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罗家伦与清华大学图书馆

罗家伦与清华大学图书馆

时间:2022-05-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罗家伦与清华大学图书馆我站在这华丽的礼堂里,觉得有点不安;但是我到美丽的图书馆里,并不觉得不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罗家伦提出动用清华基金扩建图书馆计划,但是这一计划被清华董事会否决了。一九三○年初,罗家伦在兴建生物馆、学生宿舍和气象台的基础上,又公开招标扩建图书馆。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罗家伦,就不会有曹禺、杨绛、资中筠等人津津乐道的清华图书馆。罗家伦对清华大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罗家伦与清华大学图书馆

我站在这华丽的礼堂里,觉得有点不安;但是我到美丽的图书馆里,并不觉得不安。

凡是去过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人,都对它那富丽堂皇的建筑和高雅肃穆的环境赞叹不已。杨绛在《我爱清华图书馆》中谈到,一九三二年她去清华大学借读时,中学时代的好友蒋恩钿就对她说:“我带你去看看我们的图书馆!墙是大理石的!地是软木的!楼上的地是厚玻璃!透亮!望得见楼下的光!”一连串的感叹号,表达了这位清华女生的激动和自豪。文章还说,进了图书馆,杨绛看到那无须油漆的软木地板,便情不自禁地想摸一摸它有多软,是不是可以掐得动。到了书库,她都不敢落脚,生怕把玻璃地板踩碎。相比之下,资中筠在《清华园里曾读书》中讲得更为透彻:“一进入那殿堂就有一种肃穆、宁静、甚至神圣之感,自然而然谁也不会大声说话,连咳嗽也不敢放肆。……在那灯火通明的大阅览室,浸润在知识的海洋里,有一种无限满足的心灵净化的感觉。”她还说:当我“第一次爬上窄窄的楼梯进得书库望着那一排排淡绿色磨玻璃的书架,真有说不出的幸福感,外加优越感”,“这就是我非要考上清华大学不可的原因”。

清华图书馆不仅装修考究,馆藏丰富,使用方便,而且还有非常幽雅的外部环境。曹禺说,当年他在那里写《雷雨》的时候,无论是“想到头痛欲裂”还是“写得太舒畅”,往往要走出图书馆,才会在春风、杨柳、蓝天、白云、浅溪、绿草和水波上浮荡的黄嘴鸭中,感到韶华青春和自由气息。

毫无疑问,大家都承认清华图书馆在“中国大学中绝对是一流”(季羡林语)的。但是人们未必知道,这一切都与一位三十出头的年轻人有关。这位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就是清华大学的第一任校长罗家伦。

清华图书馆是一九一六年奠基,一九一九年完工的。

当时,它与大礼堂、科学馆、体育馆并称为清华园“四大建筑”,其设计与建筑材料属全国之冠。不过到了一九二八年清华改为大学的时候,这座图书馆却因为藏书太少而落伍了。当时的校长罗家伦只有三十一岁,他在就职典礼上表示:“清华现在的弱点是房子太华丽,设备太稀少。设备最重要的是两方面:一方面是仪器;一方面是图书。我以后的政策是极力减少行政的费用,每年在大学总预算里规定一个比例数,我想至少百分之二十为购置图书仪器之用。”

尽管罗家伦批评清华的“房子太华丽”,但是在他眼里也有例外,这个例外就是图书馆。他认为“图书馆不厌舒适,不厌便利,不厌书籍丰富,才可以维系读者”,因此他在典礼上还说:“我站在这华丽的礼堂里,觉得有点不安;但是我到美丽的图书馆里,并不觉得不安。我只嫌他如此讲究的地方,何以阅书的位置如此之少。所以非积极扩充不可。西文专门的书籍太少,中文书籍尤其少得可怜。这更非积极增加不可。”此外,他还对清华冗员过多、教师地位不高、学术不能独立,也提出尖锐的批评。

购置费增加以后,清华图书馆的书库很快就不够用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罗家伦提出动用清华基金扩建图书馆计划,但是这一计划被清华董事会否决了。罗家伦发现,当时掌管清华基金的外交部黑幕重重,有人拿它中饱私囊、大肆挥霍。为此,罗家伦一方面以辞职相抗争,一方面向报界公布其中内幕。经过一番努力,清华董事会被废除,清华基金改由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代管,从而保证了清华大学在经济上的独立地位。

一九三○年初,罗家伦在兴建生物馆、学生宿舍和气象台的基础上,又公开招标扩建图书馆。他说:“我对大学建筑计划的基本观念是:图书馆实验室一定要造得坚固,造得讲究,使人进去工作时觉得舒服。体育馆一定也要设备完好……体育场一定要宽大,要多分几处。至于宿舍,则一定要朴素,乃至于不甚舒适。必须如此,学生才不愿意老躲在宿舍里‘高卧隆中’,而乐意上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和操场,发扬青年们蓬蓬勃勃,努力上进的精神。这才是我心目中大学应有的气象。”

除了把图书馆造得讲究、舒适以外,罗家伦还提出两个原则:一是要为将来发展留下余地,二是要有一个“伟大的阅览室”。关于前者,他说我们要接受芝加哥大学图书馆的教训,该图书馆建成后,没几年就面临书库爆满的困扰,以至不得不另谋出路。为此,他不同意当初要在原图书馆背后加盖一个建筑物,使之形成工字形结构的方案,而是主张把书库建在北面,“使他有很大的地面可以不断的推进”。几十年后,清华图书馆在原来基础上再次扩建,应该感谢罗家伦当年的远见卓识。至于后者,他富于激情地说:“大阅览室是最可以使人兴奋,最能刺激人好学兴趣的场所。所以这次在西面所建的大阅览室中,预计可设一千个座位,而且每一个或两个座位上都安置台灯。诸位想想,将来有人一踏进这个阅览室,看见一千个青年学子各个都在座位上,面对着绿色的台灯,静静地埋头用功研究——这是何等可以使人感动的气象!”此外,罗家伦还在图书馆的一层增添了许多研究室,供教授们使用,这也是他尊重知识,鼓励研究的具体表现。

为了搞好这次扩建工程,罗家伦还亲自勘测地形、绘制草图、参加设计。如今,人们都说扩建的设计者是杨廷宝先生。杨是清华校友,与梁思成有“南杨北梁”之誉。但他只是罗家伦计划的执行者。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罗家伦,就不会有曹禺、杨绛、资中筠等人津津乐道的清华图书馆。

罗家伦对清华大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台湾学者苏云峰在《抗战前的清华大学》中说:“人皆以为梅贻琦是清华大学的功臣,而不知道罗家伦的奋斗成果,实为梅氏铺下一条康庄大道。”梅贻琦认为,在大学里大师比大楼更重要。但我觉得,由于大学与中学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不再提供保姆式教育,而是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力量,去寻求系统的知识、人生的目标和生命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图书馆显然要比大楼和大师更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