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蓬勃发展的印度报业

蓬勃发展的印度报业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印度,新媒体的冲击无疑是存在的。在印度报刊出版业中,报纸占据了80%的发行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且独具印度特色。2009年,在全世界遭遇金融危机,报纸日发行量在全球范围内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印度报纸的日发行量依然增长至1.1亿份,报业广告增长率达到25%。数据还显示,印度多数报纸的销量都在上升,广告收入也扶摇直上。同时,印度的读者数量超过2亿。

在印度,新媒体的冲击无疑是存在的。然而即使再过10年,印度也不会发生传统媒体因新媒体冲击而倒闭的事情。印度的方言媒体很多,即使报纸因全球范围媒体的冲击而出现萎缩,方言报纸也可保无虞。同时,由于识字率的不断提高,再加上众多边远、贫困地区仍不存在发展新媒体的空间,更多的印度人愿意看报。同时,报纸的价格非常便宜,对读者群有黏性。另外,社区小报也在增加,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要登分类广告,这资助了出版物的发展。有趣的是,在印度,二手报纸、杂志市场也很繁荣。你可以把自己的杂志卖给摆路边摊的人,他买下你的杂志,再卖出去——有些人乐意读一年前的《经济学家》,只要它比新期刊更便宜。

在印度报刊出版业中,报纸占据了80%的发行量。印度报刊业是发达国家同行忌妒的对象,据世界报纸协会(World Association of Newspapers)的数据显示,在付费报纸的发行中,印度多年来都是首屈一指。

印度报纸叫好也叫座。2005年9月1日,HT传媒公司在孟买交易所挂牌上市,马上成为印度最受追捧的热门股票。这是一种与世界其他地区不同的潮流,因为该公司主营业务是报刊,它旗下拥有印地语日报《印度斯坦报》和英语报纸《印度斯坦时报》。在多数国家的报纸面临电视和互联网竞争,销售和利润都在走下坡路的时候,印度报业利润的增长势头依然强劲。在面临广电媒体的短暂冲击后,到2004年左右,报刊业完全逆转了不利局面,至2009年,报刊占据了广告收入的大约48%,电视只占37%。

印度很多报业人士认为,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印度人仍然对事件的细节和深度分析感兴趣,而这些内容不是电视和普及率尚不高、本土公司不够发达的互联网所能提供的。

一、印度报纸的发展

(一)历史

印度纸媒的历史与印度的自由运动密不可分,因此有政府权力“看门狗”的称号。

1947年独立之后,尽管印刷媒体受到印度宪法的保护,是公民言论与表达自由权利的一部分,但是通过直接与间接的手段,印度政府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一直控制着媒介影响的范围。主要手段包括:通过国家控制的公司,对进口印刷机课以高税;设立工资审理委员会,设定媒体人员的工资等。更有甚者,自1955年出台禁止一切外国资本进入印刷传媒领域的政策后,在长达45年的时间中,一直得到有效贯彻。

1975年6月26日,为应付国内政治危机,英·甘地总理在未同内阁磋商的情况下,劝说总统艾哈迈德签署实施紧急状态的公告。在紧急状态期间,甘地政府不经审讯逮捕11万人,取缔印共(马列)和国民志愿团等4个“极端”组织所属的26个组织。甘地还亲自发布了“二十点(经济)纲领”,提出打击偷税和走私活动,平抑物价,实行农村土地最高限额等措施。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善了印度的经济情况。但甘地扼杀民主的行径则使她在政治上失去人心。加上其子S.甘地推行的强制绝育运动和用暴力拆毁贫民窟的做法,最终导致国大党在1977年的大选中失败。1977年3月20日,在甘地即将下台前夕,代总统B·D.贾蒂宣布解除紧急状态,结束了历时21个月的紧急状态,取消了诸多的限制法令。

在紧急状态期间,中央政府通过不断修改宪法条文和法令以及颁布新法令的手段,加强议会权力,削弱法院权力。甚至,政府还剥夺公民的基本权利,实行文化高压和新闻检查政策,尤其是对印刷业施行审查(这直接催生了地下杂志)。甘地试图驯服通向个人独裁的两个路障——报刊和司法,尽管其努力并未奏效,但独裁的倾向却暴露无遗。

进入20世纪80年代,受世界潮流的影响,印度政府对印刷媒体的管理方式也经历了革命性变化。在日趋开放、技术性的管理方式基础上,结合识字率提升、技术进步和资本主义影响等因素的作用,告别“铅与火”走向“光与电”的印刷媒体开始现代化并迅速发展。

随着新的胶印、彩印和计算机技术的引进,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年轻人也开始进入管理层,他们缩短截稿日期、冒险进行价格大战,以增加销量打击竞争者。

进入20世纪90年代,报纸的所有制结构经历了地震式的改变:从家庭企业转向社团法人制,并因此更加强调成本底线和利润率。在这种情况下,卖报就像卖软饮料,报纸产品也必须在新鲜的状态下到达全国各地消费者的手中。

