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蓬勃发展时期

蓬勃发展时期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1年以来,我国的对外宣传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首先,这个新阶段的第一关键点是从2011年开始,中国的翻译市场发生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变化:中国的对外翻译工作量首次超过了外译中。为此,近年来一系列对外传播的重大举措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并实施中。

2011年以来,我国的对外宣传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首先,这个新阶段的第一关键点是从2011年开始,中国的翻译市场发生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变化:中国的对外翻译工作量首次超过了外译中。2012—2013年间,全国新增18778家在营语言服务及相关企业,年均增幅高达25%,大大超过2000—2011年间企业数量的年均增长率18.5%,表明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中国语言服务业伴随中国经济的较高增长,呈现出持续快递增长的态势,是一个颇具可持续增长潜力的新兴服务行业。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底,有64%的翻译服务企业中译外业务量占业务总量的一半以上,显著高于外译中。这是自2011年以来,企业调查问卷连续第三次显示在翻译服务市场中,中译外工作量占比超过外译中(应妮,中国新闻网,2015-04-21)。这表明,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我国已经从侧重对内译介西方文化与文明,转为侧重对外译介中国文化和文明,中国已经从一个输入型翻译市场变成了输出型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和文化走出去,这种趋势会进一步发展。其次,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赶超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取代日本成为按美元计算的世界第二大国别经济体。然而我们的人均GDP还处于世界100位之后,还只是日本的十分之一。衡孝军等(2011,前言:2)指出:“我们还不是一个强国,从大国到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不可逾越的一段路程就包括提升国家形象和文化软实力。”现代社会的国际竞争不纯粹是经济实力与科技水平的竞争,一个国家的文化地位与作用在竞争中的优势日趋明显。

周明伟借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来描述当下对外传播领域的现状(辛闻,中国网,2015-06-11)。总体来说,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对外传播工作和理论研究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成绩,理论界、教育界和各个实务工作部门,紧密围绕中央对外宣传的要求,有力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顺应对外传播实践的新形势,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基础性、前瞻性、应用型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果和非常有价值的进步。这些都直接反映了我们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通过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加强了“中国梦”“一带一路”“四个全面”战略等重大主题的对外宣传,积极向国际社会阐释中国道路,宣传中国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有力地推动了相关工作,服务了大局。可以说,在应对复杂的国际舆论斗争,推动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改革与创新,提高对外传播的能力和水平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着实推动了一批研究成果登上“高原”。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高质量的作品依然是少数,相当一部分的研究成果还是处于一个同水平的,有些甚至是低水平的重复当中。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依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的挑战。比如我们在主动设置国际议题方面的能力还比较弱,还缺少国际舆论斗争场面上的“舆论领袖”,这使得我们在对外传播和国际话语权的争夺中,经常会显现出被动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对外传播。再如,我们经常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缺乏好的国际表达。中国发展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精彩的内容、呈现的形式应该说比比皆是,而且取得的成绩应该说已经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认同,国际社会对中国信息的需求也前所未有地高涨起来。但是我们缺乏好的国际表达,我们有好故事讲不出来,即使讲出来也传不出去。同样,我们更缺少优秀的在国际舆论场上能“打仗”的作品,能影响人、感染人的作品。这些都大大制约了我们好故事、好声音的对外传播,制约了我们顶尖国际传媒“航空母舰”的建设。

周明伟认为,构建融通中外话语体系,应该成为对外传播迈向高峰的一个突破口。为了实现“三个适应”,即努力使对外传播能力同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国际话语权同我们的大国地位相适应,国家形象同我们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最终使得我们有更多登“高原”、攀“高峰”的对外传播作品,我们应该紧紧抓住构建融通中外话语体系这个环节。

为此,近年来一系列对外传播的重大举措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并实施中。

3.1.4.1 设立“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

为做好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整理和传播工作,2013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工程”的设立旨在梳理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民族思维方式、体现中国核心价值的思想文化术语,用易于口头表达、交流的简练语言客观准确地予以诠释,在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传播媒体等对外交往活动中,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国情、历史和文化。[1]2014年12月24日,“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首批术语发布仪式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首批发布的术语共81条,既包括“道”“气”“仁”“义”等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特征与思维方式的核心术语,也有“阴阳”“诗言志”“修齐治平”等属于交叉学科的术语,其中,个别条目如“不学诗,无以言”等术语,第一次作为学科术语被挖掘整理。

