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国家形象的媒体“营销”

中国国家形象的媒体“营销”

时间:2022-03-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案例四] 中国国家形象的媒体“营销”[3]2007年10月初,中央电视台新推两个国际频道,分别用西班牙语和法语24小时不间断播出,以取代原有的西班牙语和法语混合播出频道。在Madeleine de Langalerie看来,一个国家能否做好对外媒体营销,将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世界对其国家形象的认知。“妖魔化中国”在一段时间内成了西方观察中国所持有的“视角”。法国媒体也不例外。
中国国家形象的媒体“营销”_公共关系案例研究

[案例四] 中国国家形象的媒体“营销”[3]

2007年10月初,中央电视台新推两个国际频道,分别用西班牙语和法语24小时不间断播出,以取代原有的西班牙语和法语混合播出频道。该台希望通过这两个频道,增进西班牙语和法语观众对中国的了解,并为来中国旅行、工作、生活的西班牙语、法语观众提供服务。

“无疑,中国在新时期内,正加快扩大对外宣传,谋求提升自己在全球的影响,并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能借此正确地认识自己。”2007年10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视听遗产日,正在上海出席相关活动的Madeleine de Langalerie接受《凤凰周刊》专访时如是说。

在1995年至2005年间曾身为法国电视5台(TV5)亚洲地区主席的Madeleine de Langalerie,于自己的任期里,也同样致力于法国国家形象的宣传和推广。不过,成立于1985年的TV5虽然是冠以法国这个头衔,却集合了北半球所有说法语国家的制作班底,像比利时、瑞士、加拿大法语区,当然还有法国。目前,TV5是法国惟一的全球电视台。“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能了解法国,比如法国电影,但总体来说,应该是法语区(包括非洲法语国家)的特殊文化。”在Madeleine de Langalerie看来,一个国家能否做好对外媒体营销,将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世界对其国家形象的认知。

一、消除偏见,“修正”国家形象

对积极接轨世界的中国来说,世界对自己的偏见,是最让人头疼且无奈的事情。“妖魔化中国”在一段时间内成了西方观察中国所持有的“视角”。而“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更是甚嚣尘上。尤其是近段时间来,中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在西方掀起了大规模和高密度的关注,从而导致了“中国制造”在世界各地消费者心目中物美价廉、物有所值的形象受到严重损害,《求是》杂志刊文指出,综观西方媒体的此番报道,其要害在于以偏概全,渲染、夸大个别的事实,歪曲“中国制造”的全貌。

有大陆媒体不无“委屈”地说,长期以来,对中国的不了解、政治上的偏见,以及这些媒体所属国家的利益渗入了对中国报道的字里行间,使得中国在它近代以来最美好的发展时期,承受了来自西方媒体最刻薄的批评和嘲讽。

不难看出,世界上尽管只有一个客观存在的中国,但它在世界各国人的印象中,却是复杂得多,误解得多,歪曲得多。于是便有这样一个有意思的对比:中国人到西方国家旅游,看到的情况与他们印象中的并无太大差别,甚至原来的印象可能比实际看到的更好;而西方人来中国旅游,常常会惊叹实际的中国与他们原来印象中的中国反差巨大。

和世界上大多媒体一样,法国媒体也关注全球发生的大事件,包括远隔重洋的中国。不过,Madeleine de Langalerie老实承认,法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也存在着如此现象:“如果采取正面报道,那可能因为他们对中国是比较清楚的。反之,那对中国还存在着顾虑和担心的,可能会说反面的东西多点。”

如何让西方媒体改变自己在中国问题上的偏见和固执,如何让西方公众了解真实的中国?这一系列的追问,已经很鲜明地成为摆在新时代中国面前的必答题,任谁也逃避不了。如今,中国电视开辟自己各语种频道阵地,对此给出了一部分答案。而美国凯旋国际公共关系公司的CEO瑞·考切尔此前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也曾给出另一种解答方式:西方一些公共关系公司跟西方媒体关系良好,中国可以通过它们作为桥梁,和西方主流媒体加强沟通,让中国各方面的高层人士保持和西方媒体的交流,保持正面的曝光率,在具体的议程上尽早和持续地发出中国的声音,让西方公众知道中国的观点和态度。

