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邓小平的“新中国”国家形象观

邓小平的“新中国”国家形象观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又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探索者。在他的领导下,新中国人民在世界上塑造了一个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东方大国”形象。改革开放是我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也是邓小平在设计和塑造中国国家形象伟大进程中最显著的贡献。邓小平认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形象应该是全面的,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形象。三是和平发展的国家新形象。

让我们把对国家形象思想的考察视线从西方和苏联投至新中国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东方大国,我们可以看到,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家形象思想,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其推向了新的高峰。

1.毛泽东的“东方大国”国家形象思想

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又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探索者。在他的领导下,新中国人民在世界上塑造了一个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东方大国”形象。而在塑造东方大国形象的过程中,毛泽东国家形象理论作为毛泽东思想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形象思想。

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塑造东方大国形象的根本保证。新中国成立了,那么在这和平建设时期中国还需不需要共产党领导呢?对于这种质疑,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就明确而坚定地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75]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又再次强调: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党是有能力建设好社会主义的。[76]1957年,面对再次被提起的质疑,毛泽东进一步申明:“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77]因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国在世界上塑造东方大国形象的根本保证。

二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新型外交是塑造东方大国形象的根本原则。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华儿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为了捍卫这来之不易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毛泽东在对外关系上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从而奠定了东方大国形象塑造的基础。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我们可以采取和应当采取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的方针”[78],来使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面前真正站起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毛泽东在外交决策上分别作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以及“一边倒”等方针。与此同时,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毛泽东无论是在处理中苏关系上还是中美关系上,都始终坚持新中国外交上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从而很好地为中国在与其它国家在平等基础上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塑造东方大国形象的根本目标。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的现状、世界发展的主要矛盾都有了新的变化发展,毛泽东对其作了客观、冷静的分析后,提出了把反对霸权主义、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作为塑造东方大国形象的根本目标,从而为中国的外交政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1955年毛泽东在会见印度外宾时首次提出了“和平为上”的外交主张。当时,毛泽东指出:“就是西方国家,只要它们愿意,我们也愿意同它们合作。我们愿意用和平的方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因此,结论还是一个:和平为上。”[79]同时,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毛泽东坚决支持亚、非、拉广大地区和国家的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的正义斗争,坚决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推行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80]。毛泽东的这些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政策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也为世界的和平、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总之,不管国际形式多么风云变化,中国人民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奋勇前进,树立起了一个崭新的东方大国形象。正如毛泽东所说的:“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81]

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大国”国家形象思想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主要开拓者。他在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伟大征途中,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的国家形象思想,科学地设计和塑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国家新形象。

一是改革开放的国家新形象。改革开放是我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也是邓小平在设计和塑造中国国家形象伟大进程中最显著的贡献。其实,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邓小平就认识到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对外开放是世界发展的总趋势,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全面改革也离不开对外开放。因此,他曾尖锐地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葬送。”[82]1991年,邓小平又指出:“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这方面道理也要讲够。”[83]同时,邓小平还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下去。他在1988年《思想更解放一些,改革的步子更快一些》的讲话中说道:“改革开放要贯穿中国整个发展过程,不是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也不是二十年,因为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84]后来,他一再告诫全党:“要给国际、给人民一个改革开放的形象”,“中国一定要有一个具有改革开放形象的领导集体”。[85]

二是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国家新形象。邓小平认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形象应该是全面的,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形象。他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86]在物质文明建设上就是必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不长的时间内成为一个经济大国”[87]。但是光有物质文明不是社会主义。十二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没有这种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88]同时,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89]因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显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邓小平不仅要塑造一个物质文明有大发展的形象,而且要塑造一个精神文明也有大发展的形象。

三是和平发展的国家新形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形势错综复杂、变化莫测。邓小平从世界战略全局客观、冷静地分析了世界发展形势,提出当代世界最为突出的两大问题是和平与发展。这两个问题的提出为中国树立一个和平发展的国家新形象提供了基本的思路和政策。邓小平认识到,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需要争取世界和平,为中国的发展创建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担当起制约世界战争力量的国际和平责任。为此,邓小平反复强调:“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90]“中国太穷,要发展自己,只有在和平的环境里才有可能。”[91]同时,邓小平认识到中国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该在维护世界和平中负起应有的责任。因此,他在南方讲话中,再一次强调“社会主义中国应该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92]并且,为了更好地促进世界和平发展,邓小平还多次提出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一系列的外交主张,反映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也展现了中国人民坚持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新形象。

