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印度与湄公河地区国家关系的发展

印度与湄公河地区国家关系的发展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东向政策”促使印度与湄公河地区关系迅速发展,但也面临诸多问题。冷战后,国际局势和国际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印度开始调整和改善同湄公河地区国家的关系。本文旨在对冷战前后印度与湄公河地区国家关系的演变及印度“东向政策”在湄公河地区的实施情况进行说明,并通过分析政治、军事安全、经济及中国因素等方面来阐述印度与湄公河地区关系的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走向。

印度与湄公河地区国家关系的发展

邹春萌 余思佳[1]

摘 要: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实施“东向政策”以来,印度与湄公河地区的合作及双边关系得到明显改善。印度“东向政策”的战略意图除了考虑到湄公河地区的重要地理位置、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外,中国对湄公河地区的关系也影响着印度对湄公河地区态度及政策的制定。“东向政策”促使印度与湄公河地区关系迅速发展,但也面临诸多问题。

关键词:印度 湄公河地区 关系 东向政策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a and Mekong Region

Zou Chunmeng Yu Sijia

Abstract:The cooperation and bilateral relations of India and Mekong Region have been improved obviously since the“Look East”policy began to carry out in the early 1990s.The strategic intent ofIndia's“Look East”policy besides considering the Mekong Region's important geographical location,political,economic and security,the relationship ofMekong Region and China also influence on India's policy in Mekong Basin.“Look east”policy not only impelled the relationship of India and Mekong Region developed rapidly,but also faced many problems.

Key words:India,Mekong Region's Countries,Relationship,Look East policy

引 言

印度独立后,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与东南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处于一种隔阂状态。冷战后,国际局势国际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印度开始调整和改善同湄公河地区国家的关系。本文旨在对冷战前后印度与湄公河地区国家关系的演变及印度“东向政策”在湄公河地区的实施情况进行说明,并通过分析政治、军事安全、经济及中国因素等方面来阐述印度与湄公河地区关系的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走向。

一、印度与湄公河地区国家关系的演变

(一)冷战时期印度与湄公河地区国家关系回顾

二战后,印度与东南亚国家曾为共同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而紧密合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度总理尼赫鲁先后出访东南亚国家,并与印尼和缅甸等国缔结友好条约,密切了双方的政治、外交关系。这一时期,双边经济关系也得到较好的发展,不断有各个级别的官员互访,经贸、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合作都得到提升。

印度与湄公河地区国家早在东盟成立之初就有所联系,然而,印度主要强调与湄公河地区国家的安全合作,而湄公河地区国家发展的宗旨则在于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合作,双方在安全领域和有关大国在东南亚地区活动等问题上有严重分歧,阻碍了双方合作的发展。70年代后,印度逐渐向苏联靠拢。1978年底,越南入侵柬埔寨,印度采取了追随莫斯科的战略,并在1980年7月承认了越南扶持的柬埔寨韩桑林政权,实际上与东盟发生了正面冲突。[2]80年代,印度在苏联的支持下不断扩张军事力量,与越南建立了牢固的政治关系,东南亚国家则选择与美国、中国联合,支持民主柬埔寨政府与之抗衡,东南亚国家与印度的关系降到了最低点。“印度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其他东南亚国家中声名狼藉,被视为一个不能面对自己的经济改革,却要在世界上起支配作用的国家。”[3]

冷战时期印度与湄公河地区的关系,可总结为:双方在二战后有过一段短暂的政治接触和经济合作,但由于印度与湄公河地区主要国家之间存在难以消除的分歧和障碍,始终无法建立起稳定的政治关系,严重制约了双方经济关系的发展。

(二)冷战后印度对湄公河地区国家关系的调整

冷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加明显,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印度重新意识到湄公河地区对其在政治、经济和外交上的重要性,及时提出了“东向政策”。1992年1月,东盟在第4次首脑会议上接纳印度为贸易、投资和旅游方面的对话伙伴国,双方关系开始恢复和改善。1996年,印度正式成为东盟的对话伙伴国,双方关系达到高潮。1996年7月,东盟接受印度为东盟地区论坛的正式成员国。同年8月,印度外长首次参加东盟地区论坛会议和东盟外长扩大会议,这是半个世纪以来印度第一次参加亚太地区的政治与安全对话,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的关系,也是东盟对印度国际地位的某种肯定。有些印度学者认为“加入东盟地区论坛是‘东向政策’的一个部分”[4]

