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教师发展研究

关于教师发展研究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冯伯麟通过定量研究发现教师对工资收入、工作强度方面的满意度较低,对自我实现方面的满意度较高,研究据此提出“在急切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的同时,不要忽视教师在自我实现方面的追求以及目前尚存在的积极因素”。关于本课题国外的研究状况,限于笔者的目力,除了在教师道德、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在国外有相当多的论述外,国外直接针对斯霞的教育思想、师德境界的研究至少在笔者迄今为止所做的大量文献整理工作中尚未发现。

(三)关于教师发展研究

教师发展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渐发展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世界教育年鉴分别将1963年和1980年的主题确定为“教育与教师培养”和“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起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关注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相对较晚。叶澜等在《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新探》中指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实际经历的专业发展的变化过程,侧重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各个方面发展要经历哪些阶段、各个方面的发展是否会有关键期等。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方式,研究在教师专业发展有关观念指导下,给教师提供哪些以及如何提供外在环境和条件,才能更好地帮助教师顺利地走过专业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诸阶段。”[11]

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如何理解教师专业的构成。

几种教师专业结构理解举要[12]

img1

从以上这些分析中不难看出,教师专业结构当中应当有一个动力性的因素,这一因素就是教师的专业伦理和规范。在上述叶澜的分类中,将教师专业伦理纳入到专业理念中显然有值得商讨的地方,理念含有动力性因素,但不能包含教师伦理和教师道德,曾荣光的结构分析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艾伦和林瑞钦分别提到了教师的人格技能、专业精神。在叶澜等主编的《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新探》一书中,相关章节的编写者明确提出,教师的专业结构包括:教育信念、知识、能力、专业态度和动机、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其中专业态度和动机涉及“教师的职业理想、对教师专业的热爱程度、工作的积极性能否维持和某种程度的专业动机能够继续(职业满意度)等方面的问题”。[13]

由此可见:缺少教师道德的素质结构至少不是整全的素质结构,缺少包含教师道德发展在内的教师专业发展肯定不是完整的专业发展。在确定教师专业的结构之后紧接而来的问题是:构成教师专业素养的这些不同层面是如何发展的?它们的发展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些不同层面的发展是否是均衡的?这些问题需要人们进一步认识与思考,尤其在发展阶段研究中,更多地重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实体性因素的形成和发展阶段,而忽视教师专业伦理的发展及其在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几乎所有研究都不否认教师专业发展动机的基础性和动力性作用,这种动机既可以来自教师内部,也可以来自教师外部。

希克斯提出,教师的专业动机和对专业的投入,是随着年龄和任职年限的增长而变化的,即便是入职动机高的人也未必能够永远保持这种高专业动机。尤其是初任教师的专业动机很容易受到其实际的专业活动自主程度、学校对教师的专业支持与帮助、与学校领导和同事教育信念的兼容程度等因素的影响,甚至一些因素会导致教师最终离开这个岗位。一项研究表明,不同的入职,包括父亲或母亲是教师;受某教师影响;自己的理想;自然而然;别无选择等,在教师职业满意度总分上有显著差异(P=.0263)。因而教师的职业理想、态度、动机和职业满意度等与教师去留、保证教师积极专业行为密切关联。冯伯麟在1996年进行了《教师工作满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该研究根据霍波克在1935年进行的一项经典研究,将影响教师工作满意的主要因素假设为:领导因素;社会参照因素;考试压力;个人背景因素等。冯伯麟通过定量研究发现教师对工资收入、工作强度方面的满意度较低,对自我实现方面的满意度较高,研究据此提出“在急切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的同时,不要忽视教师在自我实现方面的追求以及目前尚存在的积极因素”。[14]冯伯麟只是研究教师工作满意及其影响因素,但我们从研究结果中却可以推理出以下结论:教师工作满意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发展动机。

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文献中,我们很少看到专门研究教师德性发展的著述或论文,要么是将教师德性的发展溶解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之中,要么是对教师德性置之不顾。迄今为止所取得的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成果(譬如教师德性的发展阶段)中几乎没有专门针对教师德性发展的,这给笔者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与本课题相关的方面非常之多,以上仅择要列举一些观点。关于本课题国外的研究状况,限于笔者的目力,除了在教师道德、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在国外有相当多的论述外,国外直接针对斯霞的教育思想、师德境界的研究至少在笔者迄今为止所做的大量文献整理工作中尚未发现。

【注释】

[1]储继芳访谈录.访谈人:杨林国.访谈时间:2004年8月18日.

[2]洛克.教育漫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

[3]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斯霞教育经验选编[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4]储继芳.斯霞之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5]崔相录.特级教师经验的特殊性及特殊意义[J].教育研究,1996(9):12.

[6]教育部师范司.全国特级教师经验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6.

[7]教育部师范司.全国特级教师经验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1.

[8]教育部师范司.全国特级教师经验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3.

[9]崔相录.特级教师经验的特殊性及特殊意义[J].教育研究,1996(9):12.

[10]于月萍,等.辽宁省功勋教师的教育观研究[J].教育研究,1996(3):53.

[1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17.

[12]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30.

[13]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4]冯伯麟.教师工作满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教育研究,1996(2):4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