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科信息素养教育

学科信息素养教育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依据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全方位评价,从而指导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设计及实践,是国外高等教育部门制订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规范的基本过程。这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多的信息素养标准范例。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前提条件,学科馆员应该根据信息素养教育的指标体系,结合学院师生的实际信息素养水平制订合理的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体系,研究科学、合理的信息素养教育的运作模式[11]。

6.4 学科信息素养教育

6.4.1 信息素养教育概述

6.4.1.1 信息素养的含义

信息素养,也称信息素质(Information Literacy),它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6.4.1.2 信息素养的内容

1)信息素养是一种基本的能力素养

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4季度报告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包括基本学习技能指读、写、算、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信息素养是其中一个方面,它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

2)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的信息能力

信息素养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是一个特殊的、涵盖面很宽的能力,它包含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信息技术支持信息素养,通晓信息技术强调对技术的理解、认识和使用技能。而信息素养的重点是内容、传播、分析,包括信息检索以及评价,涉及更宽的方面。它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既需要通过熟练的信息技术,也需要通过完善的调查方法、通过鉴别和推理来完成。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是它的一种工具[8]

3)信息素养是可以分层次的

信息素养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与许多学科相关,包含人文、技术、经济、法律等诸多知识背景。信息素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这种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智慧、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多个方面,它着重于信息内容的分析、检索和评价,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价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需要借助信息技术、依靠完善的调查方法、通过鉴别和推理来完成。

6.4.1.3 信息素养的评价指标

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是国外信息素养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依据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全方位评价,从而指导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设计及实践,是国外高等教育部门制订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规范的基本过程。具体来看,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评价标准的研究,二是对指标构建方法的运用研究。1997年,新加坡教育部出版的《信息素养指南》一书中最早提到了信息素养评估标准的研究。此后,美国对信息素养评价标准进行了多次细化和扩展。1998年美国学校图书馆协会与教育交流技术协会在《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中制订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这一标准首次从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等3个方面进行了表述,首次提出了信息素养能力的具体要求。2000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制订出全美《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它首次全面地提出了高等院校学生应具备的信息素养的评价指标,认为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有6大指标:①确定所需信息的范围;②有效地获取所需的信息;③鉴别信息及其来源;④将检出的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识基础;⑤有效地利用信息去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⑥了解利用信息所涉及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合理、合法地获取和利用信息。其下还包括22个二级指标和86个可测评的细目。这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多的信息素养标准范例。

在信息素养评价指标构建方法的研究上,国外学者使用最多的评价指标构建方法是调查问卷,其次是文献分析、客观测试法和自我评估。此外,观察法、情景模拟法等方法也有一定的应用[12]

6.4.2 信息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

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是面向未来,培养具有强烈信息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使之具有相当的信息学理论知识和水平,具有信息认知、评价、利用的能力,具有与社会信息化进程相适应的思想意识、思维方法和心理素质。因此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信息素质是一种判断、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资源能力的综合表现,包括信息理论知识和信息实践能力两个方面。

信息素养教育宏观层面,包括信息能力培养、信息理论方法、技术技能培养等。信息意识教育目的在于激发个体潜在的信息需求意识,并能充分地正确地辨析和鉴定信息的价值,合理地利用信息,从而形成一种对信息敏锐的思维感知能力和对信息所特有的恒久注意力。信息能力教育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方面,包括信息认知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四个方面。信息道德教育可以促使人们在信息活动中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根据信息素养教育的宏观目标,可以细分为如下具体目标,包括信息需求的识别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信息源的识别和选择能力、信息检索策略制定和检索结果分析能力、信息及信息查找过程评价能力、对信息生产、组织与传播过程及信息环境政策和信息政策与伦理的了解。

6.4.3 学科信息素养教育的运作模式

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应把它置于重要的发展地位。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前提条件,学科馆员应该根据信息素养教育的指标体系,结合学院师生的实际信息素养水平制订合理的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体系,研究科学、合理的信息素养教育的运作模式[11]

