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对非洲国家发展的双边支持

中国对非洲国家发展的双边支持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对非洲可持续发展的支持,最为主要地体现为对非洲单个国家发展的双边支持上。中国对已经迈入可持续发展阶段的非洲国家发展的双边支持,可非常明显地从中国与非洲的双边贸易、投资和援助关系中看出。目前,机电产品占中国对非出口的比例已超过50%。截至2012年底,中国已与33个非洲国家签署双边促进和保护投资协议,与11个非洲国家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与42个非洲国家建立了双边经贸联(混)委会机制。

二、中国对非洲国家发展的双边支持

中国对非洲可持续发展的支持,最为主要地体现为对非洲单个国家发展的双边支持上。中国对已经迈入可持续发展阶段的非洲国家发展的双边支持,可非常明显地从中国与非洲的双边贸易、投资和援助关系中看出。但必须指出的是,中国与仍处于危机状态和转型状态的非洲国家的双边合作特别是投资和援助也为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因为这些措施根本上是与国际社会所认可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相一致的,特别是在对诸如减贫、教育、医疗、人力资源、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对非援助上。

首先,中非贸易的快速发展使非洲的自主发展能力得到稳步提高。

贸易是中非经贸合作最初始也是最主要的形式。伴随着中非关系的发展和交往的增多,中非贸易规模日益扩大。1950年,中非双边贸易额仅为1 214万美元,1960年达到1亿美元,1980年超过10亿美元,1999年为64.84亿美元,50年间增长了533倍。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框架下,中非经贸关系再上一个新台阶。2000年中非贸易总额达到106.01亿美元,2006年达到554.64亿美元,2007年为733.11亿美元,2008年首次突破千亿美元达到1 068.42亿美元。2000年到2007年间,中非贸易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30%,2008年突破了1 000亿美元,增长率更是高达45.7%。[95]2009年,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非贸易额下降到910.7亿美元,但中国在当年首次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随着世界经济复苏,中非贸易呈现良好的恢复发展态势,2010年达到1269亿美元,2012年更是接近2 000亿美元(1 984亿美元)。中非贸易极大地改善了非洲人的生活,促进了非洲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一份报告,是中国商品催生了非洲的中产阶级,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中国进口商品可能比同类进口产品便宜75%,比当地产的同类产品便宜约50%。进口成本的骤降,让更多非洲人过上了中产阶级生活。[96]

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中非贸易结构逐步优化,双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相继进入对方市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对非洲出口商品以轻工、食品、化工、土畜产等为主。2000年以来,机械设备、汽车、电子产品等机电产品出口显著增长,商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大幅提高。目前,机电产品占中国对非出口的比例已超过50%。在非洲对中国出口方面,棉花、磷酸盐等初级产品曾经是主要商品。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从非洲主要进口5类产品,即原油、铁矿石、木材、钻石和棉花。以2007年为例,原油占整个进口额的72%,各类矿产为7%,棉花为1%,铜制品、钻石、钢铁制品、木材均为2%,其他产品为12%。此外,非洲的钢材、铜材、化肥、电子产品等工业制成品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同时,非洲农产品对中国出口增长加快。埃及的柑橘、南非的葡萄酒、加纳的可可豆、乌干达的咖啡、突尼斯的橄榄油、埃塞俄比亚的芝麻等特色产品,逐渐为中国消费者熟悉和喜爱。

多年来,中国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则,推进贸易便利化,推动中非贸易全面综合平衡发展。中国已与45个非洲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议,加强在海关、税务、检验检疫等领域的合作,为中非贸易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20世纪50年代,中国仅仅同埃及、摩洛哥、突尼斯签订政府间贸易协定;60年代这一数字增加到13个,1987年达到了46个,到1999年中国已经与53个非洲国家中的50个签订了政府间贸易协定;2006年第三次中非合作论坛时非洲53个国家都派代表参与。为支持非洲国家扩大对华出口,从2005年起,中国给予与中国建交的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对华出口商品零关税待遇。截至2010年7月,受惠商品已扩大到4 700多个税目,今后将逐步涵盖《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全部税目95%的商品。在零关税政策带动下,非洲受惠商品对华出口快速增长。从2005年至2010年6月底,中国在零关税待遇项下累计进口非洲商品13.2亿美元,包括农产品、皮革石材、纺织服装、机械零部件、贱金属、木制品等。中国还通过举办非洲商品展、设立非洲产品展销中心,并提供摊位费减免等优惠便利措施,帮助非洲企业开拓中国市场。