二、加深了解,“推广”国家形象

中央电视台新推出西班牙语和法语频道,意图不言而喻:加强与西语区和法语区的交流。在这个举措背后,其实暗含着一种更深层次的原因:和英语区相比,他们对中国普遍欠缺深入了解。

尽管一如既往地报道中国,“但老实说,法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数量并不多,热情也并不高”。Madeleine de Langalerie解释说,“因为法国并不是一个很开放的国家,本来对国际事务的接受度就不高,另外在中国的法国人数量也极其有限。”上海法语培训中心主任助理张洁之曾在法国待过很长时间,对此也深有体会,“他们关心中国更多的是可以到哪里旅游”。

与之成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却是越来越多。而这些报道,很多都来自长驻中国的一线记者。美国一主流媒体的国际新闻版编辑如是说,“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以及中美在反恐等国际问题上的共同战略需求增强”,这便导致了“有关中国的社会经济、法制、科教卫生方面的新闻,尤其是重大突发事件,越来越多地成为关注点”。

“由于法国人很少能从当地的电视节目中了解世界,中国电视台的法语频道正好给了他们了解中国的机会。正像我们想要了解英国,就去看英国的BBC一样。”Madeleine de Langalerie说。

如今,美国媒体在报道中国时,主题设置已经有了一个很重要的变化,那就是经济话题有了大幅度的增加,社会、文化领域报道增多,纯粹的政治报道比重开始有所下降。法国媒体也不例外。不过,就Madeleinede Langalerie个人而言,她对中国的媒体制度也有兴趣。

如果说,中央电视台想让自己的国际频道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窗口,TV5也同样有相似的诉求。Madeleine de Langalerie还认为,媒体在推广自己国家的形象时,要注意自己的操作方式,要擅长结合当地特点。

“比如在亚洲,我们就更多引入游戏节目,因为亚洲人,特别是日本人对此很感兴趣。”因此,TV5的王牌节目——Question pour un champion,曼谷时间18点在亚洲播放,也是一档寓教于乐的游戏节目。节目中设有有关文化常识的提问问答,每次有4个人同时参加角逐,回答问题,并赢取奖金。而在电视文学谈话节目Apostrophes(创立于1975年)中,主持人Bernard Pivot更是大量邀请法国名人,比如密特朗总统、作家杜拉斯等,这也使得法国文化以及思想,更有效地推广到世界各地。

三、扩大自由,“关系”国家形象

中央电视台西班牙语和法语频道的从无到有,从“同居”到“单飞”,“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的电视进步很大。首先表现在它的快速高效上,其次它也很专业,运用的科技相当高新。另外,它的视野也越来越全球化了”。只是,Madeleine de Langalerie依旧还有些担心,“也许,中国媒体依旧面临着报道自由度这样一个问题”。

和西方电视相比,中国所有的电视台都掌握在政府的手里。而法国电视除2、3、4、5台是公有的外,法国电视1台是私有的。同样,在美国和英国,除了美国之音(VOA)和英国广播公司(BBC)之外的媒体,全部归私人所有和经营。这也多少保证了在新闻事件面前,它们的报道能有多角度的立场。

“法国的电视目标是满足公众的信息、文化、学习、娱乐的要求,那么在中国,‘信息’这个词就有些折扣了。”然而,Madeleine de Langalerie也发现,自从萨科奇当政后,法国媒体自由度大大下降。政府可以在资金上进行掌控,特别是在广告资金上对媒体加以冻结——这就使得法国媒体的自由度总体上都受到威胁,包括《世界报》,现在也基本只保持一种观点。而与法国临近的意大利,媒体更是由总理一人专管,所以更加缺乏自由度。