3.1.4.2 成立中国翻译研究院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要求,2014年7月29日,中国翻译研究院成立,旨在组建融通中外的“翻译国家队”,加强中译外人才培养,推动中国翻译事业健康发展。其主要任务包括:一是研究中国翻译行业发展规划,策划实施国家级重大翻译项目,为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制定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依据;二是研究融通中外话语体系建设与对外翻译工作中有关中国时事政治及经典中国文化中的重大问题,构建对外翻译、阐释的权威发布机制;三是建立中译外高端翻译人才信息库和中国特色话语语料库,为我国翻译事业发展提供基础性服务;四是建立与完善重大翻译项目及翻译人才评价体系,设立国家级翻译奖项;五是整合国内外翻译人才特别是小语种高端翻译资源,为小语种高端人才的交流、合作、事业发展提供平台;六是建立高端翻译研修班,为包括外籍在内的翻译专家提供一个学习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最新发展,研究交流中译外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重大问题的平台,并使之机制化,为提升我国际传播能力、提高翻译水平发挥骨干作用(辛闻,中国网,2014-07-29)。

3.1.4.3 打造“中国关键词”多语平台

2014年12月19日,由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研究院、中国翻译协会和中国网合力打造的权威解读当代中国核心话语的“中国关键词”多语平台[2]在京发布,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政治建设”“国际形势和外交战略”等五个专题的首批77条核心词汇的权威解读和阐释也将以中、英、法、俄、阿、西、日这七个语种同步对全球发布。“中国关键词”多语平台的目标是通过系统解读、阐释当代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核心话语并多语发布,为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思路和核心理念搭建一个多语窗口和平台。除以中国网专题网站作为主发布平台外,后期还将通过移动客户端、App应用程序、社交媒体平台和微传播平台进行全媒体碎片化传播,扩大传播路径和传播效果(郑亮,中国网,2014-12-19)。

《中国关键词》(多语种)首度亮相于2016年两会期间,英、法、日等不同语种的版本满足了来自全世界记者的需求,得到外国记者的青睐。美国彭博新闻社记者马克•迈尔尼克认为,这本《中国关键词》很有用,也方便随身携带,对于外国记者来说,可以随时查阅。孟加拉《独立报》记者帕尔文•艾哈迈德表示,这本小册子非常实用,一目了然地列出并解释了当下外界最想了解的中国的执政理念和政策,如“供给侧改革”等。各国记者纷纷表示,这本书的出版能够让他们更为准确、便捷地向海外读者介绍、阐释中国的理念、政策和中国道路。而这也正是这套书出版的初衷,希望借这种便捷、碎片化的表述方式让世界了解中国,逐步获得中国在世界政治与文化版图上的话语权。

2016年8月24日,《中国关键词》(多语种)首发暨海外合作出版签约仪式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举行(何珊,中国网,2016-08-25)。《中国关键词》(多语种)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共计9册,包括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德语、葡语、日语和韩语等9个语种,分5个专题,以中外文对照的方式呈现。其内容选编自“中国关键词多语对外传播平台”项目成果。《中国关键词》是中国外文局继翻译出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图书之后,在中国政治话语对外传播领域做出的又一次尝试,是用中国话语阐释中国实践的一次探索。该书具有三大特点:这是一本首先让国外读者能够看懂的图书,是一本着眼于当下中国和未来中国的图书,是一本以词条形式讲述中国的图书。

3.1.4.4 打造对外话语体系创新平台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世界对中国越来越关注。加强对外话语研究,对外形成中国特色核心话语的完整表达和准确阐述是我们当前对外说明中国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翻译研究院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全力打造对外话语体系创新平台,围绕中国道路、中国理念、中国特色等重大课题和核心话语开展研究攻关,争取在中国话语的翻译和表达上实现新突破。“中国关键词”多语平台正是中国外文局和中国翻译研究院围绕话语体系建设、创新对外话语实践进行的一次有益尝试。接下来,外文局和中国翻译研究院还将在建立融通中外话语体系研究基地、搭建高层次交流合作平台、培养汇聚高端国际化人才队伍方面重点开展工作,为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服务(郑亮,中国网,2014-12-19)。

不论是77条当代核心词汇还是81条传统术语,从筛选、立目、释义到翻译,都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要求,有专门、权威的专家团队,提供了统一、权威的版本;同时,每条中国关键词的阐释都采取了简明释义和外文翻译的方式,降低了外国读者认知的门槛和难度,有利于提升传播效果。这些关键词不仅是“代表特定意义的符号,更是精神的浓缩,历史的定位”,“更是对社会、文化的总体状况、历史流变等的体现与反映,是思想文化的精粹”,他们旨在准确表达中华文化的核心概念,给世界提供读懂中国的支点,打造中国价值观的“维基百科”,进而构建中国的话语和价值体系,在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中赢得话语权,促进世界文化的融合与建设(魏哲哲,《人民日报》,2015-01-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