国家战略的位置上,为此里斯本的城市再开发从欧盟获得大量的资金补助。其二,对于很久以前城市功能便达到极限的里斯本而言,国际博览会是建设新城市的绝佳机会。另外,该区域是工厂遗迹地和垃圾场等集中地,甚至被称为“里斯本的耻辱”的地方,因此再开发的话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如此一来,国际博览会的举办和会场计划成了起爆剂,推进了新桥梁的建设和地铁的延长等基建设施。里斯本国际博览会名副其实地是以“里斯本国际博览会的城市再开发”的方针推进的。

现在,在这个重新开发的地区,除了在国际博览会期间建设了综合性大厅、水族馆、国际商品交易会会场之外,还建有住宅、商业中心、商业设施、生活关联设施等。这样,新的城市空间被创造出来了。在国民公园计划中,近期该区域要成为容纳25000名住民、22500名劳动者、每年有2000万访问者的新副市中心。此外,从外形美观的塔上看去,里斯本街市的全景和特茹河沿岸的风景,名副其实地可称为绝景。里斯本国际博览会的入场人数虽然远没达到预想的1400万人,仅有1000万人,但一般而言并不认为是“失败了”。比起塞维利亚世博会,后者获得作为博览会的成功而相对应的区域开发计划——Cartuja 93在遗迹地利用上却招致失败,因而很多人评论里斯本国际博览会从区域开发的角度而言毋宁说是“说得过去的成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该博览会有美丽的会场和趣味盎然的展馆,而且最重要的是包含遗迹地利用计划在内的再开发事业与会场设计完美协调,这些方面的成功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具体来说,与博览会的举办相比区域的再开发计划可能事先制定,尽管如此,与国际博览会完美协调的城市建设,即并非单纯的城市再开发,也是里斯本国际博览会的区域建设得到了充分展示。

(二)汉诺威的城市战略与世博会的举办

2000年的汉诺威世博会以“人类、自然、技术——新世界的开幕”为主题,作为21世纪的首次国际博览会,还是由德国举办的第一次正式的国际博览会。那么汉诺威为何要举办世博会呢?这个问题回答起来极其清楚。即对于把以世界最大规模和便利性集一身而自豪的商品交易会会场作为基地的商品交易会城市MEGA·EVENT城市而言,是强化其必要的城市功能。19世纪作为北德意志的中心而繁荣的汉诺威,战后因东西德分裂,虽然沦落为靠近东德边境的核心产业城市,但在另一方面,得益于产业商品交易会和IT商品交易会(CeBit)的实际成果,最终成长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商品交易会城市。之后,两德于1990年实现统一,欧洲联盟一旦向中欧和东欧扩张的话,形势一变,汉诺威的地理优势会变得更加突出。汉诺威于是有效地利用了这一绝佳的机会。作为世界性的商品交易会城市,汉诺威之所以可以从与德国及欧盟的其他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与其将区域政策作为最重要战略是密不可分的。

世博会的会场由号称世界第一宽阔的商品交易会会场(约100公顷)和新开发的相邻地区(约60公顷)——Kronsberg地区的一部分组成。另外,以此为契机,以前的商品交易会会场获得了新生,邻近地区的遗迹地变成了商业、企业用地,在将两者结合的EXPO广场中还建成了商业中心、综合圆形竞技场、设计中心、宾馆、办公大楼等建筑。汉诺威的商品交易会会场和商品交易会举办功能由于这个被大幅度扩充,且重新加入的设施及企业和商品交易会发挥相乘效果的事也是能够期待的。可是,为了利用商品交易会会场,一想到如同商品交易会那样的博览会,不得不认为作为城市建设的商品交易会成了主角,而世博会仅处于配角的地位。进一步地,Kronsberg地区[4]的再开发计划还包含了上述以外的企业用地及计划可居住15000人的住宅地。因机场和中央车站的复兴,驶往商品交易会会场的新干线站ICE的乘入,高速机动车专用道路网的扩充等缘故,交通基础建设一下子被加强了。在城市整备、开发计划——汉诺威·程序2001中,共实施了中心市区和商业地的活性化、城市景观的现代化及旅游地的整备等大小108种事业。正如所期待的那样,汉诺威以世博会的举办为契机,得益于大规模的社会资本投资而开展了战略性的城市建设和区域开发。

虽然如此,汉诺威世博会的入场人数还远未达到预计的4000万人,截止闭幕时入场者仅有1810万人。作为国际博览会,不得不认为这是一届失败的世博会!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从博览会角度而言,汉诺威世博会被商品交易会拖曳过多,导致了世博会的价值与举办的意义未能在城市建设中得到充分体现。也就是说,作为区域政策而举办的世博会仅是手段,某种应有的“汉诺威世博会的城市建设”被以建设世界性的商品交易会城市为目标的汉诺威的城市战略和区域开发所吞噬。不过,就带给汉诺威如此巨大的经济、社会成效而言,世博会的举办无疑是成功的。从这个意义而言,世博会是一个经过点,或许更应该评价为城市建设的新的出发点!

