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早期旅行活动的发展

早期旅行活动的发展

时间:2022-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16世纪中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继位,到西欧封建社会解体为止的这一段时期,在欧洲旅行活动的发展中有了一些突破。但是这种以教育为目的的旅行活动真正发展并形成主流的旅行形式,则是在欧洲封建社会结束后的18世纪。(二)中国社会旅行活动的发展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国也是世界上旅行游览活动兴起最早的国家之一。
早期旅行活动的发展_ 旅游学基础

四、早期旅行活动的发展

(一)西方社会旅行活动的发展

西方奴隶制社会的繁荣和发展,为当时旅行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从而使旅行活动在这段时期有了一定的发展。

早在公元前3000年时,被称为“海上民族”的腓尼基人就开始在地中海及爱琴海进行商业旅行和海上贸易,他们西越直布罗陀海峡,北至波罗的海各地,东达波斯湾、印度。同样,古埃及人在公元前3000多年已经建成了统一的国家,他们不仅修建了金字塔和诸多神庙,还经常举行宗教集会,不仅有大批的宗教信徒来参加宗教庆典活动,也吸引了大批参观、旅行的人。

公元前6世纪中叶,波斯帝国修建了两条长达数千米的“御道”。其中一条从帝国的首都一直延伸到地中海,沿途还设置了一百多处驿站;另一条自巴比伦起,横贯伊朗高原,直到大夏和印度的边境,成为中国“丝绸之路”西段的基础。“御道”的修建,为人们外出从事各种旅行活动提供了方便,道路上商人、学者、教徒、游人等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波斯帝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较早兴起商务旅行的国家之一。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宗教、贸易都已非常发达。古希腊时代被认为是古代宗教旅行的鼎盛时期,当时的提洛岛、特尔斐和奥林匹斯山是世界上著名的宗教圣地。特别是著名的奥林匹亚庆典,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宗教祭祀活动,庆典进行期间还会举办的诸多体育竞技比赛,如赛马、赛车、角斗、赛跑等,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吸引大批的参加者前来竞技,同时也会吸引更多的参观者。这种活动延续至今,发展成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西方社会的古代旅行在罗马帝国时代进入其全盛时期。在罗马帝国强盛时期,其疆域空前扩大,北部边界到达今天的英国、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等地;东部边界达到西亚的幼发拉底河流域;南部包括了非洲的埃及和苏丹北部;西边濒临大西洋。如此广阔的疆域,以至地中海都已成为其“内湖”。在这一时期,大规模的对外扩张已基本停止,帝国的社会相对稳定,加之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罗马帝国的经济和社会在这一时期有了巨大的发展。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安全,罗马帝国政府在其境内以罗马城为中心,修筑了许多宽阔的大路,形成路网。路网的修建虽是出于军事和政治目的,但客观上为人们外出旅行提供了极大方便。帝国政府为了方便政府公务人员往来各地,在大路两旁修建了驿站。由于旅行规模不断扩大,这些驿站也逐渐开始接待过往的民间旅客,帝国时期的旅店因此产生,并逐渐演变成官办旅店和私人旅店两种形式。接待设施的发展不仅方便了人们外出旅行,同时也推动了旅行人数的增加。总之,这一时期由于罗马帝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交通完善、货币统一(罗马政府在全国推行统一的铸币)、没有语言障碍,加上国家提倡和鼓励,西方社会的古代旅行活动进入其全盛时期,旅行目的已经超出了商务和宗教信仰,以疗养、观光、艺术欣赏等享乐为目的的闲暇性旅行活动都已经出现。当然,这些旅行活动大多还只是局限在本国境内进行。

从公元5世纪起,随着罗马帝国逐渐消亡,直至18世纪中叶,在欧洲大陆上,由于社会秩序动荡,旅行活动的条件被不断破坏,这一时期参与旅行的人非常少,旅行活动基本上没有大的发展。诺沃尔(A.J.Norval)1936年也在其所著的《旅游业》一书中指出,在欧洲“有可靠的证据表明,从罗马帝国的衰落,直到上个世纪中叶为止的这段时期内,是没有多少人外出旅行的”。

比较而言,西方封建社会时期旅行的发展落后于中国。从中世纪到16世纪的这段时期,虽然由于生产力的推动促使西欧的封建社会有了明显的发展,但是欧洲社会整体仍然处于农业社会的经济形态之中,自然经济的性质非常突出。人们主要以从事农业劳动为生,手工业大多以家庭副业的形式存在,交换活动很少,通常一个村子就是一个闭塞的经济单位,和外界几乎没有什么交流。在这种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经济形式的社会中,不仅没有形成作为工商业中心的城市,甚至在罗马帝国时期遗存下来的城市也都衰落破败。当然,这也和当时欧洲大陆生产力低下和日尔曼人由原始社会直接转变到封建社会有一定的关系。这样的社会形态制约了当时旅行活动的发展。

