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学追梦学练结合

大学追梦学练结合

时间:2022-08-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93年7月底,我接到了四川大学新闻系入学录取通知书。我也非常激动,因为我可以继续追逐我的记者梦了。9月10日傍晚,我按照入学通知时间,如期到四川大学报到。四川大学,简称川大,创办于1896年8月27日,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也是中国“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综合研究型大学,被誉为西南地区第一学府。进了大学校园,我就一心想读好书,为将来当记者打好基础,加上路途遥远,所以没怎么回家。

1993年7月底,我接到了四川大学新闻系入学录取通知书。亲朋好友,老师同学,一片欢腾,纷纷祝贺我考上理想大学。我也非常激动,因为我可以继续追逐我的记者梦了。

9月10日傍晚,我按照入学通知时间,如期到四川大学报到。迎接我的是四川大学新闻系的学兄学姐,还有已在四川大学读书的潮汕籍老乡学子谢镇锋等。在他们的帮助下,尤其是在90级化学系老乡学子陈喜文的帮助下,我完成了入学报名、体检等手续,成为四川大学新闻系93级本科班学生,被安排住进了川大学生公寓宿舍楼三舍635房间。

第二天,辅导员杨效宏老师与我们新生见面,介绍相关情况。按照学校的安排,从9月15日开始,我们入学新生都会被送到四川邛崃86299部队军训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军训,然后回学校上课。

回到大学校园,我和四川大学及其新闻系逐渐有了直接接触和认识。四川大学,简称川大,创办于1896年8月27日,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也是中国“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综合研究型大学,被誉为西南地区第一学府。学校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成都,坚持“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校训,以“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校风。川大新闻专业创办于1981年9月,1985年6月正式成立新闻系,是国内几所有名新闻大学之一。新闻系主任邱沛篁教授是中国新闻教育界的名师,系副主任吴信训教授,系里的老师向纯武、吴建、郭亚夫、黄晓钟、周啸天、黄成炬、杨效宏、姜英、董天策、肖娅曼、王亚川和李少军等,都是新闻教育行家。我为自己到川大新闻系就读感到自豪!

1994年,四川大学和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简称四川联大,原四川大学校区称为四川联大东区,原成都科技大学校区称为四川联大西区。同年12月,四川联大与四川日报挂牌成立新闻传播研究所。邱沛篁教授任所长,向纯武副教授任副所长。1995年7月,四川联大新闻系成立广播电视研究所,吴信训教授任所长。1995年11月,新闻系发展为新闻学院。邱沛篁教授任四川联合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吴信训教授任副院长,曾繁铭副研究员党委书记,吴建副教授任党委副书记。

从大一到大四,我们上了好多课程,主要分四大类:基础类、公共类、选修类和专业类。基础类课程有:基础写作、文学概论、法律基础、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著作权法、英语、体育、美学和中国古代文学。公共类课程有:形势教育、中国革命史、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成才。选修类课程有:公共关系学、社会心理学、伦理学、西方哲学概论和中西文字处理。专业类课程有: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电视新闻、新闻评论、新闻摄影学、广播工作概论、电视专题创作、报纸编辑学、英文报刊导读、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史、当代世界新闻传播和中外新闻佳作欣赏。

各门课程都有导师负责给我们传道、授业和解惑。他们有的根据指定教材进行教学,有的带着自编教材和讲义讲学。例如:邱沛篁教授给我们上新闻采访课程,把他的《新闻采访艺术》、《新闻采写手册》和《新闻采写与研究》等专著推荐给我们学习。吴信训教授给我们上电视专题创作课程,黄成炬老师给我们上新闻学概论课程,吴建老师给我们上新闻摄影学课程,向纯武老师给我们上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郭亚夫老师给我们上外国新闻史课程,王亚川老师给我们上基础写作课程,黄晓钟老师给我们上新闻写作课程,周啸天老师给我们上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姜英老师给我们上报纸编辑学课程,肖娅曼老师给我们上新闻评论课程,李杰老师给我们上美学课程,李少军老师给我们上电视新闻课程,董天策老师给我们上公共关系课程……他们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启发式教育,深入浅出地教学,让我们在学到相关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综合的处事能力。

