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文化视角下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文化视角下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文化视角下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让他们时时感觉不到“失败”,事事体会到“成功”,处处体验到选择中职学校的“乐趣”。本文综述了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了学校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提出了提高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但是,一提起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人们总是习惯地想到开设《心理健康》课,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建立心理干预机制等。近年来,有的学校开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学校文化视角下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

张松斌

摘要:中职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偏差”。学校文化视角下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让他们时时感觉不到“失败”,事事体会到“成功”,处处体验到选择中职学校的“乐趣”。本文综述了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了学校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提出了提高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关键词:学校文化视角 中职学生 心理健康

中职学校几乎聚集了所有初中的“问题学生”,厌学、逃课、打架等现象比比皆是。中职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偏差”。对于这样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当务之急就是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一提起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人们总是习惯地想到开设《心理健康》课,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建立心理干预机制等。这些显性的教育手段固然重要,但很不奏效。如何利用在校两年的时间,将这些“问题学生”培养成为品德优良、技能过硬、心理健康的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人员?笔者认为,只有让中职学生时时感觉不到“失败”,事事体会到“成功”,处处体验到选择中职学校的“乐趣”时,学生的“心理偏差”才能弱化,甚至消失,“问题学生”的“问题”才会减少。

一、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教育部印发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密切联系,既不能用德育工作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以心理健康教育取代德育工作。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1]然而,目前我国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未被纳入课程体系,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一般都当做道德品德问题处理,即使作为心理问题对待,但教育形式依然没有摆脱“问题取向”的模式。

(一)“矫治性目标”被放大

中职学生“心理偏差”按程度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发展性心理问题,即所谓的“学业失败者”;第二类是适应性心理问题,源于环境改变引起的不适应,与所学专业及未来职业角色相关的心理问题;第三类是障碍性心理问题,即所谓的“问题学生”。因此,中职学校的心理教育需要设立三级目标: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未来,旨在提高自信、健全人格,适应专业学习的发展性目标;二是针对大部分学生因环境变化及未来职业角色相关而引起的心理困扰的预防性目标;三是针对少数已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学生的矫治性目标。

中职学校应关注矫治性目标,抓实防治性目标,强化发展型目标。然而,大部分中职学校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问题学生”的增多,没有正确处理好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之间的关系,导致“心理问题品德化”,即使采用心理教育,但也仅单纯理解为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将矫治性目标放大,有的学校甚至将“问题学生”作为学校的重点帮扶对象对待。

(二)负面心理暗示被强化

近年来,有的学校开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然而,由于缺乏专业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往往由政治课教师实施,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大多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模式,以“典型案例”为出发点,过分强调“心理疾病”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使学生把“心理问题”等同于“心理疾病”。

教师不断的消极暗示极易导致学生的自我认知偏差,极易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恐惧或抵触情绪,失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三)心理干预趋于医学化

受精神卫生模式影响,有的中职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由于心理干预存在医学专业化倾向,过于重视心理治疗,主观臆断来访学生一定存在心理问题而被放在了“问题”焦点上。这种医学化倾向,给学生留下“凡来心理咨询者都有心理疾病”的错误印象,使得一些学生在出现心理困惑时不敢及时咨询,本来可以通过咨询消除的心理不适却发展成为心理障碍,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心理危机[2]

“心理问题品德化”和“问题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很容易使学生形成逆反甚至对抗心理,拒绝接受教育。解决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关键还是在于学生自身,在于学生的自我调节,只要学校能够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环境,学生的心理问题就会得到排解,直至消除。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环境就是学校文化,因此,要注意发挥学校文化的作用,让学生在良好学校文化的氛围中,学会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学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二、学校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学校文化是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生成的,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形式、制度形式和物质形态,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3]。中职的学校文化主要包括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

学校文化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消极方面起着过滤、筛选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的人格健全。中职学生处于人格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关键期,置身于学校文化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引发学生心理活动的外部因素更丰富了,能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一)环境文化的认同作用

所谓认同作用,又称自居作用、表同作用,认同是青少年时期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重要的发展过程。在恋母情结被解除期间,个体认同的对象便转向生活环境中。集体的统一意见能强烈地唤起人的求同心理,个体在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在认知上或行动上以多数人的行为为准则,进而在行为上努力与之趋向一致。当学生处于体现学校文化核心理念的建筑、景观、宣传物等所构成的物质情境感染之中,清洁、幽雅的环境给他带来愉悦,他就会改掉乱扔、乱叫的习惯;当学生处在“我在乎你”“你一定行,我信”的心理环境熏陶之中,和谐、好学、积极向上的集体环境会使他形成良好的心境,更加自信,产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积极向上的情感,改掉厌学、逃课、打架斗殴的习惯。

