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和教师双方的充分参与为条件的。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素质教育代表着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五大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在素质教育中,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核心意义。这是因为:

第一,良好的心理素质直接控制着人体的生理活动,调节着活动能力的释放,对增进人的心理机能和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第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内化科学文化知识的必要主观条件。认知心理能力直接影响科学文化知识内化的方式、过程及效果;情感、动机、兴趣和态度等非认知心理品质往往成为内化过程中的动力因素。第三,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包含着道德认知、道德体验、道德情感及道德意志等方面的因素,只有遵循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活动的规律,道德教育才会真正卓有实效。第四,人的外在行为受人的多种心理因素而不仅仅是认知水平的支配,心理素质对人的整个行为模式以及一生行为都具有直接的深刻影响。

因此,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职学生便无法顺利完成学业,更无力承担建设祖国的重任。就此而言,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关系到高职院校能否圆满完成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

(二)高职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需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变化范围之广、幅度之大、速度之快、效益之好,世所罕见。在如此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过程中,人的适应性越来越面临着严峻挑战。研究表明,现代社会人的特点之一,就是适应社会的相对平衡期缩短,动态调整期延长。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变革太快。频繁的价值取向的转换,势必影响到高职学生的价值观体系构建,迫使高职学生不断重新评价和调整自己的价值追求。由于适应状态持续时间缩短,调整时间变长,无疑增加了个体经受的应激压力,而经常处于应激状态是诱发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研究发现,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支持和良好的应付方式,则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3%,为普通人群危险度的两倍。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2006 年3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教育蓝皮书》显示,大学生中有10%左右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大学生存在“自杀倾向”,26%的大学生曾经有过自杀念头。大学生自杀,对国家是一种极大的损失,对家庭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对个人是一生最大的悲哀。每一位大学生的轻生,都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同学不堪承受之痛。究其内在原因,主要是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太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太低。因此,为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必须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三)高职学生成才必备的物质基础

古人云:“胸中储书一万卷,不看低头在草莽。”高职学生十几年寒窗苦读,人人都渴望成才。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人的成功70%取决于非智力因素,人的潜能巨大。但在通往成功的路途中,许多高职学生不能挖掘出自己的潜能而取得成就,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是其最大的障碍。如目标短浅、兴趣寡淡、交际困难、情感波动、耐挫力差等,都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发展与成才。才能与品质无疑是成才的必要条件,但这两者必须有健康的心理作基础。《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中强调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和学生成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具有自尊、自爱、自主、自强的优良品德和做人修养。”心理不健康的高职学生在新的世纪里必将难有作为。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因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全面普及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减少心理和行为问题发生的几率,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

(二)学生主体性原则

基本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全体学生为出发点,以增进其心理健康为目的,一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是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设计、组织和安排的;二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何内容和形式,唯有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所认可、所接纳、所内化,亦即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形成其智慧和潜力,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离开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任何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毫无意义的。

(三)参与性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和教师双方的充分参与为条件的。参与是学生个体表现自我和社会交往的需要,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需要。唯有通过参与才能使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相结合,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任何健康心理都只能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和发展起来,所以重在参与,参与的几率和程度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大小。

(四)民主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全面地了解学生,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学校教育中,尽管教师和学生所处的位置不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遵循民主和平等的原则。民主性原则和学生主体性的原则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只有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只有以真诚、友爱和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或良师益友,学生才愿意亲近教师,对教师袒露心声,了解和掌握学生真实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才有针对性地在轻松愉快、乐观向上的气氛中进行,收到理想的效果。

为此,教师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意见和人格尊严。居高临下的说教、讽刺挖苦和嘲弄学生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

(五)差异性原则

也叫个性化原则。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一般来说,同一年龄段的学生群体,其心理发展具有大体相同和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而不同年龄段或不同年级的学生群体则无论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学生群体心理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上的这种差异性,要求我们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有针对性,必须符合不同年龄段或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否则就难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六)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是由学生群体和个体心理的差异性、心理需求的多样性,以及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复杂性决定的。为此,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教育的内容应当是具体的、丰富多彩的,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应当是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以求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其心理发展的差异性,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和不同个体的心理需要,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七)预防、发展和调治相结合的原则