随着印度与东盟关系的快速发展,印度与湄公河地区国家的关系也得到了明显改善。湄公河地区五国是印度“东向政策”的第一站,且与印度在历史、文化和宗教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互补性强,地理位置接近,是印度“东向政策”和区域外交的重点。2000年,印度与泰、缅、柬、老、越五国合作启动了“恒河—湄公河合作计划”,促进这一地区在旅游、文化、教育方面的合作。2004年9月,瓦杰帕伊在新德里对东盟10国经济部长宣布,印度将斥资与东盟共同修建一条穿越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直达越南河内的铁路,为期10年。

印度还注重发展与泰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关系,以提升自身的影响力。2003年,印度与泰国签署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两国决定在2010年实现零关税,泰国成为第一个与印度签署自由贸易协议的湄公河地区国家。

印度与越南自冷战时期就是“亲密盟友”,借发展与东盟关系之机,印度进一步加强了与越南在经济、军事方面的合作,就有以越南牵制中国之意。2006年印度与越南的双边贸易额增至10亿美元,并计划在2010年达到20亿美元。2007年越南总理阮晋勇访问印度,双方签署《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及多个合作协定,包括在越南设立英语培训中心,在渔业和农业领域加强合作等。

在缅甸问题上,印度改变以往敌视缅甸军政府的政策,不断派高官出访,提升双边合作层次,就是要避免缅甸与中国过分密切而对印度造成不利[5]。印度还积极帮助湄公河国家发展科技能力,向各国提供300名IT人才,帮助这些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6]

二、印度的“东向政策”及其战略意图

(一)“东向政策”出台的背景

冷战后,印度需要调整自己的外交政策,建立新的对外合作体系。在南亚,伊斯兰国家巴基斯坦与中亚和西亚的伊斯兰国家连为一体,把印度排除在外,印度与巴基斯坦长期冲突不断;与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小国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印度有必要走出南亚,寻求新的合作伙伴,“东向政策”和大国外交对于印度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湄公河地区不仅资源丰富,而且处于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区域和太平洋、印度洋两大洋的结合部,对印度来说,湄公河地区是其“东向政策”的重要战略突破口。该地区的战略重要性主要在于:

就历史和政治、地理而论,印度的主要安全除了依赖于次大陆北部有一个强大的、能有效控制次大陆的大一统国家,还要求东部要有一个友好和稳定的东南亚,因此印度加强与湄公河地区国家安全领域的合作,进可找到将其影响扩展至东南亚的突破口,退也可改善周边安全环境。因此,东面正在崛起的东盟及湄公河地区国家自然成为印度控制亚太的最佳选择。[7]可以说,印度积极参与到湄公河次区域的合作中来,最终是为了达到它进入东南亚和中国市场的目的。

二是缅甸是夹在中印之间的一个小国,历史上与中国和印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出发,缅甸会同时发展与中国和印度的关系,但发展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关系会是首要的,因此,在乎与中国实力平衡的印度非常重视缅甸的战略地位,不会放弃缅甸。

三是中国因素。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中国因素”是促使印度加速“东向政策”的一大动力,印度一直不否认与中国在东南亚存在竞争。尽管近年来中印关系得到改善,但印度对中国同湄公河地区国家关系的迅猛发展仍存疑虑。

印度在湄公河地区的“东向政策”有比较明显的战略重点,在对缅甸和越南的动作中,就较多地考虑了“中国因素”。1998年以来,中缅关系迅速发展,军事和安全等各领域的合作也不断深入,在印度看来,中国不仅是在走向扩张主义的道路,而且在东南亚地区寻求更为广泛的影响力[8];北京和仰光之间不断密切的军事联系标志着缅甸传统的不结盟政策的终结[9]。印度尤其担心和怀疑中国借助缅甸从东面对印进行遏制,向其东北地区渗透,进而控制孟加拉湾和印度洋,与西面的巴基斯坦遥相呼应,对印度形成两面夹击之势。[10]印度国防部评估报告曾认为,中国帮助缅甸实现海军基地现代化是为了在印度洋获得立足地。基于这一判断,印度近年来东进南海,加强与越南的军事合作,目前,越南帮助印度军队训练丛林战和反骚乱战,而印度则帮助越南训练军事技术人员和建立完善的国防工业体系。

交通合作方面,印度眼看中国积极参与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和“泛亚铁路网”搞得红红火火,也想涉足进来。印度陆路进入东南亚的门户就是缅甸,2001年印度耗资10亿卢比,让“边境道路组织”为缅甸修建了一条长160公里的边境公路,即达武—加那瓦公路。2002年4月,印度、缅甸和泰国三国外长在缅甸首都仰光举行了三国交通联网会议,拟议修建一条从印度莫雷经缅甸中部城市蒲甘至泰国夜速的长达1 448公里的公路。此外,三国还将开辟一条从泰国北碧经缅甸土瓦深水港至印度港口的海上运输线。印、缅、泰三国的交通联网将为印度的“东向政策”提供更多方便。