然而,与此同时,另一场近乎革命的传媒变革也在印度发生。一开始,当外国与本国的私有电视频道通过卫星技术在全国蔓延时,对于印度电视观众而言,印刷媒体的作用降低了,广告商转向视听媒介,报纸的收入被削弱。但是,自2005年左右开始,这种趋势被扭转了,包括报纸与杂志在内的印刷媒体占据了印度广告收入的48%,电视只占37%。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且独具印度特色。

(二)迅猛壮大

一直以来,印度都有区别明显、各管一段的国家或地区报纸品牌。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格局被打破,各类报纸变换花样,向社区推广它们结合了国家与社区新闻的新报纸。

尽管多项数据显示印度仍是一个并不富裕且存在大量文盲的国家,但它却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报纸读者群。尤其是近些年来,由于经济迅猛发展,互联网总体普及率仍然较低等原因,印度国内的报业市场很繁荣,增速依然较快。2009年,在全世界遭遇金融危机,报纸日发行量在全球范围内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印度报纸的日发行量依然增长至1.1亿份,报业广告增长率达到25%。[1]国际报纸发行联合会在这一年的数据表明,在所调查的40个国家中,有23国的报纸销量下降,其中,英国下降16.4%;而这一时期,印度报纸的销量直升28.5%,总发行量在日本、美国和德国之后,位居第四。数据还显示,印度多数报纸的销量都在上升,广告收入也扶摇直上。同时,印度的读者数量超过2亿。当然,与超过12亿[2]的总人口相比,这并非一个惊人数字——因为普通百姓更偏爱看有歌舞表演的电视连续剧。像中国一样,这种连续剧往往有令人拍案惊奇的开头和一个光明的结尾。这种带有农业文明特点的叙事,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受众,尤其是那些生活平淡无奇、毫无起落的中小城镇的女性,她们靠阅读别人悲欢离合的故事度日。

目前,印度全国报纸的种类达到创纪录的6万种,数量远远超过美、英、法、日等发达国家。而且,印度不断创办新的报纸,如2006年一年就新增报纸2100种。在孟买,主要的印地文报业集团《巴斯卡日报》与媒体新势力Zee集团在2005年联手推出了一份全新的综合性日报《每日新闻分析》(Daily News &Analysis,简称DNA),正式拉开了媒体“抢滩孟买”的序幕。2006年,在首都新德里发行量名列前茅的《印度斯坦时报》首次在孟买开办了地方版面;在加尔各答和钦奈等西南部地区占主导的《教徒报》和《政治家报》也相继进军孟买。面对潮水般的攻势,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孟买第一大报《印度时报》推出了小报品种《镜报》,以抗衡竞争、消解压力。在新德里,《印度斯坦时报》集团和美国《华尔街日报》于2007年合资打造财经日报《铸造》(MINT)。尽管此前在首都地区的商业日报市场已有4份主要报纸,《铸造》还是在90天的时间内取得了8万份销售量的不俗成绩。[3]

印度报刊绝大多数为私人和财团拥有,没有官方报刊,不过,一些党派办有报刊。如同社会现实一样,印度报纸的贫富差距也十分悬殊。大的日报每期对开超过30版,印刷精美、广告丰厚、发行量过百万。而小型报纸则可能仅4开8版,印刷粗糙,发行量甚至不足千份。但是,内容与品相的悬殊并没反映在价格上,价格最低者1.5卢比(约0.25元人民币),价格高者也不过5卢比。

印度有22种官方语言和上千种方言[4],印地语是全国通用语。因此,毫不奇怪,印地语和区域性语言占据了最大的发行量,单是印地文日报就有2600多种,而且,发行量最大的三份报纸都是印地语的:《觉醒时报》(Dainik Jagran)有5660万读者,《巴斯卡》(Bhaskar)有3190万读者,《不灭之光报》(Amar Ujala)有2960万读者。

作为精英们沟通的主要工具,英语是非正式的官方语言,是最被广泛使用于法律和政府机关的官方语言。在印度决策层,英语媒体的位置非常重要,对印度外交决策具有重要的舆论影响力。印度的英文报纸有400多种。2012年,发行量最大的是《印度时报》,所有版本加起来有1360万读者,位居第二的《印度斯坦时报》有630万读者,《印度人报》以560万位居第三。尽管这样的发行量在印度很难进入前十位,但是在印度社会政治生活中,英文报纸的地位却非常高,占据媒体话语的主导权。地方语言报纸相形见绌,而多数中产阶级家庭都以订阅英文报纸为身份的象征。从读者群的构成来看,阅读《印度时报》和《印度斯坦时报》这样英文报纸的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中产阶层和外来游客。购买土著语言报纸的多是中下阶层国民。因此可以断言,尽管有些非英语报纸发行量超过英语报纸,但这些报纸的读者群只是局限在某一区域,不像英语报纸那样同时在全国各地印刷、发行。每当谈起印度的媒体,外界首先想到的是英文媒体。

