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学大师王国维

国学大师王国维

时间:2022-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王国维治学汉宋兼融,有所取舍,这一点和汉章先生是一致的,不过,王国维治学注入新内容。比如王国维是将甲骨文字引入史学研究的第一人,运用甲骨文资料治商周史的第一人。王国维曾一度是北京大学通讯导师,于1924年下半年因不满沈兼士等人的做法,愤而辞职。王国维与汉章先生的交往,汉章先生没有留下文字。从这段话可知,王国维把《尚书·顾命》所说的殡宫路寝和《礼记·明堂位》宗庙

王国维(1871—1927),初名国祯,字静安,一字伯隅,初名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王国维被公认是甲骨文的鼻祖,“新史学的开山”(郭沫若语)。

王国维早年主志研究哲学、美学,继而词曲。他通过艰苦努力,自学英文、德文、日文等多种文字,开始接触西方文化,研究西方的哲学、美学、文学,深受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特别是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思想影响。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他研究方向转向经史、小学,协助罗振玉整理大云书库藏书。罗振玉是满清遗老、古器物与古文字学家。他搜求得到甲骨文多达1.2万件。罗振玉当时避居日本,王国维开始随罗振玉专治经史、古文字学、考古学。他们在日本东京成立国学研究会,出版《国学丛书》(1911年、1914年)。王国维先后在历代古器物、甲骨钟鼎、齐鲁封泥、汉魏碑刻、汉晋简牍、敦煌唐写经以及周秦汉古史的考经研究方面取得惊人成就,特别是取得甲骨文和传世金文研究的巨大成果,他把中国有文字的历史,一下子向前推进近一千年,获得中外学者一致赞赏,所以人称研究甲骨文的鼻祖。

王国维

王国维早年治学较重义理,尤其是西方哲学,晚年(实则中年)转重考据,在殷周制度史、西北史地和宋元戏曲史等研究领域卓有成就。所以王国维治学汉宋兼融,有所取舍,这一点和汉章先生是一致的,不过,王国维治学注入新内容。他是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过程中最为突出也是最早的人物,即学术方法和学术精神的中西贯通的成功者。他早在《奏定经学学科文科大学章程书后》一文中说:“异日发扬光大我国之学术者,必在兼通世界学术之人,而不在一孔之陋儒,国可决也。”(王国维:《静安文集续编》,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因为他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孜孜不倦地追求这一中西会通的学术的道路。陈寅恪总结他的治学方法:“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概念与国有之材料互相参证。”(《王静安先生遗书·序》)即用所谓“二重证据法”考察和治史。

王国维说:“治科学者,必有得于史学上之材料,而治史学者,亦不可无科学之知识。今之君之,非一切蔑古,即一切尚古。蔑古者出于科学之见地,而不知有史学;尚古者出于史学之见地,而不知有科学。即为调停之说者,亦未能知舍取之所以然。此所以有古今新旧之说也。”(《学术丛刊·序》)王国维之所以成为新考据史学的开山、巨擘,就在于他能中外、新旧贯通融会。这样,他既发扬乾嘉汉学传统,又由于他的学术视野、知识结构近代性,所以超越清儒。比如王国维是将甲骨文字引入史学研究的第一人,运用甲骨文资料治商周史的第一人。他考释古文字、音韵、古器物,除了考释文字外,主要还是为了考史、证史或释史。或者主要为研究殷周制度史。如他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殷周制度论》、《殷周卜辞中所见地名考》、《殷礼征文》和《古史新证》,不仅为甲骨文研究和发展作出空前的贡献,而且对古代史,尤其是殷周史成为可靠的信史作出革命性的突破。

王国维不仅在甲骨文和新考据史学上取得骄人成绩,而且在戏曲、美学、文字学等方面均有所涉猎,并取得不可轻视的成就。比如他的《人间词话》,是熔中国古典文论和西方哲学、美学于一炉的全新眼光,来对中国古典词学所作的评论,他对宋元戏曲的研究更是独树一帜;在美学上他是第一个提出“美育”一词,并倡导德、智、美、体四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在文字学上,他引用甲骨文、金石文及敦煌残卷等新材料考释文字。也就是说,他开创了以书本和甲骨文相结合的古文字学。