在大学里,我荣幸地从书本上认识了中国新闻界两位普宁籍的大人物:一位是黄天鹏,另一位是方汉奇。

黄天鹏(1905-1982),别号天庐,1905年3月出生于广东省普宁市流沙南街道马栅村,是中国新闻学先驱,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新闻学刊。他曾任上海《申报》主笔,继任《时事新报》主编、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1949年到台湾继续从事中国新闻学的教授、研究和出版工作,著述有《天庐论丛》、《中国新闻事业》和《怎样做一个新闻记者》等近30本。

方汉奇,1926年12月出生于北京,系广东省普宁市洪阳镇古份村人,是中国新闻史界的泰斗,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学术总顾问,中国新闻史学会创会会长。已出版有《报刊史话》、《中国近代报刊史》、《报史与报人》、《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史》、《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三卷本)、《新闻史上的奇情壮采》和《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三卷本)等学术专著,还发表了130多篇颇具影响的学术论文,荣获了多项国家级奖励,其传记被作为词条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剑桥世界名人传记辞典》和《世界名人录》(美国)。

这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家乡人,令我感到万分亲切和自豪。我觉得普宁人搞新闻是有出息的。因此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记者梦,以他们为荣耀,以他们为典范,决心为实现自己的记者梦而好好读书、勤奋学习、奋发有为。

课余时间,我经常到大学校园图书馆看书、借书。在那里,我读过的书少说也有近千册。除新闻专业外,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学、军事、人文、计算机等,甚至还涉猎理科方面的书籍。我读过许多伟人的传记,给我很大的启示。大量名人的传记,使我感悟到: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胸怀大志,为民众、为社会、为人类,乐观进取,全力以赴,锲而不舍,奋斗不息,有所作为,无私奉献。我很欣赏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更佩服他那日理万机的奉献精神。在书海中,我汲取了许多营养。

进了大学校园,我就一心想读好书,为将来当记者打好基础,加上路途遥远,所以没怎么回家。即使是寒暑假,我也留校学习。

学校对我们留校生非常关心,都举行活动,如勤工俭学、吃团年饭、看电影等丰富我们学生的假期生活。例如:1996年2月16日(腊月廿八)中午,学校在校内红瓦楼餐厅举行迎春团年饭。学校和各院系的领导、学工部负责人、退休老教师和留校学生出席了团年饭。新闻学院党委书记曾繁铭、副院长吴信训、徐皓同学和我同桌吃饭,共庆佳节。这些活动,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大学领导和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感受到大学校园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大学校园里,也有不少说潮州话的潮籍学子,还有潮籍老师尤力教授、洪大章教授和杨希都教授等。这些潮籍老师和学子,向来都会组织老乡同学会,经常举办联谊活动。我常年与大家保持联系,也就不会感觉孤单和寂寞。

大学是社会的缩影,毕竟不像中学。中学阶段,每天几乎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在大学里,除了学习外,还要主动规划自己的生活,管理自己的生活,以及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活动。我参加了学校心理协会,认识了许多朋友。周末时,我们一起聚会、聊天,有时组织郊游,有时开展舞会。

后来,我成了四川联大东区潮汕老乡同学会主要负责人,时常走出了校门,加强与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和四川邮电学校等院校潮籍老乡的联系,也参与组织开展成都高校潮籍老乡篮球联谊活动。

1996年4月,我积极参加四川潮人海外联谊会成立大会的筹备和会务工作。我以“蜀潮连四海 情谊润九洲”为主题,起草大会开幕词。该联谊会是四川省民政厅批准的社团组织,我成为该会的理事之一。

大学期间,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坚持学以致用,学练结合,积极参与校内校外社会实习实践活动,扮演学生记者、实习生、实习记者和自由撰稿人等角色,从事新闻采写实践练习。