与报业格局类似,在杂志当中,也是印地语与其他非英语刊物的发行量占绝对多数。其中,印地语半月刊Saras Salil以9800万的发行量居首,印地语杂志Grih Shobha(一份女性杂志)以7600万的发行量位居第二,两份泰米尔语周刊Kumudam和Kumgumam以7400万份略多和略少的发行量位居三、四。英文杂志中,只有《今日印度》一家以6700万的发行量进入前十位。

英文报刊与其他语言报刊的比较优势,在广告方面也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在2011~2012年度,英文报刊分割了大约34%~35%的广告收入;印地语报刊占据24%的份额;剩下的40%被所有其他语言的报刊分割。

(三)壮大的原因

咨询机构毕马威(kpmg)发布的报告显示,印度纸媒市场在2007~2012年的6年间的平均增长率是7.3%,2012财年其市场总额达到2241亿卢比(约合人民币230亿元),占整个媒体市场27%的份额。更令人感叹的是,毕马威预测印度纸媒还会以更快速度增长,未来5年预计增长率是8.7%。市场在扩张,发行量也很惊人。据印度发行审计局(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s,ABC)统计,自2006~2012年的7年里,通过ABC核实发行的付费报纸的总量从每天1000多万份上升到近5000万份,如果把其他未核实的一起统计在内,印度报纸的发行总量每天远超1亿份,甚至超过了中国。就印度各邦的发行量来看,在2011年,印度北方邦以3671种报纸位居首位,其次是德里邦1933种,中央邦以1243种位居其后。在报纸发行量方面,北方邦以6970万份领先,德里邦以5270万份位居第二,马哈拉施特拉邦以2900万份排名第三。

而在发达国家,在线媒体威胁着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的生存,报纸关门停业并不鲜见。截至2013年,《华盛顿邮报》6年来营业收入下降了44%。而中国广告协会报刊分会、央视市场研究媒介智讯发布的《中国报纸广告市场分析报告》显示,中国2013年上半年报纸广告降幅达6.1%,呈加速下降的趋势。没有任何事情是无缘由偶发的,印度报纸辉煌的因素有很多。

其一,识字率的提升。印度民众的识字率仍处在上升阶段,且提升迅速。比如,在2002年到2005年间,识字率提高了21%。伴随识字率的提升,印度家庭的雄心也在增长:父母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信息灵通,认为培养孩子的读报习惯很重要——在小城镇和乡村尤其如此。同时,印度媒体有新闻报道自由,他们整天叽叽喳喳、吵吵嚷嚷地报道、议论甚至编造天下大事,热闹非凡,八卦味很浓,吸引不少读者借此来打发时光。业内人士估计,随着印度国民识字率的提高,印度报业未来仍有15年左右的发展机遇期。

其二,印度经济蓬勃发展,居民收入增加。面对经济生活的瞬息万变,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大增,以便第一时间对迅速变化的态势做出应对。于是,不仅中老年读者稳步增长,高质量的年轻读者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家庭对信息和娱乐的需要也随着经济发展而提高。这种环境变化对所有的媒体都是利好消息:在报纸发行量增加的同时,电视电影观众、电台听众、网民的数目也在迅速增加。这种经济迅速发展与传媒需求同时扩大的局面,在发展中国家很普遍。还有,经济的高速增长使中产阶级人群不断扩大,由于英语在印度社会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而以家庭为单位订阅英文报纸似乎已成为中产阶级的一项标志,于是,民众对英文报纸的需要同步大增。

其三,广告推动了报业收入的增长和发行价格的降低。据相关调查公司数据显示,印度的报业广告额增速是亚太地区最快的,大部分报纸是赢利的。雄厚的财力为低廉的发行价格提供了资金支持:在新德里街头,一份报纸只卖6美分或更少,广告收入的增加可对发行上的亏欠进行弥补。以前,一个5000人的印度村庄,一张报纸可能只有5份,通过大家传阅或有人朗读来分享信息。现在,居民倾向于拥有自己的报纸,这直接导致了内陆地区报纸销售量的增长,印地语报纸获益尤多。

其四,报纸新闻的可信性较高。有线电视已经覆盖了印度60%的家庭,电视新闻的发展触发了印度人对新闻的关注,这成了报纸发展的一个基础。同时,印度人普遍认为,电视过于煽情、报道内容不太可靠,所以他们通过读报以交叉对比、平衡电视的报道,获得接近真实的信息。

其五,政治结构变动的影响。印度历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区域王国并立,农村公社遍布。农村公社是印度古代区域王国的基础,是农村社会的核心。村社既是行政单位,又是经济单位,有高度的自主权。

