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研员专业发展研究

教研员专业发展研究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研员作为教师群体中的一员,工作特点决定了其专业发展的内涵界定。基于此,我们将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内涵界定为:教研员专业发展是教研员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个体成长的历程,是教研员不断获得新知识、不断优化教研策略、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基于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内涵界定,我们认为,教研员的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教研员的专业成长,基于其主要职责范畴的专业能力发展应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教研员专业发展研究

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1]

展已是大家重点研究的课题,而教研员作为教师群体中的一

教师的专业发员,承担着对区域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培训、实践指导、教学管理、教学评价以及教学经验成果推广等重要工作,同样也存在专业化发展的问题。相比之下,教研员的专业发展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既存在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其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区域学科教育教学质量。同时,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研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一步促进教研员专业发展,探索教研员专业发展规律,寻找教研员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运行机制,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需要,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研员专业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教研员作为教师群体中的一员,工作特点决定了其专业发展的内涵界定。从社会分工的角度上讲,教研员作为一个特殊职业或是专业,需要特殊的智力来培养和完成为社会提供专门的社会的服务。因此,我们有必要给予教研员以一定的“定义”。这一“定义”将很大程度地影响或是决定了其专业发展的路径,而与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直接关联或是行为的价值所在。换句话来讲,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首要的问题就是教研员的“界定”,包涵教研员的主要职能、表现形式和专业的内涵等方面的问题。

围绕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相关的理论学习和探讨,并组织开展了对区域全体教研员和部分骨干教师的问卷调查,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共识。

1.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研员专业应是指教研员组成的群体,在从事教学研究的同时,为区域学校提供专门的教育教学服务的技术职业。教研员的专业发展就是教研员的专业素养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逐步提升,专业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其本质是教研员教育思想和教研理论走向成熟,教研方式走向多元,教研行为走向民主,教研成果走向实践的过程。基于此,我们将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内涵界定为:教研员专业发展是教研员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个体成长的历程,是教研员不断获得新知识、不断优化教研策略、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源于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对教研员的专业要求,又源于教研员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角色需要,是内因与外因相互统一的过程。

2.教研员专业发展的表现形式

基于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内涵界定,我们认为,教研员的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教研员的专业成长,基于其主要职责范畴的专业能力发展应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教学视导。此为常规工作的内涵,但应是教研员专业职责和专业发展的基点,具体内容是:指导教学大纲的贯彻落实、指导教学和教研管理、指导教改实验、指导学科专题研究、指导考试命题的标准、形式与教学评价等。

第二,教学评价。其主要内容是:评价教师的教学、分析学生的学习质量与素质发展状况,组织制定质量评估标准和评价研究与改革等。

第三,教学研究。这应是教研员专业能力的最为基本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大纲和教材的研究、教法和学法研究、学生发展状况研究以及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即在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员必须同时思考“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也就是说,教研员需要思考课程标准、评价、教材与教学设计的一致性问题,将教学置于课程标准、教材和评价一体化的视域下去理解、去研究、去实践、探索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推进学科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四,考试研究。主要包括日常测试研究、试卷分析研究。

第五,听课评课。主要是了解教学信息,寻找教研角度,引领学科发展。

第六,组织评奖。通过评奖促教促学,如开展优质课、优秀教学论文评奖活动,青年骨干教师、教学能手评奖活动,教师基本功比赛,学生技能比赛等。

第七总结、升华、推广经验。即总结出的教学经验更快地、更大范围地推广出去,以求收到更大的社会效益。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一教研员专业职责应是教研员专业发展的重要目的和价值所在,其成果体现了教研员专业发展水平。

第八,发现和培养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等,不断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

第九,课程发展。从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上讲,课程发展能力应是教研员专业的一个重要职责或是内涵,也应是教研员专业的一个重要职责。教研员不仅是课程的指导者,更应是课程的设计者、建设者,即要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与广大教师、专家一起,共同研究、设计国家课程方案的推广,即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课程的设计;同时,进一步指导学校做好课程规划方案,并指导教师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开发综合实践课程和校本课程。

