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回回教与天主教

回回教与天主教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据陈垣《回回教入中国史略》的论证,回回教传入中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唐宋时期。回教不传教,故不致引发佛教、道教的歧视。回教独守门户,不因与异教相争而伤元气。回教尊孔子,与其他外来宗教不同。约翰抵达大都后,经元朝廷允许,开始了基督教的另一派别天主教的传教活动。但天主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很大差异,又没有经历本土化的改造,及至元朝后期,其势力日衰,天主教在中国处于停滞状态。

(一)回回教的传入

据陈垣《回回教入中国史略》(此为陈垣《中国回教志·经籍志》中的一部分)的论证,回回教(以下简称回教)传入中国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唐宋时期。早在唐宋即有阿拉伯、波斯、中亚一带的穆斯林来华经商,并将伊斯兰教教义初传至中国西部和北部边界的部分地区。

第二阶段为元代。元朝对欧亚大陆的征服,使中国上述边界处于开放状态,为穆斯林大规模迁居中国开辟了广阔的通道。据马可·波罗的游记,当时中国的许多地区都有穆斯林的住户。所以,从元朝起,在中国逐渐形成了一个信仰伊斯兰教,使用汉语,吸纳中亚、西亚文化的回族,并建立了中国化的回教。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起,在长安、广州、泉州、燕京、杭州、鄯阐(昆明)等地都建有清真寺。

第三阶段为明清时期。到明朝,回族散居祖国各地已近百年,或习武,或经商,其读书应举者也不少见。明初诏译《回回天文书》,其主持者,就是翰林院编修回回大师马沙亦黑等。《明太祖文集》亦有翰林院编修马沙亦黑、马哈麻敕撰文。永乐年间(1403—1424年)派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郑和即回族人,他的父亲姓马,名哈只。哈只是指曾赴“天方”(即麦加)朝圣的人。因其次子马和,事奉今朝,故赐姓郑。明朝回族事奉宫廷的甚多,明武宗(1506—1520年)曾纳回族女为妃等。不过应该指出,明初吐鲁番、哈密犹信佛教,明成化五年(1469年)吐鲁番才改奉回教;其后哈密才奉回教。

清朝因笃信藏传佛教而歧视和迫害回教,自乾隆中叶至光绪初年的近百年间,回教徒反清之事即有五次(详见陈垣《中国回教志·大事志》)。

(二)回回教的教义、教规

回教与伊斯兰教有相一致的方面,即都以《古兰经》为教典,不与异教通婚,家人同教,世代相传,饮食习俗基本相同。但因回教是在中国社会中滋生,必然铭刻着本土化的深深印迹:其一是回教在中国不传教;其二是回教在中国尊孔子

回教不传教,故不致引发佛教、道教的歧视。中国古代宗教史上,佛、道之争曾引发唐会昌毁佛。回教独守门户,不因与异教相争而伤元气。

回教尊孔子,与其他外来宗教不同。据陆容《菽园杂记》记载:“回教门异于中国者,不供佛,不祭神,不拜尸。……最敬孔圣人。”在教义上,中国回教学者,如马注(1640—1711年)、刘智(1655—1745年)在其所著《清南指南》《天方性理》等书中,提出“以儒诠经”,建立以儒家思想阐发伊斯兰教教义的宗教理论。在教规上,中国回教称穆斯林传统节日“古尔邦节”为“忠孝节”,并往往在穆斯林传统丧葬礼仪外补充“重孝”之礼,如抬棺出殡,为亡人念经祈祷等,重视对儒家仪礼的践履。回教还重视寺院教育和经文的译著。前者通过师徒传授,旨在使宗教学术传统绵延不绝;后者是向教外人士或不懂阿拉伯文、波斯文的回教人介绍回教教义,以增进他们对回教教理的正确理解,避免误读、邪行。其中最著名的经师教育家是明朝的胡登洲(1522—1597年),他是陕西咸阳人,是寺院教育的开创者。精通阿拉伯语、波斯语,对伊斯兰教的经籍研究颇深,汉译伊斯兰教经籍多出其本人或弟子。其后各地清真寺纷纷仿效,招徒授课。南北各地创办寺院教育的第一代名师多出其门下。关于寺院教育的方针、内容、方法,详见白寿彝《伊斯兰教存稿》第七章《寺院教育的提倡》,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三)天主教的初步传播

