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的关注与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因为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对心理问题的关注而减少,相反心理障碍的比率逐年上升。在积极心理学引导下,高校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可以回归最终目标,激发和培养学生内在的积极品质,培养积极的归属感、责任感,成为有社会能力和良好心理状态的高素质的人。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李 霞     童 林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积极心理学反对传统心理学有关人性的消极隐喻及其对消极心理研究的偏爱,强调人性中的积极性,主张心理学重在研究和培养人固有的积极潜力,通过培养或扩大人固有的积极力量而使人真正成为一个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扬弃,是对人性的理性复归,反映了时代精神和社会需要。

积极心理学与以往关注问题为中心、以修复消除人类心理问题而达到健康为己任的消极心理学是相对立的,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和价值,是对消极心理学的批判继承。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的关注与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结合既有理论上的必要性,也有现实的可能性,将积极心理学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理论价值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主要采用的是传统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解决“问题学生”的心理障碍等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然而,传统心理学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中也存在种种问题,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过程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既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也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建设上具有多方面的理论价值。

1.充实、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主要包括如何看待心理学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如何预防心理问题、如何看待和治疗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属于健康心理学的应用范畴。以往,心理健康被界定为“非不健康的状态”或“没有心理症状的心理状态”,忽视了心理健康的积极面,如幸福感、和谐、自尊感、个人的成长、个人的成熟、人格的完整、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有效地适应环境以及在环境中保持独立等。没有问题的人并不意味着一定是一个健康幸福的人,同样去除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也并不意味着人就能自然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积极心理学以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这种新的价值取向为核心,还强调以积极的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为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充实、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

积极心理学并不回避对人的精神疾病和心理健康等问题,将之视为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任务之一,与传统心理学不同,它强调从正面而不是从负面来界定与研究心理健康。更关注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而不是消极心理疾病的矫正,心理问题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人积极心理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应对和消解心理问题的过程。

积极心理学主张保障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对心理疾病的积极预防,而预防的关键来自于对人内部积极潜力的塑造或唤醒。人类自身存在着诸如勇气、关注未来、乐观主义、人际技巧、信仰、职业道德、希望、诚实、毅力和洞察力等可以抵御精神疾病的力量。通过发掘并专注于处于困境中的人的自身力量,就可以有效地做到疾病预防,保障心理乃至身体健康。

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积极心理学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人性层面的积极力量和美德,如勇气、乐观、爱、人际技能、职业道德、信仰、希望、忠诚、坚韧等对于心理疾患起着不容忽视的调节、缓冲作用。当代心理学不仅应着眼于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而且更应该研究如何发掘、培养、发挥积极的心理品质,研究人的优点比只是修复疾病更有价值,更有助于深刻理解人性,而人的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动力,因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

3.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关怀特色

著名心理学家张厚粲指出:“人文关怀是21世纪的主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学的繁荣与发展是实现人文关怀的必由之路。”传统心理学并不能真正实现人文关怀,而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积极心理学强调与崇尚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它关注正常人的心理机能,重视人性中的积极方面,使心理科学更加科学地理解人性,并实施更有效、积极的干预,以促进个人、家庭与社会的良性发展。它更关注于重建人类的新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门既体现对人类命运深切关怀又理性严谨的新型学科。

积极心理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人性论,它消解了传统心理学偏重问题的片面性,真正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体现了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博爱和人性。社会处于稳定和繁荣的时期,就会特别关注良好品德、幸福、创造性和高质量的生活等个人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品质;而对积极品质的关注又会进一步促进社会的繁荣富强,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我国的社会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在走向繁荣、文明的小康阶段,在这样的社会里,人的需要也正在由必需性需要向享受性需要转化。心理学也应适应时代的要求——远离消极而趋向积极,都应转向范围更大的有关人类的健康、公平、正义和福祉等问题。

二、现实意义

1.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

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满足学生和谐持续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任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大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因为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对心理问题的关注而减少,相反心理障碍的比率逐年上升。原因就在于很多高校注重心理问题的防治,而忽视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削弱了学生预防心理问题的基础。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结合,为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带来新的活力,可以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作用,实现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保持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