只有坚持预防和促进发展,才能大面积、有效地帮助学生在其自身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达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状态,心理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人格得到健全和谐的发展,形成对学习、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同时对少数学生面对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的困扰和成长中出现的心理危机及时有效地给予帮助和调节,对于极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积极有效的咨询指导和适当的矫治,对出现心理障碍或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及时与家长联系,提供建议,介绍到医疗性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给予治疗,以保障其心理健康。

三、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

(一)教育要全面渗透学校教育过程

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德育工作、教学及日常的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各项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班主任、“两课”教师和党政工团体干部要有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意识,能够基本掌握有关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方法,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教育管理工作中,将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思想道德问题区分开,及时、主动地与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合作,给予及时辅导和帮助。学校医疗保健机构与学校心理健康机构相结合,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共青团、学生会和其他学生社团还可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建设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应有针对性地、多层次地开设系列课程、专题讲座和专题报告。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如正确认识自我与完善自我;有效的情绪调节与管理;沟通人际关系;性心理与性健康;恋爱心理与爱的能力培养;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的预防等,这些都是高职学生心理咨询中常见的,是高职学生所密切关注的内容。这些内容,在以往的课本里是没有的,但却是每个高职学生都要遇到的,也是他们所需要的。

(三)加强心理咨询工作

心理咨询是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性工作,心理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心理咨询则是有重点地针对少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的一项工作。首先,要做好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有心理障碍或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与监护;其次,每天用固定的时间,由专职教师接待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第三,设立心理信箱;第四,开通心理热线;第五,开展网络心理咨询,为不愿来访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又可分为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个体心理咨询采取一对一的形式,学生可就遇到的任何问题向咨询者寻求帮助。团体心理咨询是咨询者面对一群具有相同心理困惑的人采取的方式。大多数时候,人们总是习惯于采取一对一的个体心理咨询。事实上,团体心理咨询在某些情况下效果非常好,如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的灾后心理辅导,采取团体的形式效果就非常好,因为对于某些人来讲,他们需要来自他人的支持。对于那些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拔的人,团体咨询往往非常具有价值。例如,把具有相同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在这个小组中,他们可以获得一种支持性力量,觉得自己不再孤单,从而增强克服障碍的决心。

(四)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普及单一课堂教育已经不能有效解决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而网络化教育不分时间、不分地点、没有强制性的这些特点更容易被高职学生接受,更有利于帮助他们解决有关学习、生活等一系列心理压力和问题。在网上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是对课堂教育的丰富和补充,通过网上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使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步普及,走向完善。网上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可以有多种形式,诸如举办网上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在网上进行心理健康测评,以及心理健康QQ交流群,等等。

(五)建立学生心理社团

开展自助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把对心理学感兴趣、积极性高、有热情的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专题报告、系列讲座以及丰富多彩的讨论会等方式进行培训,使他们对心理健康知识有基本认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理论和技能。在此基础上开展“5.25”“10.10”等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从而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生中的影响。学生自助组织成员(朋辈心理志愿者)分布广泛,共同的生活与情感使他们易于与同学沟通,并容易发现同学中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危机事件。另外,自助组织成员在学习、工作中助人又自助,培养了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提高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发挥和提高。

(六)创造良好校园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课外各种活动以及可以利用的手段,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使高职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进而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共青团、学生会等社团组织可以组织开展如演讲、辩论、知识竞赛、体育比赛等活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意识、意志品质等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和发展。通过学校广播、电视、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能够经常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积极主动、自觉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七)构建心理问题系统防护网

高职学生心理问题防护网共分五级:

(1)一级防护:学生的自我调节。高职学生有心理问题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自觉地认识自己、培养自我发展能力、独立地调节各种心理问题,知道如何寻求心理帮助。