学者徐小立、秦志希在《权力的失衡与西方媒体与民主发展思潮的兴起》里还这样表述说,西方公有媒体在市场的压力和诱惑下,正失去原来的立场,无法真正承担起公共论坛的功能,另一方面,私营媒体的比例正在持续上升,但其集中和联合的趋势也一直在加速。拿美国来说,1983年,50家超级联合公司主导着美国大众传媒,而到1997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0,这无疑表明,美国媒介体系已经逐渐集中到少数联合公司手中——媒体的这种集中强调追逐利润、媒介体系支持广告的核心趋势:唯利是图、玷污新闻和公共机构的正统精神。“对民主而言,这是一剂毒药。”

与之相反,尽管媒体自由度一直为外人所诟病,但中国如今正在尝试扩大媒体自由。越来越多的西方媒体,有更多机会到中国内地实际接触,它们不仅可以看到中国欣欣向荣的一面,也可以看到中国落后贫穷的一面,因而对中国政府寻求“稳定和发展”的政策有更深刻的理解。另外,《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在2006年发布,其中,外国记者采访不再有所谓“开放区域”的限制,外国记者可以在“中国境内”任何地区进行采访;也不需要经过“有关外事部门”的同意,这意味着外国记者临时来华采访,不再必须由中国国内的接待单位出具邀请函并且陪同。

这些信息无不昭示着,开放的中国面对境外媒体更加自信。那么,如果换一种角度来看待这样的问题,我们还可以得到这样的答案:扩大媒体自由,积极倡导“走出去,与请进来”的中国,其形象也逐渐能与大气、开放,以及与人为善相关。

【案例点评】

国家形象的塑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通过外交手段,政府之间可以建立外交关系;通过民间交流,各国民众之间可以加强相互了解;而一国政府对于他国民众的国家形象宣传,媒体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途径。

因为缺乏对中国真实情况的了解,很多国外民众和媒体对中国存在偏见或误解,而更多的是根本不关注。对于一件事物的认知程度决定了理解程度,进而影响到评价的方式和角度。通过开设法语和西班牙语频道,中国用自己的话筒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以往外国民众对于中国的了解大多停留于文化层面,认为中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充满神秘感,相伴而生的还有国家落后和古板的形象。相对于经过国外媒体的“转手”的报道,国际频道传播的内容反映了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文化还囊括了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信息更加全面、及时和真实,有助于外国受众对于中国的认知,有助于国家形象的建立和改善。

媒体的自由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的民主程度,继英语频道推出后,法语、西班牙语频道的“自立门户”彰显了开放的中国对于世界公众更加自信,愿意与世界分享其喜怒哀乐,积极通过媒体展现自身的风采,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对于外国记者在华的报道也采取了更为宽松的政策,体现了中国对于境外媒体更加自信,愿意借助境外力量来实现自身的形象宣传和媒体监督。

媒体是公共关系最亲密的伙伴,在新媒体经济时代,大到国家形象的建立,小到个人品牌的传播,都离不开媒体的窗口。中国的形象意识正在增强,国家形象塑造的步伐也在加大。在纵向上,除电视外,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形象塑造;在横向上,应继续扩大推广面,让越来越多的国家了解中国、理解中国,让中国的形象更加完善。

思考题

1.公共关系的主体有哪些?各自具有哪些职能?

2.组织有哪些构成要素?组织如何开展公共关系?

3.请举出政治领袖、企业领袖、娱乐明星运用公共关系的例子,分析他们在公共关系中的成败得失。

4.公共关系公司提供的服务主要有哪些?如何制定成功的公共关系策略?

【注释】

[1]摘自中国公关网,http://www.chinapr.com.cn/Shar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9433&Page=1。

[2]摘自http://biz.163.com/06/0118/18/27P63UOA00021P3D.html。

[3]马非马:《中国国家形象的媒体营销》,《凤凰周刊》,2007年第32期,总第27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