第十,决策咨询。即为区域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科学的数据与分析报告,使之成为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政策、方案等的科学依据,不断提高区域教育教学质量。

3.教研员的素质要求

从以上的教研员专业发展的表现形式,即其基本职责规定来讲,无疑给教研员提出了较高的职业或是专业要求,唯有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才能使教研员从容应对。

第一,要求教研员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教研人员研究的是教育教学规律,但具体到某一个教研员,他们又都分属于各个不同的学科。无论什么学科的教研员,都必须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第二,熟悉教学业务。教研员担负着指导教学的任务,教研员不但要熟悉教学大纲,熟悉教材,还要会讲课,会听课,会评课。因为教学大纲是中小学各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材是中小学学科教学的教科书。教研员的听课评课思维的出发点,一定是建立在心理学的科学基础之上,关注授课者的授课是否符合教学原则、是否讲究教学方法、是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是否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只有这样,广大教师在听取评议后,才会真正受益,并希望得到教研员的进一步指导。

第三,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教研员,顾名思义,乃教育教学研究人员之意。从教研机构的职能看,国家对教研机构的最新工作职能定位是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在研究、指导和服务的三者关系中,研究是指导、服务的基础和前提。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研员从原来国家大纲的诠释者转变为具有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的“研究者”。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很多学校都在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涌现了一批科研特色学校与研究型的教师,所有这些都要求新时期的教研员有较高的研究素养与能力,必须站在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以及心理学发展的前沿地位,善于挖掘、发现教学中的闪光点,大胆实验,不断总结,提升理论,推广成果。

第四,卓越的组织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讲,教研员对教师教学业务的指导,对教育行政部门的精神贯彻等是靠组织教研活动来实现的。教研员需在自己特定的区域活动范围内调动所有教师的积极性,发挥群体的力量,为广大教师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可争论的教研活动氛围,共同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从而充分体现或是反映其基本价值。

除此之外,教研员还应有终身学习的习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求实作风和治学精神等。其中,教研员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即终身学习的观念尤为重要。教研员要及时汲取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新成果,把握世界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趋势,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教学改革动态和学科发展走向,对新知识领域、新观念持敏感态度,善于引导教学改革新方向。

二、教研员专业发展有效途径与机制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鉴于以上的学习、探讨所形成的基本认识,我们结合区域教研员队伍的现实情况和区域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要求,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内涵,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使得区域教育教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教研员自主发展

我国正逐渐进入学习化社会,学习化社会对人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人们养成终身学习习惯、建立起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要报告《学习——财富蕴藏其中》强调:“今天,世界整体上的演变如此迅速,以致教师和大部分其他职业的成员从此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即他们的入门培训对他们的余生来说是不够用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教研员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服务者与指导者,更需要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树立专业可持续发展意识。教研员的专业发展空间是无限的,成熟只是相对的,而发展是绝对的。教研员要经历不同专业发展阶段,其专业发展内涵也是多层面、多领域、可持续发展的。置身于学习化社会中,教研员要与时代同发展,唯有不断地学习,向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一切可能要运用的领域学习。

第一,加强理论学习、研究,把握教学改革和学科发展动态。我们按照区域人才培养政策,选送、自主报名参加更高一级学位进修,及时更新学科知识。近年来,我们通过鼓励教研员自学研修、组织教研员参加各类培训和学习、聘请市、区专家定期给教研员讲座辅导和组织教研员与兄弟区县交流学习等方式,引导教研员进一步关注学科教学研究热点问题。如创新教育研究、有效教学研究、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研究、以及学生作业设计系统研究等问题,努力把握课程改革大势,提高教育教学理论修养。截止2012年,已有6位教研员完成了硕士研究生学位学习,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研员队伍的学历水平。同时,已有9位教研员加入了“市名师基地”学习,较大程度地推进了区域相关学科发展,有2位教研员被授予上海市特级教师称号,5位教研员获得市“优秀教研员评比”一、二等奖,为区域教育赢得了荣誉。在近两年的市级教学评比中,我区参赛的中青年教师获得一等奖的人数大大超过上海市的平均数,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区教研员专业发展水平。