1)加大学科信息素养教育宣传力度,逐步建设品牌学科信息素养教育

学科信息素养教育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的支持,要从人才可持续发展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高度来认识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领导决策层要树立新观念、新意识,从思想、组织、制度、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关注、扶持,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关怀。经常举办各种活动如信息专栏讲座、信息报告会、信息导航、信息宣传栏、信息检索比赛等与信息教育相关的各类竞赛活动,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使院系师生充分了解信息素养的社会功能,进而不断地培养他们的信息观念,强化信息意识。学科馆员可以利用学校、院系和图书馆门户、学科博客、学校BBS等网络方式发布信息素养教育通知、提供信息素养教育课件甚至进行在线的信息素养教育。图书馆可以成立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小组,制作并不断完善标准化信息素养课件,学科馆员再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制作适合各学科的信息素养课件,逐步建设品牌式的学科信息素养教育,提升院系师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2)分层次部署实施,实现学科信息素养教学的多样性

所谓分层次部署实施,即分为教育理论和基本要求层、课件开发层、教材建设层、教学保证层和教学效果层。第一层由国家级和省级高等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术团体,组织有关信息素养(不完全是计算机)教育专家研究制订的关于高等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图书馆再以此为准则组织力量按照自己学校的培养层次和专业结构来进行相应的课程开发,开发适合不同学科需求的课程体系。第二层确定课程的设置及其基本要求,确立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建设的依据。有了课程的教材,还需要一套用于保证的教学实施方案和环境。上述的各层,最后都要落实到教学效果上。课件开发、教材建设、教学,都是基于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的一些教学实施环节。要让学术团体、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和教学保证等方面充分发挥积极性,实现信息素养教学的多样性。

3)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加强馆员的信息素养教育

积极开展理论研究,构建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体系。进一步进行教学深层次的改革,拓宽教学内涵,改善教学环境,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采用更多专业新信息,制订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教学当中。可以采用多种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式,如通识信息素养教育课如新生入馆培训、数据库检索技能培训等,还可以采用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等形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探讨式教学方式,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举办信息素养教育系列教育活动等。在信息化环境中,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育教学资源仍然是学科教学的宝贵资源,我们应通过信息技术将其转化为信息化环境中可利用的资源。同时,学科馆员自身的信息素养能力直接决定了学科信息素养教育的成效,因此,还要注重提升馆员信息素养的能力。图书馆员应该具备的信息素养包括对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的熟悉、把握、评估能力;对相关学科的研究和检索工具的了解;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实践性应用,并能解决相关技术问题等。学科馆员的信息素养能力可通过不同的方式完成,如通过高等教育如图书馆和信息学项目、通过继续教育以及通过实践来获得。学科馆员应该在思想上端正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认识,才能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应把对学科馆员的学习要求贯彻到平时的工作中,作为一个日常性的学习、训练和提高。比如,所有学科馆员都要熟悉馆藏资源状况,胜任馆内的各项业务工作,解答基本的读者咨询,承担读者服务工作。此外,还通过参加专业学术会议、学院活动、资源展示会、数据库培训、读者培训等多种方式,有意识地加强学科馆员的专业知识咨询能力、检索技巧、对读者的指导能力、资源的整合和管理能力、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和提高图书馆员的信息素养,进而实现对读者的信息素养教育。

6.4.4 学科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式

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首先应该在学校的统一规划下联合各相关单位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理念,方法和评价体系。其次应该将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到教学科研的每一个环节,渗透到每一次细微的信息服务中去。

目前,在国内外高校中提供学科信息素养教育主要有四种方式[9]

6.4.4.1 信息素养课外教学

信息素养课外教学,也称为信息素养通用课,是为提高在校师生的信息素养的基本技能而开设的。课程的内容和时间往往是由图书馆员组织和安排的,是在学校课程表以外的或非教学时间进行授课。信息素养课外教学是在传统的图书馆用户教育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但信息素养课不同于传统的用户教育。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素养教育注重学生通用技能的培养。传统的用户教育注重于对图书馆的利用,对某种工具书或数据库等产品的使用;而信息素养教育则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如何在信息海洋中准确地确定信息源,如何有效快速地在不同的信息源中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它强调通用能力的培养,例如,在信息素养课程中学到的信息查询的技能,不仅可用于一种数据库,它还可用于多种不同数据库,这样当学生遇到从未用过的数据库时,他们可将所学的通用信息检索技能从容地应用该数据库检索,从而使学生的独立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得到增强。

