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清华大学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及思考

清华大学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及思考

时间:2022-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摘 要:本文介绍了近5年以来,清华大学图书馆通过新读者入馆教育、课程教学、培训讲座等方式,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情况,同时对我国大学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方向进行了进一步探讨。近年来清华大学图书馆对读者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进一步深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呈现出生机勃发的局面。以文献信息检索课为代表的信息素养教育,是我馆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的第2环节。

清华大学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及思考

袁 欣

(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100084)

摘 要:本文介绍了近5年以来,清华大学图书馆通过新读者入馆教育、课程教学、培训讲座等方式,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情况,同时对我国大学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方向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 清华大学图书馆 文献检索课程 专题培训讲座

伴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全面步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是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和信息教育并存的时代。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素养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清华大学图书馆对读者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进一步深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呈现出生机勃发的局面。

1 基于教学的信息素养教育--继承发展

本文中基于传统教学的信息素养教育是指以图书馆员为实施主体,有计划、有步骤实施的、与读者以面对面形式开展的教育工作,这在我国大学图书馆中被普遍采用。

1.1 新读者入馆教育

清华大学每年招收的本科新生来自于祖国的四面八方,由于各地区差异造成新生所接受过的基本信息素养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有些新生入校以前连电脑都很少接触使用,而有些新生熟知信息时代的几乎所有时尚元素。对于新入校研究生、博士后、教工读者来说,他们往往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基础。对于这两类人群侧重点不同的入馆教育成为我馆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第一环节。

近5年,我馆在组织全校3 000多名本科新生“导游式参观”活动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例如,2008年我们尝试为留学生提供英文“导游”,为新研究生、博士后、教工提供“自由行”的导引参观;2011年我们开始尝试让读者“自助游”,让他们带着问题参观,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驻足、寻找答案。随着各种参观教育的深入开展,该活动涉及的接待馆员由20多人增加到30多人,涉及的部门由1个增加到6个。

1.2 学分课程教学

以文献信息检索课为代表的信息素养教育,是我馆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的第2环节。我馆近5年开设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图情学课程,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选修、限选、任选课。这些课程按照不同的读者群分为3个层次:面向低年级本科生开设的《图书馆概论》等课程,是本科生利用图书馆的入门教育课程,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现代图书馆的运作规律、资源整理过程和利用方法,了解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面向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等课程,按我校大的学科门类和所属文献资源数据库特点,分为理工、化学化工和社科3个方向,分别针对不同的学科文献特点,讲授和练习利用各种检索工具和计算机技术,获取所需专业信息和知识的技能;面向研究生开设的《信息存取原理与技术》等课程,侧重介绍计算机技术在信息存取中的应用,各种信息存取系统的开发、评价与服务方式,通过典型系统的剖析,深化技术的应用。表1为2006-2010年我馆开设信息素质教育课程的情况。

表1 2006-2010年我馆开设信息素质教育课程的情况简表

img2

从表1可以看出,近5年来在我校的课程设置中,图书馆开设的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课程数量整体变化不大,基本保持在7~8门;教学班开班的数量有减少的趋势;总课时数根据当年开班数不同相应有所减少;而与开班数量减少、总课时数减少的状况相反的是,5年来选课学生的数量呈上升趋势。

此外,我馆的科技史及古文献学科除承担与人文学院科技所合作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外,2007年开始承担学校本科生大型课程《实验室探究课》的部分教学工作,介绍清华古籍文物的收藏、保护与研究工作;2008年开始承担近300名本科生选修的《科技史》课程的部分教学工作。

我馆开设的有关信息素养的教学课程,多年来一直受到学生的好评。如我馆的本科信息资源检索课程体系获得了清华大学2006年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历年教务处组织开展的学生对全校所有任课教师的网上教学评估中,图书馆教师的得分均高于全校教师的平均得分,如2008年春季学期图书馆教师的平均得分为92.38分,全校教师的平均得分为90.94分。