王国维曾一度是北京大学通讯导师,于1924年下半年因不满沈兼士等人的做法,愤而辞职。在这之前,也可以说与汉章先生在北大是同事。王国维与汉章先生的交往,汉章先生没有留下文字。但有两条证据,可以证明,他们的交往也非泛泛之交。

其一,黄季刚在一九二八年六月十八日的日记中,有如下一段文字记载:

昨伯弢先生言,王国维说《顾命》廟非殡宫路寝,而为大庙。曾面纠其失。国维曰:“虽失而不欲改。”其专己非有如此者。今阅刘盼遂所记国维说《尚书》语,果如伯弢言。国维少不好读注疏,中年乃治经,仓皇立说,挟其辩给,以炫耀后生,非独一事之误而已。始西域出汉晋简纸,鸣沙石室发得藏书,洹上掊获龟甲有文字,清亡而内阁档案散落于外,语言小学、校勘、地理、近世史事者,以为忽得异境,可陵傲前人,辐凑于斯,而国维幸得先见。罗振玉且著书且行贾,兼收浮誉利实,国维之助为多焉。要之经史正文忽略不讲,而希冀发见新知以掩前古儒先,自矜曰:“我不为古人奴,六经注我。”此近日风气所趋,世成以整理国故之名予之,悬牛头卖马脯,举秀才不知书,信在于今矣。(《黄侃日记》第313页)

黄侃在日记另一处也提及罗振玉、王国维,问曰:

自鸣沙石室书出,罗振玉辈印之以得利,王国维辈考之以得名,于是发丘中郎乘轺四出,人人冀幸得之……(《黄侃日记》第323页)汉章先生说的《顾命》是《尚书》中的一篇。顾命,交代身后事之命,即遗命,遗嘱。成王将崩,命大臣辅太子钊继位,是为康王。后世顾命用于天子。《顾命》最后一段文字叙述成王崩,大臣迎太子入,历叙作册度及陈设仪卫。礼成之后,最后一句为:“诸侯出庙门俟。”此“庙”汉章先生解释为“殡宫路寝”,这是对的,“殡宫”是指停放灵柩的地方,成王崩,就放在“庙”里,非王国维所说大庙。郑玄注《礼记·杂记上》“至于庙门”中“庙”,他说:“庙,所殡宫;庙门,殡宫之门也。”很明显,所殡宫,是停柩的地方,非太庙。汉章先生当面指出王国维的错误,而王国维明知错偏不改,说明他们非一般泛泛之交;如若相识不深,不会直指对方的错误;反之若相交不深,也不会明说我偏不改。

近日翻阅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三有一篇《明堂庙寝通考》,内中有段文字是这么说的:

《顾命》所纪路寝之制不得其解,遂谓成王崩时在西都,文王迁丰镐作灵台辟雍而已。其余犹诸侯制度焉。盖视《顾命》所纪路寝之制与《明堂》异也。以余观之,路寝无太室,自与《明堂》宗庙异。至于四屋相对,则为一切宫室之通制。《顾命》所纪,乃康王即位受册之礼,于路寝正屋行之,自无从纪东西北三屋,即就正屋言之。但纪西夹而不纪东夹,然则无东夹可乎?因所不纪而遂其无,此可谓目论者矣。余意宁从《明堂》宗庙燕寝之制,以推定路寝之制亦有东西南北四屋,似较妥也。

从这段话可知,王国维把《尚书·顾命》所说的殡宫路寝和《礼记·明堂位》宗庙燕寝看作同一回事,故汉章先生当面纠其错。王国维明知自己对“路寝之制不得其解”,却硬着头皮不认自己之错。

1925年9月,清华国学院正式开学。王国维是清华四大导师之一。其他三位是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主任是留美哈佛大学的吴宓。王国维在国学研究院开课不管是普通课程,还是指导学员的专题研究均有《尚书》。如普通课程:古史新证、《说文》学习、《尚书》和《最近二三十年来中国新发现之学问》;指导学员的专题研究:《尚书》、礼(《周礼》、《仪礼》和《礼记》)、《诗》、小学(包括训诂、古文字学、古韵)、上古文、金石学和中国文学。这说明,王国维无论是在《观堂集林》中,还是在清华开课都谈及《尚书》。