从中国昆明途经越南、柬埔寨和泰国到新加坡的“泛亚铁路”的建设使印度感到非常紧迫,印度总理瓦杰帕伊提出了10年内修通从新德里到越南河内的铁路计划,并将其纳入亚洲大陆桥东南线方案。这条拟议中的铁路联系旨在为印度与湄公河区域国家的合作开辟一个新贸易走廊,使其能够与更大范围的泛亚铁路网相连,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印度与中国在湄公河领域竞争中的劣势。

事实上,印度的铁路计划重点在连接柬埔寨、老挝、越南和缅甸这四个国家。可以说,从2002年印度东盟峰会确立开始,印度就有意从这四个湄公河地区国家入手,以泛亚公路计划和新德里—河内铁路线为契机,帮助湄公河地区发展程度落后的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追赶其他国家,以提升印度对湄公河地区的影响力,强化印度在湄公河地区的地位[11]

(二)“东向政策”的主要内容

“东向政策”是20世纪90年代印度实施全方位外交、推行大国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拉奥政府在1991年9月制定的“国家外交政策决议”中指出,“一直以来,印度主要是面向西方、重视西方,现在是注重东方,加强与东南亚、远东国家在政治、经济、商业和文化上联系的时候了。”[12]古杰拉尔在1997年出任总理后,进一步完善“东向”外交政策,表示印度的未来取决于它和中国、韩国、日本及亚洲其他国家的关系。印度强调“对东亚和东南亚这些与印度有着天然密切联系的地区给予更多的关注是十分重要的,相信‘东向外交’政策将开启印度外交的新时代。”[13]

“东向政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可概括为是全面恢复和东盟的接触,集中发展与东盟国家的贸易投资关系。第二阶段总体有以下几点:一是地域范围从东南亚延伸到东亚和南太平洋,从澳大利亚直到中国和东亚的广阔地域。二是经济合作层次从一般性地鼓励贸易和投资,发展到建立多边自由贸易区谈判和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三是合作领域从经济合作扩展到安全合作和防务合作。

(三)印度出台“东向政策”的战略意图

总体来说,印度外交战略的目标可概括为:控制南亚,主宰印度洋,通过东南亚挤进亚太,谋求成为有影响力的世界大国。“东向政策”的战略意图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上

早在独立前,后来担任印度总理的尼赫鲁就对印度在未来世界的地位做出了如下描述:“印度以它现在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打动我,我也不相信是可能的。”由此可见,印度的大国梦由来已久,这与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存在着契合点。作为东盟的重要组成部分,湄公河地区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也越来越受国际社会的关注。印度一直希望通过与湄公河地区国家加强经贸合作和向其提供经济援助的方式,逐步赢得其支持。在印度的努力下,湄公河地区中的越南、老挝等国家已明确表示将会支持印度成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与此同时,湄公河地区国家也可以借助印度不断提升国际地位,平衡与美、中、日等其他大国的关系。

2.军事安全上

印度三面环海,海洋对其来说尤其重要。湄公河地区地处印度侧翼,处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东抵大洋洲,控制着两洋之间的海上通道。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改善与湄公河地区国家的关系,可以使印度在孟加拉湾的战略利益不受威胁。

3.经济上

印度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一种混合经济体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政府的过度保护导致国营企业的效益不佳、投资不足致使基础设施落后,加上国内政局动荡、财政赤字不断,对外贸易的严重逆差、贫困人口的增加,印度的经济增长率较为缓慢。1991年,拉奥政府上台后进行了全面的经济改革,从此印度经济进入转型期,经济增长率增快,进入21世纪后,印度经济快速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后,印度更是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

目前,对经济高速增长的印度来说,实现了“从战场到市场”的湄公河地区国家是大有潜力的投资地,而在湄公河地区国家眼中,印度不仅是一个拥有10亿人口、超过8 000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巨大市场,而且经济结构互补性较强,尤其在软件及服务领域,印度优势明显。

