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公车改革是转变干部作风和反腐倡廉的重要抓手

公车改革是转变干部作风和反腐倡廉的重要抓手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公车改革面对的是多年的惯性、固化的利益,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但把公车改革作为转变干部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却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成效。公车改革与改进工作作风、践行群众路线是相辅相成的。出行坐公车是“官本位”思想的重要表现。与此同时,一些干部的艰苦奋斗精神却锐减了。推进公车改革,有利于肃清封建余毒,打破“官本位”思想。公车改革将迫使公务人员返璞归真,回归“人民公仆”本色。

公车改革面对的是多年的惯性、固化的利益,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但把公车改革作为转变干部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却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成效。

以前在重要节假日,酒店、商场、旅游景区、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公车,相当一部分干部觉得用公车办私事是正常现象,不会考虑此类行为是否违背国家政策法规,是否有损自己和党的形象。相反,以此来显示自己身份地位倒是习以为常。

自从党中央出台八项规定,特别是进行公车改革以来,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减少“三公消费”。很多地区严格按照作风建设要求规范会议时间、严控接待标准,机关企事业单位团体取消团拜会等,公车封存入库“过春节”,公车私用现象明显好转,领导干部作风的确有了很大改变。

公车改革利国利民,不仅节约了资源,更重要的是转变了干部作风,促进了廉政建设,推动我们的国家工作人员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施政方式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促使他们采用更经济、更环保、和老百姓贴得更近的方式,为老百姓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优质的公共服务,拉近和老百姓的距离。

(一)公车改革促使干部贴近群众、体味民生

过去一些干部出门有专车,身边有秘书,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平常基本不接触群众;一些领导干部的调研名义上是下基层,但都是“围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逢年过节访贫问苦也是做做样子而已。对老百姓所思所想,对老百姓的生存状况、老百姓的疾苦知之不多。有的局级干部自从做了处长以后,十几年未坐过公共汽车、挤过地铁。他怎么能知道老百姓挤公交、挤地铁的辛苦呢?公车改革后,很多干部外出办事开始选择乘坐公交车、乘地铁或出租车,甚至骑自行车的方式,虽然是被动地接触群众,但却可以有意无意中听到老百姓的心声,看到老百姓的生活艰辛;人心都是肉长的,久而久之就会从感情上拉近和老百姓的距离,增进和老百姓的感情,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就会更多想到下层群众的疾苦、更接地气。

公车改革前少数干部整日围着车轮转,缺乏锻炼,身体处于亚健康,有气无力、无精打采。公车改革使公车大量减少,迫使公务人员采用低碳、环保、绿色的出行方式,多走路、接地气,这不仅对于环境改善、作风转变有益,而且也有利于干部健康,身体健康了,才能精神振奋、奋发有为地为党工作。

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严格公车使用,建立公务用车有序、透明、节俭、高效的机制,不仅将节约更多资源,为社会创造财富,而且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增加了党员干部的公信力,会逐步树起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心中的良好形象,凝聚党心民心。

(二)公车改革有利于消除官本位思想,转变干部作风

公车改革与改进工作作风、践行群众路线是相辅相成的。当下,车改已成为作风建设的风向标,其政治意义远远大于经济意义。对于广大公务人员来说,车改不光要改制度,更要改观念,通过取消一般公车,革除导致公车乱象的特权思维。出行坐公车是“官本位”思想的重要表现。在我国,官员配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更早,官轿、官车是一种身份和荣耀的象征。这种与车相伴的等级制度“穿越”到当下便是“公车=官车”的“官本位”和特权思想。在一些领导干部看来,坐公车不仅是为了方便公务,更是一种身份、地位的标志和象征,去挤地铁、公交与市民一道出行对他们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民生活大为改善,公民意识、平等意识大为增强。与此同时,一些干部的艰苦奋斗精神却锐减了。不但办公室装修宽敞豪华,公车超标买大排量、高配版,而且乘飞机要坐头等舱,外出公文包要别人拎,讲话稿要别人写,完全成了高高在上的“官老爷”。久而久之,一些干部屁股坐得软了,步子迈得少了,双手动得少了,眼睛向下看得少了,对人民群众的疾苦也麻木了。这一增一减导致了党群干群矛盾的积累、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的稳固。

近年来,“官本位”封建余毒渗透到各行各业。大学的处长、校长办事要坐公车,而教授上课要骑自行车,所以就出现了怪现象,在大学里当了教授还想当处长,不是教师本位,也形成了官本位。其实放眼世界,德国、芬兰、印度等国家相当于市长、县长级的官员和民众一道出行实在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何况我们是共产党呢?共产党胸怀解放全人类的远大目标,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怎么能仆人坐轿让主人抬呢?不能主仆颠倒,要么就不要当共产党员了。公务人员尤其应明白,在我们国家,各级领导干部与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都是劳动者,其地位是平等的,只是岗位不同、分工不同罢了。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的教授上课要起早贪黑,有的职工要在公交车上用早点,自己掏腰包挤公交,辛苦程度起码不亚于公务员。更何况国家还给公务人员发放了车贴呢!公务出行有什么理由不跟普通群众看齐呢?为什么不能与群众“同车共乘”呢?

现行的公务用车实物供给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交通不发达、交通工具落后的产物,对于保障公务出行、提高公务效率曾起过积极作用。当下城市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已很便捷,私家车逐渐成为普通家庭的必备品。对于公务人员来说,依靠市场化、社会化的途径已能够满足出行需求。一般公务用车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全面推进公车改革可以说势在必行

推进公车改革,有利于肃清封建余毒,打破“官本位”思想。公车改革将迫使公务人员返璞归真,回归“人民公仆”本色。“为官者”应逐步从旧常态切换到新常态并适应新常态。公车改革必须彻底,不然就会反弹,同时也需要其他方面的改革配套进行。比如干部制度改革,干部异地任职,应家属同行,以方便工作生活,不然就会出现老百姓讲的“干部交流浪费汽油”;还要彻底整治各单位的小金库,切断公车腐败的“资金链”。不仅党政部门,国企、事业单位包括学校、医院、军队系统都应该改革。在现代交通如此便利的情况下,公务活动通过公共交通来解决理应成为一种新常态。

(三)公车改革有利于反腐倡廉建设,对于建设廉洁政府,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些领导干部的不正之风大多是在车轮上,围绕着车轮完成的,一些公车成了腐败滋生的温床;满大街奔跑的公车承载的腐败是老百姓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车轮虽小但牵动的实际是亿万国人对我们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一种高度的焦虑、高度的关注。公车改革表面上是车改,实际上被革命的是车背后的人。公车严格管理,会使一些人不舒服、不自在,但老百姓会更满意;公车严管会使一些干部办私事不方便了,吃喝玩乐不自由了,但也可以省出大量时间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了;公车严管使一些人跑官要官、买官卖官、行贿送礼难度大了,但却可以净化从政环境,逐步改变官场的政治生态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