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图书馆信息素养课程建设的实践与创新

图书馆信息素养课程建设的实践与创新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实现信息素养的教育目标,自2009年起,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调整了以往单一的《文献检索》教学模式,以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为课程设计原则,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开设了《信息素养》课。设立《信息素养》课的初衷是改变传统《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得该课程顺应信息时代发展的变化,更符合学生的需求,实现图书馆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和职责。

图书馆信息素养课程建设的实践与创新[1]

余晓蔚 郭 晶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上海200240)

摘 要: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近年来开设的《信息素养》课为案例,介绍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改革内容、方法和效果,包括课程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教学实施及效果,以及对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

关键词:文献检索;信息素养;小组讨论;效果

0 引言

从1981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中首次提出“在高校中开展各种形式的文献检索课”至今,《文献检索》课在高校图书馆已开设长达29年了。在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文献检索》课有过辉煌,曾经非常普及,有的学校将之作为必修课延续至今,获得了师生的认可。还有的图书馆因此荣获了一些教学成果类奖励。但随着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学生对信息的需求不仅仅是文献检索,而且是信息素养,从信息意识到获取、评价和鉴别信息,到有效利用信息,甚至涉及信息伦理与道德,构成有机而相互关联的内容体系。为了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实现信息素养的教育目标,自2009年起,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调整了以往单一的《文献检索》教学模式,以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为课程设计原则,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开设了《信息素养》课。通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该课程累积了一些教学经验,在教学上取得了一些收获:教学评教结果显示,该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取得了教学上的成功。同时,《信息素养》课于2010年成功申请到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立项资助,在学校层面得到了认可与支持。

1 课程设计原则和方法

1.1 以学生需求为核心设定教学目标

设立《信息素养》课的初衷是改变传统《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得该课程顺应信息时代发展的变化,更符合学生的需求,实现图书馆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和职责。因此课程教学目标的拟定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需求,并尽量实现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要求,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创新能力,即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信息量无限膨胀和信息质量不确定背景下,学生能够清晰地确定所需信息的范围(高度的信息意识),有效地获取和鉴别信息及其来源(获取、评价和鉴别信息),熟练地将获取的信息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并利用其顺利完成一项任务(利用信息);(2)了解利用信息所涉及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合理、合法地获取和利用信息(信息伦理与道德);(3)鼓励学生积极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创造性地开展自己的科研创新和实践。

1.2 特色教学模块的设计

《信息素养》课以“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为基础,注重案例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互动研讨为模式进行设计。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文中简称“标准”)主要涉及五个方面,具体如下。

标准一:具有决定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的能力。

标准二:具有可以有效地获得需要的信息的能力。

标准三:能够评估信息和它的出处,然后把挑选的信息融合到他(她)们的知识库和价值体系。

标准四:不管个人还是作为一个团体的成员,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来实现特定的目的。

标准五:熟悉许多与信息使用有关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并能合理合法地获取信息。

根据上述能力培养标准,对原来的《文献检索》课程进行调整,改变以数据库介绍、检索实践为主的教学设计,《信息素养》课程增加了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分析模块,设计了小组讨论与调研环节,适当减少单一的数据库内容介绍,形成四个教学模块,设计思路如下。

● 将标准一、二涉及内容融合到教学模块一,形成“信息资源的获取”模块。

● 将标准三、五涉及内容融合到教学模块三,形成“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分析”。

● 标准四则通过教学模块四“信息素养—实践与调研”来实现。

● 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除了注重课堂上的讨论环节,还另设教学模块二“信息素养—互动讨论”。

四个教学模块的具体内容安排参见表1。

表1 《信息素养》课程教学模块

img13

1.3 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及相关考核

就教学方法而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不能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授课,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信息素养》课倡导启发思想、传授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理念,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以“课堂教学—上机练习”为主,结合分组讨论、实践调研、综合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讨论,更多地参与实践练习,掌握信息利用与评价的基本方法,自主解决信息素养问题。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讲解原理和方法,注重案例教学,每堂课给出课堂练习题,使学生在理解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通过上机练习与实践掌握相关知识。课堂教学中同时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能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而不感到枯燥。分组讨论主要以信息素养相关主题(学生提出、教师汇总)为讨论内容,以图书馆小组学习室为分组课堂,学生依据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而进行分组,通过交流、讨论、信息搜集等方式,共同形成对相关问题的解答,并以PPT或Word等方式进行总结,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汇报,与其他同学分享收获,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表达展示能力。这些环节的设计,在多次授课中一直受到学生的欢迎。信息的获取不仅来自网络、书本,还来自现场、交流,因此课程还设计了实践调研环节。实践调研的目的是让同学们理解调研的组织、策划与实施原理,通过另一种方式了解信息的获取、分析与评价方法,并能独立完成较规范的调研报告。综合练习则摒弃原先较死板的闭卷纸质考试,倡导电子考卷和开卷考试,着重于考察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及自学能力。