1.3 专题培训讲座

面向不同层次的读者,以满足不同信息需求为目的的培训讲座,多年来一直是我馆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第三重要环节。因为通过培训讲座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针对性强、时间跨度小、收效快,所以深受全校读者,尤其是教师和研究生的欢迎。在培训讲座方面,我馆注重基于学科的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同时也根据读者在工作、学习、科研中的实际需求不断推陈出新。近5年以来,我馆面向全校和各院系师生开设系列专题培训讲座的情况如表2所示。对于讲座效果的实际调查结果显示,有90%~95%的读者对我馆开设的培训讲座给予了充分肯定。

表2 2006-2010年我馆开展培训讲座的基本数据

img3

从培训讲座开设的专题上看,几年来一直开设的讲座主题既有针对校内广大读者的“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导览”等专题,又有针对特殊学科、专业读者群开设的专题,如“化学研究中的数据事实检索”等;既有针对某类特种文献检索的介绍,如“国内外学位论文的检索与获取”,又有针对具体某个电子信息源的介绍,如“Web of Science引文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从讲座涉及的文献类型上看,涵盖了传统印刷型文献和现代主流的电子型文献。从讲座涉及的学科上看,既有针对理工学科的讲座,又有针对人文学科类的讲座。

除了这些持续开设的经久不衰的专题讲座之外,近5年来我馆还从读者的实际需求出发,对部分讲座内容进行重组,例如,2007年将原“科技查新检索方法与技巧”主题调整为“开题与立项前的文献调研概述”,调整后由于内容和题目更加贴近用户实际需求,受到热烈欢迎;2008年根据读者对计算机基础技能教育方面的需求,新增专题“让MS Word的实用功能助你写出漂亮论文”,听众达104人/场。

通过参加这样的培训讲座,师生们可以更加了解本学科文献信息的类型、常用的数据库资源,并对其作出有效的评价和判断,从而对完成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各种其他论文的写作和发表提供有力帮助。

2 基于新技术的信息素养教育--开拓创新

我馆在保持传统教育形式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及时更新知识传播的方式。例如,新入校读者除了收到纸本的《读者指南》之外,还可以看到图书馆面对新读者的培训光盘,通过我馆网站上的“新生专栏”观看介绍图书馆基本概况的视频节目“走进图书馆”;可以阅读生动活泼的电子图书《读者指南》;可以学习“利用图书馆初步”网络教程;可以查看新生“常见问题”;可以通过网络“自测题”评估自己对图书馆资源、服务及各项规则的了解程度等。

课程教学方面:我馆信息素养教育在传统课堂教学之外更是实现了全面电子化和网络化。教师备课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在专门的电子培训教室中上课可以让师生随时利用计算机联网进行检索实践;在学校“网络学堂”教学平台的支持下,所有课件都上传到网上供学生学习,学生通过“网络学堂”进行作业提交,开展学习讨论,向教师提问并得到解答;教师在线批改作业,给出点评和成绩等。虽然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依然保留,但“传道、授业、解惑”的绝大部分环节都通过网络渠道来完成。

培训讲座方面:2007年开始我馆就将所有讲座课件放到网上供校园网用户下载。2008年开始着手将讲座陆续摄制、编辑制作成视频节目实现在线点播,3年来已完成11个专题的录制,让不能及时到场参加培训的师生随时随地可以在线看到教师,听到讲解,同时浏览到同步播放的培训课件。

讲座信息的发布方面:我馆除了以传统方式在馆内摆放、分发相关印刷资料,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手段,通过网站、邮件、馆内和校内电子信息屏等渠道发布,2008年以来还尝试使用手机短信、微博等方式发布信息。

除此之外,我馆还组织制作了若干网络培训教程、数据库使用教程,比如Web of Knowledge平台上6个数据库的使用教程,部分已在Thomson Reuters网站上发布供广大互联网用户使用。

3 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的进一步思考

纵观国外名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中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大学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取其精华,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多元化、全方位的用户信息素养教育。根据近5年来我馆的实践情况,笔者认为信息素养教育可以从以下两个大方面进行尝试。

