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发展社会经济的基本保障

发展社会经济的基本保障

时间:2022-09-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65.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基本经济制度之中,原因:是因为它们同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一样,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因此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容,而不是因为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6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第一,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

本质属性的观念。

第二,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计划和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

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63.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而具有的制度性特征: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

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

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

长处。

64.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一个是公有制为主体,一个是共同富裕。

65.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基本经济制度之中,原因:是因为它们同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一样,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因此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容,而不是因为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6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分析点)

(1)提出的时间:

1997年党的十五大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提出的原因: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也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内容及范围:

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4)实现形式及措施:

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它不等于公有制,也不等于私有制,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措施:一方面要放宽市场准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要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引导它们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保障职工合法权益。要改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和监管,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67.实行按劳分配的原目因: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年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68.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体现: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69.生产要素的内容:劳动力、土地、资本、信息、管理等。

70.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类型l: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

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中的“劳动”:主要是个体劳动者和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

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包括:资本所有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凭借资本所取得的利润; 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自有的货币或资本借给他人经营或存人金融机构所取得的利息; 以实物形态资本租借给他人经营或使用而取得的租金等。

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包括: 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

71.深化分面制度改革,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分析点)

(1)邓小平根据中国的实践,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El 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这是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允许收人差距的出现,但并不是差距越大越好。因此,近年来,关于公平正义问题日益引起重视。

(2)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因: 首先,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共同富裕是根本目的。其次,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的过程,出现了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一形势要求重视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3)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措施第一,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第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第三,统筹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第四,在教育、就业等方面加强调控,使之更加公平。

7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分析点)

(1)社会保障的含义: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2)社会保障的目标: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

(3)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

(4)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这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地确定保障方式和标准,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有: 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长

73.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主:下边的六个内容皆可单独来出分析题,要具体掌握) (分析点)

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之所以提出这一点,一是因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所以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 二是我国在过去的发展中,存在盲目追求发展而不顾其他的现象,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也带了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强调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提出。

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做出了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第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途径。

第一,核心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党的十七大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而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两个坚持”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三个转变" 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
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就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枝发展紧密结合; 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井级。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新的基本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3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

第一,要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主要措施有: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第二,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4)统筹区域发展:

意义。

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②总体战略。

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是指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要根据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小的区域发展格局。

具体措施。

第一,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第二,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

第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

第四,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穷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更好发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齐全、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①含义。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来说,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要求。

第一,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第二,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

第三,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

第四,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党的+七大报告第- 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生态文明既包括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和探索的认识成果,又包括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提高和人们生态观念的增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