三、印度“东向政策”在湄公河地区的实施情况

(一)政治方面

1997年3月,越南总理武文杰访印,并签署了旨在促进双边贸易发展和环境合作的多项协议。2000年,印度与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五国成立“湄公河—恒河合作组织”。2001年,瓦杰帕伊访问了河内,成为自1994年以来首位访问越南的印度领导人。2001年7月,在河内举行的湄公河—恒河合作第2次部长会议通过了《湄公河—恒河合作河内行动计划》,以进一步推动湄公河和恒河流域国家间的合作。2002年11月,印度与东盟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首次领导人会议,确立了双方年度峰会机制。2003年10月,在东盟—印度峰会上,印度紧随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2003年,印度与东盟还签订了《印度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在未来10年内建立印度—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标志着印度—东盟经济关系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2004年11月,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了第3次东盟—印度峰会,印度与东盟领导人签署了在双边关系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和平、进步与共同繁荣伙伴关系协定》[14]。2010年7月27日缅甸最高领导人、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主席丹瑞大将访问印度,印度总理辛格与丹瑞在会谈中讨论并签署了五项涉及反恐和发展援助的协议,两国就此签署了刑事司法互助的协定,加深了两国在打击跨境有组织犯罪、恐怖主义、贩毒、洗钱和武器走私方面的合作。

(二)军事安全方面

冷战后国际形势发生变化,印度与湄公河地区国家军事关系也随着其与东盟军事关系的发展而有所发展。

1992年9月,印度提议同新加坡、泰国以及东亚国家举行联合海军演习,并希望向东南亚国家出售D02228中程海上巡逻机、“云雀”III型军用直升机、LCA轻型格斗战斗机、海岸和近海舰艇、重型野战炮、先进米格战斗机和战术导弹,还谋求同新加坡合作开发电子战技术和改进米格21战斗机。1994年,印总理首次访问越南和新加坡,印海军参谋长也访问过新加坡,新加坡海军参谋长和泰国陆军总司令也先后访印[15]。1996年,印外长同泰国副总理和国防部长会谈时希望两国定期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并探讨两国在军事领域进一步合作的前景。在中国南沙问题上,印度明确地支持越南的立场。从2001年起,印度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国举行每年一度的代号为“米兰”的军事演习。

2007年,据《印度防务》报道,由印度东部舰队派遣的特混编队已前往东南亚和东亚海域执行“海外部署任务”。除进行港口访问外,特混编队还将与他国海军展开一系列的军事演习。

“9·11”事件后,打击恐怖主义及地区安全对话则是印度强化与湄公河地区国家关系的另一个着力点。印度与湄公河地区国家的军事合作也已从初期的军事交流扩大到全面防务合作,其联合防范中国的色彩日益浓厚。2010年2月缅甸海军司令Nyan Tun成功访问印度,两国海军决定在边防及海上巡逻方面展开合作,缅甸军方已经要求印度提供十余艘快艇、驱逐舰和拦截机用于边境和内河巡逻。此外,缅甸庞大的天然气储藏对解决印度能源安全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印度与缅甸军政府进行合作,有助于加强打击印度东北部的叛乱活动。[16]

(三)经济方面

冷战后,湄公河地区国家面临发展经济的重任,与印度在经济上具有较大的互补性。在双方的努力下,印度与湄公河地区国家的经济关系有了较大的发展,与泰国和越南的贸易往来数额较大;虽与缅甸的贸易存在贸易逆差,但是双边贸易仍呈现出增长势头;与老挝和柬埔寨的贸易数额较小,但是也呈现出缓慢增长的趋势,如下图所示。

1997年6月,印度参加了旨在加强南亚与东南亚经济联系的“孟印斯泰缅经济合作组织”,其目标是从2006年中期开始逐步削减关税,最终到2017年前将关税减至零。2003年,印泰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并在旅游、农业和科技方面签署了其他条约,目的是要在2010年之前,把两国之间的关税减到近乎为零。

近年来,缅甸近海发现大量油气资源以后,印度与缅甸的关系开始升温。2010年7月,缅甸最高领导人丹瑞访问印度期间,双方还决定巩固和提升能源和双边经济联系,缅甸欢迎印度对缅甸海上A—1和A—3油气田块追加投资,发展上下游项目,包括在建的天然气管道。印度能源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印度在缅甸能源行业投入的资金总额已经高达13.5亿美元,印度国有石油天然气公司在缅甸近海多个油气开发项目上拥有股份。

img8

图:印度和湄公河地区国家双边贸易额

(资料来源:United Nations Commodity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

印度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塔塔汽车公司也发表声明称已经与缅甸汽车和内燃机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将在缅甸建一个重型卡车工厂。新德里一位退休外交官说,缅甸是印度通向东南亚的桥梁,也是印度成功实施“东向政策”的重要一环。此外,印度提供6 000万美元贷款用来建设连接缅甸与印度的公路,还向缅甸提供1 000万美元的援助,用来购买现代化农业设备。