(三)迷失方向的爱知世博会与区域建设

正如导言所提及的那样,爱知世博会有过一段迷失方向时期。1990年,虽然决定爱知县濑户市东南部作为会场候选地,但那以后围绕着世博会的举办是否会破坏会场候选地(“海上森林”)的自然环境这一问题,同意与反对的意见相持不下。1994年“21世纪世博会基本构想”完成,1997年6月国际展览局(BIE)决定由爱知县承办2005年的世博会,但那之后原先的构思屡有变动,如相关新住宅开发计划(遗迹地利用)的缩小,“海上会场”的缩小与“青少年公园会场”的追加等。放弃新住宅开发事业,进一步地连带了“海上会场”的缩小。爱知世博会讨论会议决定继续重新评估会场计划。进而,在2000年12月基于现在的“长久手会场”和“濑户会场”的会场计划的基本计划,BIE正式承认了爱知世博会的召开。然而即使是那以后,其计划仍有摇摆,结果最终性的基本计划是在2001年12月才正式公布。

那么,为何爱知世博会会出现迄今未有的这样的曲折呢?一言以蔽之,是贯彻爱知世博会区域政策理念和具体性构思并不那么明确之故。当然,其理念也并非完全没有,但毋宁说只有周边的区域开发计划。与里斯本国际博览会和汉诺威世界博览会相比的话,爱知世博会显然缺乏城市建设的构思,而以此构想为基础所做的准备非常薄弱。正因为如此,其区域开发计划才会动摇。因而,其区域政策也好,举办计划也罢,才会出现这样的曲折。

而且,造成这种曲折的还有各种争论等重要原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主张通过举办世博会而进行区域开发的一派与反对区域开发的自然环境保护派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在世博会的主题变成“自然的睿智”、“与自然共生”在计划中被突出之后,就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了。此外,即使围绕着推进世博会举办的主体,中央政府(经济产业省)和地方政府(爱知县)之间,及行政主导与市民参与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对立轴。举办世博会,若询问起成功地指导的主角是谁的话,其区域发展的承担者是谁,或推动区域政策的人是谁这类问题也要一并被问及。

爱知世博会基本计划从构思到最终确定,再到世博会开幕,前后共经历了长达约15年的时间。这一历史的变迁虽然并不是仅用上述的几句话就能说透彻的,但经常被问及的方面便恰如本章中所强调的“区域建设”吧!也就是说,应从以下观点出发考虑世博会的举办事宜,即并非仅是世博会和与之联动的区域开发,借助世博会的举办,如何进行区域建设,并因此决定何种区域政策是必要的,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必须要举办怎样的世博会呢?如果从这种区域建设的角度出发,来看2005年爱知世博会的举办及围绕着世博会展开的各项事业的话,世博会提出了一个宏大的主题,尤其是对与全球化的MEGA·EVENT形成对照的,区域性举办城市及其周边区域而言,是一个面向21世纪的区域建设的应有之法和被问及新方向性的契机,更是一个大舞台。

2005年9月25日,爱知世博会终于降下了帷幕。将当初的担忧放置一旁,从入场人数大大超过预计目标1500万人达到2205万人这个角度而言,世博会无疑获得了巨大成功。另外,在现阶段,有评价认为给区域带来的经济、社会效果也大大超过预期。交通基建等社会资本的充实,区域经济、企业的活力增加,最尖端技术的集结,环保意识的提高,城市知名度的提升,国际交流的活跃,城镇建设的激活,及人才培养的成果等不胜枚举。但话虽如此,因为以爱知世博会的举办为目标的最初的区域开发计划半途而废,已经建成的周边交通基础设施如何有效利用?如何利用会场的遗迹地推进区域建设?这些问题表明,“2005年爱知世博会的区域建设”还只是刚刚开始。

对“2005年爱知世博会的区域建设”而言重要的是,到开幕为止的苦难经过和作为爱知博览会的巨大成功这两个方面乍一看虽然没有关联,但实际上正显示了今后的国际博览会应该迈进的一个方向和今后的区域建设的理念及政策的应有方式。国际博览会的举办的确从很早开始便与区域开发相联动,在20世纪后半叶还有加强之趋势,进一步来说的话甚至还有将区域开发推到世博会举办本身之前的例子,但对举办国际博览会的国家和地区而言,以博览会为契机体现出思索“区域创造”的精神,提出面向新时代的区域建设的构思,这一点也是不容忽视的。在世博会之后其经济、社会效果如何在该区域中有效利用,以及为了这个目标,区域建设如何开展?这些问题,即使对曾经经历曲折的爱知世博会而言,也将成为今后的重要使命。

