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系统研究”研究报告

“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系统研究”研究报告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本课题在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表现与效果、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研修社区建设水平评价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当前,利用网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日益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但对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和效果、网络研修环境的研究,还比较少。如何对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进行鉴定和评价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

子课题五 “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系统研究”研究报告

子课题五 “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系统研究”研究报告[1]

内容提要 网络现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正在改变着教师的学习和工作方式,但基础教育阶段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和效果怎样、网络研修环境如何等方面的研究,就查阅的资料来看还鲜有涉猎。为此,本课题在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表现与效果、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研修社区建设水平评价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课题组认为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自动统计生成的功能优势,评价教师利用网络专业发展的投入、表现和部分成效,探索和实践了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表现性评价;认为教师网上研修活动的效能可以通过测试的方式进行考查,实现某一时刻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水平评价(诊断报告)、一段时间内教师个人利用网络专业发展的效能评价、不同教师群体利用网络专业发展的效能评价,探索了高中数学教师和初中化学教师网上研修活动效能评价;认为网络能够提供信息浏览、信息上传、信息下载这3种教师专业发展研修的基本功能。通过不同的情景或任务设计,这3项基本功能就可以实现各种特定的教师研修功能。教师专业发展与网络环境完善是一个共进的过程,因而本课题探索了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研修社区建设水平评价方案,并进行了试测。

关键词 网络 教师专业发展 评价系统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背景

近十几年来,教师个人自觉地和有组织地利用网络进行专业学习和发展的步伐逐步加快,涌现出了虚拟学习社区、网上教研、视频案例、利用网络的协同学习、以博客为基础的交流学习等各种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形式。

当前,利用网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日益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但对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和效果、网络研修环境的研究,还比较少。王珠珠、张伟远两位学者对我国67所普通高等学校网上教学平台进行分析后得出:“学生网上活动追踪”功能似乎没有受到广泛的重视。学生网上活动追踪功能是指学生与网上学习系统的互动情况可以记录在网络服务器上,这些互动包括访问各网页的次数、自测的成绩、在网上学习和自测的时间长度等。研究人员或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网上活动情况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从而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帮助,这对提高网上教学的质量尤为重要。[2]

本课题聚焦教师利用网络进行的专业学习,具体评价教师利用网络专业发展的表现和水平。如何对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进行鉴定和评价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如何评价教师网上专业发展的表现和效果,就显得更加具有挑战性。因此,仅从选题上来看,本课题在理论研究上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开拓性、针对性。

从实践意义上来看,本课题在浦东新区甚至全国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01年以来,浦东新区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为教师利用网络进行专业发展在资源和技术上提供了充分保障。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和一些学校开始探索利用网络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在多年的大力推进和经费支持下,教师在网络上专业学习的表现怎样、效果如何逐渐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理论者、实践者共同关注的焦点。评价教师专业发展情况,对确保教师专业发展活动达到预期目的是十分必要的。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鉴定和评价主要关注开设了哪些课程,教师听了多少时间的课,以及他们对这些课程的满意度。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学习,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鉴定和评价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它更多地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给教师工作带来的实际变化,特别是对学生和学校以及教师同伴的影响。

(二)核心概念界定

厘定课题核心概念,是确定课题研究内容、理清课题研究思路的前提和基础。以下是对本课题几个基础性概念的界定。

1.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有很多途径,如在职培训、教师间合作、学校与大学合作、专业发展学校,网络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因此,“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可以描述为:教师利用互联网,通过学习、交流和讨论、获取专业指导和帮助、记录个人成长轨迹等方式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

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这一动态生成过程受到3个因素的影响:前置性因素、过程性因素和成效性因素。各因素的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影响教师网上专业发展的因素

img29

2.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

“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是研究“利用网络评价教师专业发展”还是“评价教师利用网络专业发展情况”?根据总课题的总体设计,我们把着眼点确定为后者,其中搜集评价信息可以利用网络技术的功能优势。根据以上对“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界定和相关因素分析,“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就可以界定为:对教师网上专业发展的过程与表现、效果、网络环境进行整体分析和判断。

3.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表现性评价

1992年,美国国会技术评价办公室就“表现性评价”给出了一个描述性的定义:表现性评价是要求学生创造出答案或产品以展示其知识或技能的测验。此定义主要有3层含义:学生必须创造出问题解决的方法(即用答案或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而不是选择答案);评价者必须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或记录学业成果;能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3]这一定义目前被较多的人所认可。

因此,“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表现性评价”可界定为:对教师利用网络进行专业学习的能力或倾向的表现和过程进行分析和判断。主要评价教师利用网络进行专业学习的参与情况、活跃程度和影响力。

4.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研修社区

“区域”本身是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一般认为区域是指社会历史发展中,由具有均质(同质)性社会诸要素或单要素有机构成的,具有自身社会历史发展特征和自成系统的历史地理单位。课题组认为,本研究中的“区域”可以是一所学校,也可以是一个行政划分的地域,如浦东新区。