四、展望

印度和湄公河地区国家政治、经济关系的迅速发展不仅增强与扩大了双方的国际关系和影响,也对亚洲及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印度作为一个在南亚已占主导地位的地区大国,通过与东盟及湄公河地区国家建立密切政治关系和启动经济一体化进程,既明显提高了自身的国际地位,又扩大了其在亚太地区的影响。

由于双方互有需要,印度与湄公河地区的关系还将继续稳定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

首先,双方目标不尽一致。印度发展与湄公河地区国家的关系是其“东向政策”的组成部分和突破口,是为扩大其在东南亚以至亚太地区的影响、建立在这一地区的力量存在服务的,而湄公河地区国家加强与印度的关系主要是为了在大国间更好地维持平衡,以促进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其次,湄公河地区国家对印度的大国雄心不无疑虑。作为南亚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印度历届政府一直将跻身于世界大国作为其长远战略目标,具体说来就是政治上要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军事上成为核俱乐部成员,经济上成为亚太地区的强国。冷战后,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印度认为这是实现其“大国梦”的历史机遇,因而对其外交政策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一改往日囿于南亚、困于中巴、局限于印度洋的旧格局,在积极发展同美、俄等大国关系的同时也积极扩展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这在给湄公河地区国家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诸多压力。

再次,尽管印度与湄公河地区均对加强彼此联系有着强烈意愿,但诸如贸易壁垒等技术性问题仍给双方关系发展造成不小的困扰。为节省更多的资源投入经济发展,印度以后可能更趋向用预防性的非军事方法来处理外部安全问题,特别是与湄公河地区国家和亚太大国开展多边安全合作。虽然与中国展开竞争是印度“东向政策”的一种推动力,但竞争并不完全排斥合作,中国、印度、湄公河地区国家今后也完全有可能在诸多领域进行协调和合作。

最后,湄公河地区五国虽致力于发展全方位大国外交,但对于发展大国关系的优先次序往往都有自己的考虑,将发展与美国、中国、日本等亚太地区大国的关系置于印度之前。这些将对双方关系的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由此来看,印度与湄公河地区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整合将是一个长期和曲折的过程。[17]

【注释】

[1]邹春萌,云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GMS研究中心副教授;余思佳,云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

[2]陆建人:《东盟的今天与明天》,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第169页。

[3][美]斯蒂芬·科亨,刘满贯等译:《大象与孔雀:解读印度大战略》,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277页。

[4]Udai Bhanu Singh,“Outlook for the ARF:Relevance for India”,Strategic Analysis,Vol.23,No.6,1999,p.982.

[5]赵洪:《冷战后印度与东盟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载《国际论坛》,2006年第2期,第53页。

[6]马燕冰、张学刚:《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的大国竞争及影响》,载《国际资料信息》,2008年第4期,第18页。

[7]刘晓娟、张建:《印度“东向政策”形成中的非经济因素》,载《南亚研究季刊》,2006年第4期,第101页。

[8]Bertil Lintner,“Friend of Necessity”,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December 27-January 3,2002,p..25.

[9]J.Mohan Malik,“Myanmar'sRole in Regional Security:Pawn or Pivot”Singapore,contemporary SoutheastAsia,Vo l.19,No.1,June 1997,p.57.

[10]李晨阳、瞿健文:《试论1988年以来印度与缅甸关系的发展》,载《南亚研究》,2005年第2期,第25页。

[11]傅小强:《印度东进步伐迈大:大修公路铁路生意促进外交》,载《环球时报》,2004年5月17日。

[12]马女婴:《冷战后印度的亚洲政策及其启示》,载《当代亚太》,2005年第10期,第43页。

[13]杜朝平:《论印度“东进”政策》,载《国际论坛》,2001年第6期,第21页。

[14]赵洪:《冷战后印度与东盟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载《国际论坛》,2006年第2期,第51页。

[15]刘善国:《印度与东盟建立伙伴关系的发展前景及其对我国安全的影响》,载《南亚研究季刊》,1999年第3期,第49页。

[16]张小培:《印度与缅甸关系升温,“东望政策”重要一环》,2010年3月26日,参见星岛环球网站,news.stnn.cc/c6/2010/0326/3724749104.html 2010-3-26。

[17]赵洪:《试论印度与东盟关系》,载《国际问题研究》,2006年第3期,第3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