由此形成的潘查亚特制度(panchayatraj)在印度有悠久的历史,这是一种农村自治制度。潘查亚特由五个属高级种姓的村社长者组成,所以又称“五老会”,职位往往为世袭。“五老会”拥有行政、立法、司法权,几乎控制了村社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决定问题的方式是成员间的相互讨论和协商。在印度独立运动中,国大党领导人甘地曾竭力主张乡村自治(Swaraj),强调乡村的重要性,认为乡村就是印度。他说:“印度不是生活在她的少数大城市里,而是生活在70万个村庄里。”在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印度出现过两次推进潘查亚特制度建设的运动,中央政府先后组织以巴尔万特赖·梅塔和阿索卡·梅塔为首的委员会,调查和推动该项工作的进展。前一次受美国的资助和推动,后一次同人民党政府上台有关。尽管在运动之初,县、乡、村三级纷纷建立潘查亚特组织,但没过多久,这些组织便大多处于自我消亡的状态。

受国际局势影响和国内发展的要求,1992年,印度议会通过一项重要决议,即第73次宪法修正案,对有关潘查亚特的条款做了某些重大的修正和补充。内容涉及有关潘查亚特的定义、制度、结构、成员数量和选举方式,表列种姓、表列部落和妇女的位置保留,邦议会和国会议员在潘查亚特中的地位和作用,潘查亚特的任期,潘查亚特及其成员的争议及其处理,潘查亚特的权力、权威和责任,潘查亚特的资金来源和资金使用审计等,有二十余条。

得益于这些规定,在实践中,潘查亚特制度得到了有力的执行,进而导致了相当程度的草根参与政治,并由此激发了政治觉悟和对新闻的渴求。在这种要求的推动下,地方媒体把触角伸长,出版了主要以小城市和城镇为发行对象的地方版。统计数据也显示,正是印地语和其他地方语引领了纸媒的迅速发展。因此,“虽然英文报刊和电视覆盖更富有的地区,并因此占据了大比例的广告额,但是,就发行范围和读者数而言,非英语报纸要大得多”[5]

其六,互联网的普及率在印度仍然很低。目前该国网民数量在全国总人口中占比很低。同时,印度的网络基础建设严重滞后,导致网页浏览速度缓慢,大大阻碍了网络媒体在印度的迅速发展。

其七,资本流动活跃,国内资本中的新势力令人瞩目,外资不断涌入,印度报业成为投资新热点。由于印度报业的投资回报率高达25%,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一倍以上,因此近年来国内和国际资本的投资热情高涨。2004年印度共有4只首次公开上市的传媒股票,到2005年底又增添3只。《印度斯坦时报》通过公开招股募集到5000万美元,而《印度快报》也从股票市场上募集到4000万美元。

媒体跨界经营也精彩迭出。近年来在印度传媒界迅速崛起的Zee电影电视集团不但创办了日报《每日新闻分析》向传统报纸挑战,还于2006年出巨资收购了原来国有的印度联合通讯社。同时,《印度时报》集团与路透集团合作进军广播业,最大的印地语报纸集团《觉醒日报》与爱尔兰独立广播公司合作开发电视市场,加尔各答的《欢喜市场报》集团购买星空新闻频道股份。这种联合既分散了风险,也促进了母报的发展。媒体数量的增加、行业的活跃及国内外资本的流入,与政府放宽对媒体行业的政策限制分不开。

印度报纸未来的发展空间是值得期待的。由于传统影响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印度的男女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识字率的差距虽有缩小,但鸿沟依旧。随着这些差距的弥合,印度报纸的发展仍有很大的空间。这些,都构成了印度报业增长的坚实基础。

二、报纸的发展趋势与战略

长期以来,印度的主要报纸都是由屈指可数的几个家庭控制,他们依靠君子协定划分地盘,各管一片。直到21世纪初的几年内,多数印度城市还只有一家主要英文报纸,例如孟买就是《印度时报》的天下。利之所在,兹兹以求。看到报业的巨大利润空间和发展前景后,印度的报业巨头们发起了该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报业大战。2005年,划地自治的局面不再。在孟买,一家名叫《每日新闻与分析》的新英文报纸发动了一场广告闪击战,买下全市数十个巨幅广告牌,与《印度时报》进行了一番较量。作为反击,《印度时报》则发行了一份新的小报《镜报》。此时,以新德里为主要地盘的《印度斯坦时报》也加入了这场竞争,使混战变得更为激烈,从而带来了孟买史上最火热的报业大战。而在马德拉斯,《德干纪事报》则展开攻势与印度声望很高的英文报纸《印度教徒报》一决高下。