“网络研修”是指在网络环境下,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先进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功能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向参与学习者提供一种网络研究和进修的环境,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非面授的研修活动。网络研修活动所形成的环境和为网络研修活动提供的各种支持,即可形成一个“网络研修社区”。简单来讲,为了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而形成的网络研修社区,就可以称为“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研修社区”。

由此,“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研修社区”就可以描述为:在一定范围内,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展网络研修活动所形成的一种环境,以及为网络研修活动所提供的各种支持。

二、课题研究概况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专业发展程度,利用网络技术评价教师网上专业发展的表现、能力、影响力和区域性教师专业研修社区的建设水平,实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总目标。亦即通过对教师个人利用网络专业发展的过程与表现、效果,以及网络资源内容、网络运行环境、网络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并将评价信息反馈给教师、“网络”、有关部门和领导,从而改进教师利用网络专业发展的行为,改善网络环境,最终实现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助推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img30

图1 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各评价要素示意图

(二)研究内容

1.教师网上专业发展表现性评价

教师网上专业发展表现性评价是指对教师利用网络进行专业学习的能力或倾向的表现和过程进行分析和判断,主要评价教师利用网络进行专业学习的参与情况、活跃度和影响力,如:上网时间、进入论坛次数、浏览文章数、发表文章数、发起话题数、反馈(对别人文章的发言)次数、文章被浏览次数、进入精华区文章数及参与网络研修活动次数。通过设计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情境,编制表现性评价指标体系,开发相应的软件系统,最终形成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表现性评价系统。

2.教师网上研修活动效能评价

教师网上研修活动效能评价是指对教师利用网络专业研修的能力和水平进行分析和判断,主要是开发评价的指标体系和题库,根据教师利用网络专业发展的能力指标,采用项目反应理论,设计和编制各种测试主题(如问题式、对话式和情景式),形成测试工具。通过开发人机对话测试系统,搜集评价所需的信息。

3.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研修社区建设水平评价

网络研修社区建设水平评价主要是对网络研修社区的功能、内容和技术操作水平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的评价,包括分析网络研修社区的功能设计、技术实现、运行与管理3个方面,如调查功能区的设置和网络的知晓率,分析网络研修社区的功能性、学术性、引领性、吸引力、影响力、互动性,在此基础上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关的问卷,通过专家评价、用户评价和网络技术人员自我评价的方式开展研究。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包括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课题组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长时间的梳理,归纳总结了已有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课题组还通过比较国内与国外的相关研究,找到了研究的异同和各自的特点,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借鉴。同时,本课题还与基层学校合作开展实验研究,将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教师纳入研究的范围。

(四)研究队伍

本课题形成了主体研究团队与顾问专家团队相互支持的研究与实践共同体,为课题的顺利展开提供了重要保证。课题组成员中既有资深的教育专家,又有经验丰富的校长和具有一定钻研能力的一线教师。课题主持人是原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顾志跃研究员,他是一位资深的教育评价专家;课题组成员有浦东新区著名的校长,如上海市第六师范附属小学校长沈晨曦、进才中学校长王从连、原杨思高级中学校长张雪飞。同时,课题组还聘请了资深的教育测量与评价专家——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的雷新勇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应俊峰教授等。因此,本课题组在主体研究人员的组成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三、课题研究过程

(一)奠定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为理顺课题研究思路,课题组借助了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教师专业发展与网络的关系、教育评价理论,这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当前,虽然教师专业发展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或者是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以及如何发展的问题却一直是争论的焦点,目前尚无比较一致的意见。因此,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评价就显得“根基不牢”,评价的内容无法确定。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本课题主要从教师知识理论和教师专业发展阶段两个方面进行剖析。

(1)教师知识理论

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来看,关于教师知识结构还存在争议。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结合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活动,在本研究中将专业教师的知识分为5种: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发展性知识和研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主要是指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条件性知识主要是指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等知识;发展性知识主要是指教师的思想修养、事业心和价值观;实践性知识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及驾驭课堂的策略性知识;研究性知识主要是指教师教学中的研究意识、研究方法和批判反思的策略等知识。

(2)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也称为“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理论”)把教师的成长过程分为4个阶段:准备期、适应期、发展期和创造期。因此,课题组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大致要经历3次飞跃:

第一次专业发展:从新教师到合格教师的规范化发展阶段。这个发展阶段的教师处于初级专业发展水平,显性表现是获得中级职称,标志是胜任教学、会操作,主要依靠模仿成为合格教师。

第二次专业发展:从合格教师到骨干教师的个性化发展阶段。这个发展阶段的教师处于中级专业发展水平,显性表现是获得高级职称,标志是能够创造性地教学。要达到这个发展阶段,教师更多地是需要超越自我,随着教学体验和感悟的加深,逐渐形成自己的经验体系。教师运用个人的经验体系完善教科书和优化教学过程,具备教学创造能力。同时,教师的个人经验体系也在优化教学过程的基础上不断完善。