3.1 让信息素养教育从大到小

笔者认为此处的“从大到小”应该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信息素养教育从课堂这个大面走向图书馆的各个小角落。这需要我们从观念上摒弃“只有课堂上才能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看法,将图书馆服务的诸多小方面都纳入信息素养教育中。如将咨询工作视为信息素养教育的窗口之一。除了参考咨询馆员之外,各阅览室的咨询台应该能够提供更细致的、有关本阅览室业务的指导。又如工具书阅览室的馆员经常会面对如何查找标准文献的问题;电子阅览室的馆员则经常会遇到关于如何使用某个数据库的问题。通过解答这些问题,馆员们为读者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进行了具体的、细节上的信息素养教育。再比如图书馆中可用细节的标识来对读者施以信息素养教育,例如自助复印机旁边有关对文献使用的版权知识的小贴士等。其二是指受教育的人群从多到少,从一名教师面对大课堂的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到一对一的辅导和讨论。目前高校许多研究生导师都有国外留学或进修经历,他们比较了解国外本领域的动态和发展,也很称赞国外大学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但不大了解自己身边的图书馆。我校曾有一位研究生导师,他曾经要学生通过电子邮件委托在国外的同学帮助其查找资料,其实该领域的数据库我馆已经购买了很多,完全能够满足他的文献需求,但他却不知道。教师对图书馆的了解,直接影响到他所指导的学生的科研态度。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提供面对教师的一对一的信息素养教育。

3.2 让信息素养教育由里及外

从我馆近5年来专题培训讲座的读者统计数据中,显示出面对全校读者开设的大专题讲座,平均每讲的听众人数大致保持在40人上下,而应院系要求开设的小专题讲座,5年来听众人数逐年增多,2009年平均每讲的听众人数(72人/场)大幅超过大讲座的人数(41人/场)。这一现象证明了我校读者与国外高校读者一样需要更加贴近专业领域的信息培训。由此笔者认为此处的“由里及外”包含两层含义。

含义之一是让信息素养教育从图书馆里走出去,走进院系,走进专业课。与国内高校图书馆大多有专门设置的“文检课”有所不同的是,在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实践中,美国图书馆员常常与院系的学科教授相互配合开设专业课程,学科教授邀请图书馆员为某一特定科目的相关书目、电子资源的使用检索开课,或请他们专门指导学生如何查找课程学习所需的文献信息,如何完成报告或者研究论文,所以由学科教授与馆员共同承担专业课教学的情况非常普遍。2006年我校已经在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开始设置由图书馆和院系共同开设的课程,收到了较好效果。因此进一步与更多院系紧密配合,共同开展结合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应该是我国大学图书馆的一个实践方向。

含义之二是让信息素养教育从一个图书馆走出去,走进其他高校图书馆或者更广阔的天地。如各高校之间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优势,分享各自的信息素养教研成果,又如将我馆的培训讲座课件、网络培训教程,尤其是有学科优势的专业数据库的评价和使用方法,开放给其他馆用户甚至整个互联网用户免费下载和学习使用,使好的信息素养教育真正做到无任何限制地惠泽广大用户。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通过多种手段和渠道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构建信息素养教育平台,是传统的用户教育在信息社会下的发展趋势。大学图书馆基于其文献资源的优势及教育职能,也必将在未来得以长足发展。只有提高大学信息素养教育水平,才能切实提高研究型大学师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进而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与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 周莉.信息素养与信息教育[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14):54-55.

[2] 孙平,曾晓牧.面向信息素养论纲[J].图书馆论坛,2005,25(4):8-11.

[3] 梁红.论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2(4):121-124.

[4] 蔡翠红.美国的图书馆服务--让信息走出图书馆[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5(2):59-62.

[5] 清华大学图书馆教学与培训[EB/OL].http://www.lib.tsinghua.edu.cn/service/instruction.html.

[6] 清华大学图书馆2006,2007,2008,2009,2010业务概览.

[7] 孙平,曾晓牧.从文献检索课走来向信息素养教育走去[J].图书馆论坛,2006,26(6):252-255,26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