总而言之,邓小平的国家形象理论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思想体系。在这个思想体系的指引下,中国才能得以昂首阔步地迈上国际舞台,向整个世界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的形象风采。同时,邓小平的国家形象理论也必将为当代中国塑造新的国家形象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注释】

[1]《老子·第十章》。

[2]《老子·第五十七章》。

[3]《老子·第四十五章》。

[4]《老子·第六十一章》。

[5]《老子·第八十章》。

[6]《论语·八佾》。

[7]《论语·季氏》。

[8]《论语·子路》。

[9]《论语·颜渊》。

[10]《孟子·公孙丑上》。

[11]《论语·为政》。

[12]《汉书·元帝纪》。

[13]《韩非子·五蠹》。

[14]《韩非子·五蠹》。

[15]《韩非子·显学》。

[16]《韩非子·有度》。

[17]《韩非子·饰邪》。

[18]《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9]《韩非子·五蠹》。

[20]《韩非子·五蠹》。

[21]《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三唐纪九》。

[22]《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三唐纪九》。

[23]《没有看到东亚病夫漫画的遗憾》,星岛环球网,2008年8月26日。

[24]参见王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理想国家模式论》,《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25][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97页。

[26]同上,第59页

[27]同上,第60页。

[28][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99页。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七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47页。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219页。

[3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04页。

[32]同上,第7页。

[33][意大利]马基雅维利:《论提图斯·李维的前十书》,载《西方政治思想简史》,冯克利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6页。

[34][英]霍布斯:《利维坦》,黎庶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94页。

[35]同上,第132页。

[36]浦兴祖、洪涛主编:《西方政治学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6页。

[37][英]霍布斯:《利维坦》,黎庶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165页。

[38][德]康德:《永久和平论》,载《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417页。

[39][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载《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419页。

[40]孟云桥:《西洋政治思想史》,国立编译局,1936年,第191页。

[41][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177页。

[42]浦兴祖、洪涛主编:《西方政治学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46页。

[43][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75页。

[44]参见浦兴祖、洪涛主编:《西方政治学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59页。

[45][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杨、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253页。

[46]参见浦兴祖、洪涛主编:《西方政治学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60页。

[47]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53页。

[48][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杨、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339页。

[4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99页。

[5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66页。

[51]同上,第271页。

[52]同上,第267页。

[53]邹永贤:《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概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82页。

[5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46页。

[5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15~416页。

[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36页。

[5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40页。

[58]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法兰西内战〉一书导言》(1891年3月),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227~229页。

[59]恩格斯:《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1891年6月),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274页。

[6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15-416页。

[6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54页。

[6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4页。

[63]吴满意、谢海蓉:《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3期。

[64]吴满意、谢海蓉:《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3期。

[65]列宁:《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1918年10—11月),载《列宁全集》(第三十五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58页。

[66]列宁:《国家与革命》(1917年8—9月),载《列宁全集》(第三十一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3页。

[67]列宁:《伟大的创举》(1919年6月28日),载《列宁全集》(第三十七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1页。

[68]赵曜等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第293页。

[69]管文虎主编:《国家形象论》,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7页。

[70]《列宁全集》(第二十八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101页。

[71]《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82页。

[72]《列宁文稿》(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422页。

[73]《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283页。

[74]《列宁全集》(第三十一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345页。

[75]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载《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8页。

[76]参见赵曜等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第170页。

[77]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1957年5月),载《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03页。

[78]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3月5日),载《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4页。

[79]毛泽东:《和平为上》(1955年5月26日),载《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210~212页。

[80]赵曜等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第277页。

[81]《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页。

[82]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载《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0页。

[83]邓小平:《总结经验,使用人才》(1991年8月20日),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8页。

[84]邓小平:《思想更解放一些,改革的步子更快一些》(1988年5月25日),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5页。

[8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18页。

[86]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1980年12月25日),载《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67页。

[8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8页。

[88]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82年9月1日),载《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6、27页。

[89]邓小平:《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85年9月23日),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4页。

[90]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1984年5月29日),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7页。

[91]邓小平:《我们把改革当做一种革命》(1984年10月10日),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2页。

[92]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