第三次专业发展:从骨干教师到学科带头人的核心化发展阶段。这个发展阶段的教师处于高级专业发展水平,显性表现是获得特级教师称号,标志是能推动教学发展,会研究。这个层次的教师能够带领一批教师投身教育实践的改革,推动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可见,教师专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和不同的培养方式。一般而言,学校和教师个人基本上可以帮助教师完成第一次专业发展,而第二、第三次专业发展就需要更好、更高的平台给予支持,一般性的培训和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这两种发展的需求。而网络凭借其便捷和资源共享的优势,恰好可以部分满足这方面的需求,为教师的第二、第三次专业发展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2.教师专业发展与网络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当前,教师网上专业发展需求推动了网络功能和内容的拓展和丰富。反过来,网络功能的不断拓展以及网络内容的不断丰富,也在推动着教师专业成长。从当前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信息技术成了教师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由于教师工作竞争越来越激烈,教学要求越来越高,很多教师为了生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必须融入学术研究和教师群体中,上网开展学习和交流活动。在各种需求的推动下,教师利用网络进行专业发展逐渐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从偶发行为变为习惯性行为。

3.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以测验为中心,转为以目标为中心、以决策为中心,进而强调以人为中心,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服务的过程;教育评价技术和方法从纸质方式和低效高耗的信息搜集方式逐渐向电子化、网络化评价方式发展。

(1)教育评价理论的新发展

1989年,美国学者枯巴和林肯出版了《第四代教育评价》一书,提出“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引发了教育评价理论和实践革命性的发展和变化:教育评价理念——从总结性评价走向发展性评价;教育评价功能的定位——从鉴定走向发展;教育评价的目的——从证明走向改进;教育评价取向的倾向——从目标走向全过程;教育评价主体的参与——从一元走向多元;教育评价的方法——从定量走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教育评价实践——从尺度评价走向镜面评价。

(2)教育评价方法与技术的新发展

在评价技术上,电子档案袋评价作为一种新兴的、实践性很强的评价方法愈来愈受到关注。简单讲,电子档案袋评价就是把对学习者的表现性评价反映在电子档案袋的评价功能中。电子档案袋评价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对学习过程进行真实性评价、注重评价发展性功能的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手段。

同时,人机对话方式的即时评价也因其高效、便捷、模拟真实情境、交互等优势日益受到关注。近年来,人才测评界推出了众多针对不同测评对象的测评软件。测评技术中的心理测验、专业笔试、系统仿真及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都在人机对话中得到初步实现。[4]人机对话测评系统是借助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对多种测评方法的综合运用,它跨越了现有各种测评手段、方法的不足,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全新的测评方法,是测试理论与信息化技术的结合,是对测评传统理论与方法的一种创新。它不仅能够使受测对象获得自我认知,还可以使之在对话过程中获得学习经验;它不仅是一个测评的过程,还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由于人机对话具备众多其他测评方式难以具备的优点,获得了各方面的普遍认同。

(二)理清研究思路,确立子课题

课题研究伊始,课题组召开了多次研讨会。同时,大量查阅有关研究文献,主要目的是理清研究思路,解读核心概念,找准课题研究的操作点,让全体课题成员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和研究思路,为顺利深入研究作好铺垫。在此基础上,合作学校分别梳理已有相关研究与实践,结合课题的3个研究主题,在充分考虑自身研究需求和研究优势的基础上,独立承担了不同的研究主题。

在推进研究过程中,本课题采用集中研讨和个别研讨两种指导方式,以保证指导的及时性和针对性。举例来说,仅2009年上半年,课题组就召开了3次全体课题成员参与的研讨会,了解各子课题研究进程,并给予专业指导。课题组专家还通过电话指导、实地考察指导的形式,对子课题的研究给出有建设性、针对性的指导。

本课题还设立了课题秘书处,每个子课题指定联系人,课题学术秘书每月定期与子课题联系人联系,了解课题进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向课题负责人汇报,保证课题的顺利开展。

(三)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表现性评价研究

1.研究思路

本课题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记录与统计功能,对教师利用网络进行专业发展的情况作出表现性评价。具体操作思路是:通过设计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情境(表现性任务),编制表现性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标准,开发和设计相应的软件系统来采集教师利用网络专业发展的数据,以图表的形式展示教师网上专业发展的表现情况,从而完成对教师网上专业发展表现的分析和判断。

2.开发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表现性评价系统

(1)确定评价情境

表现性评价是对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任务程度的分析和判断。实地考察后,课题组选择上海市第六师范附属小学校园网中的校本研修社区作为研究样本。该校的校园网研修社区包含教师工作室、班级网站、视频课程、教学平台和资源库5大功能模块,在多年的应用过程中已经形成良好的网络研修氛围,基本上能够满足课题研究需要。

(2)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表现性评价实际上就是对被评价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情况进行观察与评估,主要考察被评价者的投入情况、态度和任务完成情况。确定评价的指标,是成功实施表现性评价的关键。具体来说,首先要将被评者的表现分解为构成表现成果的、可以观察的具体行为,再制定评价这些行为优劣的标准。

