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职贫困生就业教育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职贫困生就业教育

时间:2022-09-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贫困大学生是当前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日益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本文基于积极的心理学视野探索如何建立适合贫困生的就业教育与指导。开始如心理、职业道德甚至职业规划等相关的教育。择业观教育是贯穿大学生人

(陈淼)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职贫困生就业教育

贫困大学生是当前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日益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使他们比其他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和焦虑,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人际交往等许多方面的心理问题,据调查,贫困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比其他学生高出20%。一般贫困大学生都有这么几种常见的消极心理:掩饰心理、自卑心理、抑郁心理、焦虑心理和依赖心理。

一、高职贫困生的心理特征

1.盲目自卑,易走极端

贫困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其原有的教育条件相对薄弱以及受其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使他们发觉自己在许多方面与其他同学差距悬殊,便自惭形秽,自我评价很低,缺乏自信心,加之由于社会对高职的过低的评价,使得他们对自我发展的前途缺乏信心。高职生的贫富差距较悬殊,对于手机、电脑,不仅不会用,而且几乎没有见过。与自身比较,则易于形成了一些错误认识,认为自己家庭条件差,时常囊中羞涩,难以在与人交往中豪气挥洒,寒酸的外表令到他们时常感到困窘,担心别人看不起,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因而在行为上易于走极端,遂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

和信心,对自我能力的完全否定,缺乏自我价值的判断,要不全盘肯定别人的行为,要不则从行为上瞧不起别人心理上却极度自卑。

2.害怕现实,封锁自我

相当一部分贫困生由于害怕正视现实,在Et常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明显的自我封闭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经济条件不好,往往不喜欢参加集体性的活动,担心自己拮据的消费让人看不起,不能获得别人平等的尊重,只好采取逃避的方式以避免自尊心受挫:二是在与同学交往中由于对周围的人和事异常敏感、多疑,往往担心别人不能正确理解自己和接纳自己甚至对自己造成伤害而把自己封闭起来,离群索居, 独来独往:三是有的贫困生错误地认为,那些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尤其是那些大城市来的学生油腔滑调、华而不实、比较虚伪、不可靠,不与他们交往。贫困生这种自我封闭的心理与他们强烈的人际交往需要形成极大的矛盾,~方面把自己封闭起来,另一方面又极想了解他人,与他人交流思想,沟通感情,这一矛盾进一步加剧了他们人际交往的受挫感,增加内心的痛苦。

3.埋怨命运,怨天尤人

许多贫困生把其所受的不公归咎为家庭的不幸,社会的不公平,因此时常怨恨社会,怨恨自己,怨恨自己的父母和家庭。自我意识消极,自怨自艾,对周围的人和事异常敏感。有时候会轻易向同学发火,破坏了人际关系。在找工作过程中,往往不能积极主动出击,碰壁后把责任归咎为出身不好,没有一个做官或者有钱有势的父母等等,往往很少从自身找原因,更不说有一个科学的职业生涯的规划。

4.过分紧张,压力过大

一般的贫困生都由于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差,面临着生存的压力。一些学生考上大学就像紧握救命草般,在学习上付出巨大的努力,让自己保持着优秀的学业,有时候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盲目学习,有一位贫困女生在第一次向同学自我介绍时则声泪俱下的说“我要努力学习,我需要你们的帮助,我需要通过助学贷款来完成学业的,但我什么都不会,我什么都要学习”。她的这些话语透露出其过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将会导致其人生发展过程中的盲目。

二、离职贫困生的就业教育现状及对策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并没有单独根据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对贫困生进行普遍的就业教育,在对待贫困生中,往往是在平时多点关心他们,多点关注他们,是基于危机的一种干预教育,这种教育对就业教育而言并非产生巨大的效果。而就业教育及指导乃是贯串整个大学时期的教育,这种教育缺乏针对性,必然会造成低成效的后果。因此,本文基于积极的心理学视野探索如何建立适合贫困生的就业教育与指导。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认为传统主流心理学是消极的心理学,在理论与实践探求中遵循消极、悲观的研究思路与模式,把研究与实践的重点放在了人及人类社会诸如精神疾病、人格问题、暴力、色情、酗酒等消极的问题上,而忽略了心理学应有的其他使命。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而且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而且也是对人类自身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而且也是关于人的幸福、发展、快乐、满意的科学,心理学应该致力于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更幸福。

(二)高职贫困生的就业教育对策

1.帮助学生建立就业素质

就业索质就是选择和从事职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它包括合理的知识结构、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择业技巧以及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从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实践来看,择业技巧的学习有助于求职的成功,但最根本的还是靠求职者的知识、能力和品质,靠自己的实力,而这实力就是就业素质,它来自于大学三年的刻苦学习,能力培养和全面锻炼。因此,而应该做到择业指导与专业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相结合,把就业指导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让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2.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生涯及计划