其次,中国对非投资为非洲工业化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甚至远大于发达国家。

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投资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始阶段规模普遍较小。进入90年代后,中国对非投资规模逐步扩大,领域不断拓宽,方式日趋多样。2000年以来,尤其在中非合作论坛带动下,中国对非投资快速增长,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近年来,中国对非投资增长迅速。2003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为4.9亿美元;截至2009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已大幅增长到93.3亿美元;到2011年底,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150多亿美元,合作项目遍及非洲50个非洲国家,[97]主要流向南非、尼日利亚、赞比亚、苏丹、阿尔及利亚、埃及等国家;投资领域主要涉及采矿、金融、制造、建筑、旅游、农林牧渔业等;投资项目已达4 000多个,赴非洲投资企业约2 000家。

在国际金融危机、全球基础产品价格暴跌使许多非洲国家面临困境时,发达国家大幅降低了对非投资,而只有中国对非投资逆势上扬,帮助非洲国家战胜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过去10年来,非洲不仅逐渐成为中国越来越重要的贸易伙伴,而且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不可替代的目标市场。2003年到2010年,中国企业累计对非投资108.75亿美元,占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约4%,高于其他西方国家对非投资的占比。中国投资结构多元化促进了非洲工业化。截至2009年底,中国对非投资中采矿业占29.2%,制造业占22%,建筑业投资占15.8%,金融业投资占13.9%,其他领域占19.1%。中国企业对非洲制造业的投资不仅远远高于对全球投资6%的比例,而且远远高于与发达国家对非洲制造业投资的比例。[98]

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有实力、信誉好的中国企业扩大对非投资,并采取措施加以引导,以切实促进非洲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一是通过签订协议等方式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截至2012年底,中国已与33个非洲国家签署双边促进和保护投资协议,与11个非洲国家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与42个非洲国家建立了双边经贸联(混)委会机制。二是设立中非发展基金。该基金是由中国金融机构设立的专门用于支持国内企业对非投资的股权基金,成立以来已决策投资30多个项目,涉及农业开发、机械制造、电力、建材、工业园区、矿业、港口物流等领域。至2012年,基金一期10亿美元额度已安排完毕,将逐步扩大到50亿美元。三是在非洲投资建设经贸合作区。在2006年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将在非洲国家建立三至五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到2012年底,中国已在非洲五个国家建立了六个经贸合作区,包括尼日利亚广东经贸合作区、尼日利亚莱基经贸合作区、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中国—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毛里求斯晋非经贸合作区等(见表2-7)。对非洲国家而言,中国援建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可增加当地税收及就业,引进先进生产与管理经验,是对非洲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的新途径。[99]

表2-7 中国援助非洲建设的经贸合作区

img20

资料来源:《为何要建中非经贸合作区》,《非洲》2010年10月22日,http://www.af-rica518.com/html/2010-10/1447.html。

在对非投资过程中,中国企业按照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参与非洲资源开发,帮助非洲国家发展资源加工业,提高资源附加值,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合作中,中国企业严格遵循国际规则,采取公开透明、形式多样的合作方式,不垄断、不排他,与非洲国家和国际企业共同开发、利用资源。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的投资,拓宽了非洲发展的资金来源,提升了资源价值,也带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赢得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广泛欢迎。例如,中国和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家的企业与苏丹合作开发石油资源,帮助苏丹建立了上下游一体化的现代石油工业体系,苏丹的财政收入由此大幅增加,促进了苏丹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中国对非洲的援助惠及所有非洲国家,或促进或夯实其可持续发展基础。

基础设施和农业对非洲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困至关重要,是非洲国家十分关心和需要发展的领域,也是中国长期以来对非投资和援助的重点。在很多西方国家考虑成本高、施工条件恶劣、利润小等因素,因而忽视非洲基础设施项目时,中国则重视支持非洲国家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凭借成熟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劳动力等优势,积极介入非洲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援助、工程承包、投资合作、扩大融资等方式,帮助非洲国家兴建住宅、公路、桥梁、铁路、机场、港口、通讯、电力、给排水、医院等基础设施,对非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50多年来,中国为非洲国家援建基础设施项目525个(其中会议大厦、体育设施、市政设施等社会公共设施379个,交通运输、电力、广播电信等经济基础设施146个),建构铁路2 233公里、公路3 391公里、桥梁10座、体育场馆52个。[100]非洲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已成为中国全球范围内承包业务仅次于亚洲之第二大市场:过去10余年里,中国对非洲基础设施建设之投资年均增幅达46%;[101]在2001—2010年间,非洲占中国对外工程承包的市场份额从17.1%提高到38.9%。中国对非洲的基础设施投资,为非洲国家实现经济增长、国家团结、区域整合等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对那些受地理条件约束的非洲内陆国家而言。非洲主流媒体称,中国对非洲的投资和贷款,对这个大陆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力。许多非洲国家领导人称赞中国人把非洲人当兄弟,而批评西方国家把非洲人当臣民。埃塞俄比亚前总理梅莱斯认为,中国参与非洲基础设施建设对当地产生了“变革性和根本性的影响”。中国是非洲的合作伙伴而非“新殖民主义者”,是非洲工业化的推动者而非“资源的掠夺者”。中国在平等、互利、共赢理念指导下的对非投资合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102]