第二,向实践学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我们坚持通过深入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与提炼经验,让感性认知转化为理性地思考,探索教学的发展规律,不断提升教研员的教学研究水平,推进教研员不断提高教学指导水平。如初中物理教研员坚持开展教学实证研究,在实证研究实践过程中,从教师的教学案例开始着手研究、分析,把教师中的一个感动、一个意外、一个失误、一个微笑记录下来,提醒自己,告诫他人,或经验、或警示、或弃之、或创新。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通常教法是教师先规定好物距的值,让学生找到像之后总结像的性质和规律,但这种教法使很多学生对像的规律还是一知半解。针对这一问题,他组织开展了区初中物理中心组集体“攻关”,尝试用探究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像的规律:通过分组实验采集数据,将数据点记录在透明胶片上,将各组的胶片叠放在一起,让学生自己寻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一方法使学生对原本很茫然的“为什么要将物距、像距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两倍焦距进行比较”有了感性的认识,从而水到渠成,找到了像的性质和规律。这一方法很快在全区、全市乃至全国性课堂教学比赛中被应用。其物理课堂教学重视实验、重视探究的教学理念也自然得到广大物理教师的接受和理解。

第三,学习先进技术,突破传统的教研方式,提高教研水平。

以信息技术带动课堂教学的现代化,是闸北教学质量提升的一条重要策略。闸北以“一切为了运用”为行动口号,致力于课堂教学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为此,我们也加强了信息技术学习,并以此逐步转变较为传统的教研方式,使教研成效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

一是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中小学网络教研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教研室按照市教研室网络教研工作统一部署,小幼、初中学段认真组织广大教师,开展全面、细致的网络教研活动,引导教师积极参加活动,认真阅读、分析主题资料,并紧密结合区域学科教研工作,促进教师认真完成相关作业,启发教师把网络教研获得的间接经验、知识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提高自身素养。通过网络教研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扁平化、跨时空的交流特点,有效实现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家之间零距离的沟通与交流,切实提高教研的针对性和反馈的及时性。如小学劳动技术学科教研员利用上海市二期课改互动网络平台,围绕“小学生劳动技术学科竞赛”、“我们到底要给学生什么”这两个主题进行大讨论。网络互动教研形式,让更多的小学劳动技术学科教师参与研究,发表意见。小学探究型课程研究系列教学的网络交流,老师们围绕主题,积极思考,在探究教研博客上留下不少“评论”,达到了研究教学、鼓励参与的目标。

二是积极参与闸北八中的电子平台建设,促进优秀教学经验显性化。闸北八中建设的“成功教育教与学电子平台”,是一种建立在教学课件基础上,高于且优于教学课件的实用软件系统,是与现行教材配套的教与学的资源库,含有每一堂课完整的教学设计、设计说明、电子教案等。该电子平台始终坚持以优秀教师的经验为依托,借助信息化手段,使优秀教师的经验显性化、精致化、科学化,使教师群体尤其是青年教师得以在优秀教师经验的高起点平台上发展,从而大大缩短他们的成长周期;也为增加学生的体验式学习提供了更丰富的情景和资源,促进了课堂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此外,教研室参与建设的青云中学英语学科电子平台、风华初中“小雨点读写网”等,也都成为积聚和传播优秀教学经验的有效载体