(二)行为文化的导向作用

行为文化是师生在校园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行为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学生在学校的这种行为文化的氛围中,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矫正自己的行为。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企业的生产工人,职业学校的行为文化通常以优秀的企业行为文化为基础,通过不断强化、磨合,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生的行为习惯,包括学习、实习、走路、吃饭、睡觉、购物和集体活动等行为习惯。如吃饭:打饭排队在窗口一米之外,吃饭不大声喧哗,吃完后桌面清理干净。这些要求看起来虽然很高,但学生非常容易做到,学生经过不太长的训练后,会做得很好,并能保持到走上工作岗位。

(三)制度文化的规范作用

制度文化是指社会期待学校具有的文化,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及行为方式等[4]。如《教师工作规范》《学生守则》等,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式。

对于学生而言,制度具有规范学生行为的约束力,执行中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要求学生必须服从、严格遵守。如作息制度,作息制度是刚性的,执行中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学生在执行作息制度中并不困难,关键是培养形成习惯。科学、规范、合理、合法的制度文化会得到学生的认同、遵守,并“内化”进而成为制约和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重要力量。

三、提高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中职学生的“心理偏差”,应被视为学生与周围环境系统的某种失调或暂时的不平衡,通过改善和优化环境,可以让他们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一)从文化的高度建设物质环境

美的环境,会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使人流连忘返,给人美的熏陶。规划学校的景观布局时,要讲究整体效果,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让学生处处接受美的陶冶。特别要选择好着力点,把校外人员来访经过多、师生经过多、聚集久的地方,选为文化景观建设的重点,充分运用墙壁文化、走廊文化、橱窗文化集中展示中职学校的职教文化氛围和特色、品位,形成学校文化建设的突出亮点。如学生进入校园,眼前一块醒目的立牌上写:“你一定行,我信”,看到这种体现中职学校核心理念的词语,学生的心理将是何等的安慰;学生在校园中举手投足间体会到尊重和鼓励,会让学生感到亲切,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向上。

(二)从文化的高度让学生体验成功

中职学生内心尤其渴望得到尊重,不希望学校太多的条条框框,尤其不想听到你该怎么怎么办。因此,对于中职学校,首先要从理念上体现“你一定行,我信”,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没有任何的戒备心理,不必为自己新奇的想法和做法感到担心;其次要不断创造条件,能够比较自由地思考和表达,让学生在学习、生活、活动、技能等方面体验到成功,尤其是技能方面,学校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搭建成功的平台。第三要贯彻民主与愉悦原则,从文化的高度倡导和谐的人文环境,师生平等对话,相互尊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生主体性及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形成完善人格[5]

(三)从文化的高度完善制度,提高执行力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提到规章制度就很反感,最不愿意的就是觉得被强迫。所以,仅仅制定一系列的制度还远远不够,只有当这种“纯规章制度”转变为学校“内在文化”,才能被学校成员所认可、所接受。

制度文化若从形式上看,可分为“规章、仪式和传统”。建设学校制度文化,一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既符合社会需求,又符合学生个体的需求,制度出台都是经过学生公认的程序,学生不会有压抑感,能自觉地维护和执行。二是发挥仪式的隐性教育功能,用制度的形式让学生过好艺术节、体育节、技能节;通过成人宣誓仪式、军训、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培养学生自尊,凝聚精神。三是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组织学生参加“青年自愿者”“希望工程”活动,培养学生奉献爱心;通过办校刊、校报、广播、板报等能宣传典范,引导人生。

总之,优秀的学校文化,有利于中职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中职学校要注重内涵发展,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创造学校品牌,走特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人民教育,2002(11)

[2]裴利华,李芳.论学校心理教育从“问题取向”到“积极关怀”.教育探索,2008(11):118-119

[3]陶西平,苏令.培育学校良好的教育生态.中国教育报,2006年6月20日

[4]陈琦.学校制度文化·隐性课程·育人功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8月(28—29)

[5]高汉运,裴国栋,段成英.校园文化环境与学生心理健康.中国学校卫生,2002(1):90-91

【注释】

[1]原载《江苏教育》(职教版).2011(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