黄季刚直言其国学基础不实,又“仓皇立说”,“以炫耀后生”;甲骨文得先见而已,讲“经史正文忽略不讲,而希冀发见新知以掩前古先儒”。对于当时所谓“整理国故”,是“悬牛头卖马脯”。这是国学大师黄季刚批评另一国学大师王国维,这也许是王国维之弱点。不过,清华学者学术特点是融合中西;另一学术特点是运用考古发现、甲骨金石文字以重释古史。他们在这方面功不可没。这也是王国维的成功之处。

近日发现汉章先生给王国维的一封信,信不长,此信未收入《陈汉章先生》第十九册,故对研究汉章先生很重要,当然对研究他们俩人关系也很重要,信不长,不妨转抄如下:

静安先生大鉴:

幸得大著《观堂集林》,遍读一周,佩服无既。惜刻印字多误,谨供校对之役,奉尘台览,以便再版时改正。

卷一

宣王十二年正月己酉朔丁亥,乃月三日。案:己酉朔则三日,乃辛亥。

宣王二年二月癸未朔则丁亥,乃月四日。案:癸未朔则四日,乃丙戌。

宣王五年三月己丑朔二十六日得庚寅。案:己丑朔则二日,庚寅二十六日乃甲寅。

卷四

秦博士可考者仅六人。案:《说苑·至公篇》尚有鲍白令之。

马照,“昭”误“照”

瘦峻,“庾”误“瘦”

卷五

决非一日。“決”误“决”。

卷八

興字注云:案文作興。案:下興字当是興,中从同。

卷九

文部:夋行夋夋也。案:又误,文下三夋字亦不从文。

卷十

禹时都邑虽无可考。案:《求古录·礼笺》有禹都考,未知可用否。

逈非后世帝王。“迥”误“逈”。

上古女子无称姓者。案:《左传》、《楚辞》各言二姚,似宜旁及。

卷十一

除魏明帝外无复用亥子丑三正者,案:尚有唐武后亦后人所增殊。“入”误“殊”。

卷十三

注工是本。是“工本”。

卷十四

遂以地节元年为三年。案:遂以五年为地节元年。

张宴:“晏”误作“宴”。

卷十五

祝公亦即州公。案:州公姜姓,神农后。盖如厲赖吴虞字通转而国异。

注海丰氏吴藏。案:吴氏。

卷十六

秦人我匈若马。案:“匈”为“匄”误。

俭遂奔买沟。案:此“俭”字为“宫”之误。

卷十七

开府仪同三师。案:“司”误“师”。

宣统己酉戌。案:“岁”误“戌”。

有职修郎。案:修职郎。

兴文署之立未知何年。案:王磐序不著年月,而结衔为翰林学士在中统三年之后,未为太常少卿之前。太常寺至元九年置翰林院,中统二年置则兴文署亦当立于至元初。新《元史》百官志注,至元四年改经籍署为宏文院,院罢立兴文署。

此卷刊于丙寅。案:“辰”误“寅”。

又有送初庵傅学士。案:当县“严学士”。

卷十八

弁冠毁冕。案:“弃”既误“弁”(或是裂之讹)。

明教。敬请

道安

弟陈汉章顿首

六月二十二日

(引自马奔腾辑注:《王国维未刊来往书信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此信共纠正《观堂集林》二十九条之错。其中有几条属校对粗心才造成之错。如张晏误作张宴。迥误逈。但另一些条目则足以看出汉章先生的博学。如:“禹时都邑虽无可考。”汉章先生指出:“《求古录·礼笺》有禹都考”。又如:“上古女子无称姓者。”汉章先生说:“《左传》、《楚辞》各言二姚,似宜旁及。”又如:“遂以地节元年为三年。”汉章先生纠正说:“遂以五年为地节元年。”此类甚多,不一一举例。