三是推广电子白板,推进新型教学模式构建。学科教研员在全区中小学以及幼儿园开展基于电子白板环境下互动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以提升教育理念,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为主线,通过技能培训、基础教研、实战应用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促进区域的整体应用,建设信息化的教育教学环境。近年来,我区先后有10余位教师参加全国电子白板教学技能竞赛并获得一等奖;大宁国际小学教师执教的《鱼和潜水艇》,2011年还应邀赴香港参加国际多媒体教学应用交流活动。

四是充实学科资源库,辐射教学成果。首先,在初中、高中学段分层教研中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资源。区教研室指导各联合体分层备课、网上交流教案,共享练习和考测题,再经二次创作,形成了一批可持续运用的教案汇集和练习考测系列。如高、初中化学已基本形成体系,提高了教师进行个别辅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学效益明显增强,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其次,在小学学段建设区域教育资源库。教研员通过学科备课,指导各学科教师分工协作,对教案、练习进行集中编制,把各学科的备课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与之相关联的课程资源以及相配套的练习设计等进行统整,为资源库不断优化创造条件。再次,在充分研究学生和深入解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组织力量集中攻关,制定区域学科教学基础标准和较高标准,供不同层次学校参照;根据基础标准和较高标准,编制相应的学科教案和学习系统,供不同层次学校教师和学生作教学参考;同时,根据学科教学的基础标准和较高标准,构建具有选择性、整合性、层次适应性和简捷有效性的训练检测系统。

第四,学会反思。只有不断反思所学理论,反思教学实践中的种种现象,才能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如小学英语学科教研员通过承担市级课题《基于信息化平台的课堂教学评价项目》子项目“小学英语学科课堂教学评价项目”,进行“课堂教学观课评价”研究,进一步规范了教师“词汇、对话、语法和语篇”等课堂教学行为;小学美术学科教研员以区重点课题《小学美术区域化民俗创作资源的研发与实践》项目研究为抓手,深入研究学生特点,大胆进行课堂教学创新与改革,形成了有创意的校本民俗绘画创作序列教学资源,进一步锻炼了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升了教师个性化处理教学内容的能力,得到广大小学生的欢迎;初中科学与化学学科依托市级课题《初中化学与科学衔接教学实践与研究》项目研究,深入研究教材、研究课标,对初中化学与科学相关内容全部进行了梳理,对各自的教学要求进行了比较,写出了《初中化学与科学相关内容梳理及衔接教学实施建议》,为一线教师正确把握教学要求和实施规范教学提供了有效指导。

2.实践锻炼

第一,深入基层授课。尽管授课既不是教研员工作的任务也不是教研员工作的目的,但教研员授课可以提供体验教师角色的信息,也是教研工作的一种工作成分。教研员只有躬身实践,亲自授课,不断寻找理论与实践的切入点,才能更有效的指导教学。如坚持每学年举行教学服务月活动,通过教研员上“下水课”,亲身体验课堂教学,在实践中反思自身对理念的诠释力、课程的培训力、教材的解读力、教学的示范力、课堂的评价力、练习的设计力、质量的评估力、活动的组织力、问题的洞察力和研究力等。

第二,开展听课评课、视导调研。听课评课是教研员最经常性的工作,它是联结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的桥梁,是验证理论和指导实践的过程。虽然听课评课不像上课那样精心策划、严密组织,但需要教研员听出特点、抓住实质、点出关键、评出水平,给人以启发、令人心悦诚服,这就需要教研员站在科学的现代教育思想的高度,明确听课的目的和任务,认真做好课堂记录,把握正确的评课原则指导评课并将把量化评价引入课堂。近年来,我们以“关注每一节课,发展每一位教师”为主题,对高、初中12门学科的教师课堂教学基本能力进行调研。一是听课、评课。找出“亮点”,改正“不足”,改进教学策略;二是说课、备课。教研员和教师一起进行说课和备课活动,研究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细化“过程教学”;三是考试研究。收集研究各学校使用的练习题,针对练习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和优化,使考试和复习更有系统性,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通过调研指导,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教学、提高质量、发展能力的策略。