我的采写作品《铁龙联四海 潮汕变通衢——在川部分潮籍专家谈广梅汕铁路》,发表于《揭阳日报》、《汕头日报》和《潮州日报》上;采写作品《蜀潮联四海 情谊润九州》发表于《汕头日报》上;采写作品《中国大西南有个许义忠》和《“企业贵人”卢道猜》等,发表于《揭阳日报》上;采写作品《多快新活强——记首届校运会报道宣传工作》、《一场充满掌声的报告》、《院士报告 催人奋进》、《丁聪来到大学生中》和《为消防教育作奉献值得——记“义务消防员”郝孝庄》等,发表于《四川联合大学报》上。

1996年8月-1997年1月,也就是大四上学期,四川联大新闻学院安排我们大四学生实习。我回广东潮汕地区揭阳日报社《揭阳晚报》实习。

实习期间,在《揭阳晚报》记者郑培亮、蔡逸龙、李贤、林伟初、张晓生、陈少鹏、林武欢、黄晓星、张晓驯、涂英鹏、郑岚、黄宇生、黄鹂、李丽和王炀等的指导带动下,我较快地熟悉了业务,独立采写了一些新闻作品,发表在《揭阳晚报》上,如《招工市场貌热实冷》、《管管这些乱闯的“野马”》、《头盔,沿街店铺竞相出售》、《他乡月亦明》、《连遭车祸 姐弟双亡》、《婚宴消费折磨青年人》、《筑构一座跨国界的桥梁——揭阳市外文翻译工作者扫描》、《三岁毛孩 活泼可爱》、《跨越国界的爱——记刘百扬的曲折婚姻故事》和《炒股,为何呈“牛市”——揭阳近期股民热探访》等。同时撰写文章《不朽的潮汕魂》发表于揭阳人民广播电台《静夜知音》节目中,撰写《广播解说要有现场形象》发表于《揭阳视听周报》上,撰写《侨乡应有侨胞纪念馆》和《“断层”可以避免》发表于《揭阳日报》上。

大四下学期,我们回四川联大校园读书。除上好必修课和选修课外,主要任务就是撰写毕业论文。

要完成学业了,我对自己求学生涯进行了回顾。我写成文章《乐观进取 茁壮成长——回顾我的求学生涯》,作为留念。

在导师向纯武教授的指导下,我完成了大学毕业论文《报业经营管理要讲究有效激励艺术》的撰写和答辩。

1997年7月,我取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四川联合大学新闻学本科毕业证书,同时被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在离开四川联大前夕,我们新闻学院93级本科班毕业生集体合影留念。学院院长邱沛篁教授、党委书记曾繁铭研究员、党委副书记吴建教授、语言文学教研室主任周啸天教授和班主任杨效宏副教授,与我们一起拍照合影,留下珍贵时光的印记。这时候,师生情深,难舍难分。各位恩师祝我们工作顺利,前程似锦,他们再三勉励我们:到单位要好好干,干出点名堂。

四川联大潮籍老乡师生举行了毕业老乡送别茶话会。尤力教授、杨希都教授和洪大章教授都鼓励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多为家乡做贡献。尤力教授还专门叮咛我说:做人做事可以不求number one(第一),但要谋求only one(唯一),以后从事新闻工作,要用最少的文字提供最多的信息。

我感谢恩师的教导,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大学校园。

毕业第二年,四川联合大学更名为四川大学,四川联合大学新闻学院发展成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吴建教授为副院长。母校教育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快车道。

与好友(从左至右)陈忠城、郭思斌、陈楚雄在川大东门。

与校友师兄(从左至右)卢锐文、洪继宇、谢镇锋在川大校园。

大学毕业合影。前排左二至左七分别为:陈泳成、周啸天、邱沛篁、曾繁铭、吴建、杨效宏。

与尤力、王志伟、洪大章、杨希都、闵家琳、董树民(从右二起至左一)在川大校园。

在川大潮籍师生联欢活动上(杨希都摄)。

在川大校史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