在积极心理学引导下,高校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可以回归最终目标,激发和培养学生内在的积极品质,培养积极的归属感、责任感,成为有社会能力和良好心理状态的高素质的人。要对各要素和目标进行整合,以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评价和干预目标的积极改变为手段,改变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消极价值取向,达到以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替代疾病的预防目标。

2.充实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内容

从教育内容来看,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内容与大学生的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脱节。近70%~80%的学生心理是健康的、阳光的,他们也更加需要提高自己积极的心理品质,而不仅仅是知道被动预防心理问题的方法。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也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即可,而是培养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既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追求目标之一,又是中国特色健康心理学新的重要的研究领域。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和主观幸福感等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今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中,应当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研究的进一步开展。积极心理学对每个人积极力量研究的强调,使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内容更加符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个人,通过培养或扩大人固有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而使人真正成为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这完全符合个体的发展需求。积极心理学在三个层面上有关积极力量的研究即积极情感、积极人格和积极组织的研究。这些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也拓展了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内容、方式和途径,更有利于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充分发挥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功能。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这种价值取向给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丰富了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内容,或是积极的思维活动;或是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或是积极的习惯养成;或是积极人格的培养;或是积极的认知方式;或是积极的意志品质;或是个人的主观幸福获得;或是周围积极的组织与群体等等。

3.创新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方法

在心理健康课程、心理辅导和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三级教育模式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的思想。

第一,心理健康素质教育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可以更多地涉及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和培养自身积极的人格品质,构建积极的自我概念。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自身存在着可以抵御各类心理或精神疾病的力量,它们是勇气、关注未来、乐观主义、诚实、毅力。预防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在大学生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大学生一旦具有这种善于关注自身的优秀品质,忽视并且渐渐忘却自身的弱点,就会有效地预防各类心理问题的发生。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作为教育的重要环节,可以更多地结合积极心理学的观念进行宣传,营造促使学生积极本性发展的环境,促进更多的人参加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来。不少高校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仅仅是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人员的工作,缺乏“全员育人”的理念,忽视与学校其他工作融合。学校各项工作都要把学生当作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努力烘托与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使生活于其中的学生感受到满足、乐观与充满希望,重视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学生的主体性与发展性才能得到保障,工作的实效性才能显现。譬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自身具有亲和力的老师是不会让学生感到压抑的,他能够让学生敢于轻松自如地表达自己并使其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到课堂环境中,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感受到安全,体验到被尊重,与同伴们共享着快乐。当学生能够在其中经历着幸福感的时候,这本身就是在实践着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促成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三,心理咨询与辅导作为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辅助手段,主要是对那些有心理障碍或疾病的个体所作的针对性的帮助,也需要加强积极心理学观点的引导。如学校心理辅导人员首先应建立积极的人性观和价值观,不断发展积极的情感,摒弃原有对人性的各种消极认识、评价以及个人的好恶偏向。心理辅导员应有这种理念:人性的积极面能抵御和降低人性中负面因素的困扰,坚信个体发展所需求的不仅是终结痛苦,更期待充实的生活,承认和确信受辅者与正常人一样,具有各种良好的品质,通过受辅能发掘他们的各种积极品质和美德。辅导者对受辅者的潜能和美德的坚信,有助于心理辅导成效的实现。心理辅导员应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可强化高校心理辅导的积极取向,对心理辅导者积极人性观的构建,对心理辅导方法和策略的价值拓展等,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对问题的积极解释是心理自助成功的开始。在心理辅导中,积极心理疗法注重调动当事人内在的积极力量,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引导他们理解并学会用“积极”取代“消极”,积极分析自己的行为和观点、问题,使个体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从而有效促进其主体积极人格的发展。

总之,要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工作,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将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主导方向放在通过对全体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唤醒与塑造上,形成大学生自身完善功能,进而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和维护。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以往“以问题为中心”的“治标不治本”的传统教育模式,抓住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工作的主要矛盾和本质规律,使这项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