(一)报业管理政策

1991年改革开放以来,印度报纸一直就是否与国际同行建立联盟以获得资金进行产品开发的问题争论不休。因此,与在电视业上的开放时间与力度不同,一直到2002年,“全国民主联盟”政府才修改了新闻管理法律,首次允许外资进入印刷媒体,最高占有26%的股份。2005年,“团结进步联盟”政府再次放宽限制,允许外资在非新闻领域,例如专业类报纸、杂志持有100%的股份;在广告代理、市场调研、公共关系和媒体策划方面,也允许100%的外国投资。这给科技与专门类杂志期刊,如《时尚》(Vogue)《滚石》(Rolling Stone)《嘉人》(Marie Clare)等涌入印度打开了大门。仅在2004~2005年的不到两年时间里,印度媒体就吸引了3亿美元的外国资金。这也导致一个问题,印度像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样,顶尖的广告、公共关系和媒体策划机构都被外国所有者把控。

2008年,印度政府批准国外新闻与时事杂志可以在印度出版地方版,从而使这些杂志变得更加便宜和容易购买到。进入2013年,面对经济发展的乏力,为了进一步引入外资,印度政府还在讨论进一步放宽纸媒外国直接投资(fdi)的上限。

(二)保持增长的战略

绝大多数报纸生存的基础是广告费而非零售收入,从平均值来看,报纸收入中超过65%是广告收入。

为了在竞争更为激烈的市场上生存与发展,印度各报业公司都在采用新的管理和营销战略,这同上述结构性原因一起,导致了发行量的增加。传媒集团通过向农村等新区域扩展和通过侵略性手段蚕食其他公司大本营的方法,找到了不断扩张的机会。

这些战略是否影响了新闻的品质,是否真正对报业繁荣有利,仍存在争议。通过视觉包装和报道有吸引力的新闻,读报的年轻人无疑将增多,但是,商业化、娱乐化和诉诸感官享受的速食新闻压倒了严肃、平衡的报道。如此下去,出版界可能会从精英媒体变为大众媒介:由以思想严肃的读者为对象,生产一种以政治考量为驱动的产品,转向把读者定为新富阶层、刚会阅读的人和只关心自身世界的人。

《印度斯坦时报》的编辑维普尔·穆泽尔(Vipul Mudgal)曾对印度报纸的各种市场战略进行总结:读者导向,导致了对体育、宝莱坞、教育、财富和生活方式报道的增加;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特别设定职业、教育等版面或栏目。同时,会有些订购折扣,或免费赠送手表、背包等物品。当然,更要有独家报道、抢先报道的大新闻事件——有这样的好新闻,才能吸引读者来读报。同时,印度报纸也变得更重互动,关注人们的生活,而不是一味说教。

自1995年以来,通过出版不同的地区版本、扩版、增刊、出版彩版、增加印刷机器与市场营销投资,以及通过价格战来削弱本地的杰出报纸,很多印地语报纸保持了长期的持续发展。这样充分竞争的结果是,来自更大、更富有的竞争者的压迫,已经迫使印地语中心地带的一些较小的报纸不是关张大吉,就是剑走偏锋,通过报道腐败、污染等大报纸没有报道的故事来获得生存空间。

实际上,大众报纸与专门报纸的市场竞争策略是不同的。专门报纸通过订阅而非广告来获得利润,而大众报刊则是更多地依靠广告。为此,大众报刊会通过报道雇工、职业选择、教育前景、发展机会等内容,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甚至是12~18岁的青少年,因为他们能够推动父母购买的绝不仅仅是一份报纸——广告商也深谙此道。而专门报纸则通过严肃报道来吸引大学、商界和政府的读者——这类报纸能够生存下来就有发展空间,因为竞争对手很少。

(三)本地化与市民新闻

虽然整体蛋糕已经做大,但所有报纸都想在有利可图的城市区域增加市场份额,所以,它们进行消费者调查,了解并满足读者的需要,以获得相对于对手的竞争优势。根据这些读者意见,在针对当地发行的报纸版本中,关于本地小城镇、村庄的公共问题与私人丑闻都会得到报道,本地名人、地方治理和犯罪成了被报道的常客。

或许报纸这种本地化的报道会使它对读者更为负责。毕竟街灯不亮、饮用水不洁净、盗贼猖獗、生活不安全等问题,如果因为报道的曝光而得到改善,那么,对于读者来说,报纸就是有用的。

通过去精英化的本地化,新闻内容愈加社区化,通过吸引教育层次较低的阶层进入阅读市场,扩大了发行规模,新闻制造者成了普通民众。市民新闻与社区参与非常好地体现了不断扩张市场中的新闻本地化的潮流。

现在多数的报纸都有在线新闻门户,借助这个平台,个人可以提供反馈和本社区的新闻线索。而作为阅读主体的年轻人也愿意进行互动,而不是单方面接受说教。当然,网络也向报纸施加了很大的压力,社交媒体已经充斥了报纸的报道空间,并不断溢出。

由于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共存越来越多,传媒行业的经理人与CEO们的背景越来越多样化,这使得之前的新闻底线不断受到审视和突破。比如:很多印地语报纸进行一种“回忆调查(recall surveys)”,以了解读者在回忆一个故事时更专注于什么,了解读者对上周报纸的内容都记得什么。这些报纸对进行这种调查乐此不疲。