(2)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拓宽了。信息素养课外教学与传统的图书馆用户教育的第二个区别就是它不仅强调信息检索的基本技能和通用技能,它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管理,信息鉴别,信息道德,信息应用和信息再生的能力。因此信息素养课的内容也大大地拓宽了,所有在校师生均可自愿参加。

(3)信息素养课的授课方法改进了。由于信息素养课强调培养学生的通用技巧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传统的一言堂授课方式已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由一言堂转为多言堂。授课方法由以老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由单项灌输的教课方式转为由学生讨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和终身学习负责。由此可见,尽管信息素养课外教学是在传统的图书馆用户教育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但其授课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均有了质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为了适应现代化信息社会的需求而产生的。这种质的变化使它完全不同于传统图书馆的用户教育。

信息素养课外教学的特点是:

(1)授课内容一般是由图书馆员独立设计和讲授的,侧重于通用信息素养技能,与学生所学的学科内容和作业没有直接的联系;

(2)授课时间均是学校课程表以外的时间,课程大多是1~2小时的独立讲座课(包括课堂讲授或电脑操作讲授);

(3)参加课程学习的学生均是自愿的;

(4)课后没有相应的作业或考试等使学生有机会进一步复习和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信息素养课外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局限性。由于教授内容与学生所学的学科内容和考试没有直接的联系,学生看不到所学内容对他们专业课的实用性,因此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由于课后没有相应的作业或考试,学生往往没有机会进一步复习和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因此学过的技巧完全取决于学生本人是否能应用和加强。另外,由于讲课时间均是课外的并且是自愿的,在现在高校学生学习负担已经很重的情况下,很多学生不会再花额外的时间听信息素养课,这大大地限制了参加信息素养课外教学的学生人数,从而使许多学生失去了受信息素养教育的机会。

6.4.4.2 信息素养课中教学

信息素养课中教育,也称为与专业课相关信息素养教育,往往是针对某一门专业课开设的,为辅助学生完成某一作业或研究项目而组织和安排的一两次讲座或上机操作课程。课程的内容往往是在与授课教师的沟通之后由图书馆员组织和安排的,授课时间往往是在该门专业课的计划课时内(课堂或辅导时间)进行的,只有注册该门课程的学生才能参加听课。学科馆员根据授课教师的要求和对学生作业的需要,预先查找了与该作业有关的信息资源并策划和准备课堂讲授内容及方法。信息课的准备过程中,学科馆员与教师也不断沟通并确定其信息课的内容。当专业教师向学生布置该作业后,学科馆员被邀请到课堂,为学生讲授如何查询专业方面的信息源及检索方法。馆员走进教室,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使他们更有效地完成好作业。信息素养课中教育与信息素养课外教育不同,它将信息素养授课的内容与专业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可以看到其有用之处并能将所学的信息知识应用到课程作业的信息资源查询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信息素养课是在专业课堂时间讲授,选该课的学生都要参加,这保证了信息素养教育的普及性。

信息素养课中教学的特点是:

(1)课程内容一般是按照专业课教师的意向和要求由图书馆员设计并讲授的。

(2)授课内容往往是帮助学生完成某项研究课题或某个作业而设计的,使信息素养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3)授课时间可以是课程计划内的授课时间或答疑时间或课程表以外的时间。

(4)信息素养课一般是插入到专业课中,学生往往视之为插入到专业中的图书馆课或图书馆讲座。

(5)有的信息素养课还安排相应的作业或考试使学生有机会进一步复习和巩固所学到的信息素养知识。

但这种教学方式也有它的局限性,尽管信息素养课是利用教学课时讲授并结合专业课的作业,但学生仍把它视为额外“添加”到专业中的图书馆课,而并未将之视为其专业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其信息素养课的内容主要由学科馆员计划设计,与专业课有一定脱节。另外,仅仅靠一次信息素养课,对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是远远不够的。最有效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式是将信息素养循环渐进地渗透到专业课中,这就是信息素养课内教育。