(2)二级防护:学生的互帮互助。高职学生有互帮互助的意识和能力,通过互帮互助解决某些问题,尤其是人际交往问题、集体学习生活问题。

(3)三级防护: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人的工作。在教学、学生工作中,任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能注意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减少自己在工作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有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帮助学生解决某些心理问题的能力,能及时推荐某些学生去咨询;在教学、学生工作中讲究心理卫生,促进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

(4)四级防护:心理教研中心或心理咨询中心的有关工作。心理教研中心或心理咨询中心为高职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心理训练等服务。

(5)五级防护:医院治疗与家庭防护工作。有关医院对问题学生的某些临床疾病实施门诊药物或住院治疗。问题学生的家庭协助并配合好有关医院做好当事人心理问题的防护和心理危机的干预工作。

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认知发展教育

认知发展教育是使高职学生了解认知发展规律、特点及自身认知发展水平。通过常规或特殊训练,帮助高职学生挖掘和认识自身的不良认知,并学会对认知进行调控。

(二)情绪稳定教育

情绪稳定教育是使高职学生了解人的情绪的正常值及自身情绪变化的特点,通过有效的调控手段,使自己经常保持良好心境和乐观情绪,形成适度的情绪反应能力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避免情绪的大起大落和两极化波动,学会科学地调控自己情绪,避免心理失衡,培养积极的情绪状态。

(三)意志力优化教育

意志力的优化教育是使高职学生充分了解意志在成才中的作用以及自身意志品质的弱点,协助他们提高调节自我、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内部困难,提高意志行为水平,不为偶发的诱因所驱使;学会调节激情,应付挫折刺激,增强心理承受力,从而避免心理偏差,具备自觉、果断、坚持与自制的意志品质。

(四)个性健全教育

个性健全教育是使高职学生学会修身养性,增强自我教育能力,从而矫正不良个性品质,促进个性的完善。要使高职学生了解健康个性的标准及自身的个性特点,并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形成开朗、活泼、具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良好性格

(五)人际和谐教育

人际和谐教育是帮助高职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特点和规律,通过训练掌握一定的交往艺术,在群体中与人和睦相处,悦纳他人和自己;善于在群体中发挥自己的才干,达到高水平的自我实现。

(六)积极适应教育

积极适应教育是使高职学生适应自身、环境及社会的各种变化,学会调控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烦恼,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掌握排解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保持心理健康。同时,学会认识自己,认识自身生理、心理变化的特点,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与策略,能够优化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能够调控自己的学习心理状态,开发潜能,达到良好的学习适应。

延伸阅读

生命列车咏叹调

生活犹如乘火车旅行,旅途中人们上上下下。在旅途中,不时有意外出现——有时会使人们收获意外的惊喜,有时则给人们带来深深的悲哀。

来到人间,我们登上生命列车,与一些人结伴而行。

原以为父母会永远陪伴着我们。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在中途的某个车站下车,使我们成为失去爱抚,无人陪伴的孤儿。

然而,还会有一些在我们的一生中占据非常特殊地位的人上来。我们的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和亲密爱人会登上列车。乘坐列车的人中,有些仅仅在车上作短暂的停留,有些在旅途中遭遇的只是悲伤,而还有人则永远准备为需要的人提供帮助。

许多人在下车时会给我们留下永久的怀念,有的则悄然离去,以至于我们都没有察觉到他是何时离开座位的。

当发现非常亲密的人竟然坐在另外的车厢时,我们会感到极其惊讶。我们被迫与他们分开。当然,这并不能阻碍我们在旅途中艰难地穿过我们的车厢与他们会合,但遗憾的是,我们不能坐在他们的旁边,因为其他人已占据了座位。

尽管旅途中充满挑战、梦想、幻觉、等待和别离,但我们决不回头。

让我们尽可能使旅行决不回头。

让我们尽可能使旅途变得美好,设法同所有旅客建立良好关系,努力发现每个人的优点。

我们经常会回忆起旅途中的某个时刻,和我们结伴而行的人可能会徘徊不定,而我们很可能必须要理解他们,因为我们也经常会犹豫不决和需要别人的理解。

最后,巨大的秘密是我们永远不知道在哪一站下车,更不清楚我们的伙伴——即使他们是此刻坐在我们的身边的人——在哪里离去。

我陷入沉思,当我下车离开时是否会抱有怀恋之情……

我想会的。与旅途中结识的一些朋友别离将是很痛苦的,但是回想一下旅途的经历,我们会感到欣慰:想到某个时刻列车到达主要车站,伙伴们陆续上车,当时我们是多么激动;想到我们曾经帮助他们并使其旅途变得更加愉快,我们会由衷地感到幸福。