(四)增长的质量与可持续性

目前印度的报业市场类似于20世纪初的美国:报道主宰着政治和人们的生活,因此更加关注本地读者对当地新闻的需要,而不是报道遥远地区与他们生活几乎毫无影响的新闻,这对于营造一种集体感、对地方事务进行监督是大有裨益的。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这种为了扩大市场份额的进取性发展战略,对于新闻质量和新闻记者的可信性也产生了影响。由于需求量大,新入行的记者水平参差不齐,他们学习了一些专业技巧,但并没有学会思考、质疑、分析和理解,缺乏判断力和识别力。很多印度报纸为吸引更多的农村村民和受教育较少的读者,采取了降低新闻内容质量的发展战略。体育报道,以及充斥着暴力、犯罪、强奸的内容取代了对政治与社会的报道。很多报纸的头版都是一些满足读者好奇心的长篇故事。很多印度大报也在这么干,它们的地方版为了进军小城市以扩大读者群,主动降低语言和选稿标准,过多报道琐碎和煽情的事情,以迎合大众。

在竞争加剧和商业压力的压迫下,媒体对新闻业守则的遵守也出现漏洞。为了利润最大化并获得政治影响力,2009年印度报纸有数起美化地区党派和候选人情况的案例被曝光,它们甚至将版面卖给政党,从而抹杀新闻和观点的区别。无疑,这种模糊广告、社论式广告和新闻的做法,降低了报纸的信誉度。甚至有批评认为,某些印度报纸编辑部门与市场部门的界限正在消失,报纸提供的新闻、分析和公共事务信息正在降级和贬值。

印度是个动乱频发的国度,某些印度报纸对此的报道充满偏见并过于煽情,它们的报道是肤浅的、不连贯的,缺乏对历史的分析,其结果只能是徒然添乱,刺激了基于宗教矛盾的骚乱。

同样,印度有人口比例很大的农民、妇女与少数人群,他们中很多人仍生活在贫困线之下。对他们所处困境的根本原因——发展的障碍、腐败和贫穷的结构性障碍等,媒体并没有分析与报道,这更难促进问题的解决。

对此,监管与指导机构也没有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印度出版界委员会(the Press Council of India)由一群出版界代表和国会两院获提名者组成,实际作用不彰,不能对作奸犯科者进行惩罚。实际上,政府人员也没有兴趣提升新闻业的水平,以免搬石头砸自己脚,被负责任的新闻监督限制了行为和政策的空间。

(五)赢利的压力与对策

印度报纸价格一直极低,近20年来,价格只是稍稍提高了一点。通过报纸零售,只能收回成本的1/6。以印度主流英文大报为例,通常36版的报纸销售价格仅为2卢比甚至更低,其中报纸能拿到1.1卢比。而每份报纸的编辑、印刷、人员、纸张等综合成本在6卢比之上。同时,这些主流大报的发行量都很大,多达百万之巨,由此造成的巨大亏损额只能靠广告收入来弥补。于是,报纸对广告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一些媒体明显在政治上有所“偏向”,甚至不惜出卖版面,以“讨好”广告商和大企业,换取商业利益。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小报收费刊登“软广告”、出卖新闻版面。比如,孟买一份报纸的头版照片“售价”9万卢比,头版报眼部分的摘要,每栏价格则为3300卢比到4620卢比不等。

同时,在行业竞争激烈、社会本身出现转型、经济发展等多重因素作用之下,印度整个报纸行业出现小报化、娱乐化的趋势。一些传统大报也开始自降身段,纷纷改为板块显明、色彩鲜艳的城市风格,大幅度增加关于生活时尚、美食、时装、品酒甚至是性等娱乐化文章的比例。同时,增加照片数量,文章内容以短小、新奇为主,出现明显的“小报化”趋势。

2004年,随着《教徒报》改为彩版,印度所有传统大报都改为彩版,刊登内容尽量简短到快餐式的文章,关注的焦点和文章的角度基本以城市中产阶级为主,甚至字体也从传统的“时报新罗马体”逐渐过渡到小报和杂志常用的圆书黑体等。除了这些外表的变化,其内容关注点的转移更是让传统读者群以及一些业内人士所难以接受:媒体向娱乐化、小报化转变,失去了传统的道德高度,以至于一些真正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反倒无法成为新闻。

三、印度报纸的前景

结合上述特点,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印度传媒报业还会有更大发展,报纸读者的潜在市场还可以进一步开发。