结合本课题研究的需要,课题组总结归纳了教师网上专业发展的行为表现和网络技术所能提供的服务,对教师网上专业发展行为进行了分类和命名,形成了包括3个维度8个因素的指标体系。

①维度一:参与性。考察的因素是在线时间。以时间量考察教师利用网络专业发展的投入程度。因为时间是一个常量,教师一旦进入网络研修社区,就会有时间的投入,在线时间的长短基本上可以反映出教师网上专业发展的参与情况。

②维度二:活跃度。考察的因素是访问(点击)次数、应用(下载)次数、发布(上传)次数和响应(回帖)次数,以频次反映教师利用网络专业发展的活跃度。

③维度三:影响力。考察的因素是被关注(被点击)次数、被下载次数和被响应次数,以频次反映教师利用网络专业发展的成效。

经过研究,课题组基于上海市第六师范附属小学网络研修社区,形成了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表现性评价指标体系,见p.127表2。

(3)设定评价标准

表现性评价强调评价的真实性,一般在真实或准真实的情境中对被评价者的表现进行主观评价。事先设定多元的、可操作的客观评价标准是保证评价质量、发挥评价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表现性评价标准,采用两种评价方式: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并制定相应统一的评价标准。

①相对评价:采用前20%(优秀)、前20%~40%(良好),中间40%~80%(合格)、后20%(需努力)的方式进行分析判断。

②绝对评价:设计了“优秀”、“良好”、“合格”和“需努力”4个等第,对发布次数或者被关注次数等频次设计一个基数,然后电脑自动统计分类生成等第。目前,采用2000次以上为“优秀”,1000~2000次为“良好”,500~1000次为“合格”,500次以下为“需努力”。

(4)统计与分析的技术

在教育评价中,评价信息的搜集是一项比较辛苦、费时的工作,而借助信息技术的自动统计功能,信息搜集就相对比较容易。同时,对信息的统计和分析工作,只要底层设计完备,都可以借助软件技术的支持来实现。

表2 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表现性评价指标体系

img31

*后台自动生成。

课题组与软件技术人员合作,使用MSSQL数据库、ASP.NETC#语言编程等技术,实现全程采集信息,跟踪记录和统计教师利用网络专业发展的表现,主要记录每天的在线时间、发布信息的次数、查看信息的次数、回复信息的次数等。

同时,采用EXCEL、JS图表类软件,对教师利用网络专业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和判断。根据管理的需要,对记录的模块和用户的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得到一段时间内的使用情况数据;通过求平均值等统计方式,求得模块和使用者的各项指标。再采用雷达图、柱状图和折线图等表现形式直观地展示统计数据,实现对教师应用情况的评价。

课题组在上海市第六师范附属小学校园网上开辟了“系统应用评价”栏目,主要分为4个模块:系统在线时间(以分钟计算)、系统使用次数、综合评价、应用优良统计(根据教师应用的频次进行绝对评价,给出“优秀”、“良好”、“合格”等第)。教师进入校园网,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在“教职工管理”栏目下,点击“系统应用评价”就可以进入表现性评价系统。教师点击任何一个模块,都可以显示出个人在教师工作室、班级网站、教学平台、资源库、星星电视台、视频课程等区域的在线时间(分段、总量或者累计的统计)、使用次数(分段、总量或者累计的统计)、综合评价和应用优良统计。

利用雷达图,教师能够与全校教师表现情况进行对比,发现自己在全校的位置,以及自己身上的优势与劣势,从而调整学习行为。

基于上海市第六师范附属小学校园网的“系统应用评价”界面如图2所示。

3.推广应用

img32

img33

img34

img35

img36

图2 基于上海市第六师范附属小学校园网的“系统应用评价”界面

为进一步扩大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课题组开展了招募宣传工作。目前,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表现性评价系统已经在北蔡中学的校园网中得到应用。因学校校园网的开发主要是根据工作任务进行独立分期开发,底层数据库很难对接,因此学校还需要在整理数据库的过程中逐步开发评价系统。目前,北蔡中学已经初步把表现性评价的指标反映在对教师的研修评价中,并在不断完善。基于北蔡中学校园网的“系统应用评价”界面如图3所示。

img37

图3 基于北蔡中学校园网的“系统应用评价”界面

(四)开展教师网上研修活动效能评价研究

1.研究思路

(1)某一时刻教师网上专业研修水平的诊断

对教师某一时刻个人网上研修水平进行诊断,评价结果可以用20个指标来反映,其中包括描述性评价,如“对本学科功能的认识比较清晰/模糊”。

(2)一段时间内教师网上研修活动效能的诊断(y1-y2)/驻t

利用“(y1-y2)/驻t”这个公式,可以大致看出一位教师一段时间内整体的网上研修效能(这里的“y”指教师研修效能测试得分,驻t指教师网上研修时间)。可设计问卷调查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况,上网时间则可以以一周为一个时间段,将一周内最长上网时间和最短上网时间进行平均,再推算出一年的上网时间总数。以进才中学为例,全校教师的测试分数,除以全校教师上网时间,就可以得出一个效能的分值,这个分值大致反映出该校一段时间内教师网上研修活动效能的情况。