各学科教研员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第一、清晰的授课,讲练结合;第二、多样化的教学;第三、任务驱动;第四、引导学生积极深入学习过程;第五、确保学习成功率。同时,要求教师进一步明确教学研究的重点:一是教材解读和处理;二是教学目标设定和环节安排;三是讲练结合的关系及处理;四是训练与思维优化的关系及处理;五是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怎样实现和谐统一。此外,还要求教师注重教法研究和学法研究的有机结合,注重学生学习愿望的激发,掌握适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成果。这些常态化的听课评课、视导调研推动了各校领导进一步重视课堂教学的研究,进一步关注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了教师对自身基本教学能力提升的自觉认识和要求,同时,也较大程度地提高了教研员对学科、学科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理解,对提高全区的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我们还在坚持常规听课视导和调研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下基层学校蹲点活动。对蹲点学校的所有教师进行跟踪式的听课、评课,参与学校教研活动,开展校本教研及校本资源建设,撰写蹲点指导工作报告。从2009年开始,高中语、数、外、理、化、政、史、生等八门学科分别在七所学校设立了学科工作点,制定了工作规范。通过蹲点指导,既促进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又有助于教研员深入教学实际,发现经验和问题。通过解剖麻雀,以点带面,从而提高教研的有效性,增强教学指导的实效性。

3.加强研究

研究是教研员立足之本,开展针对性极强的专题研究活动,不仅拓展了教研员研究领域,加深了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且进一步清晰了研究方法,丰富了研究手段。我们坚持开展教学主题系列化研究,以系列主题教学研究为载体,既帮助学校和教师不断总结课堂教学经验,又有效地在全区范围内实现学校经验、教师个体经验的及时共享。

第一,全面开展专题专项研究活动。学院提供专项研究课题,通过分工合作、集体攻关的合作研究模式,解决了课程改革中重大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研究活动为教研员自身发展提供了空间,为教研员展示特长提供了舞台,而且逐渐完善了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校本研究制度应当首先在教研机构建立,由具有特长的专业引领人才带动教师队伍的发展,这是教育改革深化的重要保证,也是教研员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如幼教教研员依托区域中心组队伍,以专题的形式,组织教师以“聚焦问题、重点突出、行动研究、合作互动,专家引领、碰撞发展、成果推广”这一模式开展研究,有效地形成了“主题背景下的幼儿园活动”、“主题背景下的数活动”、“0~3教养活动研究”、“主题背景下的个别化学习活动”等一些专题研究成果,有效促进了区域幼教质量的提升,得到了市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

第二,由“研教”向“研教”“研学”双线并进。我们除了研究“教师的教”,还进一步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研究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研究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适合个人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促进学科教与学的发展。近年来,我们坚持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深入学生的学习,与广大教师一起研究、实践,形成了一些符合各学校学生特点的课程,出现了一些具有办学特色的学校,得到了市专家的高度肯定。如闸北八中的艺术、体育特色课程;市北中学创新素质培养的多元组合的个性发展课程;市北初级中学的数学资优生培养;和田路小学的创造学院;以实验中学为龙头的中小学艺术链课程等,这些课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再如:久隆模范中学的“模范公民”教育、和田中学的“男生”教育、风华中学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三中心小学的“阳光课堂”、大宁国际小学的“微笑课程”等,这些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发挥了特有的功能。这些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的开发,不仅满足了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而且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4.建立合理、有效地评价制度

积极的评价制度是促进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动力和手段。我们坚持教师对教研员的评价和教研员的自我评价,保障教研员的专业发展。