从16世纪中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继位,到西欧封建社会解体为止的这一段时期,在欧洲旅行活动的发展中有了一些突破。1562年,英国一位名叫威廉·特纳的医生在其出版的研究报告中提到英格兰、德国和意大利的天然温泉对于各种体痛病症均有疗效。此举在当地迅速引起轰动,不仅当时已有的温泉顷刻之间闻名全国,而且促使欧洲各地都在积极寻找温泉。最初是那些体痛患者前往温泉目的地旅行,进而是大批健康者也趋之若鹜,温泉旅行迅速在欧洲大陆形成潮流。这一潮流一直延续了将近两个世纪才开始向海水浴转移。此外,以教育为目的的旅行活动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出现。从某些名人的经历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旅行活动对于增加对异国他乡的了解和开阔眼界方面所起的作用。从17世纪起,旅行已经成为贵族绅士接受教育的一种方式。正如当时一个名叫利普西斯(Justus Lipsius 1547—1606)的人所言:“古往今来,伟人名士皆有旅行经历。而通过这种求知旅行,使其增加了对异国他乡风土民情、生活方式以及政体组织等方面的了解,从而开阔了见识。”这种以求知为目的的旅行早在以纯粹休闲娱乐为动机的旅行流行起来之前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并留存至今。但是这种以教育为目的的旅行活动真正发展并形成主流的旅行形式,则是在欧洲封建社会结束后的18世纪。亚当·斯密在1776年所写的文章中提到:“在英国,年轻人一俟中学毕业,不等投靠大学便被送往外国旅行已日渐成为浓厚的社会风气。人们普遍认为,我们的年轻人完成旅行归来之后会有很大的长进”。

(二)中国社会旅行活动的发展

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国也是世界上旅行游览活动兴起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先秦的典籍中,就出现过关于华夏先民在遥远的古代进行旅行活动的记载,史籍中关于旅行游览的描述也是琳琅满目。在《诗经》中,就有“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诗·秦风·驷》)、“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诗·邶风·泉水》)、“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诗·邶风·柏舟》)的记载,这说明:旅行活动在中国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

在中国的奴隶制社会中,旅行发展的情况同西方社会大体一致,但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出现则早于西方社会。中国的奴隶社会在商代进入鼎盛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有了巨大突破,并导致生产效率空前提高,并使劳动剩余产品的规模扩大。生产分工不断深化和剩余产品出现及规模的扩大,一方面会促使易货贸易不断突破其原有的规模,从而带动经商旅行的规模相应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也使人们必须用于生产劳动以维持其生存的时间不断缩减,人们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时间从事各种目的的旅行活动。同时,发明于夏代的舟车等交通工具在商代得到进一步普及,牛、马等牲畜也普遍用于交通,商代旅行者的足迹因此遍及中国的东西南北。在商代,人们外出旅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经商,也就是说,商人构成了我国商代旅行者的主体。此外,因其他目的而外出的旅行活动也开始出现,如宗教旅行、探险旅行等,这样的旅行或多或少已经带有了休闲的性质。

中国封建社会前后历时两千多年,在其鼎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在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等许多方面都领先于当时的西方社会。比较而言,中国封建社会为旅行发展奠定了更好的基础,旅行这一社会现象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也因此得到了更好的普及。