(3)不同教师群体网上研修活动效能的比较

不同群体包括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将每位教师网上研修活动效能的平均值相加,就可以得到教师群体网上研修效果。因上网时间相同,学校之间就可以比较各校教师网上研修的效能,这样就可以看出不同学校的差异,也可以反映出网络对教师的不同贡献率。

2.开发教师网上专业研修活动效能评价系统

(1)设计教师网上专业研修活动效能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课题研究目的,借鉴教师知识的分类理论和国内外关于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研究成果,参考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与实践,加上对利用网络技术以简便有效地测试教师专业发展效能的通盘考虑,课题组经过总结归纳,设计出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54个三级指标的基于网络的教师研修活动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基本上涵盖了在面对面、在线及混合情境下教师专业发展所须具备的各项能力要求。

①本体性知识

主要考察教师对所教学科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把握情况,包含3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与把握(4个三级指标);对教材的熟悉程度(3个三级指标);开展与本学科相关的拓展性课程(3个三级指标)。

②条件性知识

主要考察教师对支持开展有效教育教学的基础准备性知识及理论的掌握水平和应用能力,包含5个二级指标(14个三级指标):课程观(4个三级指标);教学观(3个三级指标);教与学的心理学常识(2个三级指标);质量观(2个三级指标);学生观(3个三级指标)。

③发展性知识

主要考察支撑教师持续提升专业发展水平的知识面、学习态度与职业追求,包含3个二级指标(6个三级指标):知识面(3个三级指标);学习愿望(2个三级指标);职业观(1个三级指标)。

④实践性知识

主要考察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包含7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教学设计(5个三级指标);教学控制(2个三级指标);教学评价(2个三级指标);使用信息技术(2个三级指标);教学辅导(2个三级指标);说课评课(2个三级指标);教学反思(3个三级指标)。

⑤研究性知识

主要考察教师在教学中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包含2个二级指标(6个三级指标):教学研究方法(4个三级指标);开展研究情况(2个三级指标)。

以上评价指标体系详见p.132表3。

(2)编制测试题

根据三级指标(考查点),课题组组织研究能力和学科教学能力比较强的教师进行命题工作。主要是根据项目反应理论,采用读图、判断、图像(评课)等题型,先从一门学科的教师测试开始,再辐射到其他学科,最终形成测试教师专业发展效能的题库。

表3 教师网上专业研修活动效能评价指标体系

img38

(续表)

img39

(续表)

img40

因所要考察的教师具有不同的学科知识背景,从指标体系来看,学科教师知识上的差别主要在于本体性知识,其他知识是通用性的。所以课题组决定先编制针对一两门学科的测试题。目前,已比较完整地编制出了高中数学、初中化学学科教师评价测试卷A、B两份,每份测试卷63道题目,涵盖了教师网上专业研修活动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的5大指标。

对于教师网上研修活动效能的评价,课题组拟先通过纸质测试的形式检验测试题目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难度,再与网络技术结合,开发人机对话测试系统。目前,课题组正在开发一个人机对话方式的实时测试平台,与纸质测试同步进行,以节约精力,提高效率。

(3)开展试测

为了进一步考察教师网上研修效能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测试题目的科学性、可靠性,课题组在前期进行小范围访谈的基础上,开展了高中数学教师和初中化学教师网上研修效能第一次小样本试测工作。在试测实施过程中,尽量使测验标准化,尽量采用相同的测验情境、相同的指导语、相同的测验时限,测验评分和测验分数的解释都尽量客观和一致。

开展试测使课题组对当前教师网上研修活动的效能有了深入的认识,同时为检验题目的科学性,进一步完善题目提供了依据。

(五)开展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研修社区建设水平评价研究

1.研究思路

国外关于虚拟社区、网上学习社区和学校网上教学平台评价的探讨,为立足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本项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首先,课题组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收集关于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研修社区的现状及其建设水平评价的信息,总结归纳网络研修社区正常有序运行的共性。其次,课题组对网络技术的功能进行了研究,结合教师利用网络专业学习与发展的需求,从理论上来看网络研修社区能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的功能,对照当前网络研修实际形成的功能区,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研修社区在接下去的发展中应当提供的功能。最后,研究网络技术实现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以及网络研修社区正常运行与管理所需要的各种支持。通过这些研究工作,总结归纳指标体系,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2.开发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研修社区建设水平评价方案

从已有网络研修社区的特点来看,课题组认为网络能够为教师研修提供的基本功能是:信息浏览、信息上传和信息下载。这3项基本功能通过不同的情景或任务设计,就可以实现各种特定的教师研修功能(如图4所示)。

img41

图4 利用网络基本功能实现的特定的教师研修功能

教师利用网络专业发展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前置性因素——个人动机、个人技术、工作习惯、网络功能、网络内容;过程性因素——网络运行状态(前台和后台管理状态)、教师专业发展;成效性因素——网络生成性资源水平、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而网络技术和网络功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研修社区的建设水平评价要在把握关键考察因素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课题组认为,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研修社区的建设水平主要受到网络功能、技术实现、运行与管理3个方面的影响,由此构建了评价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研修社区建设水平的指标体系。目前初步形成的指标体系包含3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45个三级指标。