(四)国际博览会是区域开发的手段,还是国际博览会本身就是区域发展

在被称为经济世纪的20世纪,国际博览会不得不陷入重视经济性、加强与区域开发的联动的宿命境地。汉诺威世博会虽然达到了20世纪型世博会的极致,但与此同时也可以认为显示出该模式的终结。具体而言,笔者认为今后的国际博览会将以两极分化形式展开。一种是以继承传统的国际博览会及其产生效果的形式,达到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和以之为目标的国家想举办的,向来重视区域开发的类型。另一种是发达国家在第一种类型外,从国际博览会本身的理念及其产生的作用中发掘出一定意义和新价值而欲举办的类型。虽然对2005年爱知世博会的评价今后也仍会继续,但从结果而言,评价爱知世博会为新类型的先锋的时候一定会到来。

从本文中强调的区域的视角来看,在这种两极分化中,对于摇摆不定的国际博览会和与之相关的区域政策的应有方式而言,更重要的焦点是“国际博览会是区域开发的手段还是博览会本身就是区域建设”。也就是说,作为区域开发重视型,国际博览会的举办是作为简单手段被利用,而博览会的区域建设则是充分发挥国际博览会的理念和与之相关联的经济、社会效果的区域建设,这两者差异很大。国际博览会如果仅是被视为区域开发的简单手段的话,那么其自身也会变得毫无意义。另外这种因举办国际博览会而进行的区域开发即使给该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成效,但若从区域政策的视角来看,也是不具备任何社会价值。在整个20世纪,政策化的国际博览会的开展逐渐强化了与区域开发的关系。其中,国际博览会的举办简直成了一种政策手段,甚至出现了以联动的区域开发为核心的国际博览会。然而,即便如此,国际博览会仍在维持其价值和作用,为在举办地区域建设与城市建设上尽其所能地发挥大的功效而努力着。这种“国际博览会的区域建设”的精神,在萨拉戈萨国际博览会(2008年)和上海世博会(2010年)中也一定会继承的。

参考文献

1.爱知县工商部世博会招引对策局:《关于2005年举办国际博览会的成效调查报告书》1996年6月。

2.Marcel·Galopin:《20世纪的国际博览会与国际展览局》(财)2005年日本国际博览会协会翻译、编辑、发行,1999年。

3.平野繁臣:《国际博览会历史百科词典》内山工房,1999年。

4.日本EVENT产业振兴协会:《1999年度特定博览会事业调查研究:关于特定博览会举办效果预测手法的研究》2000年3月。

5.Claude·Servain,竹田一平:《国际博览会的效果分析调查的最终报告》,国际展览局(BIE)刊(日语译本)1998年。

6.吉见俊哉:《博览会的政治学》中公新书,1992年。

7.EXPO2005课题组:《NGU EXPO2005研究》创刊号,名古屋学院大学综合研究所,1999年5月。

8.同上:《NGU EXPO2005研究》第2号,名古屋学院大学综合研究所,2000年5月。

9.同上:《NGU EXPO2005研究》第3号,名古屋学院大学综合研究所,2001年5月。

10.同上:《NGU EXPO2005研究》第4号,名古屋学院大学综合研究所,2002年5月。

11.同上:《NGU EXPO2005研究》第5号,名古屋学院大学综合研究所,2003年5月。

12.名古屋学院大学综合研究所编:《思考国际博览会——MEGA·EVENT的政策学》晃洋书房,2005年。

13.BIE HP:http://www.bie-paris.org/NORD/LB Volkswirtschaft/Universität Hannover Wirtschaftsgeographie/NIW:Regional-wirtschaftliche Effekte der EXPO 2000-Eine Schlussbilanz,2001.07.

14.Universität Hannover Wirtschaftsgeographie/NORD/LB Volkswirtschaft:Regional9konomische Wirkungen der Weltausstellung EXPO 2000,1995,12.

15.Wesemael,Pieter van,Architecture of Instruction and Delight:A Socio-Historical Analysis of World Exhibitions as a Didactic Phenomenon(1798-1851-1970),010Publishers,Rotterdam,2001.

(蔡亮译)

【注释】

[1]IberoAmerica指拉丁美洲与旧宗主国西班牙和葡萄牙之合称。

[2]美国斯波坎国际环境博览会的举办时间应为1974年,原文本处有误。但下文的冲绳国际海洋博览会的举办时间的确在1975年。——译者注。

[3]Port Island是位于神户市中央区的人工岛,面积436公顷,是一座集城市功能与港湾功能于一身的海上城市。——译者注。

[4]Kronsberg地区位于汉诺威世博会会场西北部,距离EXPO广场的入口处约2公里,乘路面电车D线仅需约3分钟。该地区作为新区而被开发,计划是一个有6000住户、15000居民规模的新城市。——译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