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采用灵活的组合成绩,关注实际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即: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含课间练习作业、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绩、实践调研成绩、综合练习成绩组合而成。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平时成绩:20%,主要考核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口头及文字表达能力。小组讨论成绩:20%(以组为单位),主要考核分析解决问题、口头及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实践调研成绩:20%(以组为单位),主要考核分析解决问题、创造性工作、数据处理分析能力。综合练习成绩(考试):40%,主要考核对课程内容的总体掌握程度。

2 教学实施及效果

2.1 教学内容

《信息素养》课教学自2009年开始,历时3个学期,从学生课堂反馈及课后教务处评教结果来看,课程教学取得了成功,学生从课堂上不但收获了知识,还锻炼了表达能力,形成了团队协作意识。以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的课程为例,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模块一和模块四)涉及:信息素养概述及图书馆介绍,中文全文电子期刊资源指引与使用,图书馆资源发现和获取平台,学术论文引证与学科发展追踪,中外电子图书的使用和介绍,学位论文及网络信息检索,文献管理软件的使用,知识产权保护基本知识及学术规范,信息分析基础知识及方法,信息分析实施及评价等。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环节和实践调研环节,贡献了他们关于信息素养的关注内容。小组讨论主题主要包括:计算机相关软件,网络资源共享,校园信息汇总,网络学习,Google,交通和旅游等,学生们根据自行拟定的主题进行分工合作,完成信息的搜集、整理,演示文档的制作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汇报。学生们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和交流,感觉收获非常大,对学生生活很有帮助。而这些内容也更适合由他们自己来组织,教师起到协助、指导的作用即可。课程进行到调研环节时,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不少信息获取和评价的知识和方法,调研环节正好创造了一个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的锻炼机会。分组调研问卷的主题涉及:关于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情况、图书馆借还书制度调研、校园信息整合系统的必要性调查、中国知网使用现状调查等。这些调研内容均和信息资源与服务息息相关,学生在收获、分享他们关注主题的调研结果的同时,其调研结果对图书馆和相关职能部门也有一定参考意义。

2.2 课程评价

同样以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的《信息素养》课程为例,通过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教学评教结果”的信息显示,45位上课同学中,有44位参与了教学评教,分别从教学内容,讲解清楚等10个方面给予评分,具体见表2和图1,综合评分为:95.568。评价较高的指标主要有:教学内容(97.44)、对待学生(97.33)、师德育人(97.81)和愿意推荐本课程(97.09),这些反映了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教师有良好的师德,热情对待学生,学生们非常愿意向其他同学推荐本课程。相对不够高的指标主要是上课投入(91.98),教师上课时在富有激情与吸引力方面还有待加强。

表2 《信息素养》课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评教结果

img14

img15

图1 《信息素养》课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评教结果图示

3 有关课程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3.1 根据教学评教结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教学评教结果显示,该课程获得了成功,但教师上课时在富有激情与吸引力方面还有待加强。通过授课教师的努力和有针对性加强技能,是有可能得到改善的。同时,对于教学内容的精心备课,包括案例的教学、课堂的交互以及有意义的课堂练习等,都将有助于提高课堂吸引力和学生满意度。

3.2 建设教学网站支撑教学

一个好的教学网站是对教学的有利支撑。《信息素养》课程小组人员拟在2011年前完成教学网站的建设,该网站将引入library 2.0的理念和技术,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并与教师进行在线互动。内容上以教学模块为主,形式上以文本网页为,视频、PPT等多媒体形式为辅,生动简洁反映教学目标及实施步骤。学生可在网站上完成简单自学、提问、推荐,在线提交学生作业,查看作业成绩及相关资料。

3.3 通过研究推动教学

教育学研究领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理论,如何将其应用到《信息素养》课,与实际结合起来,是课程建设下一步需要开展的工作。《信息素养》课于2010年成功申请到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立项,相关研究课题的开展将有力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摘自编目精灵博客,[2010-9-10]http://catwizard.blogbus.com/logs/3324435.html.

[2]饶志华,衣春霞.基于Library2.0理念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新范式[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3).

[3]杨晚潜.我馆信息检索实践课情况分析与思考[J].贵图学刊,2010(2).

[4]夏旭,梁丽明,李健康.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与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12).

[5]吕秀云.PBL在“网络信息检索”课中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图书馆建设,2009(9).

[6]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2010-9-10]http://jwc.sjtu.edu.cn.

【注释】

[1]该项目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No.08CTQ001)资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