(1)功能设计

主要考察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研修社区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的功能设计的适切性、丰富性,以及功能的实现程度,具体包含6个二级指标:公告与展示功能;交互功能;学习功能;研究功能;管理与评价功能;其他功能(主要是用于无法预知的功能设计)。

(2)技术实现

主要考察技术支持网络研修社区功能的实现程度,包括操作方便性、数据可靠性以及保证网络研修社区正常运行的水平,具体包含6个二级指标:操作使用方便性;可得性及可及性;数据的可靠性和及时性;网站设计技术;网页制作技术;其他技术(用于提高网站技术含量的其他技术)。

(3)运行与管理

主要考察网络研修社区的运行品质和管理水平,以及资源的丰富性和更新水平,具体包含4个二级指标:网络的运行和维护水平;资源生成水平;组织推进情况;人员使用情况。

3.方案可行性分析

为检测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研修社区建设水平评价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2009年9月15~16日,课题组委托上海浦发教育评估中心组织专家组对浦东新区第一批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研修社区进行了试评估。

在参评的7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中,2所学校有单独的网络研修社区平台,其他5所学校的平台正在建设中。在定量等级评价中,专家评分结果显示:在7所学校中,优秀1所、良好2所、及格1所、待改进3所。详见表4及p.137图5。

表4 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研修社区建设水平总体评价得分统计表

*优秀(85~100分)、良好(71~84分)、及格(60~70分)、待改进(60分以下)。

在功能设计方面,满分是30分,各样本学校平均得分为26.6分,最高分是28.9分,最低分是23.7分。各样本学校都设计了公告、学习、交互、研究、管理与评价功能,功能设计比较完备和丰富,考虑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和特点。

img43

图5 样本在3类指标上的得分情况

在技术支持方面,满分是30分,各样本学校平均得分为22.6分,最高分是26分,最低分是19.7分。说明有些学校在技术支持上做得比较好,有些学校比较欠缺。大部分学校校本研修平台或模块导航清晰,操作使用方便;数据的获取和传输较方便;数据正确可靠,实现分级审查;网站技术能支持相关功能的实现,网页制作符合平面媒体各元素的设计规范,页面内容能实现跨平台运行;能用其他技术拓展网站功能,为校本研修提供服务。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校研修平台数据量不大,拓展面不广,入口不明晰,没有相关的搜索引擎设置,主题定位不明确,这些问题都影响到网站功能的有效发挥。

在运行与管理方面,满分是40分,各样本学校平均得分为19.6分,最高分是32.5分,最低分是9.5分。得分情况显示,最需要继续提高的方面是人员的使用情况,满分是14分,实际得分4.2分;其次是资源生成水平,满分是10分,实际得分是4.7分;再次是网络的运行和维护水平,满分是10分,实际得分是6.7分;最后是组织推进情况,满分是6分,实际得分是3.7分。得分情况表明,各样本学校在网络研修的功能设计、技术支持上都做得比较好,没有特别明显的差距,为教师网上研修作了非常好的准备和投入;但是在运行与管理上,各校存在非常明显的差距,也就是说目前学校在具体的管理和维护以及人员的使用方面,没有相应的跟进,也没有发挥好研修平台的作用。

从3类指标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样本1、4、7这3所学校研修网的功能设计、技术支持、运行与管理配合较好,发挥了合力。

除了对样本学校校园网的研修社区进行定量分析,课题组还根据定量分析的结果进行了定性分析,并反馈给学校。同时,课题组根据专家的指导意见,对评价方案进行了完善,完善后的评价方案见p.143附录一。

四、研究成效

1.在区域范围内形成了比较紧密的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的协作研究共同体

本课题的主持人既是资深的教育评价专家,又是致力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工作者,这种双重身份使课题研究既有理论高度,能把握理论前沿,确保课题有清晰的研究思路和显著的研究成效,又立足于实践,能够掌握当前教师网上专业发展的现状。在主持人的组织下,课题组借助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的研究力量,吸纳了专业的研究人员为课题组成员,并结合实验学校的研究基础和工作需要,开展了大量有益的探索。

本课题集聚了著名的专家、优秀的校长、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科研人员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在人员构成方面形成了比较好的组合。在一年多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多次开展研讨会,课题组成员共享思想和经验、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营造了浓厚的研究氛围,建立了比较紧密的伙伴关系。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专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合作学校教师的研究能力获得极大的锻炼和提高。特别是实验学校通过应用研究成果,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学校的教育品质,而专家在指导研究过程中也汲取了丰富的实践养料。