第一,建立了促进教研员专业发展的评价机制。评价不是为了评优,不是甄别和选拔,而是为教研员专业发展创造条件,构建多主体的评价制度。

第二,关注教研员的个体差异,构建多元化评价指标。

第三,注重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方式。在保证评价的终极目标是促进教研员的专业发展的基础上,根据教研员需要,制定不同的成长目标,通过评价发现优势,通过评价启迪智慧,在尊重教研员个性价值的前提下,实现教研员的专业发展。我们积极鼓励教研员参与市、区层面的教师评比,如参与区级“春蕾奖”、“百花奖”和“金穗奖”评选,并通过这些评比,不断引领教研员向更高的层面发展,有效地促进了教研员队伍的梯队建设。

5.促进知识、经验共享

区教师进修学院每学期定期举办“教研员论坛”,探索有效教研的规范和规律,引导教研员相互学习,更新知识,改进自己的教研行为和方式,切实提高课程指导力。同时,以课题研究、项目推进为载体,促进相关学科教研员合作研究,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如小学学段以开展“学生有效作业设计研究”为抓手,发动各学科教研员共同研究,总结形成了学生有效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式,得到了区域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初中学段以开展“区域初中教师教学方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施的行动研究”课题研究为载体,引导各学科教研员立足学科课程标准,共同研究学生课堂学习过程的各种因素。如学生学习心理、知识准备、学习关键点、训练点和思维方法等。从各因素的相互关系中总结、提炼学科教学基本规律、原则、方式和手段等。通过有效地教研和指导,提升了教师课程执行能力,进一步促进了学生有效学习。

三、对教研员专业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教研员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已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关注,也已有了一些基本共识。但从我们的课题研究与实践的情况和现实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上看,仍存在一些困难,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具体表现在:

1.教研员专业发展目标不明确

很多教研员在当教师的时候有自己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并且很快成长为优秀教师。进入到教研队伍后,教研员的专业发展目标是什么?专业发展方式应是怎样的?专业价值在哪里?如何实现自身的专业价值?教研文化如何建构?教研精神怎样体现?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什么?很多教研员感到迷茫。这一点在我区显得尤为突出。近几年,教研员队伍正处在新老交替的阶段,不少一线的优秀教师充实到教研员的队伍中来,如何使他们尽快地适应教研员工作,完成从优秀教师到称职教研员的转化,需要我们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2.教研员专业发展的管理不科学

教研员在区域教学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研员通常承担了多项工作。那么如何使教研员集中精力,使其在区域教学发展中起着应有的作用,也是教育管理部门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这也是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问题。

3.教研员专业发展缺乏资格认证

中小学教师经过专业训练和专业考核可以获得教师专业资格。然而,对教研员的专业发展,国内外都没有制定相应的资格认定标准,似乎人人都能做教研员,给教研员队伍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必然极大地抑制了教研员自身发展的积极性,使其发展动力减弱。

4.教研员专业权利缺乏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并且规定了教师享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等六项权利和履行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等六项义务。而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哪一部法律法规条款对教研员的专业权利给予明确规定。长此以往,将很大程度地影响教研员的专业发展。

5.评价制度与标准缺乏

教研员常常为基层教师提供教学服务和智力支持,是一种隐性的投入,而现行的评价制度实施的是显性评性,使得教研员专业发展价值得不到真正体现,因此既重视教研员职业精神、学习态度、意志品质、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又重视教研员工作质量与效益的科学民主的教研员评价机制亟待出台。

6.教研员专业或是职业社会认同度缺乏

教研员工作性质决定了教研员行为方式不能直接作用到学生,不会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市场“关照”,使得教研员在教师系列运行中始终处于尴尬的境地。为此,营造适合教研员专业发展的氛围,建立教研员专业发展的法规政策,构建教研员专业发展的运作机制已迫在眉捷。

总之,教研员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当我们关爱教师、学生成长时,也应当进一步关注教研员的专业发展,把教研员的专业发展作为教研员完善生命历程和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研究、开发和利用,使教研工作充满生命的活力,不断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学科课程建设,从而不断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注释】

[1]本研究论文是2007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教研员专业发展研究》(编号:C0730)的主要研究成果,课题负责人:高坚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