这封信仅写有“六月二十二日”,不明写在何年。汉章先生是1926年五月八日(阳历6月17日)离京,7月11日到家。这样,1926年可以排除,此信决不会在途中或回返老家去写。1926年不可能,1927年更不可能。而《观堂集林》是王国维亲自编订,于1921年出版,此时王国维在上海,而且此时也不是北大教师。我们知道北大邀请王国维来校任教,其渊源甚深。早在京师大学堂时,罗振玉就荐举王国维到京师大学堂担任文科教习,不过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刘廷琛大约认为王是个秀才,就拒绝了。到了1917年蔡元培当校长时(这年底,北大成立文科等三科研究所),他通过王国维的同乡旧时同窗马衡,函请王国维来北大任教,王国维婉言谢绝。翌年冬,北大成立研究所国学门,蔡元培任所长,沈兼士任主任。北大再次致函邀请,王国维似婉辞谢绝。时至1922年冬,校方正式致函王国维,请他担任通讯导师。所谓通讯导师,是指导师不必来校授课,研讨问题可以用通讯的方式。汉章先生也在研究所开课。时王还在上海,至1923年六月举家迁至北京。《观堂集林》出版后,销路不佳,有人提议在《北京大学日刊》登载该书的广告。照此推算,汉章给王国维的信要么在1924年的六月,要么在1925年的六月。而汉章先生给黄侃讲的内容,恰好《观堂集林》中有讲到,故这段时间写的信大致不会错的。

王国维在清华仅执教两年,却于1927年6月2日跳入颐和园鱼藻轩前的昆明湖中,时年五十一岁。对于王国维的自杀,令许多人费解。王国维学术成就如日中天,领导、同事、学生尊敬倍加。不过他跳湖自杀时怀中藏有一纸,上写文字可解其迷。说: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藁葬于清华莹地。(孙敦恒编著:《清华园国学研究院史话》,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王国维所说的“经此世变”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而王国维是清末代皇帝溥仪的“帝师”。他去清华国学院任教之前,还特地跑到天津见逊帝溥仪,请他“恩准”。二是1927年5月间,他听到蒋介石北伐军即将北渡黄河,入主北京。又听说湖南叶德辉、王葆心等被杀,他惊恐万分。关于这一点,梁启超在1927年6月15日给他在北美的女儿梁恩顺信中说得很明白。他说王国维“平日对于时局的悲观,本极深刻。最近的刺激,则由两湖学者叶德辉、王葆心之被枪毙。叶平日为人本不自爱(学问都甚好),也可说是有自取之道;王葆心是七十岁的老先生,在乡里德望甚重,只因通信有‘此向地狱’一语,被暴徒拽出,极端棰辱,卒致之死地。静公深痛之,故效屈子沉渊,一瞑不复见。此公治学方法,极新极密,今年仅五十一岁,若再延寿十年,为中国学界发明,当不可限量。”(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叶德辉之死,是因为他对农民协会不满,送去一副对联:“农运宏开,稻粱菽麦黍稷,尽皆杂种;会场广阔,马牛羊鸡犬豕,都是畜生。”横额:“斌尖卡傀”。(长沙方言,意思是不文不武,不小不大,不上不下,非人非鬼。)结果被农会的人抓去砍头。王葆心可能是误传。总之,王国维不愿受辱之死,还不如自我了断。

关于王国维的死因,除了上述的说法以外,还有两种,其一是说罗振玉逼债所致。这一广泛流传的说法是因为1927年8月7日的《文学周报》第五卷一、二合期上,发表史达的《王静安先生致死的真相》一文。此文有两点引人注意。一是王国维儿子死了,儿媳回娘家。王的儿媳是罗振玉的女儿。此时罗向王提出每年给他女儿二千大洋。二是罗与王曾合作生意,王分得一万多大洋,放在罗那里。罗后又向王提出合做生意,结果大亏,不仅原先一万多元亏了,而且还欠了罗一笔债,需要按月付息。其数超出王每月的工资收入。据说透露这一说法的是郑孝胥。关于罗振玉逼债致死的说法也有不少人相信,其中就有郭沫若。

除上述两种说以外,还有浦江清认为是“为哲学之解脱”。这是从精神层面来解释王国维的死因。

王国维生前亲自编定的有《静安文集》、《观堂集林》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