研究同时表明,形成紧密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其前提是找准课题任务与合作学校需求之间的契合点(即课题研究任务要能够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为实践提供专业支持),与合作学校形成共同的愿景,由此加强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凝聚力,实现共同进步,达到顺利推进课题研究进程的目的。

2.开发了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表现性评价系统,并进行推广应用

课题组成员通过合作研究,研制了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表现性评价指标系统,开发了评价模型。该评价系统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能够全程记录教师网上专业发展的过程,并进行诊断、分析和评判,提供建设性的指导,同时为教师建立表现性档案。在试用过程中,受到教师的广泛好评。教师普遍反映,系统设置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科学合理,通过运用评价系统进行诊断和分析,可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学校管理者也受益匪浅,可以借助此系统更好地规划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与方式。

3.初步探索了基于网络的教师研修活动效能评价

课题组搭建了比较成熟的教师研修活动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开发了高中数学教师和初中化学教师研修活动效能测试题目,并开展了试测。

4.构建了比较成熟的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研修社区建设水平评价方案

经过前期的大量研究和试评估,课题组已经基本形成比较成熟的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研修社区建设水平评价方案,希望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和精炼指标。

5.形成了一批较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发挥个人专业特长,结合课题研究内容,形成了一批学术成果。如顾志跃研究员撰写的《多管齐下构建区域教师学习共同体》产生了很大的学术影响,得到很多网站的转载和多篇文章的引用。他在浦东新区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类型,分别是以专家指导为主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以项目合作为主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以校本研修为主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载体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以网络为平台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并分析了各种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特征。

课题学术秘书吕萍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如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问题及对策》中,总结归纳了当前教师利用网络专业发展的5种需求和对应的专业发展行为:资源性需求——下载或在线阅读课程教学资料;学习性需求——参与远程培训;交流性需求——进入互动论坛区;展示性需求——在网上发布教学成果;研究性需求——参与网络教研和观课评课;管理性需求——记录与统计学习轨迹;评价性需求——诊断与反馈发展情况。文章就教师和网络环境两个关键因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如何从外部环境激发教师内部学习动机的几项建议,如通过培训引领教师进入网络、采取必要的激励和考核措施再造教师的学习和工作方式、优化网络环境、加强评价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成果如表5所示。

表5 课题研究成果目录

img44

(续表)

img45

五、主要结论与反思

(一)课题研究是依“目标—设计—实践”循环反复、不断完善的过程

从整个课题的开展过程来看,此课题主要是围绕合乎目标的设想开展研究,对实际情况进行考量,同时,也在实践中考量目标。

课题研究伊始,课题组提出了一个基本设想,即:教师网上专业发展的过程和效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势,如自动统计生成进行分析和评价。在这一设想的基础上,课题组利用计算机自动统计生成的功能优势,实现教师利用网络专业发展的表现性评价;探索了教师网上研修活动效能的测试方法,诸如对某一时刻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水平评价(诊断报告)、一段时间内教师个人利用网络专业发展的效能评价、不同群体教师利用网络专业发展的效能评价,并对高中数学教师和初中化学教师网上研修活动效能评价作了初步的研究。研究还得出,网络能够为教师研修提供的基本功能有信息浏览、信息上传和信息下载。这3项基本功能通过不同的情景或任务设计,就可以实现各种特定的教师研修功能。由于教师专业发展与网络环境完善是一个共进的过程,因而本研究还设计了探索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研修社区建设水平的评价方案。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不断在实践中汲取知识,完善研究设想,使研究设想能够与实践情况相符,同时引领实践。如在对教师利用网络开展研修活动效能的评价中,专家提出“评价”过于强调知识而忽视能力,课题组于是从命题的角度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对教师实践能力的测试比例。同时,课题组对教师知识结构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梳理,让课题研究建立在比较稳固的理论基础之上。这样,课题组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研究的框架进行了思考和定位,使评价更加具有信度和效度。

除了以上根据理论研究和实践情况对课题研究的基本设想进行修正外,课题组还从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教师专业发展与网络技术发展的现状、评价指标的发展性和开放性等更多方面对设想进行了完善。

课题组认为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前置性因素——个人动机、个人技术、工作习惯、网络功能、网络内容;过程性因素——网络运行状态(前台和后台管理状态)、教师专业发展;成效性因素——网络生成性资源水平、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这3个因素涵盖了课题所要研究的基本内容,如表现性评价研究包含了前置性因素中的个人动机和工作习惯、过程性因素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参与情况;教师网上研修活动效能评价研究中包含了前置性因素中的个人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研修社区建设水平评价研究中包含了前置性因素中的网络内容、网络功能,成效性因素中的资源生成水平和网络运行状态。

同时,在教师利用网络专业发展的表现性评价、研修活动效能评价和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研修社区建设水平评价的指标搭建过程中,课题组明显感觉到,一定要了解教师利用网络的现状和网络技术发展的现状,才能比较准确地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保证评价方案的可操作性、完整性、科学性和时代性。而且,由于教师、网络技术都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状态,评价指标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才能发挥其作用。课题组在设计评价指标时,尽量避免指标定得过细,涵盖面尽量广泛,并留有加分的项目,使评价指标具有开放性。