6.4.4.3 信息素养课内教学

信息素养课内教育,也称为信息素养与专业课渗透教育,往往是为了辅助和配合某一门专业课的学习而组织和安排的,其信息素养可以渗透到该门课的授课、作业、实习、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中。课程的内容和时间往往是由专业课教师和学科馆员共同组织和安排的。授课时间往往是在该门专业课的计划课时中(课堂或辅导时间)进行的,只有注册该门课程的学生才能参加听课。在信息素养渗透到某一门专业课的基础之上,有的高校将信息素养渗透到多年级多门专业课中,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循环渐进的培养和提高。例如,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医学院将信息素养渗透到某一门医学专业课的问题导向式(PBL2ProblemBased Learning)的教学模式中。专业课教师和学科馆员共同设计该教学模式。学生每六人形成一个学习小组,每组给一个模拟病人。学生事先没有任何有关此病例的预备知识,如何治疗此病例或解决此问题成了鼓励学生相互学习、查信息、作研究、找答案的动力。在这一学习研究过程中,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并鉴别他们所查到的信息,从中分析和寻找正确答案。在整个查询信息和寻找答案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学科馆员则在不同时期引导学生明确他们已掌握了什么信息,需要查找什么信息,如何选用有效信息源,如何查询信息,理解信息,鉴别信息及使用信息并应用之再生新知识,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学生们要批评性地评估每一个信息源与所给模拟病人的相关性,信息质量,包括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或以证据为主的信息源。各组学生通过查询、鉴别和应用信息,学习和探讨并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一问题导向式的教学模式,其目的不在于解决问题,而在于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和研究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由以上事例可见,信息素养有效地结合到教学中,教师和学科员共同设计和讲授信息素养课程,学生将信息素养视为专业课程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这就是信息素养渗透到专业课内教育的独到之处。另外,由以上事例也可看出,信息素养是问题导向式的教学模式成功的关键。它锻炼了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学生为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或完成某项任务而进行信息查询,信息鉴别,信息评估和信息使用以及新知识的再创造。这种信息素养能力可以应用到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因此,它是可以举一反三应用的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就可有效并得心应手地解决各种问题,为终生学习打下好的基础。因此,信息素养渗透到各专业课中,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高级思维能力的机会并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信息素养渗透到专业课内教育的特点是:

(1)课程内容是由专业课教师和学科馆员共同设计并讲授的。

(2)授课内容不仅是帮助学生完成某项研究课题或某个作业而且将信息素养循环渐进地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各门专业课中,使信息素养教育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渗透到各个专业课。

(3)授课时间是课程计划内的授课时间。

(4)信息素养课很好地渗透到专业课中使学生将信息素养作为一种必备的专业内容,而不是额外加入到专业课的“添加课”,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也受到了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

(5)信息素养课程的内容会有相应的作业或考试使学生有机会进一步复习和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由此可见,信息素养渗透到专业课内教育是理想的教育方式,它将信息素养有机地结合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很自然地将信息素养当成他们学习的一部分,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也学习掌握了信息素养。但这必须要通过专业教师和馆员共同合作和配合才能完成。

6.4.4.4 信息素养独立课教学

信息素养独立课教学是为提高在校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专门开设的信息素养专业课。它可以是必修课也可以是选修课,属于学校教学计划的一部分。课程的内容往往是由图书馆员,或图书馆内专设的教育部或培训部人员组织和安排的。国内高校中开展的文献检索课应属于这种类型。由于学生数量的庞大,国外高校信息素养必修课往往是通过网上自学课程进行的,并配有网上测试使学生可以进行网上信息素养课的学习,提高信息素养能力和水平。这种信息素养教育方式可以达到很好的普及性。

总之,图书馆和学科馆员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密切与院系师生的沟通和联系,有意识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以发挥其在专业教学和科研中的服务作用。当然,读者信息素养的教育提高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需要学校、图书馆、老师和学生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全面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