(一)加大与网络的合作

1994年,印度马拉地语报纸Lokmat成为印度第一家建立网站的媒体。1995年,《印度教徒报》成为第一家开设网络版的印度英文报纸。

进入21世纪,报网并行之风日盛。2013年时,印度绝大多数知名报纸尤其是英文大报都拥有网络版,而且凭借自身的新闻权威和独家的深度报道,这些网络版在网络媒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另外,一些报纸的网络版还与热门的新闻网站结盟,强强联手实现共赢。如,日发行量超过300万份的印度第一大英文报纸《印度时报》的网络版就与门户网站合作,向该网站登录客户提供其他新闻网站所没有的新闻信息,而登录人数每增加一位,《印度时报》就增加一个潜在的读者。根据2009年5月的一项调查显示,《印度时报》网络版已经成为全球访问量最大的报纸网站之一,甚至超过了《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美国报纸网站的访问量。

此外,一些印度英文大报还将传统报业与网络等新媒体进行整合。以印度发行量第二的英文报纸《印度斯坦时报》为例,自2007年起,该报将印刷版和网络版的工作流程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内容管理系统,保证新闻作品传播的流畅。同时,网络版还建立了一个配备视频工作室的综合多媒体编辑部,注重音视频新闻的制作。据悉,目前该报印刷版的日发行量为140万份,网络版的每月浏览量则达到160万人次、8000万页次。

除了网络,纸质媒体还与手机合作,以创造更多的市场价值。比如,印度南部海德拉巴市推出了“手机报”服务,凡是支持无线应用功能的手机都能通过这项服务直接浏览10份英文报纸的完整版。《印度斯坦时报》则专门为苹果手机用户开发了一项可提供新闻服务的应用程序,包括国内、国际、经济、好莱坞及板球等5类新闻信息内容,同时还配有图片。该应用程序可免费获取,且不带有广告。

(二)逐渐走向集团化

如同许多国家一样,印度报业的集团化日趋明显。报业集团,亦称报系或报团。《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学卷》(1990年版)认为:“同时在两个以上地区、拥有两种以上报刊的报业托拉斯可称为报团。”从世界新闻发展史角度来看,报业集团化发展之风起于19世纪末,在20世纪席卷整个西方报业。它不仅以集约经营的形式创造了惊人的规模效应,也为世界报业经济的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推动力。

目前,印度的主要报系有:

1.印度时报系(Bennett Coleman &Company Ltd.),印度最大的报业集团之一,发行报刊38种,包括印度英文第一大日报《印度时报》(Times of India)、最权威的财经日报之一《经济时报》(Economic Times)、印地文日报《新印度时报》等。

2.印度快报系(Indian Express Press Private Ltd.),印度时报系的最大对手,发行报刊42种,主要报纸有英文《印度快报》(Indian Express)、最权威的财经日报之一《金融快报》(Financial Express)。

3.印度教徒报系(The Hindu Ltd.),出版11种报刊,包括英文大报《印度教徒报》(The Hindu)等。

4.印度斯坦时报系(Hindustan Times &Allied Publications),由4家公司合办,为印度最大垄断资本家控制,出版报刊10种,包括英文大报《印度斯坦时报》(Hindustan Times)、印地文日报《印度斯坦》(Hindustan)。

此外,还有政治家报系、欢喜市场报系、先锋报系、国民先驱报系、自由新闻报系、论坛报系等,因为英文是印度的“普通话”,所以各大报系均办有大型英文日报,有的办有各种当地文字的报纸。过去在报纸的读者群中,城乡差别、性别差别非常明显,但是受上世纪90年代广播电视的爆发性增长的影响,受众不平衡的状况已经得到改善。

受益于新技术平台的普及,印度也出现了从报业集团向传媒集团转变的趋势。这种转变的实质在于实现集团功能的多元化,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与互补,同时通过多元经营增强集团的经济实力和抗风险能力,通过跨国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并创造新的传播格局。

(三)商业化的泛滥

伴随全球化而来的商业化,如果过度泛滥,会将报纸和新闻等同于其他商品。经过20余年市场经济的熏陶,印刷媒体的商业化与公司化已经对印度报纸的报道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尽管目前它仍然能够保持多元和多样化,以反映印度社会中区域、语言、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的巨大差异,然而前景并不看好。在利益驱使下,大的报纸正在通过价格战,将小的报纸驱逐出市场。目前有13~14家媒体集团正在以各种媒体形式横扫城镇:大的集团通过购买或建立电台与电视台,成了多媒体帝国。如印度时报集团,就有一个播出新闻与娱乐节目的电视新闻网。

由于媒体向娱乐化、小报化转变,失去了传统的道德高度,以至于一些真正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例如每天有4000名新生儿死亡、超过250万儿童营养不良以及贫困、社会不公正等这样真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反倒无法“成为新闻”。按照这种情势演变,赫胥黎[6]在《美丽新世界》中的担心将会在印度呈现:没有人愿意读书,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更为重要的是,媒体同时还担负着社会体系维护和价值观守卫者的角色,其娱乐化乃至庸俗化的趋势不但关乎一个行业的兴衰,从广义上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文化教育水准。过分追求发行数量和读者只可能适得其反。在印度这样一个民主社会中,新闻标准需要得到维护、新闻仍需发挥更大作用。毕竟,不完美的新闻界仍是多数印度民众获得知识和信息的主要管道,而知识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对此,唯一的希望就是受众的觉悟,只有他们要求更好的新闻报道,媒体质量才能有所提升。