基督教即元人所称的也里可温。也里可温有两大派别,其一为曾流行于唐代的景教,即基督教聂斯托里派;其二为远西新人——罗马天主教。

景教是唐朝对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托里派的称谓。公元428年,聂斯托里派与当时作为罗马帝国国教的基督教正统派分裂后,日渐向东传播。约5—6世纪经叙利亚人从波斯传入到中国新疆,7世纪中叶传入内地,是最早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派别。

最早记载景教传入中国的是《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简称景教碑)。碑文概述景教于贞观九年(635年)从波斯传入中国后的活动和基督教教义。唐建中二年(781年)立,明天启三年(1623年)在盩厔(今陕西周至)出土。碑高2.36米,宽0.86米,厚0.25米,上端刻有十字架,碑底和两侧有古叙利亚文教士题名,碑额作《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碑文计1780字,景净撰,吕秀岩书。现藏西安陕西省博物馆。碑文分序文和颂词两部分。序文较长,首先简略述及基督教基本教义,然后记述了阿罗本受到唐太宗礼遇,景教在唐太宗、高宗、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6位皇帝支持下在中国140余年的活动经过。颂词较短,多是对上述6位皇帝的颂词。在教义方面,碑文对上帝造物,人类始祖受撒旦诱惑而堕落,三位一体的救世主降临人间,施洗拯救众人等基督教教义都扼要提及,但没有涉及聂斯托里派的基督二位二性主张。碑文作者波斯人景净是景教传教士,任“中国教父”“乡主教”“长老”,曾参加佛经翻译工作,与僧侣亦有来往,因此景教碑文中颇多佛教用语。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下令禁佛,景教亦被波及,并以“邪法不可独存”而受到很大打击,一度中绝于中原地区(唐末至五代北宋之间,中国西北边陲地区景教的活动仍然十分频繁)。13~14世纪元朝政权建立后,罗马教皇于1289年派教士约翰·孟德高雄维诺出使东方。约翰抵达大都后,经元朝廷允许,开始了基督教的另一派别天主教的传教活动。他在大都先后兴建了两座教堂,并学会蒙古语言文字,译出《新约》和祈祷诗篇,教授信徒。几年中,他为6 000多人行了洗礼,扩大了天主教的影响。鉴于他的卓越传教工作,1307年,罗马教廷任命他为大都和中国教区大主教,教徒亦发展至3万余人。除大都外,福建泉州已成为南方的传教中心,扬州、杭州、昆明以及甘肃等地,先后建造了教堂。但天主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很大差异,又没有经历本土化的改造,及至元朝后期,其势力日衰,天主教在中国处于停滞状态。

明中期,天主教传教士再次来华。以利玛窦汤若望怀仁、马礼逊等人为代表。

利玛窦像

利玛窦(1552—1610年)是明朝来华的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前往广州定居。在内地建立了第一个传教会所。他吸取前代传教士的经验教训,努力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会通。为了适应中国的社会习俗,他曾削发为僧;结交儒生、官员、皇族,谈论天文、地理、数学等科技知识。万历十七年(1589年),在韶州,请儒家学者讲授《四书章句》,并自译为拉丁文,详加注解。这是《四书章句》最早的外文译本。他在译本的序文中称颂儒家的伦理观念,认为《四书》与罗马哲学家塞涅卡的名著具有同等的学术地位。这就为他传教和发展教徒提供了有利条件。他著有第一部中文天主教论著《天学实义》(后改名《天主实义》)。明朝徐光启(1562—1633年)与利玛窦相交甚密,曾向利玛窦问学,并与之合译《几何原本》前6卷。他自著的《农政全书》等吸取了西方的若干科技成果。

汤若望像

南怀仁像

汤若望(1591—1666年)和南怀仁(1623—1688年)的传教理念与实践都与利玛窦相似。马礼逊(1782—1834年)是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并列的基督教三大派系之一)第一个来华的英国籍传教士,中国伦敦会的创办人。他除了传教以外,特别注重中文的翻译事宜。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编成《中国言法》。嘉庆十九年(1814年)撰成《新约》的汉文新译本。次年,编成《中英字典》(由东印度公司出资于1815—1823年陆续刊行)。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译成《旧约》,名为《神天圣书》,于道光三年(1823年)刊行。他所从事的《圣经》翻译和编纂《中英字典》,对促进中外学术思想文化的交流起了积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