我们应使这次很有意义的旅途变得平静安稳。这样做是为了当到了我们下车的时候,我们的位置空了出来,但仍能给继续乘车旅行的人留下美好的回忆。

(摘自《课外阅读》2003年04期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WYD200304049.htm)

练习与思考

1.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2.请结合实际评估一下自己的健康状况。

3.请结合实际谈谈心理健康对个人成才有何意义。

心理测试

90项症状清单(SCL-90)

评定方法

该问卷由受试者完成。与所有自评量表一样,填表前一定要把填表方法、项目和不同分级的含义向受试者介绍清楚,然后,由受试者根据指导语和自己的体验或实际情况做出独立的、不受他人影响的回答,并圈录在记录纸上。

评定的时间范围是“现在”或“最近一个星期”。

填写结束后应检查填写是否完整,若有遗漏或重复,应请受试者再考虑评定,以免影响分析的准确性。评定没有时间限制,一次评定约需20分钟。

结果分析和常模

(1)单项分:90个项目的各自评分值。

(2)总分:90个单项分之和。总分能反映病情严重程度,总分变化能反映其病情演变。

(3)总均分:总分÷90。

(4)阳性项目数:单项分≥2的项目数,表示病人在多少项目中呈现“有症状”。

(5)阴性项目数:单项分为1的项目数,即90-阳性项目数。表示病人“无症状”的项目有多少。

(6)阳性症状均分:阳性项目总分÷阳性项目数;另一计算方法为(总分-阴性项目数)÷阳性项目数。表示病人在所谓阳性项目,即“有症状”项目中的平均得分,反映该病人自我感觉不佳的项目其严重程度究竟介于哪个范围。

(7)因子分:组成某一因子的各单项分之和÷组成某一因子的项目数。每一个因子反映病人某一方面症状的情况,可以了解症状分布特点;因子分的变化还可以反映症状群的治疗效果。以各因子为横轴,因子分为纵轴,可做出因子廓图,直观反映症状群特点和变化。

SCL-90共包括10个因子:

(1)躯体化:由第1,4,12,27,40,42,48,49,52,53,56和58,共12项组成。该因子主要反映主观的身体不适感。

(2)强迫症状:由第3,9,10,28,38,45,46,51,55和65,共10项组成。反映临床上的强迫症状群。

(3)人际关系敏感:由第6,21,34,36,37,41,61,69和73,共9项组成。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感和自卑感,尤其是在与他人相比较时更突出。

(4)抑郁:包括第5,14,15,20,22,26,29,30,31,32,54,71和79,共13项。反映与临床上抑郁症状群相联系的广泛的概念。

(5)焦虑:包括第2,17,23,33,39,57,72,78,80和86,共10个项目。指在临床上明显与焦虑症状相联系的精神症状及体验。

(6)敌对:包括第11,24,63,67,74和81,共6项。主要从思维、情感及行为三个方面来反映病人的敌对表现。

(7)恐怖:包括第13,25,47,50,70,75和82,共7项。它与传统恐怖状态或广场恐怖所反映的内容基本一致。

(8)偏执:包括第8,18,43,68,76,和83,共6项。主要是指猜疑和关系妄想等。

(9)精神病性:包括第7,16,35,62,77,84,85,87,88和90,共10项。其中有幻听、思维播散、被洞悉感等反映精神分裂样症状项目。

(10)其他:19,44,59,60,64,66及89,共7个项目,未能归入上述因子。它们主要反映睡眠及饮食情况,我们在有些资料分析中将之归为因子“其他”。

指标中最常用的是总分与因子分。按上述常模结果,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查阳性,需进一步检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