秦朝是中国走向统一、建立封建社会制度的时期,秦始皇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自封为始皇帝,他数次前往名山大川举行封禅活动。为了巩固政权,秦王朝以咸阳为中心,修建了“驰道”。据《汉书·贾邹枚路传》记载,驰道“东穷齐、燕,南尽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此外,秦王朝还在咸阳以北的云阳至九原郡(今包头西南)修建了“直道”,在西南边疆地区修建了“五尺道”,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和广西之间修筑了“新道”。“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等道路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网,这不愧为我国交通史上的一个创举,此后各朝代道路交通的建设均在此基础上进行。道路交通网的建设虽然主要是出于满足封建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统治、加强国防等目的,但在客观上对促进旅行活动的发展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汉朝时期,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沿途考察当地的社会、地理、物产和风土民情等,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东起长安,途经陕西、甘肃、新疆,越过帕米尔高原,再经中亚、西亚,最后抵达地中海沿岸,全长7000多千米。它是古代中国通往中亚乃至欧洲的最早旅行线路。汉朝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从20岁开始游历全国各地,游历期间,他纵观山川形势、考察风光、访问古迹、采集传说、“访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史记·太史公自序》),其旅行距离之长、游历时间之久,堪称当时求知旅行的代表。他任汉武帝的近臣“郎中”,曾多次随汉武帝巡行封禅。司马迁笃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一生中走遍了当时大半个中国,并最终写成了中国第一部通史《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例。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冲突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复杂,朝廷政治斗争非常残酷,许多知识分子无心仕途,开始寄情于山水,文人漫行日渐风行。文人雅士们徜徉于自然山水之间,留下许多著名的游记和诗歌。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写下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南朝谢灵运一生爱好旅行游览,足迹遍布祖国的名山大川,其诗中充满“壮志郁不用,泄为山水诗”的感慨,他注重山水的静美,成为我国山水诗的鼻祖。北魏郦道元把毕生精力融于山川大地之中,跋山涉水,到全国各地实地考察,完成了《水经注》。此外,这一时期的宗教旅行活动也有所发展。法显于公元399年和慧景等几位僧人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新疆,涉流沙,越葱岭,远足印度求法,为时15年,游历约30个国家的山川风物,著有《佛国记》。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朝在发展水路交通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京杭大运河开凿于隋朝,隋炀帝由此赴扬州观赏琼花,开创了中国旅游史上帝王舟游的新篇章。运河的开通,沟通南北水路,极大地方便了运输、商贸和旅行活动。唐朝继续实行科举制度,中下层知识分子从政热情得以调动,文人漫游蔚然成风,代表人物有李白、杜甫、岑参、张籍等杰出诗人。唐朝时期,宗教活动受到朝廷重视,宗教旅行之风盛行,代表人物有玄奘西行求经,鉴真东渡宏法。唐朝的繁荣也吸引着外域世界,外国使者、学者、僧侣、商人络绎不绝地来中国旅行。

自秦汉以来,伴随道路建设的发展,驿站制度也发展并逐渐成熟起来。驿站是历代政府沿陆路和水路所设立的馆舍机构,其目的在于传送官方文书和国家物资,以及为公务往来人员提供宿舍、车马、船轿、人夫、米粮及饲料等等。驿站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称谓,如置、邮、驿、驲、亭、站、军台、赤台、水驿、递运所等。驿站制度在唐代趋于完善,据考察,在当时的交通要道旁,不仅有官府所设的驿站,还有由私人开设的店肆,这些店肆专门为过往的客商及其他行人提供餐饮和住宿。这些现象表明,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旅行活动是非常频繁的。

宋元时期是中国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时期,指南针就发明于宋朝,并迅速被应用于航海,继而传至西方,它推进了世界各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并导致后来“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中西方的贸易往来得到加强。宋元时期,出现了许多大文学家,如范仲淹、苏轼、陆游、范成大等,他们游历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旅游佳作,如《岳阳楼记》、《石钟山记》、《赤壁赋》、《入蜀记》和《吴船录》等。

明清时期,科学考察旅行、外交旅行以及帝王的巡游活动都有进一步的发展。明朝杰出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从22岁起开始旅行,足迹遍及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19个省份,他对所到之处的山脉、水道、地质、地貌等方面进行考察和研究,最终写下《徐霞客游记》。此书被公认为珍贵的地理学文献,被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李时珍从1565年开始,多次远出旅行考察和采集中草药植物。他在旅程中“远空僻壤之产,险探山麓之华”,攀登了一座座崇山峻岭,跨越了一道道险滩激流,历尽千难万险,足迹遍及安徽、河南、河北、江西、江苏等地。凭借考察中获得的大量资料,写下了著名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同时期著名的航海家郑和是当时外交旅行的典型代表。从1405年到1433年间,他先后曾七次率船队“下西洋”,沿岸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行程远至非洲东岸。清朝时期,帝王巡游天下的活动也非常盛行,康熙曾多次出京微服私访,乾隆七下江南被传为佳话。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旅行形式多样,除经商旅行活动非常盛行外,还有许多非经济目的的旅行形式,即公务旅行、帝王巡游、宗教旅行、文人漫游、科学考察旅游等。“商旅”一词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和史料记载中几乎随处可见,足可证明当时经商旅行活动的发生非常频繁。

【小资料2-1】

“游圣”徐霞客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朝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写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近年,视徐霞客为游圣,步徐霞客足迹,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已成为中国旅游界的崭新时尚。

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旅游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8岁以前的旅游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

第二阶段为28岁(1613)至48岁(1633)的旅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山、华山、恒山诸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

第三阶段为51岁(1636)至54岁(1639)的旅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

徐霞客的足迹遍及今19个省、市、自治区。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游览的结果。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55岁(1640)时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江阴。56岁(1641)正月病逝于家中。遗作经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广泛流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