贫困生由于视野及知识的相对狭隘,因而学习知识的时候往往过于死板及盲目,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认为只要把知识学好就成功了,而忘记了就业素质的培养,忽略了对职业生涯的计划。我们可以对贫困生进行一个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讲授及协助他们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剖析自我,帮助他们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并做好大学三年的详细计划。把教学对象扩展到低年级学生,从新生入学起,就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开始如心理、职业道德甚至职业规划等相关的教育。一年级开展职业教育,帮助他们接触和了解就业市场的状况侧重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系统介绍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对人的要求;二年级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质、专长和兴趣,参加相关活动,进而发展专长主要侧重如何塑造和完善自己,努力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正确认识自己;三年级帮助学生了解单位资料、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使他们对择业有直接感觉、辅导学生写自荐材料、参加面试等,帮助毕业生了解需求信息,参加就业市场。还可以通过就业市场模拟招聘会、校友业绩报告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等多种形式,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主要根据择业期的特点和困惑,进行政策、技巧、心理测试等方面的指导。建筑类高职院校的学生择业面较窄,农村生源较多,外语、计算机基础较差,学生自卑感较强,自信心不足。因此,更要教育、引导学生立足市场,积极主动参与竞争,增强竞争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3.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择业观

择业观教育是贯穿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小学的教育,它是一种职业培养的教育,即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专门化人才的教育。因此,大学的人生观教育也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生观教育,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表征,是大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择业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国家需要,社会责任与个人利益常常处于矛盾的地位,如何看待这三者的关系,决定着他们择业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正确择业观的形成。由于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强化个人利益,淡化国家利益,追求实惠的功利化倾向,特别是贫困生所受的思想煎熬更为严重。职业生涯占据人生大部分时间,指导个人职业选择的择业观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要把择业观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强化教育的整体性,要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择业观教育要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开展“三观”教育为择业观教育提供深层次的理性支撑;通过发展择业观教育把“三观”教育具体化、实践化。

4.对大学生的人生生涯管理进行指导

个人的职业生涯管理是以实现个人发展的成就最大化为目的,通过对个人兴趣、能力和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效管理实现个人的发展愿望。通过人生生涯的管理指导,帮助大学生找到报酬较高,又适合个人发展的就业岗位,使他们有能力管理好自己一生职业生涯,不断谋求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对贫困生的求职技能进行培训。主要帮助学生学会获取就业信息的方法,正确填写各种求职表格,制作标准的求职材料,策划求职战略,掌握与雇主见面和交谈的艺术及服饰的准备,寻找有前途有发展机会的就业职位。对贫困生的就业技能进行评价。主要是对他们的就业技能进行综合评价,找出自己的差距和努力方向,提高自我推销和从事职业工作的技能。特别为贫困生收集并提供就业信息。开设求职门诊,为贫困生就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欧美国家大学的就业指导部门,普遍设有求职门诊服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无论是确定求职意向和职业目标,还是技能评估和策划求职战略,还是就业信息的获取方法、供需见面问题、求职材料的准备,以及学习事业与职业的关系、考研与就业的抉择问题等,只要是就业问题都可以去求职门诊接受指导和咨询服务。

5.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客观地评价自己,增强就业竞争的主动性

在当今这样一个充满挑战和竞争的社会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将来的职业发展前景,大学毕业生应该具有良好的就业心态,要避免孤傲心理、攀比心理、完美心理、急功近利的心理,也要克服急躁、焦虑、自卑、依赖、不公平等不良心理,正确对待自己与社会, 能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能客观地认识自我,找出自己的兴趣所在,确定自己的优势,明确切入社会的起点,这十分关键。同样要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公平现象。客观地讲,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有时候能否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并不完全取决于毕业生各方面的素质,而在于是否有关系、有门路。有的毕业生,看到平时各方面并不如自己的同学,靠父母的关系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既羡慕又忿忿不平,又无可奈何。遇到这种情况要坦然面对,自我调适。首先,要认识到绝对的公平或公正是不存在的。其次,由于目前就业形势困难,就业信息不够顺畅,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正确地主动地去搜获各种就业信息,包括建立自己的人力关系网,也不失为一种选择。相信随着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其存在的问题也会逐步得到解决,一些不公平的因素也会被控制在相对合理的限度内。充满自信心,是成功的前奏。最后,克服自卑感的最好办法是行动,勇敢地去闯、去试、去实践。以一种积极的心理迎接人生中的各种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