(四)盛极而衰的英文报纸

印度的报纸可分为英文报纸和地方语言报纸。英文报纸的读者不到3000万,却占据整个报纸市场广告收入的40%;最大的地方语言印地语报纸读者超过7000万,广告收入却只占到30%。

在新德里,很多印度人家里经常订购两份报纸,一份全国性的英文报纸和一份当地印地语报纸。而新德里大学的学生,无论是住宿舍的还是租房子住的,大部分人至少也会订阅一份英文报纸,订报已经成为印度人的一种习惯。

虽然订阅量没有出现下降,但印度上层和城市中产阶级近几年阅读英文报纸的情况出现了停滞,调查显示,人们花在英语报纸的时间在2006~2012年间下降了6.5%,这主要是受到电视和新媒体的挑战。阅读时间的下降势必影响到报纸的广告收入,印度纸媒未来其实也不甚乐观。

印度英文报纸面对的第二大问题是广告收入占比过高,达到70%,远远高于世界上其他市场。印度英文报纸的售价在全世界是最低的,最畅销的《印度时报》在新德里的售价是4.5卢比(不到人民币0.5元),随着印刷成本节节攀升,一旦广告收入下降,将给报纸经营带来重大打击。

不过,随着印度人识字率的提高、购买力水平的上升,地方报纸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完全发挥。印度是一个地方主义强烈的国家,曾经有些政党因为只重视英文报纸,忽视地方报纸,最后对选情判断失误而竞选失利,可见地方语言报纸的受众的重要程度。

(五)全球化的冲击

技术对媒体的编辑流程和效果有着革命性的、全球性的影响。

电脑技术的应用带给了记者更多的自主权。在电脑被使用之前,本地的报纸记者一般要回到报社写新闻,这样,编辑就有机会与记者面对面商议,讨论新闻的角度、要点等。现在有了电脑终端机,为了及时报道新闻,记者必须成为自己的编辑,于是拥有了部分编辑权,而报社编辑则失去了控制权。在现场直播的例子中,当电台电视台的记者通过卫星传送方式进行采访时,时间不允许他们将新闻包装成他们想要的样子,这意味着记者也失去了对内容的控制权。传播的即时性无疑给控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传统的传播方式利用信息生成阶段中的时间差,通过有选择地取舍、有目的地删改实施控制,而即时性要求简化过程,减少人为干预,对信息的控制只能放到信息使用阶段中去,以确保不良信息不至于被传输给不符合接收条件的受众,例如为电视频道加密,为进入色情网站设置技术障碍等。这样,媒体传统的金字塔形组织管理结构已经不适应现代传播科技的要求,它正在改变为网络型的组织管理机构,同时也改变着媒体的机构设置。所谓传统的金字塔形组织管理机构,就是管理权由上到下地贯彻,管理信息由底层向上层传输,在管理机构和人数上是下层大、上层小,形成一个金字塔。管理权是上层大下层小,形成一个倒金字塔。由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络的应用,以及多种媒体的共同作用,过去单一的信息传输渠道改变为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传输渠道,管理上层和管理下层获得信息的范围、数量、时差的区别不断缩小,当管理高层获得某种重要信息时,管理低层也都获得了这种信息。管理高层渐渐失去了以前垄断信息从而垄断决策过程的优势。在网络型的管理机构里,信息的传输渠道除了有上层到下层的垂直渠道外,还有同一层次的各管理机构部门和人员之间的横向渠道。媒体的高层不仅可以及时获得全局的信息,媒体其他各层次的部门和人员也能及时获得全局的信息。媒体管理的权力不是只集中在高层,而是适当地分配到媒体各部门。只有这样,媒体才能对环境的各种变化及时做出反应。

全球化的冲击对于印度而言不止于此。印度的报业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转型期,报纸的数量、读者数量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而迅速增长,整个行业空前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报纸作为传媒的功能定位,报业作为一个行业,其标准的确立、大量“热钱”的迅速涌入对报纸的编辑、管理、营销可能产生的影响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例如,在传统的报纸生产过程中,总编辑是版面内容的主要负责人。但随着竞争日趋激烈,发行的压力越来越大,当前在实际操作中,决定用某一篇文章或者不用某一篇文章,往往是报社的老板或者行政总裁起主导作用。又如,报纸数量的迅速增加导致了专业采编人才的短缺,媒体之间相互“挖墙脚”的现象十分普遍,资深记者“跳槽”后的工资增长幅度在100%至300%之间,新闻专业成为年轻人报考大学的热门专业,许多刚毕业还没有工作经验的新手也能轻松找到工作。从长远来看,这个趋势对整个报纸行业的总体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将会产生新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