为支持非洲国家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中国政府提供了大量优惠性贷款,并支持中国金融机构扩大对非洲商业贷款规模。特别是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不断加大对非融资力度。2007年至2009年,中国向非洲提供了50亿美元优惠贷款和优惠出口买方信贷。2010年至2012年,中国向非洲提供113亿美元优惠性质贷款,主要用于支持非洲基础设施和社会发展项目。中国企业在为非洲提供基础设施援建时,还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从事惠及当地民众的公益事业。中国企业在非洲国家捐资修路、架桥、打水井、建医院、盖学校,还捐赠物资,为当地小区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例如,中国企业在苏丹的公益事业已使200多万人受益,在尼日利亚捐建的中尼友好小学缓解了当地300个村庄的基础教育压力,在安哥拉、利比亚等国建设的职业培训中心已培训大批学员。

在农业合作方面,中国积极进行技术试验和推广,努力提供各类农业援助。50多年来,共为非洲援建农业项目142个,建成农产品加工项目51个,通过提供优惠贷款支持农业项目13个,为非洲培训农业人才6 000多名。[103]近年来,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大对非农业援助力度,包括建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遣农业技术专家、培训农业技术人员等。在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的2009—2012年间,中国为非洲新建5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使中方在非洲国家援建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增至20个,成为同非洲国家共享现代农业技术的重要平台;向非洲国家派遣了50批农业技术组;中国还积极支持联合国粮农组织在非开展农业发展项目,向粮农组织信托基金捐款3 000万美元,并在该组织“粮食安全特别计划”框架下向8个非洲国家派遣了700多名农业专家。

发展是非洲面临的最迫切问题,技术和人才的匮乏是制约非洲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非洲发展能力建设,通过与非洲国家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向非洲派遣援外专家和青年志愿者等,努力帮助非洲国家提升自身“造血”功能。截至2009年底,中国提供援助在非洲建成107所学校,向29 465人次非洲留学生提供了政府奖学金。2012年7月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进一步将中国政府每年向非洲国家提供的奖学金名额从5 000名增加到6 000名。中国还加强与非洲国家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在非洲建立生物、计算机、分析化学、食品保鲜加工、园艺、土木工程等专业实验室。中国通过多种方式帮助非洲培养管理和技术人才,仅在2009—2011年间,中国就为非洲国家培训各类人员2.4万人,其中包括校长和教师1 500名,农业技术人员3 000名,医护人员3 000名。

医疗、卫生、教育等直接关系人民生活的民生项目也是中国对非援助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受到进一步重视。在中国宣布的一系列援助措施中,包括修建医院、学校,提供抗疟药物和医疗设备,培训医生、老师,增加留学生奖学金名额等多方面的行动。对民生项目的重视体现了中国“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民生项目直接惠及当地百姓,效果好,影响深,成为中国对非援助的重要方向之一。

除增加援助外,中国政府还一贯支持非洲国家的减债努力,帮助非洲国家减轻对华债务负担。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曾三度大幅减免非洲国家对中国的债务:2000年10月,在中非合作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政府首次宣布在两年内减免32个非洲国家总额达100亿元人民币的债务;2006年11月,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政府再次宣布将免除与中国有外交关系的33个非洲重债穷国及最不发达国家截至2005年底的对华到期政府无息贷款债务;2007年5月,非洲开发银行集团理事会年会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时透露,中国累计已免除非洲国家欠华债务109亿元,目前已承诺并正在办理的免债还有100多亿元。[104]从2000年至2009年,中国一共免除35个非洲国家的312笔债务,总计189.6亿元人民币。上述减债举措,体现了中国帮助非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愿望和决心,也推动了国际社会对非减债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