(二)评价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评价指标的设计要具有前瞻性

一般来讲,评价是在实践之后进行的,但从本课题的研究来看,实践又可以不断地完善评价,因此,评价指标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当前,教师利用网络专业发展还存在组织形式、网络功能、网络内容、网络资源生成水平、网络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定评价指标,使之不偏离实践就有一定的难度。经过研讨,课题组认为评价指标的确定要来源于实践也要高于实践,评价要具有前瞻性,走在实践的前面,引领实践。比如在基于网络的教师研修活动效能评价中,课题组从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角度搭建了5个维度、20个二级指标、54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虽然研究的主题是围绕网络研修活动效能进行评价,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只进行网上研修活动是不可能的,实际情况必然是面对面、在线两种研修活动的混合,因此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应涵盖两种形式的研修活动效能,编制的题目也尽量照顾到两种研修活动。

(三)本项研究仅从一个角度作了尝试,还需继续深入探索

课题组目前开展的研究仅仅是从一个侧面,即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对教师网上研修的表现、效能、环境进行了评价,只是作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还未形成成熟的体系。虽然课题组力图形成一个比较严谨、逻辑性比较强的体系,但是这个体系的充实与丰满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目前,基于标准的评价正成为一种主导型的评价模式,如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评价、基于标准的教师专业评价。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都已经形成了全国性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一些国家正在或已经开展了基于标准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如美国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开展的优秀教师评估;英国中小学教师标准涵盖了合格教师、普通教师、优秀教师、资深教师、高级技能教师5个层次教师专业标准,并以此来定期评价教师;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教育部与昆士兰州教师联合会联合制定了教师专业标准,并尝试在开展试点培训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和完善。

我国还没有全国性的教师专业标准,目前已经推出的是《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这一标准涉及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包括4个维度: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参照这一标准,有关部门正在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考核和认证等工作。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标准也正在制定之中。从国内情况来看,制定具有普适性的基于《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教师专业评价标准短期内还不具备条件。

本课题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状态出发,在研究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国内外教师专业评价的标准、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以及教师网上专业发展的方法和形式,在把握教育评价发展前沿的基础上,形成了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课题组力图使这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前瞻性,但由于受到时间、精力和财力等方面的限制,这项研究仅仅是一个初步的尝试。希望通过这种尝试,能引发更加广泛的思考和深入的研究,继而出现一些新的、更有价值的研究命题和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James D.Klein,J.Michael Spector,Barbara grabowski,et al.教师能力标准(面对面、在线及混合情境)[M].顾小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乐中保.美国NBPTS优秀教师专业标准与评估[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2).

[3]吕萍,严芳.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问题及对策[J].基础教育参考,2008(11).

[4]王炜,黄黎茵.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回顾与展望[J].信息技术教育,2008(1).

[5]梁文鑫,余胜泉,吴一鸣.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描述与促进策略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8(1).

[6]王艳玲.英国“一体化”教师专业标准框架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9).

[7]顾志跃.多管齐下构建区域教师学习共同体[J].现代教学,2007(6).

[8]顾志跃,吕萍.构建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思考[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4).

[9]亓建芸,赵可云.网络博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功效分析[J].中小学电教,2007(12).

[10]陈方.近年来我国教师专业化研究综述[J].中小学管理,2005(2).

[11]李定仁,赵昌木.教师及其成长研究:回顾与前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6).

[12]熊焰.学校中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4(4).

附录一

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研修社区建设水平评价方案

img46

(续表)

img47

(续表)

img48

(续表)

img49

(续表)

img50

(续表)

(续表)

img52

附录二              学校名称:__________________

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研修社区建设水平评价专任教师调查表

尊敬的老师:

您好!为全面搜集贵校研修网建设情况信息,烦请您填写下面的调查表。调查采用无记名形式,请您真实回答。感谢您的配合!

请在所选选项下空格处打“√”。

img53

(续表)

img54

备注:抽取各校专任教师数的1/3,作为本次调查的对象。

附录三             学校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

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研修社区建设水平评价网络安全管理人员调查表

尊敬的老师:

您好!为全面搜集贵校研修网建设情况信息,烦请您填写下面的调查表。调查采用无记名形式,请您真实回答。感谢您的配合!

请在所选选项下空格处打“√”。

img55

备注:抽取各校网络安全管理人员2~3名,作为本次调查的对象。

【注释】

[1]此课题为全国总课题的子课题之一,全国子课题的主持人为原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顾志跃研究员。同时,此课题也是浦东实验区的项目之一,项目负责人为上海市进才中学校长王从连。此研究报告由学术秘书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吕萍执笔。

[2]王珠珠,张伟远.我国普通高校网上教学平台及网站建设的现状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5(3).

[3]魏婷.表现性评价在网络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的应用[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

[4]申林,刘建洲.人机对话测评的理论、方法及其问题——谈信息时代的人才测评[J].学术论坛,200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